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湖一叶舟 问史八千年

玉雨佳冰

<p class="ql-block">文图:玉雨佳冰</p><p class="ql-block">美篇号:6617505</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说杭州湘湖是萧山的宝藏,那么跨湖桥遗址出土的那一条8000年前的“中华第一舟”就是开启宝藏的钥匙。在湘湖跨湖桥文化遗址出土的独木舟,把浙江的历史推前到8000年,比河姆渡早了1000年,比良渚文化早了3000年,这是大自然遗留在人间的历史瑰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就听说位于杭州萧山区的湘湖风光旖旎,湖光山色如诗如画,有杭州西湖的“姊妹湖”之美誉,而且拥有悠久的历史人文景观,是一个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湘湖是杭州地铁1号线的起终点站,从下沙吾角天街的高沙站到湘湖站一个小时左右,开车也需要四五十分钟,高架路还有外地车限行,感觉还不如坐地铁比较轻松些,于是挑了个好天气,背上相机包,两人轻装上阵,坐着地铁开启了我的寻探八千年历史文化之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湘湖一叶舟,问史八千年”,走进湘湖仿佛走进历史长河的画卷里,八千年的历史文化在这里静静地流淌。湘湖是浙江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故里,湘湖长约9.5公里,宽0.5-3公里不等,上宽下窄,水域狭长,形似一葫芦。水域面积6.1平方公里,四周青山环绕,湖水清澈如镜,碧波荡漾,风景如画。下孙遗址、跨湖桥文化遗址、越王城山、古纤道……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洒落在湘湖之上,成为湘湖醉美的点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漫步于湘湖边的林荫小道,循着路标往下孙遗址方向而行,前行了大概四五百米,一片翠绿的大草坪和绿植映入眼帘,一个宽大的下孙遗址宣传栏竖立在湘湖边的草坪边缘,却是找不到任何有关下孙遗址的古建筑,心中纳闷,于是走近宣传栏细细观看,宣传栏上是一些有关下孙遗址考古发掘出来的石器、木器、陶器、骨器、玉器等文物照片,以及相关的历史资料介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浏览了宣传栏上的资料,才知道原来就在我们脚踩着的这一片青草地的地底下,竟然埋藏着一个八千年前的原始村落,图上的文物就是这里考古挖掘出来的,为了保护下孙原始村落的珍贵历史遗迹,现今作了“回填重埋”的保护处理,把遗址辟力自然生态保护区,不建造人工建筑,而是在上面种植了一些不会危及地下文物安全的浅根性花草树木,让历史与自然在湘湖畔和谐共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宣传栏上的史料介绍,下孙遗址是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与跨湖桥遗址一脉相承,距离跨湖桥遗址约2.5千米。下孙遗址的文物标本经过碳十四年代数据测定,距今约8000年。在遗址600平方米范围内的发掘中,研究人员发现了60多个灰坑和柱洞遗迹。遗址表层的沙层中混杂着大量的海生贝壳类碎末和陶片、石器等人类文化遗物,并发现了稻米遗存。下孙遗址为跨湖桥遗址的毁弃,进而为跨湖桥文化的去向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线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过下孙遗址,沿着湘湖边往前走就是城山怀古码头,从这里可以乘坐游船到跨湖桥遗址码头,观赏湘湖两岸的湖光山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游船在碧波间荡漾,阳光微洒,清澈的湖面闪烁着点点银光,两岸绿树成荫,群山环抱,人在船中,船在景里,心似一叶轻舟,随波荡漾,游离于现实的喧嚣之外,感受着湖水的宁静与惬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游船穿梭于湘湖间,行驶了将近2公里,过了跨湖大桥,老远就见一条乘风破浪的巨轮停靠在湘湖边,这就是湘湖的标志性建筑——跨湖桥遗址博物馆,这是浙江继河姆渡、良渚文化后的又一家史前遗址博物馆。2009年9月,历经三年的建设,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在新中国建国60周年前夕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以“一叶方舟”为设计理念,台阶式的展厅布局使博物馆向着湖面逐渐升起,仿佛沉湎历史的一叶小舟正欲划向远方。外墙使用“铜”这一传统又新颖的装饰材料,建造了1200平方米的铜幕墙。建筑入口从下沉广场进入,众多相同风格的铜幕墙也点缀其中,别具浓郁古朴的艺术风格,充分展现8000年文化的厚重与沧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入口沿着阶梯下行,来到博物馆的遗址展示厅,展示厅修建在湖底,是考古发掘文物的原地方,走进展示厅,仿佛穿越回8000年前的时光隧道里,一件件考古挖掘的历史文物展现在眼前,在跨湖桥原址有三位考古者工作时的蜡像,栩栩如生,那一件件挖掘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各种物件,彰显着跨湖桥先民们的智慧和才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湖面6.5米下的玻璃房中,这艘满载历史烟尘的独木舟静泊于此,船底触碰的依旧是8000年前的土壤。这就是在跨湖桥遗址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也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经碳14测定,距今约8000—7000年,被誉为“中华第一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史料记载:跨湖桥遗址博物馆“镇馆之宝”——独木舟,长5.6米,最宽处53厘米,舟体平均厚度只有2-3厘米,由整棵马尾松加工而成,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独木舟的周围有规律地分布着木桩和桩洞,船头底部压有一根横木,在独木舟两侧还发现2支木桨、3个石锛木柄、多块席状编织物,以及多个砺石、石锛和石锛的锋部残片等遗物和遗迹,石锛是独木舟制作加工修理的主要工具。跨湖桥先民就是用这些自制的简陋工具,制作了独木舟,从湘湖驶向杭州湾,又从杭州湾驶向浩淼的海洋,开启了他们的航海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跨湖桥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箭镞和原始弓,根据实验室分析显示,跨湖桥遗址漆弓是迄今世界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弓,将中国生漆的使用历史提前到8000年前,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漆的国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跨湖桥文化共创造了很多之最,除了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之外,还包括世界上最早的漆弓、中国最早的草药罐、中国最早的慢轮制陶技术、中国最早的水平踞织机、长江下游地区最早的栽培水稻、江南地区最早的席状编织物等最早的发明,这一个个中国之最,乃至世界之最,见证着跨湖桥先民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巧思妙绝的先民智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跨湖桥先民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修建的木质茅草屋,透过这一件件挖掘出来的考古遗物,脑海中想象着他们的生活场景,他们在此种植水稻、采集野果、狩猎捕鱼、饲养家畜,织布裁衣,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驾驶着独木舟出没在风波之中,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进取,他们的生活也一定是很幸福很充实的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跨湖桥遗址出来上到博物馆二楼,习主席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中的讲话:”在浙江新石器时代最为著名的跨湖桥、河姆渡、马家浜和良渚的考古文化中,浙江先民们都以不同凡响的作为,在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源留下了创造和进步的印记。”印刻在门口右边的墙壁上,与屹立在门口的“勇立潮头”相互衬托,激励着人们奋力拼搏、勇立潮头,学习跨湖桥先民们敢于探索和创新的“弄潮儿”精神,做时代大潮的弄潮儿,这也是浙江精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跨湖桥先民在8000年前从山地丘陵向河口平原转移,在河口地区生活千年,最终因为灾难性的海侵而选择离开。钱塘江口的特殊环境成就了跨湖桥文化,却也终结了它。跨湖桥先民对人类生存的探索实践告诉今天的我们,他们是人类从山地走向河口平原的勇者,更是正视人和自然关系的智者,跨湖桥文化是先民们精神的追求和智慧的结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湘湖一叶舟</p><p class="ql-block">问史八千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叶小舟</p><p class="ql-block">搭建起</p><p class="ql-block">八千年文化的桥梁</p><p class="ql-block">连接着中华文明的过去和未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叶小舟</p><p class="ql-block">承载着</p><p class="ql-block">跨湖桥先民们</p><p class="ql-block">飘江过海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叶小舟</p><p class="ql-block">见证着</p><p class="ql-block">跨湖桥先民勇立潮头</p><p class="ql-block">敢于探索的智慧与才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叶小舟</p><p class="ql-block">穿越杭州湾</p><p class="ql-block">驶向浩淼的汪洋</p><p class="ql-block">奔向心中梦的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