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沉香】01两例罕见的北宋梅瓶盖

郑州三多堂路教瘦

<p class="ql-block">作者 郑州三多堂路教瘦</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1678582</p> <p class="ql-block">  在瓷器收藏中,梅瓶是瓶中之王——按照我们传统的阴阳平衡、对称之平和的理念,有王就必有妃,不然的话,让王打光棍?这也说不过去,就连街头巷尾的小土地庙里的土地公,人们还善意泛滥的给配个土地奶奶的,让他们好事成双、出双入对的。瓶中有王,自然而然的也少不了妃子,瓶中之妃是玉壶春瓶。</p><p class="ql-block"> 在古陶瓷收藏爱好者中,梅瓶是每个古陶瓷收藏爱好者的梦中情人。由此可见,在僧多粥少的古陶瓷界,得一梅瓶,是极难得的。而得一有盖的“全须全尾”的梅瓶,则更为罕稀。</p> <p class="ql-block">  在古代,梅瓶是盛酒的实用器即酒瓶。喝酒的人都知道,酒瓶盖打开,盖子多被随手一丢,要么就摔碎了,要么当作生活垃圾处理了。而酒瓶由于造型优美,常被人废物利用般的用来插花、装醋、油等液体。而因其瓶口较小,仅容得干瘦、弯曲的梅枝,天长日久,人们便以其多能插梅枝而简称之为“梅瓶”——插梅之瓶。</p><p class="ql-block"> 也正是这种生活习惯,或者说无意之为,使得相当多的梅瓶缺失了盖子。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盖子,其实它反而是个显眼包。</p><p class="ql-block"> 在古陶瓷收藏圈有句行话,也叫狠话:有盖没盖,价差一半!</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这个器物是带盖的,即又称之为“两拿”器那怕这个盖子非常小、不起眼,然而,其在收藏价值、艺术价值、文史价值上就打了一半折扣。</p> <p class="ql-block">  于是乎,在古代艺术品——古陶瓷收藏爱好者圈就有句形容梅瓶与盖子关系的话:梅瓶常有,而盖子不常有!</p><p class="ql-block"> 我收藏有多例梅瓶盖,白釉的、影青的、青花的,而惟独这两例是我最为喜欢与得意的。</p><p class="ql-block"> 图二为河南省登封窑铁线描珍珠地填彩宝珠白釉梅瓶盖,其形制如一个铜钟,在这么小的瓶盖上采用分区法装饰,共分六区:在折肩下有一周阴线弦纹,其下为周连续的线划莲瓣纹,花瓣底空白处戳印有一周珍珠地纹,之下,二道弦纹为饰,上下两处弦纹的上、下皆留白。</p><p class="ql-block"> 这个图案看似干净、简洁,却不简单。铁线描也称之为线刻,是最能体现制作者的技术的:用一根根细线表达你要表达的,没有其他工艺可以辅助、渲染。铁线描流行唐宋的佛造像制作上,在平面上刻划佛像。</p><p class="ql-block"> 这件铁线描珍珠地填彩梅瓶盖,是先在坯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浆,坯体半干时刻划、戳珍珠地纹妥,在刻划的器上撤施彩土,用毛刷刷去多余的彩土,使彩土填满刻划的凹槽内,再罩上透明釉烧制。使凹槽内的彩土(多为黑、赭红色)与白色底形成了明显的色差,以达到装饰之目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图三为我收藏的河南省当阳峪窑剔忍冬纹盅式梅瓶盖。</p><p class="ql-block"> 忍冬纹是北朝佛造像时期最常见、主要的纹饰之一。忍冬,即是我们今天称之为“金银花”的植物,因其叶能耐严冬而不凋谢,成为严冬里最靓的一抹绿色,其耐冬的品质被世人所崇拜、敬仰。</p><p class="ql-block"> 在大名鼎鼎的当阳峪窑作品中,其主要名品之一就是剔刻花,成为当时众多窑口模仿对象。</p><p class="ql-block"> 在半干的坯上施白色化妆土,用工具剔除坯泥,露出坯泥色,再罩透明釉,有的在被剔除处再填上黑彩、褐彩,有的不填,不填彩者多为带色的胎土,即其本身就有装饰艺术效果!在日本,统称其为“搔落”,被奉为神品。</p><p class="ql-block"> 这件梅瓶盖子内侧,留有一上粗下细尖的锥形芯,盖在瓶口上,其柱状芯可起到固定作用,此贴心设计,在今天依然被使用。</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收藏的四例宋金时期的梅瓶,盖子皆散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