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入藏区第一次大规模的休整就在那曲,站在那曲的土地上,感觉身子不受自己指挥,心悸怔忡,受高原缺氧的原因,大家感觉非常累,都不愿意动,为了打一壶开水泡方便面,我去黑河兵站水房打水,不到50米的距离我走了好长时间,如同踩在棉花上,七摇八晃的挪了回来。</p><p class="ql-block">这是我对那曲的第一印象,没有上唐古拉之前,在格尔木听说那曲高反会非常严重,我们为此做了好多准备,到了那曲感觉确实很吃力。之后的两年,我往返那曲不下十次,而且每次都有非常重要的任务,去那曲次数多了,高反也就不那么强烈了。</p> <p class="ql-block">那曲平均海拔高达4500米以上,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零下3.3摄氏度,冬季可达零下30摄氏度以下,这种长时间的极低气温直接影响了植物的生长。更为关键的是,那曲的土壤多为冻土,土层浅薄,水分和养分匮乏,难以为植物根系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在那曲是不会见到树的。当地曾有一个说法,只要谁能在这儿种活一棵树,就可以拿走地方政府三十万的悬赏金。</p><p class="ql-block">人也如此,除世代生活在那曲习服了高原缺氧环境的藏人之外,入藏旅行的人,在那曲都会有高反的,我们在黑河兵站住了一晚,大家极度疲乏,胸闷的没有胃口,和衣躺在冰冷的通铺上,我被剧烈的头痛折磨得无法入睡,凌晨4时部队一半人留在那曲,我随同另一半人继续向拉萨方向进发,一看到路面高起,我心里会马上陡增对高原的担心与恐惧,路面下坡时又会多出一种死不了的释然。</p><p class="ql-block">在拉萨生活了一段时间,因对驻训人员进行全面体检,我与体检队在那曲住了一周时间,那是09年6月的日子,对高反有了一定的适应能力,在那曲也就不太难受了,工作之余我们也利用闲暇看了看藏北羌塘秘境的山水。</p> <p class="ql-block">那曲多次入选“中国最美的地方”,还被国家地理评选为“一生必去的50个地方”之一。没有树的那曲,绝非荒山蛮野。它是千山之巅,万水之源。</p><p class="ql-block">在达则错南边“生长”着一棵令人惊叹的“参天大树”,它没有绿意婆娑的枝叶,也没有繁花点缀的华丽,它是大自然在高原滩涂上,用水流做笔绘写的自然奇观。每一位身临其境的旅人,都在它的面前感受到大地深处的脉动与呼吸,惊叹于这份苍凉之中孕育出的诡谲奇景。</p><p class="ql-block">色林错在群山与草原之间,将蓝与绿泼洒在高原上,仿佛洒满了无数细碎的星光。纳木错与天空、雪山融为一体,让人置身空灵仙境,身心两无牵挂。藏北明珠当惹雍错,在阳光下闪烁,犹如一幅流动的天然画卷。被誉为地球第三极的普若岗日冰川,如同一条银色巨龙,每一道裂隙,都犹如大地的肌理,承载着远古海洋的记忆。白雪覆盖的唐古拉山与裸露的岩石勾勒出冷峻的天际线,山口间的风声低沉而悠长,云雾在山间缭绕,与苍茫的大地相拥,层峦叠嶂中透出一种不加修饰的雄浑和壮美。藏北无人区,极致的空旷与静默笼罩其间,大地向着远方的雪山延伸,空气中透着原初的宁静,就连时间在这里也屏息凝神。羌塘草原一望无际,绵延不绝,蓝天澄澈,雪山耸立,天与地在此相融,风从远方吹来,草浪随之起伏,牛羊点缀其间,如同撒落在草原上的珍珠。岁月在此悠然流淌,恬静如画,尽显天地间的广阔与诗意。这就是那曲诱人的不二风光。</p> <p class="ql-block">我在那曲的故事很多,无论巡诊、体检、医疗保障还是路过,我在这里有过短暂的停留,一晃而过的驻足,不辞而别的离开,还有浸入骨髓的记忆。在件件感伤的往事里,最让人泪眼婆娑的是抗击甲流的半个月时间。</p><p class="ql-block">2009年我在拉萨火车站驻训点负责甲流疫情的管理和处置,拉萨火车站人流量大,流动人员多,战士执勤岗位多,封控工作异常艰难,但由于工作到位,方法得当,措施得力,近一年时间里没有一个人因疫情受到影响,圆满完成驻点卫勤保障任务。</p> <p class="ql-block">十一长假刚刚结束,部队突然来火车站找我谈话,抽调我去那曲抗击疫情。起初接到任务的时候,我们大部分人已经知道十月下旬,部队将要撤回内地的消息,大家都非常想家,我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记得去那曲时,我坐在陈政委的车上,我们原来在一个单位工作过,相互熟悉又信任,唠嗑最大的好处是相互了解,知己知彼,有战必胜,陈政委了解本次病情发生及相关毒源的情况后,对医疗保障工作重视就大了起来,我们的工作展开也就方便多了。</p><p class="ql-block">部队有着严格的营区管理纪律,对疫情的防控也非常重视,回家探亲人员回来都要进行专门隔离,所以近三年部队那么多任务点,没有听说有超过一半人出问题。尤其是火车站驻点,我对疫情更加重视和认真,三年驻训每次疫情发作,火车站这样一个人流大的地方都安然无恙。 </p> <p class="ql-block">我们有300多住在那曲地区职业学校,疫情发生后发热病人多,岗哨人员非常紧张,大家都带病坚持着工作。刚到驻训点上的时候,到处是发烧输液的战士,场面非常混乱,有一位医生面对束手无策的场面蹲在卫生室里偷偷流泪,形势非常严峻。</p><p class="ql-block">对疫情防控来说,快速解决疫情传播必然要搞清疫情发生的原因,通过一天半的走访,我们了解到部队与当地学生搞十一庆祝活动,为了有一个好的视觉效果,战士们统一着夏季常服,冻感冒是引起甲流流行的主要原因。那曲驻训点的疫情联防联治很快展开了。</p><p class="ql-block">起初,由于发烧的人很多,六个卫生员不够扎液体、配液、换药、缝合等各种治疗,我们医生也过来帮忙,最多的一天有80多人400多次液体要输,情况很糟糕。</p><p class="ql-block">为了完成上级交待的按时按点完成甲流病人隔离处置工作,我们向陈政委进行了专题汇报,在老领导的支持下,高级抗菌素和药品第一次大量用于治疗,疗效提高了不少,基本上最长五天患者就不发烧了。</p><p class="ql-block">在处置疫情期间,所有卫勤人员不分白天黑夜两班倒,人可以轮流休息,但治疗不能停下,大家一起努力,一起想办法,对治疗方案不段优化与调整,每天给战士用大锅熬抗疫的中药与姜汤,对健康人员提前预防,在一系列防治措施到位后,新发病人在一周后开始减少,12天归零,甲流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最终我们用18天完成甲流救治任务,除一名战士因身体未完全康复留下观察外,其他所有人返回原单位并与第二天与所在部队一起转战昌都地区。</p> <p class="ql-block">因人员紧张,我们连放射科的医生都进入藏区参与卫勤保障工作,吴医生就在那曲,去那曲之前我们好长时间也没有见面,在藏北高原见到一个单位的人,再冰冷的人也会勃发出激动的热情,吴医生也是如此,在这个见不到树的地方,吴医生表达热情的方式是请大家泡温泉,那曲的温泉说出来是会惊吓到人的,几块木板隔成一个能容纳下一个人的地方,房顶是用石棉瓦遮盖的,卫生还可以,几个人躺在木桶里,追忆过往,畅想生活。石棉瓦缝隙中深蓝色的天空中,串串星星眨着舒服的光斑,让思绪在银河里东奔西跑。</p><p class="ql-block">疫情防治任务进展顺利,我们大家的心情也就愉快起来了,团队也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与感谢。返回之前,我们医院派出的四名医生、五名卫生员一起去转了转那曲城,这里没有高楼,街道还算宽阔,牛羊在街面上横冲直撞,到处是动物与人的粪便,当然还有酥油茶的味道。</p><p class="ql-block">那曲最大的超市是我的天水老乡开的,30多年前,一位养家糊口的马姓小伙子,用藏人叩头的方式,挑起扁担一路自甘肃向西,最后在那曲当上老板。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在与老板的闲聊中,那曲这几年也在快速发生着变化,我也和老乡一起吃了一顿饭,不知不觉中,那曲入夜了,寒风凛冽,只有天际还挂着一抹深红,街道上没有几盏灯,十字路口、学校门前等重要场所像门神一样,笔直地站着我的战友,让这座城市愈加安宁与神秘……</p> <p class="ql-block">返回拉萨的火车上,我们大家闲聊着生活中细碎的事,车窗外广袤的草原上,旱獭竖起胖乎乎的身材,牛羊一群群一闪而过,所有的生命焕发出秋后的丰硕。</p><p class="ql-block">那曲,这片辽阔壮丽的高原净土,一方面展现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另一方面也锤炼着万物生灵的精神与意志。至美的自然奇观背后,是严酷的生态环境。告别这座“无树之城”,我又开始了部队特种车辆返回的卫勤保障。这一次,我是向茫茫羌塘上一切生物作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