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历史的长河中,语言的演变承载着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根据历史考证,唐朝的官话最接近现在的山西大同地区的方言。北魏的“普通话”是平城话,也就是如今的大同话。有语言学家说:“文言文才是最高雅的语言,古汉语才是最贵族的表达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鲜卑族统一北方后在大同建都,并没有以鲜卑语当成官话,而是用他们当时在平城所学的“平城方言”作为官话。而到了唐代,所谓的官话最接近的还是平城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历史记载,唐朝的标准汉语发音规则被记载在韵书里,如《集韵》、《广韵》,这些韵书中的规则与大同方言有很高的契合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同方言被认为是唐朝的官话,主要是因为唐朝的官方语言以中原地区的汉语方言为基础,具有音调平坦、发音清晰、语调优美等特点,而大同方言作为晋语的一种,具有这些特点,并且与当时的标准汉语较为接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朝的官话具有规范性和正式性,主要用于政府、宫廷和文官之间的交流。大同方言作为晋语的一部分,具有五个声调,发音清晰,语调优美,这些特点使得它非常适合作为官方语言使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同话作为唐朝的普通话和当时的科举制度有关,在考试的答卷中,一律使用大同话,也推动了各地语言文化的交流,成为了官方语言的代表。因此,著名文化学者马未都一再强调唐朝的普通话就是北魏的平城(大同)话。马未都说,山西大同话居然是唐朝的官话,即官方语言,就相当于现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唐代的朝廷上大臣们说的都是大同话,程咬金、武则天也是大同口音。马未都在一档节目中说:唐代政权一开始与鲜卑族有关,鲜卑族本身的语言是山西平成话,平城就是现在的大同,平城历史上有极为辉煌的时刻。所以,唐代官话不是陕西和河南地区的语言,而是大同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同方言对现代普通话有一定的影响。虽然唐朝官话与现代普通话不完全相同,但现代普通话可以视为唐朝官话的一个演变版本。唐朝时期,首都长安聚集了大量的语言学家和学者,他们研究各地方言,许多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和发音都源于唐朝官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同方言是怎么形成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地形上看,大同的内长城蜿蜒其南,外长城横卧其北,东连太行,西临黄河。雁门关外这种特殊而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大同方言具有了天然的保守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历史上看,大同一直属于边陲要地,先民从暖仙洞一路走来,春秋之初为少数民族“楼烦”之地,战国时是赵国的边陲之地,西汉为匈奴占据,两晋南北朝大同步入光辉时期,鲜卑族建立了北魏王朝,建都96年。隋唐以来,大同成为北方突厥取道南下之地,五代十国划归契丹后成为辽金陪都,元朝开始大同划归山西。作为一座融合之城,几干年的基因积淀,长期的交流碰撞,形成了独特的语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代大同方言的远祖,是上古时期的秦晋方言,即以古晋国为中心的方言,千余年来,大同方言在继承的同时又经历着种种变化,然而,其主要特征却累千年而不变。它除了保留有入声之外,还较多地保留了古代汉语的成分,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形成了许多重要而鲜明的特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同方言的形成与历史上的移民和语言接触密切相关。山西省中北部以及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居民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移民潮,这些移民带来了不同的方言,并在当地逐渐融合形成了大包片方言。此外,大包片方言也受到了周边地区方言的影响,进一步丰富了其语音特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同话的地域标准是指山西省及毗连地区有入声的方言。大同方言属于大同包头片,以大同为中心的云中片,主要包括大同平城区、云冈区、新荣区、云洲区、天镇、阳高、左云、右玉、山阴、怀仁等区域,而大同的浑源、灵丘方言列入山西方言五台片,广灵方言属河北语系,列入北方官话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包头一带和张家口、呼和浩特一带的内蒙古西部方言,这两片方言的形成是后起的,与明末清初山西北部、陕西北部的人为求生计,“走西口”“下云中”,自发性移民有关。当年,大批操着晋方言的山西人和陕西人,离开家乡,北上内蒙,在这里安家、耕种、劳作、经商,也把山西的语言文化带到了广袤无垠的大草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语音标准显著特点是大同方言有五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普通话只有前四声,没有入声。大同方言的入声带了一个喉塞韵尾,所以发音都很短促。大同方言虽然保留着入声,但是古代读入声的字有一部分在大同方言里已经不读入声了。例如:粥拉杂盒敌白眨给肉目。大包片方言具有独特的语音特点,包括多个调类和一些特有的声韵特征。</p><p class="ql-block">大同方言的入声:比如读"喝、不、得、说、国、黑、笔、缺、一、六、七、八、十"这些字,调子读得急促且短,干巴利索,一发即收,绝无半点余音,绝不拖泥带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在汉语音节当中是能够区别意义的音的高低。中古时有平、上、去、入四声。入声是一种收塞音韵尾的声调。今天汉语普通话中,入声已舒化并归入其它几类声调中。而在汉语方言中,入声却不同程度地得到保留。 属山西晋语的大同方言存在中古入声。大同话的入声自成一个调类,独立而稳定地存在于大同方言的声调系统中。大同话入声的韵尾已合并,收喉塞音韵尾。入声只有一个,不分阴阳。入声韵母系统也大为简化,只剩下两组八个入声韵。 中古的入声字在今大同方言中绝大多数保留着入声读法,也有些已经完全舒化,归入其它四调。还有部分字为入舒两读,呈现出入声向舒化发展的过渡性状态。尽管如此,总体上看,大同方言的入声仍以一种较为稳定的姿态存在着。 同时,有一部分中古的舒声字,在今大同方言中也读成了入声,即所谓“舒声促变”。这种促变现象虽表现于语音方面,却还有区分语法功能和意义的作用。这种现象可能与音节的急读或轻读有关,也可能是部分上古入声的遗留。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舒化是大同方言入声发展的趋势。大同方言的入声已经开始出现了舒化的现象。在普通话的影响下,它必将继续舒化下去,直至完全消失,大同话的声调系统将呈现舒声声调的格局。当然,这种变化是逐渐的漫长的,入声在一定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现代汉语中的普通话则不一样,入声完全消失不见了,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即“妈麻马骂”这“三声四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语音方面,大同方言和普通话韵母差别较大。普通话有39个韵母,其中有20个韵母大同方言没有。主要包括16个鼻韵母和ai、ei、uai、ue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词的结构方面,大同方言有不少带词头“圪、忽”的词,带词尾“达”的词,也有不少合音词、分音词,带儿化音的词也比较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语法方面,大同方言多数时候不用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吗”,凭语调来表示问句。并且还有一些特殊的副词、介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同话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个是音调和音律起伏大,一个是古汉语词语特别的多,这也是大同人学习古汉语比其他地区学的快、学得好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们的语言里,至今还使用着太多的古汉语,依然保留着原来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著名的例子即为岳飞的《满江红》,几乎所有句子的末尾都用短促的入声字作韵,很好地抒发了作者极度悲愤的情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代普通话,甚至绝大部分官话方言中,入声已经消失不见了。官话区的人不经训练,难以分辨入声字,所以官话使用者较难判断唐诗宋词中的平仄韵律,用普通话去读,既不合辙押韵,又索然寡味,好像失去了骨架一样。故而用大同话或者晋语去读,古香古色的入声字使这些古诗词大放异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笔者认为大同话被称为贵族语言的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大同话的语法和词汇非常接近古汉语和文言文,这种语言特点使得大同话在表达上更为文雅和正式,给人一种贵族的气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次,大同话是中国北方唯一的非官话方言,属于晋语区,这种独特的语言地位使得大同话在北方语言中显得格外特别和珍贵。其独立性得益于大同的地理环境,封闭的区域使得传统文化和语言更容易保留原生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大同话的语音特点和词汇使用也为其增添了贵族气息。大同话中有很多独特的发音和词汇,例如叠词、儿化和特定的语助词,这些特点使得大同话听起来更加生动和有韵律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大同的地理和历史背景也为大同话增添了贵族气质。大同位于雁门关外,草原文化与中原文明融合的发祥地。地处特殊的地理位置,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这使得大同在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大同话被称为贵族口音这种说法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是保留古汉语特点:大同话较为接近文言文和古汉语。古汉语在历史上曾是贵族、文人等阶层使用的语言,具有较高的文化底蕴和典雅性。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大同话融合了各个时期的语言特点,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词汇、语法和发音,体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气质,从这个角度看,可能会让人感觉有“贵族”的韵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是独特的发音方式:大同话有自己独特的发音特点,一些人认为其发音方式听起来比较有特色,甚至给人一种“高贵”的感觉。比如可能存在一些特殊的语调、重音或韵律,使话语听起来具有独特的风格。但对于这种发音特点是否能直接等同于贵族口音,是比较主观的看法,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感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然历史考证唐朝官话最接近大同方言,但“大同话是贵族口音”这种说法能否被广泛认可定论,更多是一种文化解读的观点。但语言的特点和评价往往是多元的,且受到地域文化、个人认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同话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内涵和特色的方言,承载着大同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智慧,无论是否被称为贵族口音,都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同话是在历史变迁和口耳相传中,凝结成的文化瑰宝</p><p class="ql-block">是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声音。尽管如今的大同话已不再是“普通话”,但它所承载的那段辉煌历史和文化底蕴,依然值得我们铭记和探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