<p class="ql-block">秋意浓浓,去巴中的十八月潭看层林尽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仰卧在大山密林深处的十八月潭</span>赛九寨,红叶天下绝”的美誉,被称为“川东北的九寨”。</p> <p class="ql-block">谷内密布着十八个恍若神造仙成的瀑潭,每一个潭都有一个相映的瀑布,故名“十八月潭”。</p> <p class="ql-block">从南江县来,游客中心入口购票后可自驾至山顶中坝停车场,然后自上而下游玩至仙女潭,景区内有景交车载司机上山顶取车</p> <p class="ql-block">山顶徒步入口,沿栈道经金龟潭、神童潭、孔雀潭、犀牛望月、吉运潭、云梯潭、珍珠潭、情侣潭、宝石潭、五彩池、五彩潭、赵公潭、回龙潭、玉叶潭、雄鹰潭、婚纱瀑布、绿岛潭、玉兔潭和仙女潭</p> <p class="ql-block">十八水潭形状各异,大小不一,潭水清澈,色呈绿色,浓淡不同</p> <p class="ql-block">谷内溪沟纵横,山水相依</p> <p class="ql-block">枫香晚花静</p> <p class="ql-block">溪水跌落成瀑,湍流入潭,水花四溅,犹如粒粒珍珠</p> <p class="ql-block">一步一景皆如画</p><p class="ql-block">秋色浪漫时</p> <p class="ql-block">情侣潭</p> <p class="ql-block">回龙潭</p> <p class="ql-block">婚纱瀑布</p> <p class="ql-block">五彩的群山,火焰般绚丽的彩林,浓淡相宜荡漾的碧水,这里是巴中南江的十八月潭</p> <p class="ql-block">霜落千林木叶丹。</p><p class="ql-block">远山如在有无间。</p><p class="ql-block">经秋何事亦孱颜。</p> <p class="ql-block">巴中市境内有石窟59处,500余龛,8000多身造像其中属隋唐时期的佛教造像最多,共有19处,450余龛,7000多身,分布于巴中市区周围的南龛、北龛、西龛、东龛,水宁镇的水宁寺、千佛崖,兴文镇的沙溪,三江乡的龙门村、佛爷湾,恩阳镇的千佛崖、佛尔岩,化城镇的石门寺,麻石乡的佛尔岩,三汇乡的奥基寺,来龙乡的佛爷湾,玉井乡的佛尔岩,曾口镇的佛洞湾,甘泉乡的佛框湾、佛尔岩等。</p><p class="ql-block">这些窟像绝大多数为唐代作品,少数开凿于隋代。龛像以佛教造像为主,有少数佛教合龛造像和明清至民国时期儒教、道教和民俗造像。</p><p class="ql-block">其中以南龛、西龛、水宁寺、北龛等地石窟保存最好,艺术最精。现存有记载南龛造像由来的唐“严武奏表”,有开元二十八年春张令该造释迦牟尼佛一铺碑,有记载水宁寺、西龛、北龛摩崖造像的题刻和纪年题款。</p> <p class="ql-block">巴中历史上曾是南北交通要道“米仓道”的必经之处,在唐宋时期非常繁荣。南来北往的人在此开窟造像、装彩题词,留下了精美的石刻艺术珍品。</p><p class="ql-block">巴中石窟内容丰富,有着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特征,造像以唐代现实社会中各种人物形象为依据进行雕造和彩绘,并且形神兼备,龛楣精美,装饰性强。</p> <p class="ql-block">巴中石窟的兴盛期在唐朝,当时的皇族、达官贵人、平民极为信奉佛教,而巴中的许多石窟造像都取材于佛教经书。巴中石窟分布广泛,尤其是巴州区南龛、西龛、北龛、水宁寺、石门寺、沙溪、龙门等摩崖石刻造像保存完好。南龛有释迦佛、天龙八部、六道地藏轮回、菩提瑞佛、鬼子母、如意轮观音、毗沙门天王、陀罗尼经幢等造像,还有当时非常流行的西方净土变和毗沙门天王龛像。水宁寺有盛唐墨鸦造像三十八尊,像三百一十六尊,其中最精彩的当数1~9号龛,是巴州现存石窟最精美、最具有艺术价值的龛像;西龛有弥勒佛、七佛龛、释迦天尊并坐龛等;北龛有西方三圣、药师佛与十二药叉大将护卫像等...。这些生动的造像、精彩的描绘、美妙的装饰,构成了精美绝伦的石刻艺术--巴中石窟。</p> <p class="ql-block">巴中石窟十分注重龛楣的雕刻、彩绘。设计了很多的屋形窟,雕有花草、动物、天神、化佛等图案。同时,以绿、红、白、粉、蓝、土红色等进行彩绘,使龛楣清新精美,气势磅礴。精美的石窟群为巴中增添了内涵深厚的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巴中石窟,主要是佛教造像艺术,其人物特征鲜明生动,匠心独具。佛像表情和善,庄严肃穆;菩萨像体态优美,神情潇洒;力士像,威风凛凛,刚劲雄健;飞天像,雕刻精巧,朴实无华。</p> <p class="ql-block">北龛摩崖造像</p><p class="ql-block">地处巴州区北龛村1公里的苏山之麓,现存造像34龛, 348尊。始造于初唐,以盛唐造像最多。主要内容有:七佛、释迦、 弥勒 佛、菩提瑞像、二佛并坐、三佛、释迦老君并坐、药师观音地藏并立、观音立像和清 代的碑刻、墓塔等。</p> <p class="ql-block">北龛摩崖造像雕刻精细,线条柔和,小巧玲珑,多彩多姿。</p> <p class="ql-block">《巴州志》记载:“北龛在巴江苏山之麓,诸志皆以为即望王山,非也。两山并峙,中隔小溪,龛在山下,距州城五里,山势环江抱郭,民间相望。”</p> <p class="ql-block">《九州要论》记载:“即黄牛山,有穴,白马奔出,故名。”又云:“半山石壁隐出老君像,唐人游北山老君影迹诗即,今皆荒废莫可觅,唯岩间多小佛龛,镌镂精致,非近世所能作。”</p> <p class="ql-block">第1龛:初唐,清代装彩</p><p class="ql-block">外方内单檐佛帐龛,內龛雕药师观音地藏,中间药师佛,左侧观音,右侧地藏</p><p class="ql-block">第2龛:初唐,清代装彩</p><p class="ql-block">外方内圆拱形双层龛,外龛右上角刻卷云纹,內龛桃形龛楣饰花卉、宝珠,內龛一佛二菩萨,外龛左右壁雕四身供养人</p><p class="ql-block">第3龛:初唐,清代装彩</p><p class="ql-block">外方内圆拱形素面龛,龛基前雕一香炉,两侧二狮相向,內龛雕一菩萨</p><p class="ql-block">第4龛:初唐,清代装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外方内圆拱形素面龛,内龛雕一菩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5龛:盛唐,清代装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內龛分左右二龛,方形龛楣,饰卷草,內龛各雕有一坐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6龛,初唐,残痕</span></p> <p class="ql-block">第7号龛浅浮雕刻的飞天形象生动,伎乐天所持各种民族乐器神态逼真,再现了佛教艺术的魅力和 高超的技法,是巴中石窟的精品佳作。</p><p class="ql-block">第7龛,初唐,三层龛,檐顶八佛,原龛内雕有一坐佛二弟子四菩萨二天王,外龛左壁上浅浮雕力士一身,龛壁浮雕天龙八部,中层龛柱侧坐二天王。</p><p class="ql-block">中部后代开上下二小龛,上龛立七佛,下龛一立佛 下部雕二身男供养人一马及马夫,窟顶祥云中雕四身飞天,四周香花供养,中层龛柱两侧雕二天王</p> <p class="ql-block">第11龛 清咸丰五年</p><p class="ql-block">圆形龛,龛中达摩祖师立于芦苇上,左手提念珠于胸侧,右手举一物扛肩上</p> <p class="ql-block">第12号龛坛下雕十二药叉大将护卫场面在 巴中石窟中是不多见,丰富了巴中石窟造像内容,北龛摩崖造像是巴中 石窟中初唐、盛唐时期的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p><p class="ql-block">第12龛:初唐,清代装彩</p><p class="ql-block">外方内圆拱形龛,內龛桃形龛楣,浅雕忍冬纹火焰纹,龛壁雕饰菩提树枝叶,龛基左右侧各雕一狮,內龛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立于龛口两侧,外龛左侧浅浮雕供养人一身,外龛左壁浅刻一高大供养和尚。</p> <p class="ql-block">第29龛: 释迦说法,初唐</p><p class="ql-block">外方内二层佛帐龛,內龛两层檐,檐顶山花蕉叶,檐面忍冬纹,龛楣饰珠链状菱形饰,內龛雕一佛十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诸弟子身后浮雕天龙八部,二力士于龛柱外侧,龛基前浮雕博山炉,左右各雕一供养人</p> <p class="ql-block">第30龛: 释迦说法,盛唐</p><p class="ql-block">外方内二层佛帐龛,外龛方形,內龛两层檐,檐顶山花蕉叶,上层檐面饰团花,下层檐面饰忍冬纹,龛楣上部雕方格团花,下部镂雕缠枝忍冬纹,缠龙方柱,內龛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间歇散布天龙八部,二力士于龛柱外侧,二立柱上各雕一身伎乐</p> <p class="ql-block">大溪口摩崖石刻原位于大溪口巴河南岸观音殿崖面上,后搬迁于北龛,刻有人物图像50余身,分为上下两层,一佛二菩萨,普贤菩萨结跏趺坐于六牙白象上,普贤周围有众菩萨和天龙八部围绕,下层为礼佛仪仗图,伎乐及供养人。</p><p class="ql-block">均为浅刻,线条流畅人物形象飘逸,此雕像因在巴中首次发现,色彩绚丽,且在川内未有相同者,艺术价值较高。</p> <p class="ql-block">南龛摩崖造像</p><p class="ql-block">位于巴中市南郊2公里的南龛坡山上,这座矗立于米仓古道上的石窟,始凿于南北朝,经过历朝增镌,形成了以唐代造像为主的壮观窟群。</p><p class="ql-block">现有石窟174龛、2000余尊保存完好的造像、4则新建碑、10则造像碑、14座经幢、一幅唐代巴州牧严武的“奏表”碑、52首诗文、52条题记。</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始凿于隋,鼎盛于唐代的巴蜀石窟,曾经一度成为广元之东的又一佛教造像中心。</p><p class="ql-block">经历了千年之后巴中南龛石窟造像主要分布在云屏石、山门石、大佛洞一带,大窟小龛,密如蜂房。</p> <p class="ql-block">唐·乌木井</p><p class="ql-block">唐乾元三年(公元760年)巴州刺史严武率众僧所掘,井底用乌木砌成八卦形,中心竖木柱,乌木架上用规则的条石砌成六边形直至井口</p> <p class="ql-block">山门石上的数珠观音</p><p class="ql-block">从景区门口进入之后顺着台阶就首先看到的是山门石,为唐代的观音菩萨佛龛,其中红色为唐代的颜色,绿色的则是清代的时候重绘。</p><p class="ql-block">山门石也称“天门石”,传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南龛第一道门,佛祖曾托梦寺院僧尼,于山门石上镌刻南海观音像供善男信女参拜。</p> <p class="ql-block">与山门石区对面的,是云屏石区。云屏石,因其酷似舟船,故又名“船头石”。,像一道屏障高耸云端,保护着南龛造像,上刻有自唐以来历代各类观音造像及云屏、光福寺、严武奏表碑等题刻</p> <p class="ql-block">《严武奏表碑》,是被贬官员严武将南龛古寺重新修葺后,在觐见肃宗皇帝时上书的一道请求皇上为寺庙赐名的奏章及皇上同意赐名的回复。全文260余字,却详尽记录了严武修葺寺庙、奏请皇上为寺庙赐名的原因及经过。</p> <p class="ql-block">老君洞,因洞内原供奉道教始祖老君像而得名。洞内三壁镌刻有自唐以来的文人墨客游南龛所题的多则诗、词、赋,其中唐乾元三年(760)杜甫赴巴拜访好友严武时所作《判府太中严公九日南山诗》尤为著名。</p> <p class="ql-block">穿过了山门石之后就进入到了石窟群的核心区域,一整面崖壁上密密麻麻地凿开了众多石窟。</p> <p class="ql-block">米仓道上留奇观</p><p class="ql-block">从地理位置上看,巴中地处四川东北部米仓山南麓,为古代南北交通道路「米仓道」的必经之处,是中原入川的要道。它北接长安,从汉中兴元府(今南郑)经集州(今南江)到巴州,再从巴州可进入四川腹地,唐僖宗入蜀时走的就是这条路,它在唐宋时期尤其发达;著名的丝绸之路从西域至河西走廊南下后,从长安路经秦州(今甘肃南部的天水境内),向东南至兴元府境内与米仓道南段相合进入巴中;从巴中的三江镇南下可至重庆,并顺江到达长江下游。据史料记载,在南北朝时就有僧侣、商人沿这条路从西域经河西到江南。</p><p class="ql-block">历史上许多重要人物的驻足,也推动了巴中石窟艺术的兴盛。唐玄宗和唐僖宗两个皇帝都曾入蜀,僖宗入蜀还路经巴中,并带来一些佛像式样。中和四年曾随僖宗入蜀的高官张 ,就曾在巴州区的南龛建造释迦佛像。尤其是曾随唐玄宗入蜀,后被贬作巴州刺史的严武,短短几年间在巴州南龛雕塑观世音像、新造龙宫、构筑寺宇、并为南龛求得光福寺之名,对巴中石窟艺术的兴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从巴州石窟留下的题记和诗文可以看到,有许多外地官员、文人、客商、僧侣等在巴州开窟造像、题词装彩和吟诗赋辞。</p> <p class="ql-block">南龛造像,以供养窟为主,刻佛教故事的极少,其中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毗卢舍那佛、阿弥陀佛、双首佛、双身佛、鬼子母菩萨、如来佛等造像。菩萨造像,以观音菩萨为最多。其余的则为闻法等诸菩萨及八部、天王、力士、伎乐、飞天等护法的造像。各种佛像精巧玲珑,姿态各异,气质浑厚,端庄丰满,神情潇洒,典雅大方。</p> <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947)九月美术生福洲谨镌”,带有西方痕迹</p> <p class="ql-block">石窟区中最大的一个窟龛--103号,窟龛外为两尊力士造像,神情威严守护着窟龛。窟龛内为开凿于877年的毗卢遮那佛,身高约为4-5米,呈坐立状。大佛面容饱满,,神采稳重而又不失慈祥,而这尊大佛也是大佛洞区命名的缘由。</p> <p class="ql-block">巴中石窟十分注重龛楣的雕刻、彩绘,设计了很多的屋形窟,雕有花草、动物、天神、化佛等图案。同时,以绿、红、白、粉、蓝、土红色等进行彩绘,使龛楣清新精美。</p> <p class="ql-block">上图:南龛第116号龛可谓巴中石窟艺术代表作。龛高27米,宽42米,窟内93身造像,栩栩如生。释迦牟尼佛津津乐道,讲经说法,众菩萨凝神静听,姿态各异,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龛楣上六个飞天神采奕奕,弹琵弄筝,吹箫奏笛,翩翩起舞,呼之欲出。天王脚蹬草鞋,勇悍浑厚,川北地方特色、生活习俗十分突出。</p> <p class="ql-block">上图,第60龛</p><p class="ql-block">可以看到巴蜀石窟中非常标志的形象--“媚态观音”,体态优雅,文雅安详,仿佛一个天真腼腆的少女。观音菩萨的宝珠花冠和衣服虽然有些残破,但是从细节处可以看得出来雕工处理得非常精妙。</p> <p class="ql-block">南龛的双头瑞佛是很少见的一种佛像,在全国仅此一例,以故事教化人们心诚则灵,只要同心同德,就可同手同足。</p><p class="ql-block">开凿于唐代,距今已经有着1000多年历史;另一方面因为这种双头祥瑞的佛像造型当时在西域和河西地区比较流行,而这尊佛像的出现证明了曾经巴中地区和西域有着密切的往来。再则如此坐立的双头佛造像在全世界可谓是独一无二,也只有在巴中南龛才能看到,因此非常稀罕。</p><p class="ql-block">双头瑞佛像是典型的佛帐龛,是全国仅有的高浮雕石刻像∶内龛二层檐顶均有鸱尾,上层檐顶有圆形瓦当,檐下方框内刻饰着团花,下层檐顶有圆形瓦当,檐下饰有忍冬纹,龛楣上刻着方格团花,悬饰帐幔、风铃,方形帐柱,覆莲圆形柱础,柱正面及侧面均间饰着团花宝珠和几何形纹路,正面所饰团花都有四叶;内龛中部雕有一圆形兽足香炉,香炉两侧各有一头狮子立于石座上,它们四脚伏地,怒目圆睁,像是将起身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巴中石窟的造像特点和人物风格深受北方石窟艺术的影响,既沿袭了唐代长安、洛阳一带的石窟艺术风格,又在窟龛形式和造像内容上与之不同。</p><p class="ql-block">巴中的窟龛形式多为双重龛,外龛呈长方形,敞口平顶,内龛有素面圆拱龛、带桃形龛楣的圆拱龛、佛帐龛三种形式。尤其是佛帐龛与北方早期佛帐龛不同,北方的龛像中大量流行的是垂帐纹龛窟,而巴中多为「房形龛」或「屋形龛」,比北方佛帐龛复杂得多。如山花蕉叶佛帐、天宫楼阁佛帐,它们不只是简单的以垂帐纹加流苏来表现佛帐,而是在一个方形龛内几乎真实地雕刻出一个完整的佛帐。它顶上的山花蕉叶和宝珠装饰有时候看起来像瓦当,有的甚至雕刻出瓦当和瓦垄,看起来与屋檐无异。在巴州城以西约一公里处凤谷山的西龛石窟,第54号释迦牟尼佛龛就是典型的天宫楼阁形佛帐龛,龛侧的天宫楼阁与真实的楼阁无异,常被学者们视为唐代古建筑的标本。</p><p class="ql-block">在龛内装饰方面,其顶上多饰重檐,重檐下悬帐、铃等物,形成龛楣。主尊身后常浅浮雕菩提树、天龙八部、飞天等,龛楣和龛柱多饰忍冬、卷草、莲花、团花、宝珠等,最常见的组合形式有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及天王和菩萨单龛造像等。其雕刻精美的龛楣和龛柱最富魅力,尤其是用菩提双树装饰龛窟壁面在巴中特别突出,为巴中独有。菩提树在佛教里有特殊的含义,传说佛是在菩提树下降魔成道的,因而菩提树与佛的其它遗迹遗物一样神异,一样受到人们的珍视和礼拜。</p><p class="ql-block">巴中石窟所塑造的人物风格受唐代长安洛阳一带艺术风格影响,佛像面部丰满,身躯魁伟,菩萨雍容华贵,其形象多体现了武则天时代创下的体态丰圆、樱桃小嘴、腰枝微扭和安详宁静的模样;力士像威武勇猛、雄健有力;飞天像形象优美、雕刻精巧;诸多佛像的面容表情和形体动作都雕刻得栩栩如生...这些精美雕塑,反映了唐代的文化、思想和石刻技艺,也充分体现了华美的唐韵。</p> <p class="ql-block">上图右侧有一座非常精美的经幢,这就是完工于唐天宝十年的89龛高浮雕陀罗尼经幢,凭借着如此早的建造年代成为了四川境内最早的一座陀罗尼经幢。</p> <p class="ql-block">观音立像,体态丰满,衣着华丽,头戴宝冠,长发披肩,其头饰、服饰、手饰等在彩绘陪衬下,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104号龛的玉皇大帝,虽然建造年代为不算久远的民国时期,但是却诠释了巴中南龛石窟佛道共体的石窟群</p> <p class="ql-block">和平</p><p class="ql-block">上面是一条龙,下面是一头虎。</p> <p class="ql-block">“福”、“寿”二字,咸丰元年(1851)</p> <p class="ql-block">水宁寺的天龙八部像,堪称四川最漂亮的唐代雕刻之一∶他们身着武士装,手持莲花或兵器,为天众的代表,称「天」;三头六臂者为好战之「人非人」的代表「阿修罗」;头上方伸出一龙头者是龙众的代表「龙」;头上生尖角者是歌神「紧那罗」;鸟嘴者是「迦楼罗」,本为一苹大鸟,当是鸟类的代表;长耳者为乐神类「干达婆」的代表;戴虎头冠,或手抓蟒蛇者是兽类「摩猴罗迦」;面目狰狞,手抓小人者为食人的鬼类代表「夜叉」,又叫「药叉」。所谓「天龙八部」系指生活在天上、地下、水中的种种护法的代表,这些护法原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与佛法有缘,可以显人形,在佛说法时主动护卫于旁,或主动护卫与佛法有关的东西,表现佛法之威力,可以教化天上天下一切人、鬼、兽、人非人、龙类生物等等。</p> <p class="ql-block">水宁寺摩崖造像</p><p class="ql-block">位于距巴中城东37 公里的水宁寺镇,是古代巴蜀通往汉中的古道,即“米仓道”的必经之处,因位于南北交通要道上,是当时这一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北宋乾德四年 (966)以前称始 宁县 ,水宁寺旧称“始宁寺”,今现存隋、唐造像38龛、316尊。主要分布在水宁村的水宁寺、水宁村的千佛崖、佛龛村的佛龛子、二郎庙等处。</p><p class="ql-block">主要内容有药师三尊、释迦说法、释迦 弥勒 并坐、观音善财龙女、一佛十 菩萨 等。其中位于水宁寺山崖上的1—9号龛,是巴中现存石窟中雕刻最精美、最具艺术价值的一处造像。</p> <p class="ql-block">1号龛为双重龛,外方内圆。</p><p class="ql-block">龛内东方三圣立于正壁,药师佛居中,左手托药钵,右手执锡杖,额上有毫光,面相丰圆,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侍立左右,体态婀娜。内龛外侧二力士形象勇猛,作搏斗状。龛楣两角各雕一身飞天飘舞于朵朵祥云之中。</p> <p class="ql-block">龛楣浮雕一双背向起舞飞翔的飞天,长长的披帛裙带呈波浪起伏,迎风轻扬,呈现律动的变化,更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2号龛为释迦说海像,释迦左右立迦叶、阿难二弟子及二菩萨、二力士。外龛两壁立供养人,内龛二天王背后各立一着俗装的妇女,头绾高髻。</p> <p class="ql-block">3号龛</p> <p class="ql-block">4号龛内雕观音倚坐于正壁,头戴宝冠,身着佛装,童男童女侍立左右。</p> <p class="ql-block">5号龛</p> <p class="ql-block">6号龛</p> <p class="ql-block">7号龛</p> <p class="ql-block">8号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像,龛外侧雕二力士。</p><p class="ql-block">主尊身后饰菩提双树,座侧左右各雕一供养菩萨,天龙八部散布其间,窟顶二飞天翱翔左右,二力士立于柱前。释迦佛大耳饰环,额放毫光,面相丰圆,双手作转0印;左侧弟子迦叶,手执念珠,右侧弟子阿难,手捧奉经匣;右侧天王着胡人装,满脸胡须;天龙八部各具姿态。该龛造像人物众多,布局疏密有序,龛后的空旷与侧壁林立的神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9号龛</p><p class="ql-block">水宁寺摩崖造像世俗化、民族化、女性化的特征明显。以柔美的线条表现出女性般的丰腴和秀美。尤其是 菩萨 雕刻形貌慈祥、柔媚、宛如人间少女。同时造像采 用了高浮雕和圆雕技法的运用,使佛、 菩萨 、飞天的颜面和姿态更为秀美矫健,使护法众神愈显气势勇猛刚烈。与此同时,丰富的曲线不但加强了立体感,而且 取得了近乎完美的艺术效果。水宁寺摩崖造像雕刻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被誉为“盛唐彩雕、全国第一”。</p> 巴中-恩阳古镇 <p class="ql-block">千年米仓道</p><p class="ql-block">早晚恩阳河</p><p class="ql-block">坐落于川东北地区的革命老区恩阳区的古镇恩阳,恩阳河从旁流过,由最初的水码头为基础发展而来,在水运占据主导的古代一度繁荣,曾有“小上海“之称。当下仍然存有28条古街,数百座明清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古镇内既有连接川陕的米仓古道,又有通达渝沪的古水码头,还留存着湖广、江西、福建等恢弘大气雄姿依然的客家会馆。</p> <p class="ql-block">米仓古道就是一条有着 3500多年历史的,始创于秦朝末年,兴于汉代米仓古道分为东段、南段、北段,西段,米仓古道最东面的一线又叫做 汉中 古道。所谓 汉中 古道,即 陕西 汉中 通往 四川 的古道。此路从 汉中 经 通江 过 平昌 (古称 江口 ),由水陆两路抵绥定( 达州 ),下 重庆 。</p><p class="ql-block">米仓古道南段, 陕西 段为巴岭山邓家垭之北,经古梁州到 汉中 段为北段;翻越巴岭山邓家垭进入巴江谷地,经玉泉、牟 阳城 、上两、 南江 县城穿皇 柏林 进入巴州为米仓古道南段。</p><p class="ql-block">米仓道北端,险居岩侧,陡临深渊。此路呈“Y”字形,由 城固 、 南郑 、沔县南去,均有路通往北口。唐宋年间,由梁州越大巴山去巴蜀主要有西、中、东 3条路径会于米仓道。 可以说当时的米仓道贯穿秦巴山区,北上三秦而通中原,南下 四川 以达南方,古称大行道。</p> <p class="ql-block">魁字湾一街的万寿宫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由当年到恩阳来经商的江西籍商人集资修建。</p><p class="ql-block">建筑群包括戏楼、厢房、天井、前殿和正殿,形成了一个复四合小院落。万寿宫采用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墙体部分的砖烧制有“万寿宫”字样。其戏楼顶部饰有螺旋藻井,飞檐下刻有古人物和二龙托宝、双凤朝阳等图案。</p><p class="ql-block">戏楼两边的厢楼专供贵宾使用,台下场地供一般观众享用,戏台两边设有乐楼,横额枋上雕刻着各种鬼怪故事,后壁左右书有“出将”“入相”,极具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建筑本身承载着许多人文元素,恩阳古镇老房子的建筑风格与川北风格一脉相承。架梁结构是其主体。白色的土墙保护着墙内的竹篱板。青石板铺就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p><p class="ql-block">对于居住其中的感受,梁实秋有过这样的描述: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磷磷,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我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又如:“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睛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p> <p class="ql-block">恩阳古镇有川内规模较大成片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时代古建筑群,是观摩川东北独特民居最佳地。</p> <p class="ql-block">1933年川陕革命根据地成立,首府巴中,恩阳县治所位于今恩阳古镇内,古镇增添了浓浓的革命色彩。</p> <p class="ql-block">这里留存着众多的红色遗迹,如宣传标语,红军驻扎时的政府机关例如;县委,县政府驻地,以及列宁小学等重要遗迹。</p> <p class="ql-block">那些古镇里的老建筑经过了岁月的磨砺,窗棂上的漆,早已斑驳成了落痕,但依然雕花锦嵌,草木鱼虫,神形各异,青石板古朴的韵味透着岁月洗礼后的沉稳色调,<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一块砖诉说着曾经的花落花开。</span></p><p class="ql-block">繁华喧闹时的朴素无华,沉寂时的波澜不惊与平和温润!</p> <p class="ql-block">河畔的起凤桥下,流经千年的恩阳河水依然潺潺,旧时的痕迹已随风而去,如今的恩阳已成为了休闲漫步的去处,少了往日的喧嚣,多了些今日的惬意平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