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微冷的风掠过街道。自阿坝出发后,沿河而行。山上的树已带有秋意,河水汤汤,泛着一层清冷的波光,仿佛还带着雪的质地。</p> <p class="ql-block">空中阴云密布,暗淡了整个天光,树木黄绿相间,层次分明。高原的景色,总有一种凝重供你伫望,也供你遐想。想象中夕阳斜照的城垛还在遥远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两边是绵延不断的山脉,中间就是江流,道路随着江水的流向曲折盘旋,罕有人迹,更莫说鸡鸣狗吠。在这样摒弃喧嚣之处,拥有的只是一种深沉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峡谷宽阔之地,江水汇成青绿的湖,汪汪一碧,如同美玉。没有水鸟,只有偶然飞过的鹰的影子投于其上,忽然之间,消失不见。这儿注定不会发生透过朦胧雾霭可睹的激动人心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旅行,往往也等于阅读。阅读山,获得巍峨峭拔;阅读云,获得飘逸皓白;阅读树,获得挺立坚守。这一带最让人喜欢的,就是没有一毫污染,纯净得不见尘滓。</p> <p class="ql-block">人烟稀少,偶然看到的房屋就在树与草的掩映之中。当然要靠水而居,就像陶渊明的“桃花源”也在“林尽水源”之处一样。在偏僻迢遥、离群索居的情况下,应该不用说那么多的话吧?</p> <p class="ql-block">喇嘛庙,修建在半山腰,哪怕不太明亮的阳光照在金顶上,也发出灼灼的光辉。那是他们的归心之处。忽然想起颜之推《颜氏家训》中的“归心篇”,恍惚良久!</p> <p class="ql-block">桥,纵然是小桥,也存在一种暗示:无边的开阔与闭塞之中,还是有人的,倘若从此迈过去,就可以触摸到他们的生活。这种生活,注定与竞争、攀比、喧闹、纷扰无关。所以,最爱看的就是这里人们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由壤塘通往炉霍的路边,突然出现神奇的一幕:几十个猴子,有的爬在崖壁,有的窜到路上,睁大眼睛等待着行人的投喂。远远看到其中一个背部还有东西,近前一看,是它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由此处进入色达甲学村。色达最有名的,便是佛学院,一看到这个地名,眼前便浮现出那片红色。可惜与前行的方向不一致,只有等待以后有缘再去了。</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房屋都是依山傍水而建,具有浓浓的藏族风格。门为红色,上面绘有非常美丽而独特的纹饰。家家门边墙下都堆有木柴。难以想象冬天会是怎样一番景象。</p> <p class="ql-block">一路走来,所遇到的房屋样式、颜色、布局都有所不同,原因何在,大概有个猜测。至于为何把石头这么郑重其事地晾晒,真的不明其理。</p> <p class="ql-block">也有镇子,在相对开阔之地。直到此时才发现一个现象:一路遇到许多房屋,可居然从来不曾看到过哪怕一个人。他们去做什么了,在这大山深处?</p> <p class="ql-block">穿过隧道,进入甘孜后,景象又自不同。视野变得比较开畅,植物较少,洁白的云彩反射着日光,带给人刺眼的感觉。山间小路蜿蜒,望之如线——它将通向哪里?</p> <p class="ql-block">老折山大桥,可与新疆果子沟大桥媲美,立于沟谷之上,雄伟壮观。本地山名独具特色,仔细品味,有的与山势有关,有的与传说有关,有的与民俗有关。</p> <p class="ql-block">渐近炉霍,植物变得茂密,会有藏猕猴突然出现,跑到马路中间后,大胆地看看车辆,然后倏忽而去。</p> <p class="ql-block">炉霍这个名字,为清光绪年间所起,建制屯时因炉(打箭炉)至霍尔为入藏要道,两地名中各取一字而成。是为鲜水河。本地有个很有意思的节日“望果”——绕田间地头转圈。</p> <p class="ql-block">炉霍县城,典型的藏族民居高低错落建于半山,望之如画。这里有卡萨湖、宗塔草原、易日沟、石棺墓群、红军文化遗迹等景点,分布较散,难以一一前去。</p> <p class="ql-block">此为主街,笔直通向前方,人和车都很少,显得颇为安静。街边就是土地,农作物已收。查了一下,炉霍面积近七千平方公里,而人口才不到五万。名副其实的地广人稀。</p> <p class="ql-block">随意观看后继续前行。我们的目的地,在那朵白云飘来的方向,微风和突如其来的暖意诉说着,那里有歌声响起,那里有神圣的雪山演绎着传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