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中华文化发源地

南燕

<p class="ql-block">‌中华文化的发源地是河南。‌河南位于中国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被称为中华文化的母体和主干。‌</p><p class="ql-block">河南之所以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是因为它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河南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址,如三皇五帝、夏商周时期的都城等,这些历史遗迹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此外,河南还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中原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河南博物院是中国重要的博物馆之一。博物院创建于1927年,是中国较早成立的博物馆之一。它见证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河南省博物馆到河南省民族博物馆的变迁,并在新中国成立后由开封迁至郑州。</p><p class="ql-block"> 河南博物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中段,占地面积126亩,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主展馆的建筑以元代古观星台为原型,呈现“戴冠的金字塔”造型,寓意中原为华夏文明之源。</p><p class="ql-block"> 河南博物院拥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及石刻最具特色。这些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大,是展示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文化艺术宝库。</p><p class="ql-block"> 博物院现有基本陈列《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展和多个专题陈列,如《明清河南》、《中原古代石刻艺术展》、《丹淅吉金——中原楚国青铜艺术》、《巧工遗珍——院藏明清珍宝展》及《国宝特展》等。此外,还有“社会教育体验厅”和“华夏古乐厅”供公众体验。</p><p class="ql-block"> 河南博物院以“发扬固有文化、提倡学术研究、增长民众知识、促进社会文明”为建院宗旨,致力于建设世界著名博物馆,精心打造公益文化服务品牌。</p><p class="ql-block"> 河南博物院一直在推动中原文物走出河南、走向世界,通过参与和举办多个国际展览,增强了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使海外观众进一步了解河南和中原文化。</p><p class="ql-block"> 河南博物院不仅是一个展示文物的场所,更是一个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的平台,对于了解中原文化、黄河文化、华夏文脉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位于河南省林州市<span style="font-size:18px;">红旗渠</span>被誉为“人工天河”、“中国的水长城”和“世界第八大奇迹”。</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最初被称为“引漳入林工程”,后由时任河南林县(今林州市)县委第一书记的杨贵提议改名为“红旗渠”,寓意着革命和胜利,象征着林县人民征服自然的雄心壮志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的建设背景是林州市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的状况。从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到1949年,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导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无收,人民生活困苦。</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位于山西省平顺县。总干渠长70.6公里,设计加大流量23立方米/秒。红旗渠灌区包括干渠、分干渠10条,支渠51条,斗渠290条,总长度达到1525.6公里。沿渠共建有水库48座,塘堰345座,提灌45座,形成了一个“引、蓄、提、灌、排、电、景”相结合的大型灌区。</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的建设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的历史,解决了67万人民的基本用水问题,被称为“生命渠”和“幸福渠”。它的建成使林县水浇地面积从不到1万亩扩大到60万亩,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不仅是水利工程,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展现了林州人民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智慧,将水利科学技术与民间经验相结合。其设计方案富有创造性,对水流量有精确测算,是山区等高线灌溉渠的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精神教育和生态旅游功能日益凸显,形成了以红旗渠爱国主义教育游和太行山大峡谷绿色生态游的“一红一绿”旅游品牌。红旗渠年均净创效益4000多万元,40年来共创效益17亿元,相当于建渠总投资的23倍。红旗渠不仅是一个水利工程,更是中国民族精神和智慧的象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一家专业、系统展示商代文物的地下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p><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馆的建筑设计灵感来源于甲骨文的“洹”字,象征着洹河在孕育商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新馆外形酷似一尊破土而出的大鼎,上方以甲骨文呈现的“大邑商”,展现了商朝人称自己的国都为大邑商的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殷墟博物馆最初于1987年9月建成开放,2005年3月16日破土动工,同年9月25日举行了开馆庆典仪式。2020年11月,殷墟博物馆新馆开工奠基,并于2024年2月26日正式开馆。</p><p class="ql-block"> 殷墟博物馆新馆展厅面积约2.2万平方米,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其中四分之三以上的珍贵文物属于首次亮相。展览主题集中于三个主展厅,一楼“探索商文明”,二楼“伟大的商文明”,三楼“世界的商文明”,全景式展示了商代在政治、军事、农业、手工业、文字、都邑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成就。</p><p class="ql-block"> 殷墟博物馆设有甲骨特展、亚长墓专题展等专题展览。其中,“车辚辚马萧萧”殷墟车马遗迹展展示了商代装饰华丽、结构精巧、机动灵活的马车,这也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马车实物标本。</p><p class="ql-block"> 殷墟博物馆不仅是展示文物的平台,更是殷墟考古和商文明研究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它通过文物、文献、甲骨记载与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相结合,让观众更直观感受商文明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少林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因其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为了安置印度高僧跋陀而建,后由跋陀的弟子僧稠继续扩建。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的祖庭,也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p><p class="ql-block"> 少林寺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期间多次遭受战火破坏,也多次得到修缮和扩建。</p><p class="ql-block"> 少林寺是中国禅宗的发源地,禅宗初祖达摩在此传法,后由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等传承,对中国佛教乃至世界佛教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少林寺以武术闻名于世,少林武术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拳法、棍法、刀法等技艺精湛,被誉为“天下功夫出少林”。</p><p class="ql-block"> 少林寺的建筑风格独特,寺内有多座古建筑,如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p><p class="ql-block"> 少林寺不仅是佛教圣地,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禅宗文化、武术文化、医药文化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少林寺是世界文化遗产,每年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是了解中国佛教文化和武术文化的重要窗口。</p><p class="ql-block"> 少林寺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多次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少林僧人也常赴海外进行武术表演和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少林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武术技艺,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三皇寨位于中国河南省登封市,是嵩山少室山系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而闻名。</p><p class="ql-block"> 三皇寨主峰连天峰海拔1512米,以其险峻、秀丽和雄伟著称,有“险胜华岳、难似蜀道、秀如峨嵋、雄比泰山”之美誉。景区内有5平方公里的山顶原始森林,自然景观包括少室晴雪、少室落日、猴子观天、云峰虎啸等40余处。</p><p class="ql-block"> 三皇寨拥有众多人文景观,包括三皇宫、安阳宫、清微宫、清凉寺、玉皇庙、少室阕、莲花寺等。此外,还有486级好汉坡石阶、长50余米的“连天索桥”和长500余米的“三皇栈道”等。</p><p class="ql-block"> 三皇寨地质类型齐全,岩龄古老,构型奇特,发育完整,裸露良好,能在有限的范围内看到太古、远古、古生、中生、新生五个地质年代的多种地貌,被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三皇寨的名字来源于人祖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以纪念他们在嵩山一带开天辟地之功。这里的寺庙宫观敬奉的神灵游离于三教之外,以人祖为宗,虔诚奉祀。</p><p class="ql-block"> 嵩山禅院,全称“三皇寨嵩山禅院”或“嵩山三皇寨禅院”,是佛教清修道场,也是少林禅武医修行法门的修行地,非旅游区,没有任何商业性质,完全按照少林传统宗风。三皇寨以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成为了登山健身、休闲观光、探险寻幽的著名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p><p class="ql-block">• 地理位置: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区北3公里峻极峰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阳故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北宋年间,朝廷赐给嵩阳书院学田10顷,从此步入兴盛时期。宋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年,程颢、程颐、司马光等人先后到嵩阳书院讲学,程颢亲自为嵩阳书院制定学制、教养、考察等条规,吸引了全国各地许多读书士子、授业生徒,云集者达数百人之多。</p><p class="ql-block">• 建筑布局:嵩阳书院内建筑布局保持着清代建筑布局,原书院的建筑多已破残,现存殿堂廊房五百余间,共占地面积10084.4平方米,东西宽78.6米,南北长128.3米。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先圣殿内祀孔子及四大弟子象,道统祠内有周公、大禹、尧帝像。藏书楼原为存放儒家经典的书房。在讲堂之后有泮池,为儒家弟子中举之后回来绕行怀念宗师孔子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教育意义:嵩阳书院作为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对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都有重要作用。作为历史纪念碑,其对于现代教育文化的意义也是重大而深远的。</p><p class="ql-block">• 文物价值:嵩阳书院建筑为清代规制,建筑保留完整,保存了传统书院的建筑格调,建筑选址、布局和形式兼备公共建筑和民居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世界文化遗产:2010年8月1日,嵩阳书院作为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遗产点之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嵩阳书院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书院文化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石窟艺术宝库,以下是关于龙门石窟的一些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 地理位置: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的伊河两岸东、西山上,西山又名龙门山,古称伊阙,因此也被称为伊阙石窟。</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龙门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宋至清末等朝代,连续营造达1400余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规模与艺术:龙门石窟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尤其是北魏和唐代的造像最为兴盛。龙门石窟以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p><p class="ql-block">• 艺术特点: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在继承了印度石窟艺术和云冈石窟风范的基础上,与魏晋洛阳和南朝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呈现出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是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重要“里程碑”。</p><p class="ql-block">• 皇家风范: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反映了中国5至10世纪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变化。</p><p class="ql-block">• 碑刻题记:龙门石窟是中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包括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遂良《伊阙佛龛碑》等,为中国书法艺术之杰作。</p><p class="ql-block">• 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龙门石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其在全球文化和自然遗产中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旅游信息:2007年4月,龙门石窟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龙门石窟不仅是中国石刻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对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关林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遗址,以下是对关林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 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关林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关林镇,北依隋唐故城,南临龙门石窟,西接洛龙大道,东傍伊水清流。</p><p class="ql-block">• 关林是海内外三大关庙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关林因厚葬关羽首级而名闻天下,迄今已有1780余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关林的建筑规格按照宫殿形式修建,布局严谨壮观。庙前有戏台,中轴线建筑依次有大门、仪门、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牌坊、林碑亭、关墓。</p><p class="ql-block">• 中轴线两侧附以其他形式相同的对称建筑物,其中最具特色的当数舞楼,前台的歇山式和后台的硬山式组合任一起,重檐楼阁,构筑之妙全国罕见。</p><p class="ql-block">• 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 关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为儒、释、道三教并尊的人物,关林作为关羽的葬地,具有极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 关林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公信俗”的遗产地,也是全人类共享的文化瑰宝。</p><p class="ql-block">• 2008年,关公信俗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旅游与保护:</p><p class="ql-block">• 关林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1980年在关林设立有洛阳古代艺术馆,陈列古碑志、石刻艺术珍品。</p><p class="ql-block">• 2001年3月,关林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关林不仅是一处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传承和弘扬关公文化的重要场所,吸引着众多游客和信众前来参观和朝拜。</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是中国佛教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座寺院,以下是关于白马寺的一些介绍:</p><p class="ql-block">• 创建时间与地位: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中国佛教“祖庭”和“释源”,即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方寺院。它不仅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也是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源”和“祖庭”。</p><p class="ql-block">• 名称由来:白马寺的名称来源于“白马驮经从西域而来”的故事,意象优美,体现了佛教东渡与涉远布道的艰辛与执著。</p><p class="ql-block">• 文化意义:白马寺的修建标志着以汉译佛经为特色的佛教开始融入东土,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意义深远、广博。</p><p class="ql-block">• 国际化寺院:白马寺把佛教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使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后来又进入欧美,成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19世纪末以来,日本、泰国、印度、缅甸政府相继出资于白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p><p class="ql-block">• 建筑格局:白马寺分为中国本院、齐云塔院、印度佛殿苑、泰国佛殿苑、缅甸佛塔苑。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白马寺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以东12公里,洛龙区白马寺镇内。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p><p class="ql-block">• 旅游与文化价值:白马寺不仅是一处保存完整、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也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和佛教信徒。白马寺以其深厚的历史背景、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国际化特色,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白园,也称为白居易墓园,是位于洛阳城南龙门东山琵琶峰上的一处纪念性园林,占地44亩,是全国唯一的纪念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主题公园。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居住洛阳18年,对龙门山水有着深厚的情感,死后遵嘱葬于此地。地理环境:白园沿青谷而入,绕琵琶峰而建,处于山间林海之中,颇有仙风道骨之韵。龙门东山也称为香山,白园就坐落在香山北头,南距香山寺四五百米。主要景点:</p><p class="ql-block">• 青谷区:位于两山之间,有白池、听伊亭、石板桥、松竹和白莲。瀑布飞泻,池水荡漾,竹林青风,白莲飘香,是一个使人心旷神怡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乐天堂:依山傍水,面对青谷,是诗人作诗会友之处。室内自然山石裸露,汉白玉塑像潇洒自然,静座山石之上,给人以深思明世之感。</p><p class="ql-block">• 诗廊:立石38块,由国内名家书写,行、草、篆、隶齐全,既可以欣赏白居易的名作,又可以领略书法艺术之美。</p><p class="ql-block">• 墓体区:位于琵琶峰顶,有白居易墓、卧石碑、乌头门及中外仰慕白居易的客人及族裔的立石。墓前型石铺地,墓后草坪如毯,周围翠柏环抱,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p><p class="ql-block">• 日本书法廊:为中日书法交流而建,多为当代日本书法名家之作,于2000年3月建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道时书屋:也是园内的一个重要景点。文化意义:白园不仅是一处游览的好去处,更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园内建筑古朴典雅,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曲径通幽,是感受白居易诗魂和诗美的理想之地。白园以其独特的园林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展现了古代园林艺术的魅力。白园是洛阳龙门石窟景区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游客在游览龙门石窟的同时,可以一并探访白园,感受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意生活和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明堂</p><p class="ql-block">武则天与明堂的关系密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明堂的建设:武则天在垂拱四年(688年)建成了明堂,这座建筑被称为“万象神宫”,高300尺(约90余米),是唐代武则天时期神都洛阳皇宫的正殿,也是一座木结构单体建筑。明堂的建设是武则天政治权力的象征,体现了她对国家政治理念的表达和对洛阳作为首都神圣性和权威性的建立。</p><p class="ql-block">• 政治中心:武则天称帝后,明堂成为武周时期的政治中心,每年都会在此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宣明政教,发布政令。明堂的主要功用为“布政之宫”,是武则天皇权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明堂的设计与规模:武则天对明堂的建设极为重视,她不听诸儒的争议,独与北门学士议其规制,很快确定了明堂的方案。明堂的规模和复杂程度超过唐两京所有宫殿,其设计与施工能力已接近或达到封建社会的最高水平。</p><p class="ql-block">• 明堂的重建:武则天时期的明堂在证圣元年(695年)被焚毁,但很快在同年三月武则天下诏重建明堂、天堂,并在新明堂落成后,称之为“通天宫”。</p><p class="ql-block">• 文化与政治活动:武则天在明堂中宴飨群臣,接受朝贺,发布政令,使其成为武周政权的重要文化与政治活动场所。</p><p class="ql-block">• 明堂的象征意义:明堂不仅是武则天的政治权力中心,也是她实现政治理想、展示皇权威严的重要建筑。它的建设与存在,完成了武则天禅唐建周的政治理想,提升了洛阳的政治地位。明堂在武则天时期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文化和象征意义,是武则天权力和政治理念的重要体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