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忆 平 凉 艺 校</b></p><p class="ql-block"> ——纪念李静一先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8年是个多梦的年代,经济上要“超英赶美”,文化教育也随之“大跃进”,于是各种专业学校便如“雨后春笋”般的诞生了,“平凉艺校”(全名“平凉地区中等专业艺术学校”)即其一也。 艺校校址在城西北的柳湖公园。这里曾是明、清两代府属书院,清雅幽静,但也破败荒凉,园内有几排教室——其中有两栋和一个废弃的礼堂还是46年范汉杰将军驻守平凉时让士兵们修建的——作了校舍。学校设有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四个专业。从师资力量的配备看,办校的始作蛹者大概还是想有一翻作为的。就笔者所能忆起的老师:美术方面有水天中——兰州某省刊编辑、李静一——平凉一中教师;音乐方面有杨文宣——庆阳一中教师、李志和——省某文工团歌唱演员;舞蹈方面有包顺平——某部队文工团教练;戏剧方面有强尔仁和刘振中——均来自平凉新陇剧团;以及宋凌云、尹一庚等,都是一时人选,在当时的平凉可谓“豪华阵容”。 学校先后招过两届学生,那时时兴“一大二公”,庆阳是由平凉管辖的,所以学校的生源来自现在的平凉、庆阳两个地区的各市县。</p><p class="ql-block">四十五年前的柳湖是偏僻的。现在的南大门还没有开通,高耸的城墙把她隔在了市区之外,进城有两条路,一是从前门经“柳树巷”北口的柳湖粮站,爬陡峭的北门坡进北门巷。另一条是经由平师后门,(今四中)穿校园,过农舍展转进城。公园还有一个朝北的后门,隔西兰公路直对陆军医院,但园门常年紧闭,难得开启,如果从这里出园,则要走西兰路爬西门坡——进趟城挺费劲的。</p><p class="ql-block"> 四十五年前的柳湖是悠静的。从“老龙口”流出的清泉终日潺湲,蜿蜒的湖中长满了茂密的芦苇,春夏浓绿,秋冬枯黄。再加上砖塔、木桥、龙王庙,前清时的亭榭,民国时的礼堂,使湖区显得即深邃又荒凉,总觉的她是贾府败落后的“大观园”。 </p><p class="ql-block">四十五年前的柳湖又是空旷的。若大一个湖区平时少有外人来往,只有艺校的百十名师生和一个濒临倒闭的动物园为伴,冷清而又寂寥。每天早晨熟睡的同学都会被饿的嗷嗷叫的野兽吵醒。这些可伶的生灵最后都死完了,只有猴子幸免遇难。</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学校的生活是清苦的。59—62年正是有名的“困难时期”,物资匮乏,粮食短缺,直接影响到了同学们的学习生活。美术班画素描用的是草纸,画水粉用的是报纸。每天大家最盼望的就是开饭,一日两餐的主食大都是镘头,因其形状是长方形的,同学们都称其为“扛子馍”,再就是一盆清汤飘着几瓣菜叶就算是副食了。由于 “天灾人祸”,农村人口减员严重,艺校师生积极参加了救灾活动,帮助崆峒公社收蔬菜,到庄浪岳堡协助农民搞春播……严酷的现实也使同学们了解到学校的生活还是比社会上好很多。</p><p class="ql-block"> 虽然僻静,虽然艰苦,但学校的生活还是充满着欢乐。每天清晨就能听到戏剧班的同学在湖边“喊嗓子”,校园上空整日飘荡着悠扬的琴声,练功房里同学们在刻苦的训练,芦荡深处有三三两两的同学在写生……回顾那段学习生活可以套用一句时尚用语来总结:痛苦并快乐着!只所以如此,我想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同学们都年轻,大都十四、五岁年纪,青春稚嫩,不谙时世,以为所有坎坷和磨难都是生活的必然,也就坦然顺从,所谓“少小不识愁滋味”是也。二是艺术的魅力,她带给同学们巨大的惊喜,也激发了幼小心灵中的无穷热情,苦难也就以欢乐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p><p class="ql-block">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艺校所取得的成绩还是骄人的。当时平凉还有另外一所“市艺校”,也就是县办艺校,校址在人民广场东向的大街上。他们率先排演了一幕歌剧《红霞》,这给了艺校以压力,也给了启发,从此学校由单纯教学变为了边教学边面向社会实践:音乐、舞蹈专业先后排演了歌剧《刘三姐》,舞剧《抢亲》等节目,戏剧班排演了现代秦剧《苦莱花》和《庚娘传》、《游龟山》等多部传统剧目,美术专业多次举办对外展览。记得当时人民剧院经常有艺校的挂牌演出,这些都在当时的平凉各界引起了轰动——这种轰动效应明显的作用在了艺校“大结局”时曲折迂回的过程之中。</p><p class="ql-block"> 由于先天不足,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很快变为大衰退,凡盲目兴建的项目都被裁撤。教育界也不例外,许多学校立即停办,学生一律返乡,速度之快可谓雷励风行。但当停办令降到艺校的头上时,却表现出了几多侧隐和温情。先是县艺校被停办,大部分同学转到了专区艺校。约在61年的后季,学校又搬迁到东郊宝塔梁北面的原工校院内继续上课,对外挂着“平凉师专”的牌子。平凉师专是所教师进修学院,是当时平凉唯一一所大学建制的院校,而艺校只是个小学毕业就入学的小中专学校,把它们放在一起,真有点不伦不类,显然是领导们对艺校的有意保护。但当时同学们小,并不懂得这些,记得一次我们戴着“平凉师专”的校微去看演出,有两个人就在议论,一个说:你看这么大小孩就上师专了?另一个则说:那是拣来的!尴尬是尴尬,但为了学校的生存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p><p class="ql-block">没过多久,这头“披着狼皮的羊”还是最终被裁撤。为政者作了最后努力,61年底以戏剧专业为主组建了平、庆分治后的庆阳地区秦剧团,62年初将美术专业的学生归并到平凉师范,而音乐舞蹈专业据说要组建平凉歌舞团,但一直没有下文,坚持到62年后季才最终裁撤,至此平凉艺校最终划上了句号。 </p><p class="ql-block">平凉艺校是一颗划过夜空的“流星”,虽然短暂也璀灿。时序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许多师生仍然坚守在艺术这块阵地上,各自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各自也都影响着周围的青年,可以说他们曾是平凉艺术界和艺术教育界的中坚。仅就笔者十八年前(1988)离开平凉时所知道的情况统计如下: (平凉影剧院)者存贵,(华亭文化馆)李信德,(庆阳秦剧团的美工师)张鸿材,从事企业文化的有平凉华玉仁,安口刘正恩 、史五十,宁县王嘉福,从事艺术产业的有河南某美术公司的杨国选,庆阳某影楼的米积良,从事艺术教育的有泾川的李瑛,镇原的孟万琮等。笔者不知道,不了解的同学还有很多,这里只是挂一漏十。也有许多同学因各种原因离开了文艺界,也有了不俗的成就,如我的老乡许风山现在是铁道部西安设计院的工程师。艺校同学不管走到那里都会有一个不灭的艺术情结和少年时蹒跚学艺的难忘记忆。</p><p class="ql-block">单独要说的是,在平凉、庆阳两地各个文艺团体中艺校同学发挥了巨大的中坚作用,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平凉文工团中有叶复兴、赵致元、张尔勇、赵世海等。</span>庆阳秦剧团最多,因为这个团就是以艺校戏剧专业为主组建的,有李月唤、罗金锤、李世武、梁平正、席玲芳等(席是泾川县城人,其父席子厚老先生曾是泾川一位著名的民间说唱艺术家)。1978年我曾遇到来三线军工厂慰问演出的宁县秦剧团的刘宗汉和搞美工的苏书学同学,他们告诉我强尔仁老师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恶耗。前几年我在成都工作时又得到了李静一老师去世的消息(李老师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专业毕业生,曾参加过北京十大建筑之一的农业展览馆大型雕塑的创作活动),这使我萌生了 为艺校立传,为艺校师生勾通信息的强烈愿望,以期引来更多的好故事,是为斯文之初衷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6·于兰州拱星墩寓所</p><p class="ql-block"> 2007.10.修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平凉艺校之后</b></p><p class="ql-block"> ——给毛世清同学的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退休后没事无聊,在姑娘的帮助下学会了电脑,经常在网上写点回忆文章,其中包括了艺校的回忆,因此而联络到了分散在各地的许多艺校师生,稿件也越来越多,于是2011年在"网易"博克开办了《平凉艺校专辑》,发展了平凉曹亦芳和庆阳马育贤为两地的通讯员,曾火及一时,水老师曾评价说:你把同学们又聚在一起了!杨文选老师多次投稿,病危时还在病床上看艺校的消息。因而积累了一批艺校资料,2014年叶复兴等同学筹办55周年校庆时曾应用了其中的许多资料</p><p class="ql-block">后来有了手机微信,简便快捷,人人都可以自已发文字发图片,于是又将网络转移到了手机微信平台,并让马育贤负责经理(我怕麻烦)。</p><p class="ql-block">以后群里有什么消息就转给你,不再注明出处!</p><p class="ql-block">还要说的是,这几年有杨文选,李守业,冀秀芝,穆凤荣等老师和叶复兴,许风山,田俊让,吴玉英,王天兴,刘怀德,者存贵,陈书馨等同学先后去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美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