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0月25日 泉州天气多云到阴天 气温24℃至27℃</p> <p class="ql-block"> 闽南文化•东方第一大港泉州</p><p class="ql-block">人生旅途,不在于终点是何方,而在于沿途风景与心灵的碰撞。岁月悠悠,在变老的路上,我们学会了每年春秋两季定期旅游,并与时光和解,每一刻都成为永恒的瞬间,引发自我反思和对灵魂拷问。10月25日上午,我们衢州《赴闽南泉州厦门漳州旅游团》35名老年游客,乘坐G1667次高铁从衢州站于10.09分准时出发,中午13.45分准点抵达泉州站。泉州市,古称温陵、刺桐、鲤城,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地级市,北壤省会城市福州,南接厦门,东望台湾,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地理条件优越。泉州港,以“刺桐”之名崛起,在宋元时期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是古代中国最早放眼看世界的古城,其繁华程度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相媲美。它的历史悠久和文化内涵丰富,知名度大大超过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松江府(上海之根),成为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如衢州“万川陈半城”,陈庆甫于元朝至元期间(约在1320年一1334年),袭祖基业经营刻书贩书业,儒家书籍通过泉州古口岸远销东南亚华人集聚区致巨富。</p><p class="ql-block">地接导游潘明明引领我们登上大巴客车,直奔泉州古城四大名山之首“清源山”,在游客中心下车。穿过众妙之门,迎面台阶之上,便是一尊道家中国哲学理论创始人“老子”的坐姿石雕像。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字伯阳(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0年,春秋时期人。前四史《史记》、《后汉书》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苦县(今鹿邑)厉乡曲仁里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三次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李耳欲弃官归隐修练,遂骑青牛西行。到伏牛山函谷关时(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县城东南3000米处),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齐家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为《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清源山是泉州十八景之一,也是国家AAAAA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区方圆有四十华里,主峰老君岩海拔498米,与泉州山城相依,相互辉映,犹如名城泉州的一颗璀璨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吸引了众多的海外内游客。清源山历史上因泉眼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入云又名“齐云山”;位于市区北郊又称“北山”;因山峰鼎峙,故又称“三台山”。</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清源山就以道教中的36洞天神圣名山胜地和18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等为胜。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古佛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道教与道家的区别性质不同:道家是一种哲学思想体系,代表了一种思想学说的理论;而道教则是一种宗教信仰,具有组织性和仪式。他们之间的理念不同:道家强调“道”随顺万物,尊重世间万物的差异,主张自然、无为;道教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强调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极”。代表人物不同: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公元前571年一公元前470年)、列子(公元前450年一公元前375年)、庄子(公元前369年一公元前286年)等先秦诸子;生活的年代分别约在春秋期未、战国前期和战国时期。而道教的代表人物有张道陵(公元34年一146年)、魏伯阳(151年一221年)、葛洪(283年一363年)、寇谦之(365年一448年)等;生活的年代分别在东汉前期、东汉末年、东晋期间和北魏时期。道教与道家的联系思想来源相同:道教和道家都以“道”为核心思想,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相互影响:道家的思想为道教提供了理论基础,而道教在实际生活中对道家的思想进行了发展和实践。</p> <p class="ql-block">厦门籍的潘导说:“清源山景区内流泉飞瀑、奇岩异洞、峰峦叠翠、万木竞秀,以宗教寺庙宫观、文人书院石宝,以及石雕石构石刻等文物为主的人文景观,几乎遍布清源山的每个角落。现存完好的宋、元时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近500方,元、明、清三代花岗岩仿木结构佛像石室3处,以及近代高憎弘一法师舍利塔和广钦法师塔院。考虑到我们衢州《赴闽南旅游团》老年人居多,耽心叔叔阿姨们爬山身体吃不消,故到弘一法师舍利塔就可以折返。”然我最感兴趣的却是弘一法师舍利塔,大师才华横溢、诗词<span style="font-size:18px;">书</span>画和音乐无不精通,其脍炙人口的《送别》作品创作于1915年,曲调取自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这首歌曲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在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等中作为插曲使用,还广泛流传于各种场合,成为表达离别之情的代表作品,是我年轻时最喜欢听与唱的抒情歌曲:“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p><p class="ql-block">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p><p class="ql-block">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p><p class="ql-block">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p><p class="ql-block">我之所以喜爱《送别》,是因为这是一首伤春怀人之作。全篇以咏芳草为线索,锁住了漫漫离愁,芳草连绵,无边无际,在来时的路上散发出熟悉香气,君是谁?知音还是初恋并伴有笛声。性情中人念远伤情,暗藏泪水像一串串珠露,仿佛默默哭泣送走远征的车轮。无论走到哪里,芳草总是在眼底。一重重远水孤云,更添愁意。“知交半零落”将咏物与抒情杂揉,满目却只看见一片萋萋芳草。伤心啊!离别后澄碧的小河柳岸和悠扬笛声,那从前一同走过的地方,也依然只有芳草与罗裙争绿。几时才能重携素手,柳花飞絮里,漫步在如菌的芳草地。本词的主要特点是物象清晰,但意旨模糊,目的是启发读者对“芳草”与“别情”的审美联想,构思新颖,境界深厚,是一首言近意远、以意识流手法结构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即李叔同(1880年至1942年),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生于天津河东,祖籍山西洪洞,明初迁到天津,因其生母本为浙江平湖农家女,故后来李叔同奉母南迁上海,每每自言浙江平湖人,以纪念其先母。李叔同的一生经历了多段感情,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个人生活,也深刻影响了他的思想和人生选择。他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和复杂性,反映了他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心理变化和情感纠葛。初恋与杨翠喜:李叔同在十六七岁时对名伶杨翠喜一见钟情,并赠送了两首《菩萨蛮》词表达爱意。然而,杨翠喜最终被送入了豪门,这段感情无疾而终。这段经历对李叔同的心理造成了很大影响,使他陷入了深深的失落和痛苦。与俞氏的婚姻:为了摆脱情感的困扰,李叔同在家人的安排下与商人之女俞氏结婚。这段婚姻虽然稳定,但并未能满足李叔同的情感需求。婚后,他带着母亲和家眷迁居上海,加入了文学团体“天涯五友”,过着相对自由的生活。日本留学与雪子:1905年,李叔同东渡日本留学,期间认识了第三任妻子雪子。两人因绘画结缘,最终结婚。在日本的生活期间,李叔同与雪子度过了十二年的幸福时光,这段经历对他的艺术修养和个人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出家前的情感纠葛:回国后,李叔同继续投身于教育事业,但在39岁时选择了出家。出家前,他与日本妻子雪子的分离以及与原配俞氏的婚姻状态,都成为他出家的重要动机。他对爱情的看法和体验,最终促使他选择了宗教修行,寻求心灵的解脱。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他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位奇才,集诗、书、画、印、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后半生更是潜心向佛,成为一代高僧。他在圆寂前留下的那首三十二字的诗偈:“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这短短的三十二个字,如同一幅深邃的画卷,不仅凝聚了他一生的领悟,也道尽了生命的真谛。</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的登山路线,是一条集自然、文化、户外于一体的野趣线路。这是众多游客初来景区的首要选择:我们从众妙之门出发,沿着清源山的石板路,一路上可以看到山林间绿树成荫、古木参天<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景色秀丽、空气清新,点缀着古朴的小屋,时刻都能感受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沿途天阶还可以看到“孔子问礼于老子”石雕,明代《闽书》上记载的:“羽仙岩,今老君岩。在罗山,武山之下。”《泉州府志》有载:“其地有石天成,略见头髯须之状”的老君岩、<span style="font-size:18px;">见龙台、</span>元元洞天、仙人床、无尘台、休憩台等景点,还有不少“太上靈台”、“道教圣地”、“朱雀”和“道根”之摩崖石刻。经过道根,走上一条曲折小径,可以看到上山顶的石阶,一共有200步台阶,每一台阶都有一个小石头,这是历史悠久的古道。</p> <p class="ql-block">登上这200步台阶后,这里是休憩台,就可以看到山顶上的弘一法师舍利塔,这座塔高约25米,古朴的塔身上还刻有佛经,是佛教徒朝拜的圣地。在山项上,还有一座石窟,里面有弘一法师的雕像,以及他开示的经文、陈叔同的精神和理念,还有弘一法师碑记:回望弘一法师天心月圆的人生轨迹,他的爱国、爱教、爱众生的大爱精神是一以贯之的,早年出家如此,抗战时期亦然。弘一法师将念佛与抗战救国统一起来,他辄报以“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的字幅,号召全国佛教徒们反抗日本的侵略。比如把运动会的会歌,谱写成了一曲同仇敌忾、荡气回肠抗日救国的号角。不论书法、歌曲、还是事迹都展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民族气节。弘一法师其爱国护教的拳拳之心,凛然不倔的爱国精神,大慈大悲的高尚情操,令人敬仰赞叹之至。中国佛学协会会长、书法家赵朴初的题字:“千古江山留胜迹,一林风月伴高僧”。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江山依旧,留下了许多胜迹;而在这片美丽的自然风光中,高僧们的智慧和修行伴随着这些美景,成为了永恒的陪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旅游爬山活动对人体的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登山是很多人都喜欢的一项运动。如果留意观察的话,我们会发现,那些平时经常去野外爬山的游客,有着很棒的体质且体型也很健美,更重要的是他们看起来,比同龄人显得更年轻有生命活力。其实登山带来的好处,不仅在于运动,则还表现于攀登高峰坚强的意志、刚毅的性格。但对于我这个患有严重哮喘病的老年人来说,兼有右膝小月板损伤,简直是“受活罪”的乐趣。</span>尔后我们一行八人坚持不走回头路,从“振衣亭”往山下走,途经“第一山”石碑、 过“千手岩” 、品“欧阳书院”,拍照留念、方兴未艾最后一批回到起点,<span style="font-size:18px;">浏览时间约1小时另2分钟,</span>总共<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span>3.2千米登山285台阶。</p> <p class="ql-block">紧接着我们登上大巴客车与大伙们会合,下午16.20分来到闽南古刹《开元寺•东西双塔》和繁华泉州后逛《西街》。泉州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176号,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泉州开元寺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原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紫云黄氏始祖</span>黄守恭(629年一712年,唐朝人)的桑园,初名“莲花寺”。长寿元年(公元686年),改名“兴教寺”,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又更名“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下令全国各州府建一座开元寺,遂改名现名“开元寺”,沿用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泉州开元寺内的两座石塔,分别是东侧的镇国塔和西侧的仁寿塔。这两座塔是中国现存最高的一对石塔,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东西塔作为开元寺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宗教寺庙的兴衰变迁史。东塔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而西塔仁寿塔则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经过多次修缮和重建,泉州开元寺东西塔最终定型为现存的宋代石塔。建筑特点:东西塔均为仿木结构的楼阁式石塔,八角五层,塔身雕刻精美,展示了宋代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东塔镇国塔高48.27米,西塔仁寿塔高45.06米。塔身雕刻有大量佛教故事和人物形象,体现了当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文化内涵。文化价值:东西塔不仅是开元寺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中国古建筑中的瑰宝。它们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艺,还蕴含了丰富的宗教和文化内涵。东西塔历经多次地震和风雨侵袭,依然屹立不倒,见证了泉州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p> <p class="ql-block">泉州开元寺是一个有着神秘地方的佛教寺庙,开元寺的方位布局和建筑特点,以及装饰风格与我们以往见过的寺院完全不同,具有鲜明的闽南文化个性和前塔后院之特征。泉州开元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主轴线(纵轴线)上依次是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殿、大雄宝殿(紫云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檀越祠等建筑,拜庭东西两侧是高耸的东西双塔。主轴两侧还有放生池、泉州佛教博物馆、弘一法师纪念馆和安养院等。拜庭与大雄宝殿之间用回廊相连接,中间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两旁种植了八棵古榕树,树下有置有石五轮塔和石经幢,共十余座建筑小品,整体空间严谨而富有秩序。</p><p class="ql-block">泉州开元寺建筑的特点,首先要从闽南文化对当地建筑风格的影响开始着手。寺内殿堂建筑主要分为官式建筑、皇宫起建筑、中西合璧建筑三类,反映了佛教的教义和规矩制度,体现了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对开元寺建筑风格的影响,展现出本土文化的个性,迎合了当地的居民、审美和精神需求,呈现出世俗化的特征。</p><p class="ql-block">官式建筑:开元寺大雄宝殿位于中轴线上,是寺内重要的建筑物,具有官式建筑特征。大雄宝殿保留了宋代建筑的痕迹,重檐歇山顶,两层檐下都有斗拱,上层檐下悬有“桑莲法界”的匾额。其主体为木结构,平面为九间九进,副阶周匝,也被称为“百柱殿”。但为了空间内能放置佛像,因此省去两排柱子,实则而八十六柱,明崇祯十年(1637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又将殿内所有木柱改为石柱。大殿前面有石彻月台,檐下有走廊,屋角朝天空方向延伸上翘呈飞势,用卷草纹作修饰,整体风格舒展又平稳。</p> <p class="ql-block">皇宫起建筑:开元寺是闽台地区特有的传统民居建筑类型,以中厅为主轴,左右有对称的护厝,建筑内部均有天井、回廊。外墙是具有本地特色的红砖与白石,远远望去屋脊向下略微凹陷,屋角呈燕尾式指向天空。开元寺内有数座皇宫起建筑,如天王殿、安养院、五观堂等,其中以天王殿(山门)为代表,山门是开元寺的主入口,坐北朝南,初建为唐垂拱三年(687年),原为三间三进,在明洪武年间(1368年至1398年)重修,期间又重修数次,直至民国十三年(1924年)增加了东西两翼稍间。天王殿整体构架保留了明初的样式,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单檐歇山顶。天王殿内设有金刚与梵王,与其他寺庙雕塑的四大金刚有所不同,被称为“哼哈”二将,殿内石柱上下端略细,中部较粗呈梭子状,学名为棱柱。殿内棂门栏额之上悬挂着“大开元寺万寿禅寺”匾额,两侧柱子上有弘一法师所书写的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天王殿北面连接着拜庭,保存有数根石柱。</p><p class="ql-block">中西合璧建筑:泉州开元寺的藏经阁就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藏经阁坐北朝南,面阔五间,整体使用从海外带来的水泥,修建成两层仿木结构,外墙是闽南典型的红砖白石。“白石”也就是当地的花岗岩,“红砖”则是烟炙砖,红砖在高温下坯砖内部分氧化铁,被还原为四氧化三铁和亚铁,变成黑红相间的烟炙砖。红、白、黑三色对比强烈使外墙看上去十分醒目却不会突兀,黑白两色调和了大面积的红色,使得建筑极具韵律感。藏经阁下层是僧人念经的地方,上层则是收藏了各类经书3700余卷。上下两层楼南面均设有外廊,二楼围有西方特色的宝瓶栏杆。外廊满足了遮阳档雨的作用,同时可以通风,使内部不会潮湿,也不会长期暴晒在太阳之下。藏经阁作为寺庙重要的建筑之一,一方面是保存重要书籍资料的地方,另一方面也要体现佛教的教义礼制。在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佛教的礼制冲突和融合过程中,藏经阁同时具备了复合功能性和文化多样性。</p> <p class="ql-block">“泉州,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这是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的一句话。泉州西街,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是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也是泉州市区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保留着大量具有历史原貌的建筑。早在宋朝,西街自成街以来商贾如云、行人如织,就已经成为泉州古城繁荣的象征。泉州于唐代开元年间(714年至741年)建唐城,此时的西街逐渐“列屋成街”,东起双门前(今钟楼下),西至西门素景门(今孝感巷口),距今已有1300余年。泉州西街片区拥有开元寺、东西塔、肃清门等景点,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20多处,分属古建筑、古遗址、古石刻等多种类别,还有未列入级别但保护较好的古建筑、古民居12处。一千多年来,这条古街区犹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链,将泉州唐宋众多绚丽多彩的文物胜迹,与西街古民居以及附于其间的名贤逸事、民间传说一一贯穿起来。就会发现泉州西街除了开元寺、东西塔、城心塔外,还保留着名人宅第、近现代洋楼等大量风姿独特的古大厝,古色古香的木楼群,简直是一座巨大的历史建筑博物馆。它蕴含着泉州古城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诉说着古城革故鼎新的千年沧桑巨变。</p> <p class="ql-block">2014年5月,福建省公布第一批9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名单,泉州西街榜上有名。如果说城南片区是泉州的聚宝街、青龙巷是古泉州最繁盛的经贸商圈,那么西街则是泉州这座藏宝之城,集中展现了最大宝藏和最炫人文荟萃。西街在唐宋早期就是泉州的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是泉州古城内现有保存最为真实、完整的历史街区。据统计,西街区域内建筑中,已知历史名人故居遗址有二三十处,自唐代欧阳詹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大人物与西街结缘。比如:南宋宰相曾从龙的府邸在曾井巷内;泉州登科甲第一人欧阳詹故宅位于甲第巷内;北宋宰相留正连续三朝为相,三朝巷因他而名。西街俊才,尤以明清时最为鼎盛。明万历相国李廷机府邸在甘棠巷;著名理学家蔡清故居则位于孝感巷内等;明万历太仆寺少卿杨廷相、广东提学副使擢湖广参政陈鸣华两个家族的故居,均在西街片区文魁巷。</p><p class="ql-block">泉州西街曾经还有古代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和忠孝节义的牌坊。据史料记载,清末民初,从西街头到五塔巷口直街中尚存的牌坊有造士坊、多士坊、会魁坊、父子承恩兄弟进士坊、清时名贤解元坊、进士坊、状元坊等建筑。</p><p class="ql-block">古代泉州以西街为起点,逐渐向外开拓发展。公元905年,泉州刺史王延彬治理泉州时,拓展城区范围,西街因拓城延伸至今日的甘棠巷口。到了五代南唐保大年间,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对泉州城加重版筑,西城门(彼时称“义成门”)又移到今天的西街西端与城西环路交叉路口,西街总长得到很大的延伸。至此,西街路线基本定型。1923年拓改马路,西街沿街建筑随着时境变迁,逐渐成了现状。</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泉州西街的美在于与时间顽抗后留下来的那些古朴的、天然的、鲜活的碎片——唐朝的祠堂粉雕,元朝古印度教的花纹……可不是。”在时光洪流中,这条古街区犹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链,细数这里的每一件文物,无不令泉州人自豪。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可以细说的宝贝和故事就有一箩筐,无怪乎1960年董必武来泉州留下“东西双古塔,南北一条街”的盛誉。这座唐代古刹,莲宫梵宇、焕彩鎏金,刺桐掩映、古榕垂荫,自古便居八闽佛教丛林之冠。一代理学大师朱熹在此欣然题词:“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一代高僧弘一法师,“二十文章惊海内”晚年曾居寺内弘律故居开元寺尊胜院,留下不少传世经典墨宝;开元寺内举世闻名的东西塔,是中国现存最高的一对石塔,在明朝8级大地震中巍然屹立,是泉州古城最为突出的城市景观和标志性建筑,堪称是泉州历史文化的“镇市之宝”……。</p> <p class="ql-block">闽南文化系列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文字创作:曾敖林</p><p class="ql-block">原创时间:2024年11月1日</p><p class="ql-block">校勘定稿:曾敖林</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曾敖林手机自拍</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曾敖林</p><p class="ql-block">制作时间:2024年11月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