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十一月十五日,金秋时节、风和日丽。九师六六(4)班九江的程尚征、王珍、孔洁、徐树华、李宗清、常国华和彭洁珍夫妇、祝峰夫妇们、楊昌炎夫妇等十二位与都昌籍的同学傅炎如、汪际轩夫妇、余革新夫妇,在都昌县城的灵运塔下,南山之麓的民政大洒店相约而聚。这天,老同学们在酒店大厅里见面相聚,显得格外亲切,特别兴奋。</p><p class="ql-block"> 七年前,我在《甘棠湖边又一秋》一文中回忆:“我们所分配的班上叫六六级(4)班,其中来自都昌的新生五人,有我与傅焱如、傅国平、汪际轩、谭时来。整个班有来自全区市、县的四十五名同学。这些学子心怀求知的渴望,来到甘棠湖之滨的九江师范学校,将要在这里完成师范阶段三年的学业,并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期盼。”</p><p class="ql-block"> 九江师范三年,实际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度过的,在校的时间实际上只有两年半。一九六八年底我们就离开了师范,然后下放劳动一年。一九七0年学校正式分配我们从事教育工作。在那个激情与动蕩的岁月里,我们经历了文革初期、学生大串联、两派对立、工宣队进校、春耕修水支农、复课闹革命六个阶段。一九六七年整个一年是九江两派群众、学生组织斗争最为激烈的时期。那年,九江师范六三级学生林振超不幸在学校门口的马路上被另一派红卫兵组织的学生枪击身亡。我当时在校内,亲眼见证了这一悲剧的结果。林振超同学当时正处在学生时期,凭着一腔热血,冲锋在前,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作为另一派江西电校红卫兵更是如此,冲到了九江师范门口,他们当中有不少南昌籍的学生,也是冲杀在前、不计后果。一九六八年底学校解散后,电校有两届毕业生失去了分配工作的机会,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时,在和平环境中,全国不少学校却因为“文化大革命”的派别斗争,同学们都失去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也成为他们终生的遗撼。当时,学校里的绝大多数同学跟着形势,参加了市里的两派斗争,做过一些错事,造成了九江的动乱局面。除极少数心术不正的人外,其他人们都是无辜的。作为六六年进校的学生来说,正处于人生中成长的未成熟年代,在学校随着运动大潮情绪起伏,“作为当事者迷”,在那个年代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些家在各县城乡的同学来说,每个人都希望形势尽快稳定下来,因为复课的前提局势趋于平静。一九六八年上半年,地革委派出工作组,进驻各班。开春不久地区决定:九江地区的大中学生集体到修水支农。那一年,工作组派了一位姓谭的女同志到我们班,她在地区妇联机关工作在,这位女同志为人和善,耐心细致。修水支农一个月后,大家又回到了学校。同学们明白:跟着老师们返校上课,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这对于今后大家走向社会是大有益处的。可惜,历史并没有给我们这样的机会,六八年修水支农后,学校成立革委会,工宣队进驻。学校组织画大型宣传画。冮西师院毕业的美术涂广儒老师,他在师范进口通道大型屏板上创作了油画“毛主席视察大江南北”作品,集中展示了他创作毛主席光辉形象的绘画水平与能力,给我以直观的震撼。</p><p class="ql-block"> 从此,白天我观看涂老师画油画,他在我在,他离我走。他的创作为打开了我心里的一扇窗户。从此,涂老师成为我到九江师范认识的第一位美术入门老师。从那时起,我就心底里佩服这些有真本事的人们,梦想也成为那样的人。因为,我深刻地认识到:在这个社会中,最终还是凭人们的真才实学立足,除了有社会方面的学问,更要有知识、有能力。</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九年底的中央两报一刋元旦发表时,九江地区教育部门决定撤消九江师范学校,所有在校生必须在年底前全部离校。我们告别了学校老师和班上的同学们,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都昌。</p><p class="ql-block"> 下放期间,我在都昌大港公社里泗大队陆家村插队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与当年的五.七大军下放干部班一起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与民工们一起到大港水库挑土筑埧,还在陆村当过半年的老师。也就是在这些事情的实践过程中,我才慢慢地成熟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0年元月,学校正式分配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绝大多数同学都分散在全区城乡各个学校,当起了教师的工作。由于,同学们勤奋努力、积极工作、忠诚事业、教书育人,加上纯朴的思想品质,同学们精神面貌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工作的原动力、创新力得到大爆发。六六(4)班同学们在九江市第一次聚会时,绝大多数同学在各自的教师岗位上,己经做出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不少同学评上了高级职称,成为名个学科的带头人。有些人己经开始担任学校的校长、主任等职务,有的同学还选调进调入市、县、乡镇担任领导工作。我们这些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家庭子女也开始有了出息。他们有:熊自梅、卢位财、胡经凡、樊明佑、樊小花、熊育招、唐章先、刘合斌、张芳春、张刚荣、李高菊、燕春元、勒世寿、王珍、祝峰、孔洁、李美玲、邱玉珍、彭育军、徐树华、程尚征、熊万良、常国华、李宗清、楊昌炎、徐享德、姜金中、蒋兴干、马继春、施先凤、谢仕英、彭洁珍、余传智、许峰、张复怡、刘增勇、汪际轩、傅焱如、余革新同学以及已经去世的同学邓芙蓉、谭时来、彭易春、巢森林、吴圣林、傅国平。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在同学们参加工作后的五十多个春秋的日子里,彭洁珍、程尚征等同学的召集下,我们成功地组织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同学聚会。第一次在九江市区宾馆召开,巢森林同学也参加聚会的组织工作。期间,大家在一起畅述同学友谊,交流工作、生活的经验,还参观了星子的白鹿书院,并集体合影留念。第二次在武宁西海,那次同学聚会,熊自梅同学给予了大力支持。六六(4)的绝大多数同学也都参加了。那时,同学们还到了修水县城参观了秋收起义纪念馆、还到了当年支农的修水山口区漫江公社宁红小镇,找到了当年的老乡们,与他们亲切地见面、交流。这两次难得的集会给班上的同学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在近四十年的工作岁月里,同学们学习、工作、成长、进步的实践告诉我们:在国家安宁的大环境中,同学们才有机会在努力学习、脚踏实地、忠诚事业、团结同志、积极工作,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为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九江师范六六(4)班的同学们,他们大多数人生活、成长在幕阜山下、修河之滨,铁路沿线、长江岸边、鄱阳湖畔,大家都有自己的乡愁与情怀,都有自己家庭的和睦与温情。今天,我们都到了人生的古稀之年,仍怀念自己的流逝岁月,回望自己童年的天真与烂漫、青年的冲动与奋进、中年的成稳与老练、壮年的深思与熟虑。但是“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p><p class="ql-block"> 在第二次聚会留下的影集上有这样一段话,令人回味:“人老了,都有一种怀旧的情结。当回忆往事的时候,最让思念和牵挂的还是我们九师班上的同学。虽说我们相处的日子不是很长,但这段时间却是我们人生中最纯真、最浪漫、最美好的时光。大家吃住一起,读书、学习也都在一起。同学之间所建立的情谊,牢固而又纯洁,永久而又率真。今日大家欢聚一堂,既是心灵的慰藉,又是情景的重现,似乎又回到了学生时代。了却了我们的思念之苦,圆满了我们聚首之梦。”</p><p class="ql-block"> 是的,我们这些儿时大都生活于群山环抱、湖水长流的故乡,青少时期读书于家乡不远的乡镇、县城的小学、初中,而九江师范读书时则在九江这块繁星落珠的美景下度过,那里,有平静如镜的南湖、甘棠湖相伴,有浩翰万里的长江相随,有云雾如海的庐山相望。那时,傍晚同学们沿着梧桐树䕃下的小道上悠闲散步、漫话未来。虽然,大家在求学路上有过坎坷,但事业之途却在国家稳定的环境里奋斗与追求中度过。也许,同学们在渐老的路上还会有磕磕碰碰,我想,理性、智慧,将会引导人们在养老、怡老的和谐中慢慢转型、消化、吸收,共同享受人生之中心灵的至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