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四十多年前境外的游览参观

王东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忆四十多年前境外的游览参观</p> <p class="ql-block">01 前言</p><p class="ql-block">在过去四十多年中,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东方,祖国犹如一位巨人已经崛起。在西方,日趋式微的美国,为了维持世界的霸权地位,使尽全身架势,千方百计遏制中国的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抚今追昔。1978年12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布实施改革开放政策。1979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接着,中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派遣一批批人员赴美国等西方国家学习和深造。美西方企业高管则纷至沓来,进行考察和投资兴业。中国急需的各种先进设备不断从发达国家引进,同时,为使用这些设备而需要接受培训的人员也成群结队走出国门。公费留学生和自费留学生也开始踏上日本和欧美大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彼时,鉴于中苏关系的恶化和破裂,美国从战略上采取联华反苏的策略。我国则巧妙地利用乒乓外交成功启动中美外交破冰之策。中美之间建立正常外交关系后,两国几乎处于“蜜月”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有幸于1981年到1983年在美国进修。我深深感受到美国人民对我们访问学者的热情、友好、亲人般的交往相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在此,简述我的进修经历和点滴收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首先,处于“不惑之年”与“知天命之年”之间的我,重“演”学生角色。我和本科生或研究生坐在一起,旁听一系列课程:《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Computer Graphics(计算机图形学)》、《Microprocessor (微形处理器)》、《Data Structure (数据结构)》、《Programming Language Pascal (编程语言Pascal)》等课程。课后,独立完成相关课程的课外作业,提交给老师批阅。我还参加指导老师和研究生的Independent Study 讨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其次,在进修的中后期,我和合作者进行着有关计算机视觉领域的课题研究。我们经常在计算机终端房内为实现解题算法而上机编程和商讨。最忙碌时,我们到下半夜才回寓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回国后,为研究生开设了新课程《计算机图形学与CAD技术》。不久欣悉,作为我与合作者(中国访问学者吴成柯及指导老师R·Bajcsy)的研究成果,《Acquiring 3D Data from an Object》一文,在国际学术月刊《Computer Vision,Graphics,and Image Processing 》1984年10月号上发表。1987年,我和中国科学院二位同行徐心平和趙经伦将《Computer Vision》一书译成中文版《计算机视觉》,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94年,我编著的教科书《计算机图形学与CAD技术》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对于接受祖国人民重托和国家重点培养的我,牢记报效祖国和人民的责任义不容辞,已做的一切实属微不足道。我只能说,我已尽力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回忆在进修期间,我并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认为,我既然身在美国,就应该了解美国这个国家,了解它的社会、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要与美国人民交朋友。因此,在进修之余,尽管我并没有独自一人外出旅游,但我积极参加了美国友人组织和安排的旅游和参观活动。这类活动主要有两次:第一次,1981年10月,美国友人驾车带领我们访问学者赴纽约旅游;第二次,同年12月底,他们驱车陪同我们去首都华盛顿参观游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由于我进修所在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坐落于美国第四大城市的费城,而费城是《独立宣言》和美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地。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与其他中国访问学者在一起,参观了独立宫和艺术博物馆,察看了自由钟,在独立日游览了市中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弹指一挥间,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前的中美关系已经跌入低谷。但我相信,只要中美两国秉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处埋好两国关系,则中美两国一定有灿烂、美好的未来,两国人民必将从中受益。我衷心感谢四十多年前美国友人给予的关心、关怀和帮助!我也将永远铭记和珍惜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愿中美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交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作品中难免有错误和疏漏,诚望亲朋好友指正。</p> <p class="ql-block">02 相片集</p><p class="ql-block">021 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Washington DC)</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华盛顿,是美国开国元勋的名字,也是美国首都和一个州的名字。访问美国首都,是从未踏上美国大陆的每个人的美好愿望。我们访问学者能够早早地访问它,美国友人Dorm·Peg 女士功不可没。回忆起我初到美国,除了首先认识我的宾大指导老师Bajcsy和在赴美前给我面试的宾大教授Prywes以外,我最早认识了晚上教英语的Peg女士。她采取一对二的教学方式,即同时教授2人,另一位“学生”是中国访问学者吴成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1年10月和12月先后参访纽约和华盛顿,都由Peg亲自组织安排,并身体力行,也驾车载人。美国友人们不收我们一分钱,如同接待亲戚那样周到、热情、友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华盛顿特区,我们参观了白宫、国会大厦、天主教大教堂、林肯纪念堂、华盛顿纪念塔、宇航博物馆等,还边走边观赏国会图书馆、最高法院等建筑的特异外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在此度过了两日一夜美好而难忘的时光。首日当夜,我们食宿于我国驻美大使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个月多以后,1982年3月24日,我陪同事林慎机又来到这里。他正在匹兹堡大学进修。我们俩仅逗留不到一整天时间,走马观花般速览各处国家机构的建筑,并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图1 美国简明地图</p> <p class="ql-block">图2 美国地图,选自文献(1)。</p> <p class="ql-block">图3 白宫(White House),摄于1982.3.2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宫,是美国总统和第一家庭的居住地,也是美国政府的办公地。白宫始建于1792年,最初是一座灰色砂岩建筑,但于1814年在英美战争中被英军焚毁后重建时被漆成白色,以掩饰火烧痕迹,由此得名“白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宫主要由主楼和东西两翼组成。东翼为宴会活动厅,西翼为行政办公楼和总统办公室。主楼外观为三层,实际为六层,共有132间客房,占地总面积达7.3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宫的安全措施极为严密。外部有三层防御系统:第一层是安德鲁斯空军基地,负责防空;第二层是华盛顿陆军基地,驻扎陆军仪仗队;第三层是由约2800名特勤局特工直接守卫。如今的白宫周围布满了高科技设备,包括灵敏的报警器和监视器,以确保总统的安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观白宫是我们这次旅游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下午,白宫外已排着长长的队伍,我们赶快接上去。我感到丝丝寒意袭来,衣服穿得太少。在队列中,我们耐心等待,可是一个小时过去了,前面队伍依然纹丝不动,…约半小时后,我们终于踏入白宫。我跟随大家一起走动,好奇地慢走细看,想把所见一切收藏在我的脑海中,因为在白宫内不允许拍照。</p> <p class="ql-block">图4 白官出口处留影,摄于1981.12.29。</p> <p class="ql-block">图5 我国驻美大使馆卧室</p> <p class="ql-block">图6 中国驻美大使馆</p> <p class="ql-block">图7 美国国家宇航博物馆,作者和中国留学生刘尔宁合影。</p> <p class="ql-block">图8 宇航博物馆,作者、Peg和美籍华人Emily合影。</p> <p class="ql-block">图9 国会图书馆后,作者、Emily和中国访问学者熊秉群合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国国会图书馆,建于1800年,坐落于国会山(Capitol Hill)上,占地面积35英亩。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宝库。据最近的统计,它藏有7500万件作品,仅合订本就有1800万册,超过三分之二的书籍是以多媒体形式存放的。书架总长度达848千米。收藏品中有很多稀有图书、特色收藏品、世界上最大的地图、电影胶片、电视片等。</p> <p class="ql-block">图10 国会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图11 国家艺术中心</p> <p class="ql-block">图12 国家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图13 国会大厦前留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国国会大厦(Capitol或Congress Building),于1793年9月18日由乔治·华盛顿奠基,1800年启用。1814年在第二次独立战争中被英军焚烧,部分建筑被毁,后来多次进行了改建和扩建。其中央白色大圆顶已成为美国电视新闻报道中的经典背景。1863年,自由女神铜像被安装在圆顶上,象征美国的自由和独立。</p> <p class="ql-block">图14 国会大厦参观纪念卡</p> <p class="ql-block">图15 作者和同事林慎机,摄于1982.3.24。 </p> <p class="ql-block">图16 华盛顿纪念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华盛顿纪念塔(Washington Monument),是为了纪念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而建造的。该塔的建造历时36年,1848年动工,期间由于资金的提供中断和南北战争的影响,建造工程一度停顿,最终于1884年竣工。塔高169米,是世界上最高石结构建筑物之一,也是华盛顿特区的地标性建筑。华盛顿纪念塔象征着国家独立和甶的精神,也体现了后代人对首任总统华盛顿的敬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塔外形酷似火箭,底部粗,顶部细。塔全由白色大理石砌成,既无窗户,也无雕刻。因而显得简单而圣洁。塔内有898级铁梯和一部电梯,游客可乘电梯或爬梯拾级而上。到达顶部后,可从四周的小窗眺望华盛顿全市各处风景。我在塔顶部从小窗向外眺望四周,并拍照。四周是大草坪,南侧是杰斐逊总统纪念堂,西侧是林肯总统纪念堂。</p> <p class="ql-block">图17 在华盛顿塔上遥望林肯纪念堂</p> <p class="ql-block">图18 林肯纪念堂</p> <p class="ql-block">图19 美国最高法院</p> <p class="ql-block">022 在弗吉尼亚州(Virginia State)</p><p class="ql-block">Peg 女士的父亲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去世后,安葬在弗吉尼亚国家公墓。Peg等美国友人们带领我们赴首都华盛顿途中,在该处作短暂停留。我们和她一起瞻仰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贡献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图1 阿灵顿国家公墓(Arington National Cemetery)摄于1981.12.3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公墓位于弗吉亚州阿灵顿县,是美国最著名的国家公墓之一,面积2.5平方千米,埋葬了逾22万人,包括战争中阵亡的士兵、政治家、殉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及对国家有杰出贡献的人士。公墓还有已故总统肯尼迪之墓,占地6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图2</p> <p class="ql-block">图3 Peg瞻仰父亲之墓。</p> <p class="ql-block">图4 在长明火旁</p><p class="ql-block">西方国家通常在国家重要的墓地设有长明火,象佂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生生不息,更是对历史和英雄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023 在纽约市(New York City)</p><p class="ql-block">纽约市是美国第一大城市,是全球在经济、金融、商业、贸易、文化和传媒等领域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我曾在此逗留三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次,首次踏上美国国土。北京时间1981年4月15日上午11点,我们中国进修人员一行搭乘中国民航981航班在北京首都机场起飞,中途先后在上海机场和旧金山机场停留,最终于当地时间4月15日晚上7点半抵达纽约肯尼迪机场。当晚,我们于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开始食宿,直至18日上午离开,分赴各人的进修目的地。我则乘火车去位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所在地费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次,1981年10月24日,美国友人驱车组织并带领我们在宾大的部分中国访问学者和留学生赴纽约“一日游”。我们参观了自甶女神像,游览了世界贸易中心及其周边街区以及纽约中央公园等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次,1983年4月15日,在宾大学习的中国研究生雷天祜驾车送我去纽约肯尼迪机场,让我顺利地乘中国航班回国。在此,我由衷感谢雷天祜的关爱和帮助。</p> <p class="ql-block">图1 联合国参观券,1981.4.1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1年4月16日上午,我们访问学者十余人自行结队,步行约三刻钟,到达联合国总部,入内进行参观。那时,我们都还没有买新的照相机。17日上午,我们参观世界贸中心大楼,乘电梯从第一层直达最高第107层,遗憾的是上面的Observation Deck(观察台)没有开放。虽然这两日的参观无照片“进账”,但所见印象永远铭刻在我们的记忆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联合国(the United Nations),是一个各国政府间国际组织,成立于1945年10月24日。其核心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及进行国际合作,是一个最具普遍性、权威性和代表性的国际组织。凡爱好和平、接受《联合国宪章》义务的国家,均可成为会员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联合国前身是国际联盟。1941年6月12日,《同盟国宣言》在英国伦敦签署。此举是促成联合国诞生的第一步。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宣言》被签署。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6月26日,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10月24日,中、法、苏、英、美和其他多数签字国递交批准书后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截止2024年,联合国共有会员国193个,另有2个观察员国。联合国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联合国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及祕书处等共45个。共有5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正式语言共有6种:中文、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和阿拉伯文。</p> <p class="ql-block">图2 自由女神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位于纽约市自由岛上。这座雕像由法国雕塑家弗·奥·巴托尔迪设计,并在巴黎完成雕塑工作。自由女神像高46米,包括基座则高达93米,重约204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雕像的右手高举着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则捧着一块铭牌,上面刻着“JULY IV MDCCLXXVI”(1776年7月4日)。雕像的脚下是打碎的手铐和脚镣,象征着挣脱暴政的自由。自由女神像于1886年10月28日正式揭幕,是法国作为礼物赠送给美国,以庆祝美国建国100周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由女神像不仅是美国的文化象征,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它象征着自由和民主,成为无数移民进入美国的象征。它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前来参观,是纽约乃至美国最著名的地标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参观自由女神像过程中,我在自由女神像的“肚子”内,沿着螺旋形的阶梯往上爬,直至见到女神手举的火炬才止步。不虚此游,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图3 在驶往自由女神像的游艇上,左起为:刘德修、叶明、吴成柯、王东泉、刘永华。</p> <p class="ql-block">图4 在世贸中心背后,左起为:沈淑瑜、吴成柯、傅小燕、谢维信、Jean Hopper、Peg、叶明、王东泉、刘永华、潘吉星、陈耀全。</p> <p class="ql-block">图5 在世界贸易中心旁,作者和吴成柯合影。</p> <p class="ql-block">024 观赏尼亚加拉瀑布(Niagara Falls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十几位访问学者通过加拿大驻费城领事馆办理好赴加拿大一日游签证后,于1982年6月12日,先去尼亚加拉瀑布美国纽约州一侧,观察瀑布。然后,我们所乘的灰狗(Grey Hung)大巴司通过美加边境桥,进入加拿大一侧,观赏到与美国瀑布大相径庭的壮观景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尼亚加拉瀑布是北美洲最大的瀑布群之一。其源头为尼亚加拉河,其河水从海拔174米的伊利湖流出,经过99米的落差,注入海拔75米的安大略湖。尼亚加拉河的水流在不足2公里的河段以每小时35.4千米的速度跌宕而下15.8米落差,就形成了世界上最疯野的漩涡急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尼亚加拉瀑布由三个主要的瀑布组成:</p><p class="ql-block">①马蹄形瀑布(Horse shoe Falls);</p><p class="ql-block">②美国瀑布(American Falls);</p><p class="ql-block">③新娘面纱形瀑布(Bridal Veil Falls)。</p><p class="ql-block">其中,马蹄形瀑布最大。其高度约为51米,宽度约为1200米。其水流量是其它两个瀑布水流量之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尼亚加拉瀑布以其壮观的水势和独特的双瀑布景观闻名于世。它每年吸引着世界上无数的旅客前往观尝大自然的奇特景观。我们身穿雨衣,从河岸上走下,近距离观察马蹄形瀑布的巨大自然之力,耳闻水声轰隆,目睹水气茫茫,让人沉浸在极度震撼的感觉中。我不禁感叹大自然强大无比的威力。在它面前,我个人显得多么渺小!</p> <p class="ql-block">0241 美国一侧的尼亚加拉瀑布景观</p> <p class="ql-block">图1 在美国一侧看瀑布。</p> <p class="ql-block">图2 精彩夺目的美国瀑布,选自参考文献(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瀑布图片系美国旅行家和游记作家E·B·Bolles所摄。他说,在美国一侧沿尼亚加拉河走到一座通向山羊岛的步行桥上,即可近距离欣赏尼亚加拉瀑布,他认为这地点是最佳观景点,详见他的著作《The Beauty of America》。</p> <p class="ql-block">图3 作者和中国访问学者马世驯合影。</p> <p class="ql-block">0242 加拿大一侧的瀑布景观</p> <p class="ql-block">图1 马蹄形瀑布景观</p> <p class="ql-block">图2 </p> <p class="ql-block">图3 加拿大国家电视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加拿大国家电视塔(Canada National Television Tower,简称CN Tower),位于多伦多,始建于1976年。塔高553.33米。自落成后,它一直是世界最高建筑物,直至被阿联酋迪拜的哈利法塔以828米超越。CN 电视塔内设有全透明观光电梯,不到1分钟即可抵达346米高的观光平台。在此,游客可俯瞰安大略湖、尼亚加拉瀑布和多伦多市全景。塔内还有餐厅、纪念品商店、小电影院和儿童乐园等设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站在346米高的观景台上,见到大瀑布如此壮观,便萌生了一个想法:何不连拍几张地域相邻的照片?然后拼接成一幅长条形照片。图4,图5,图6,图7,便是此想法付诸实施的“产物”。结果并不如愿以偿,见图8。前3张拼接的产物如图9,还算可以吗?难在对相机的把控,即难以做到精准定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4 在大瀑布近旁,左起为:林果为、王东泉、朱豫、余安泰、郑沛枢。</p> <p class="ql-block">图5</p> <p class="ql-block">图6</p> <p class="ql-block">图7</p> <p class="ql-block">图8</p> <p class="ql-block">图9 4张照片的拼接图</p> <p class="ql-block">图10 3张照片的拼接图</p> <p class="ql-block">025 在马里兰州(Maryland State)</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在赴华盛顿途中,在马里兰州的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中心停留,进行参观。</p> <p class="ql-block">图1 作者在农业研究中心办公楼旁留影。</p> <p class="ql-block">图2 养牛(食用牛)场</p> <p class="ql-block">026 在新泽西州(New Jersey State)</p> <p class="ql-block">图1 摘草莓,摄于1982.6.6。</p> <p class="ql-block">图2 在</p><p class="ql-block">Great Adventure 乐园,摄于1982.8.8。</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包含有特殊运动体验场、野生动物场、海豚表演场的综合性主题乐园。美籍华人曾先生和夫人带领我和周波在此参观游览和体验。我人生第一次坐上空中大转盘,冒险啦!只有一个感受:头晕目眩。</p> <p class="ql-block">图3 </p> <p class="ql-block">图4 </p> <p class="ql-block">图5 </p> <p class="ql-block">图6 </p> <p class="ql-block">027 在大西洋城(Atlantic City)</p><p class="ql-block">1982年3月18日,我和几位访问学者一起乘免费专车赴大西洋城游览,那里大赌场众多,都集中在大西洋西岸畔。</p> <p class="ql-block">图1</p> <p class="ql-block">图2</p> <p class="ql-block">028 在费城(Philadelphia City)</p><p class="ql-block">费城位于宾夕法尼亚州东南部,面积3700平方千米,是宾州最大城市。费城曾是仅有三百多年历史的美国的“古老”的首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独立战争期间,在此召开了两次大陆会议和制宪会议。它是1790~1800年间的首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文化、艺术和旅游上,费城艺术博物馆是著名景点,费城交响乐团驰名世界。</p> <p class="ql-block">图1 独立宫,摄于 1982.7.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独立宫是著名历史建筑,建于1732~1753年,原为宾夕凡尼亚州的议会大厦。1776年7月2日,13个英属美洲殖民地代表组成的大陆会议在此召开,7月4日通过了由杰克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布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建立“自由独立的合众国”。独立宫是美国独立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图2 独立宫,选自参考文献(2)。</p> <p class="ql-block">图3 从南广场观看独立宫</p> <p class="ql-block">图4 独立宫南向外貌,选自参考文献(2)。</p> <p class="ql-block">图5 独立钟,1982.7.21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由钟(Liberty Bell)位于美国费城的独立国家历史公园内,是费城的象征,也是美国自由精神的象征。它由伦敦的Whitechape钟厂于1752年铸造,重943千克。钟面刻有《圣经》上的名句:“向世界所有人们宣告自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人见到钟上有裂纹,这裂纹还有一段故事。这巨钟从英国装运到费城后,第一次敲响时,就裂开了。一年后,当地的铸造工重新铸造了新钟,但在1835年庆祝乔治·华盛顿生日时,这口钟被几个孩子又敲出了一英尺长的裂痕,此后不再修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由钟在美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后,自由钟被敲响,宣告美国的独立。从此以后,每逢7月4日美国国庆日(又叫独立日,Independent Day),这口钟都会被敲响。</p> <p class="ql-block">图6 自由钟,选自参考文献(2)。</p> <p class="ql-block">图7 费城艺术博物馆,摄于1981.9.13。</p> <p class="ql-block">图8 费城艺术博物馆,选自参考文献(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费城艺术博物馆(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号称全美第三大美术馆。这是一幢古希腊神庙式建筑,于1928年峻工。馆内收藏的艺术品达30多万件,其中法国印象派作品最著名,且其数量位居全美美术馆之首。馆内展出的有著名油画家凡高的《向日葵》、雷诺阿的《沐浴者》、毕加索的《三个音乐师》。展品还有许多美国的家具、雕刻、手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图9 宾夕凡尼亚大学莫尔学院</p><p class="ql-block">,摄于1982.1.3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莫尔学院是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地。该学院墙上设有标志牌。</p> <p class="ql-block">图10 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p><p class="ql-block">莫尔学院内还陈列着占原世界首台计算机重量1/5的组件。</p> <p class="ql-block">图11 美国独立日,摄于1982.7.4。</p><p class="ql-block">独立日,我和徐虹、周波、熊秉群去市中心游览。节日气氛很浓,Franklin Parkway 道路两侧挂满各国国旗,显得五彩缤纷…1982.7.4摄。</p> <p class="ql-block">图13 四人合影</p><p class="ql-block">从左起:王东泉、徐虹、熊秉群、周波。</p> <p class="ql-block">图14 费城动物园内的白虎,摄于1983.2。</p><p class="ql-block">费城动物园,建于1859年,是北美地区第一家动物园。它占地42英亩,拥有约1300种动物,其中还有许多罕见或濒危物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国友人Ricky 带领周波和我参观。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白虎,感到很稀奇。</p> <p class="ql-block">图15 四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029 在宾夕法尼亚州(Pennsylvania State)</p> <p class="ql-block">图1 Pocono景区宣传卡片</p><p class="ql-block">Pocono 景区是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一个令人放松的理想的度假胜地,拥有壮丽的波科诺山脉,非常适合自然爱好者和户外活动爱好者。这里为徒步、野营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p> <p class="ql-block">图2 三人合影,摄于1982.8.14。</p><p class="ql-block">此照由周波拍摄。旁边是Ricky和母亲在Pocono的私房,以此作为假期休养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3 友谊花絮</p><p class="ql-block">友谊,给人以心灵上甜蜜的温暖,又给人以生活和事业上前行的动力。友谊,值得经常回味。千万牢记给你创造和加深友谊的人,铭记他或她的美好形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031 美国友人Ricky(瑞奇)</p><p class="ql-block">一天,周波对我谈起美国的Host Family。他说,他知晓费城有一个家庭是Host Family。他较简略地介绍了这个家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家,母女两人相依为命。女儿叫Ricky,是一名营养师。她的父亲在青年时代,就独自离开奥地利奔赴美国。初来乍到,举目无亲,在生活、求学和就业等方方面面遇到重重困难。在一位好心人帮助下,他努力学习,后来出色地工作,成为一位工程师,并成家立业。他生前谆谆教导女儿,要关注初来美国的外国留学生,要帮助、关怀他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波征求我的意见,我们是否在一起参加她家安排的活动?我欣然表示同意。此前,我对Host Family的概念完全是一片空白。从此,他一有相关活动信息就及时告诉我。然后,我们俩一起前往参加。我们是室友,相互联系十分方便。后来,若有活动,Ricky则分别通知我们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次,欣逢感恩节,Ricky家亲朋满座,周波和我也应邀作客。此外,她还带领和陪同我们俩参观费城动物园。最让我更感动的是,她驱车带周波和我去Pocono景区,住在她们的私房,度过了数日美好的时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和我们会面时,常询问我们进修的情况。在我回国前,她赠我一本介绍美国著名风景地的精美画册。在我退休前,她与我一直保持着通信互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由衷感谢她给予我和周波的关心和慈爱。今年,她滿84足岁,愿她还健在,遥祝她健康长寿!</p> <p class="ql-block">图1 Ricky赠予作者的送别礼品(封面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本精美画册,另见参考文献(1)。</p> <p class="ql-block">图2 Ricky 在礼品上的赠言</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 March 20,1983 </p><p class="ql-block">Dear Mr Wang,</p><p class="ql-block">This is to help you to remember America.</p><p class="ql-block">It has been a pleasure to know you and to be your host family.</p><p class="ql-block"> Sincerely,</p><p class="ql-block">Ricky and Elizabeth K·Heinze</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亲爱的王先生:</p><p class="ql-block">这是为了帮助您铭记美国。很高兴与您相识并成为您的寄宿型家庭。</p><p class="ql-block"> 瑞奇 伊丽莎白·海因策</p> <p class="ql-block">032 哥伦比亚留学生Ethel(埃塞尔)</p><p class="ql-block">我作为宾大的访问学者,有与他人合用的办公室。办公室三人合用。其他二人是:Ethel,攻读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的研究生;Julia,也是计算机专业的博士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平时,我们三人各自忙于自己的学业。我大部分时间在教室听课和在计算机房编程。我们三人同时待在一起的情况不是很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天中午休息时间,我们三人都在办公室。她们俩在一起窃窃私语,而我在随意翻阅英文小报吧。当听到她们谈论到这一天是Ethel的生日以后,我就萌生了一个主意:送她一块从国内带来的有精美包装的手帕。我迅即去寓所取手帕后,又气喘吁吁回到办公室。幸好,她们还在继续交谈呢。我把手帕恭恭敬敬地示给Ethel,并说:Happy birthday to you。这时,她非常激动,竟请我吻吻她,同时摆出接受接吻的姿态。这突如其来的互动让我也异常兴奋,就亲了一下她的上额。这一幕的美好印象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中,也许她们俩也是,Ethel 尤甚吧。</p><p class="ql-block">在我即将回国前,Ethel特地安排在她租住的套房内聚餐,热情招待我和她的学友。我们欢聚一堂,欢声笑语,洋溢着一片欢乐气氛。</p><p class="ql-block">后来,在我们的办公室,她赠送我一本精美的画册。我又一次领悟到友谊的真谛和美好。</p> <p class="ql-block">图1 Ethel的送別礼品(封面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本精美画册,见参考文献(2)。</p> <p class="ql-block">图2 Ethel在礼品上的赠言</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 April 1983</p><p class="ql-block">To Mr Wang,</p><p class="ql-block">I hope the book will bring you good memories of your day life .</p><p class="ql-block">Best of luck .</p><p class="ql-block"> Ethel S</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致王先生:</p><p class="ql-block">我希望该书将带给您对往昔岁月的美好回忆。祝好运!</p><p class="ql-block"> 埃塞尔 舒</p> <p class="ql-block">图3 Ethel 在她的租房设餐款待作者和众学友,摄于1983.3。</p><p class="ql-block">照片人物:坐地上者为Ethel的男友Haim;中排三位坐者中,左一为Ethel Shuster,中 为Julia,右为Julia 的丈夫Dan Hershburg;后排自左起为Steve,Nancy,Nancy的男友Joh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聚餐过程中,我教他们如何包馄饨,并操勺烹调中式菜肴。聚会又聚餐,热烈而自由的交流互动令大家感到既轻松又愉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1) E·B·Bolles and W·Cronkite,The Beauty of America,Mandaring Publishers Ltd,Hong Kong ,1980.</p><p class="ql-block">(2) T·Smart,D·Gibbon and B·Harris,Philadelphia,Mayflower Books Ltd,New York,1979.</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一一END一一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