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 至拙士</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13548007</p> <p class="ql-block"> 只要心态好,永远不会老;睿智的人是因为相信才看见;普通的人是因为看见才相信!说起来奇怪,中国古代的爱情故事里,除了充当男女主人公的才子佳人,往往和尚道士的出镜率极高。实际上,法海不仅一个而是群体。</p><p class="ql-block"> 法海们分明都是六欲清净、断绝尘缘、割舍爱欲得道之人,在爱情故事中,却总是频频露脸,而且热心积极;对待别人的爱情,或是横加阻拦,或是全力促成,各种和尚道士总要掺和进别人的爱情。让寺庙成为中国一大爱情圣地;</p> <p class="ql-block"> 和尚道士们之所以能够积极地掺和进别人的爱情,有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谈恋爱的人们都爱往寺里、庙里跑,在那里显得理所应当……。</p><p class="ql-block"> 《西厢记》是最典型的例子;张生和莺莺从相识到相恋的全过程,都是在普救寺里完成的。其他如《留鞋记》、《荆钗记》、《玉合记》等数不胜数。</p> <p class="ql-block"> 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的普救寺。然而现在这个普救寺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依据唐代佛教寺院的布局和西厢记故事的格局修复的。寺庙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古代的爱情圣地?</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小姐们是不被允许抛头露面的,日常活动范围不过是自己的闺房,最多延伸到自家的后花园。不过也有一定的例外,比如出门烧香礼拜。《红楼梦》中就曾经描写过贾府正月里打醮,一家女眷浩浩荡荡前往清虚观,创造机会偶遇吗。</p> <p class="ql-block"> 老版《红楼梦》贾府阖家去清虚观的镜头,墙上写的是《道德经》;再如重大节日可以外出游玩。最著名的是元宵节。李清照有“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的句子,说的就是闺中女儿特别看重正月十五,期盼着在元宵佳节的晚上出外看灯。</p><p class="ql-block"> 以上两种情况,都与寺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烧香礼拜自然是在寺庙中,而专为重大节日举行的集会、庙会也往往设在寺庙内或是寺庙附近。</p><p class="ql-block"> 寺庙本是小姐们能够与外人自由接触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场所之一。小姐们平日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想恋爱也不知道上哪去找对象。寺庙,正好满足了小姐们的内心需求。</p> <p class="ql-block">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都是发生在元宵节的故事,而爱情中的男主角,大多是落魄的秀才们,也往往活动于寺庙。</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寺庙的功能作用比现在要丰富的多,其中的重要一项就是提供住宿。魏晋南北朝时期,寺庙对朝廷还存在一定的依附关系,留宿尚有一定的强制性:朝廷驻兵、大臣安置亲眷,寺庙都必须提供住处。</p><p class="ql-block"> 到了唐代,寺庙的独立性大为提升,普通民众也随之成为寺庙寄宿的主体,尤其是文人和商旅。《全唐诗》中有大量的诗篇题为“宿XX寺”,比如李白的《夜宿山寺》、张继的《宿白马寺》、杜牧的《宿长庆寺》等等,都是诗人在寺庙寄宿时创作的。</p> <p> 恋爱的男女主人公得以在寺庙里集合。接下来,打情骂俏被和尚道士们撞见,和尚道士们密切关注并干预事态发展,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p><p> 老夫专业斩妖除魔,你们爱上的都不是人;在古代传说故事中,还有一大类是和尚道士们主动找上门,强烈要求介入别人的爱情。</p><p> 不过,其中大部分并不算多管闲事。因为和尚道士自带宗教的神圣光环,肩负着斩妖除魔、拯救苍生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 以捉鬼著称的钟馗,被道教纳入了神仙体系,而妖魔鬼怪,尤其是女妖、女鬼,往往借着恋爱危害人间。这时候,爱情不再是个人的私事,和尚道士们的掺和也成为了一种义不容辞。</p><p class="ql-block"> 这种情况在明清时期的小说中出现很多,《一窟鬼癞道人除怪》、《牡丹灯记》、《画皮》等都是有名的篇目。具体情形一般大同小异:某个男子收获了一段出其不意的艳遇,正沾沾自喜、无法自拔。之后不久,或在大街上,或在寺庙里,就会有一位道行颇深的高僧或是道士将他拦下,口中念念有词:“我看施主印堂发黑……”</p> <p class="ql-block"> 知名度最高的例子当然是《白蛇传》。《白蛇传》作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流传甚广。最早成型故事记载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p><p class="ql-block"> 在最早的故事里,白娘子是个狠心的妖怪。她见许仙找人到家中捉蛇,便恶狠狠地威胁道:“你若和我好意,佛眼相看;若不好时,带累一城百姓受苦,都死于非命!”……。</p> <p> 而法海则完全是个正面形象,将白娘子和小青押镇在雷峰塔下也是为民除害的正义行为。“不是老僧来救护,白蛇吞了不留些”。许仙也因此感恩戴德,“情愿出家,礼拜禅师为师,就雷峰塔披剃为僧”。</p><p> 当然,大团圆的故事才是民心所向。中国古代,无论小说还是戏曲,大团圆的结局都是弥补人们不可实现的心理。尤其是爱情故事,有情人必得终成眷属才说得过去。</p><p> 于是《白蛇传》在后世几经演变,最终实现了对法海的彻底黑化。对于和尚道士掺和别人的爱情,终于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印象:法海们都是不近人情的,打着捉鬼捉妖的旗号,恶意破坏人家的好姻缘。</p> 多数和尚道士是热衷玉成好事的;像法海一样棒打鸳鸯的,并不是和尚道士中的主流。《西厢记》孙飞虎派兵围普救寺,要强抢莺莺做压寨夫人,大家束手无策。老夫人没奈何,声称无论什么人,只要能退贼兵,就把莺莺许配给他。<div> 张生说自己的八拜之交杜确现任征西大元帅,只要他修书一封,杜确就会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可贼兵围寺,如何突破重围将信送出成了大问题。</div><div> 关键时刻,一个叫惠明的和尚自告奋勇。惠明既是为了扶危济困,也是看穿了张生的真实想法,想帮张生促成好事。他虽然嘴上笑话张生“惹草拈花没掂三”,行动上却一直不遗余力地为张生奔走。</div><div> 还有长老法本,听张生说要借僧房居住,便大大方方地表示所有屋子随便挑。其实,这就是为了张生和莺莺相会创造便利条件。张生提出要在崔府追荐老相国的斋坛上附带超度早已亡故的父母,法本也一口应承下来,帮张生制造接近莺莺的机会。</div> 现存最早的《西厢记》明刊本:明弘治十一年金台岳家刻本《奇妙全相注释西厢记》《牡丹亭》里的石道姑也如此。柳梦梅说自己要刨开坟墓,让杜丽娘起死回生。<div> 石道姑明知开棺见尸是死罪,但听说是杜丽娘的魂魄亲自吩咐,还是忙不迭地查黄历选日子、去药铺抓定魂汤药,还推荐了自己的侄子来帮忙锹土挖坟。</div><div> 杜丽娘复活之后,石道姑做了柳梦梅、杜丽娘成婚的大媒;事情败露后,石道姑亲自护送杜丽娘逃跑。如此事无巨细、尽职尽责,实在是难得。</div> <p class="ql-block">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描述道士与祝英台之间的师徒关系,而通过道士的帮助密不可分,让祝英台实现了与梁山伯化蝶双舞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坚持的人生虽不完美,但无怨无悔。走好脚下每一步,做好当下每一事,走着走着花就开了,做着做着事就成了。成功的起点是了解不是拒绝。</p><p class="ql-block"> 同样事物有人看到的是怀疑,有人看到的是商机;机会对谁都是公平的,不公平的是人态度及思维。过好每个年龄段的自己,是人生最大的清醒……。</p> <p class="ql-block"> 舞台上的石道姑形象和尚道士活跃在爱情故事里,归根到底是顺应民意。人们总期望美好的爱情可以战胜一切,就连已经遁入空门的和尚道士,也会为别人的爱情所感动,乐见其成。</p><p class="ql-block"> 曾子云:“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鲁迅曾云:“降至明代,为用愈宏,小说传奇,每作出奇,或拙如画沙,或细于擘画,亦有画谱,累次套印,文采绚烂,夺人目睛,是为木刻之盛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