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达摩生于南天竺(印度),传说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师从般若多罗大师。南朝宋末,用了三年时间,历尽艰难曲折,来到了中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广州华林寺:话说当年,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为到中国传教,远渡印度洋,经过三个寒暑的跋涉奔波,终于在南朝宋末来到广州。后人便将称他最初登岸的地方为“西来初地”,将达摩到达广州后建筑的寺庙叫西来庵。广州下九路一带的西来正街、西来后街及西来西、西来东、西东新等街巷均由此而得名。现如今,广州华林正街内有一通《达摩祖师西来登岸处》石碑。《达摩祖师西来登岸处》石碑据传,达摩东渡来穗,在西来初地结庵居住(即现在的华林寺),后到光孝寺讲学,传播佛教。千年古刹“华林寺”(初名“西来庵”),便为达摩所建。现如今,寺内的石塔中还藏有21颗释迦佛的真身舍利。达摩刚到广州登岸不久,在西来初地已挖出一口甜水井。当时他在西来庵弘法授徒,看到江潮倒涌为害,官府不作为,居民生活困苦无奈,于是他仔细观察地形,就在离上岸不远处(离上岸碑大约四五十米),和众僧一起凿井一口。为使更多人可以同时垂桶汲水,又不致使水桶之间互相纠缠,所以便想法在井台分出五个井眼,同时汲水,各不影响。井由此得名“五眼井”,在井侧还竖有一座清道光皇帝御赐石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广州光孝寺:带着“开辟禅宗,弘扬佛法,拯救世人”的宏大目标,高僧达摩没想到他来到异国第一站广州,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众生的吃水难题。古时的广州与大海近在咫尺,史书记录广州“海流秋咸”,那时每逢秋冬季枯水期,大海咸潮便倒灌入广州城内,百姓只能饮用咸水。达摩在光孝寺挂单时,发现水味多咸卤,不利健康。人们经常为水争执不休,却没有人愿意为此多出点力。达摩祖师恐怕是最早了解中国人的国民性的西来先哲,他参透了这部分人的心理,琢磨出一个办法。于是他仔细寻遍寺内,寻找适合的地方,最后指着一处说:“此地有黄金”。人们听到高僧说此地有黄金的消息,奔走相告,纷纷拿起工具,争先恐后赶来挖掘。一直挖到数丈之深,只见清澈泉水从洞里汩汩流出,而让大家翘首以待的黄金却不见踪影。众人觉得被这和尚欺骗了,十分气恼。达摩正色道:“这就是要找的黄金呀,怎么能用斛量来计算呢!”一语如醍醐灌顶,人们方明白过来,的确,现在最珍贵的就是水,这才是欠缺的黄金呀。大家不由得感激大师的用心良苦。为了纪念达摩巧妙凿井,人们称这井为“达摩井”。经历了千多年的变故,这口以“达摩”命名的井,今天已无从寻迹,有关诗歌却流传了下来。曾到光孝寺游览的清朝著名学者杭世骏,留下了一首著名的《达摩井》: 香厨不逢僧,日落俯鉴井。苔瓷含古春,铜瓶乏修绠。莫轻尺水波,曾照渡江影。达摩在光孝寺内还另外挖了一井用来洗钵,因而得名“洗钵泉”。“洗钵泉”旁,有一块用墨石材料制的达摩像碑,刻着达摩头戴斗笠,双脚踏着龙背踏浪而来。碑面右方有一行字,上书“大同元年达摩至自天竺止于柯林”。现如今广州光孝寺风幡阁中有六祖、达摩的石刻像碑,一面刻有六祖像,另一面刻有达摩像,是元代碑刻。风幡阁墙壁上有两幅彩画:一幅是记载六现风幡论辩的事迹,一幅则记载达摩东渡的故事。光孝寺门内东边的洗钵泉,相传是达摩洗钵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南京定山寺:初见梁武梁武帝萧衍执政后,派使臣将达摩接到京都。可达摩与梁武帝聊佛法时,由于达摩是禅宗大乘派,普渡众生。而梁武帝信奉小乘佛教,主张自我修行。于是二人因主张不同,每每谈论起佛事,很难契合。达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之地,于是便北上。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苇渡江:达摩来到江岸,只见水域茫茫即没有桥,也没有船,连个人影也不见。遂在江边折了一根芦苇投入江中,化作一叶扁舟,飘然过江。达摩“一苇渡江”后,曾在江北长芦寺停留,今日长芦禅寺内的一苇堂,就是为纪念达摩渡江后参拜长芦寺而建的。后又至定山如禅院驻锡,面壁修行。定山寺至今留有“达摩岩”、“宴坐石”、达摩画像碑等遗迹。其中,达摩画像碑为国内最早的达摩造像碑,比嵩山少林寺的祖师碑要早120多年。定山寺也因此成为禅宗重要丛林,被誉为“达摩第一道场”。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关于“一苇渡江”的解释,儒家有不同的说法。他们认为“一苇”并不是一根芦苇,而是一大束芦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登封少林寺:达摩抵魏,游嵩山少林寺,在那里独自修习禅定,时人称他为壁观婆罗门。有道育、慧可二沙门礼见达摩,并亲近和供养四、五年。达摩感觉他们真诚,传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经》授与慧可说︰‘我看中国人的根器于此经最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离世间。《达磨大师碑叙》,元至正七年(公元一三四七年),少林寺淳拙等人立。赵世安篆额,欧阳玄撰叙,梁武帝萧衍撰文,康里巙夔楷书。欧阳玄和康里,《元史)俱有传。传记欧阳玄文章道德卓然名世。巙夔字子山,号恕叟,康里(今新疆)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善真、行、草书,历代评论者以为元代以书名者,自赵孟頫后便是子山。他的书法刻石所存为数廖廖,故十分珍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洛阳永宁寺:据史籍记载,达摩初祖在少林寺传法慧可之后,即西行。过洛阳时,看到永宁寺内十分精美的宝塔,自云:“年一百五十岁,历游诸国”,从未见到过。极佛境界,亦未有此!”因而“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洛阳伽蓝记》卷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陕州空相寺:达摩离开洛阳后,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传法5年,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十二月圆寂,终年一百五十岁。据《楞伽师资记》记载:达摩禅师,志阐大乘,泛海吴越,游洛至邺。但不仅受人“讥谤”,而且还遭到了光统律师、流支三藏等人的人身迫害,竟然六次被毒,最终因中毒不救而死。葬于熊耳山,起塔于定林寺。又一说时北魏有一名国师菩提流支,很嫉妒达摩,多次加害都没有成功。他叫人在达摩的饭菜里下毒,达摩知道有毒,照吃不误。吃完后就从口中吐出一条毒蛇来。直到有一天,达摩祖师已经确立慧可为佛法的继承人,他才决定圆寂。众僧徒悲痛之极,依佛礼将初祖大师葬于定林寺内,并修建了达摩灵塔和达摩殿。梁武帝萧衍亲自撰写了“南朝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的碑文,以示对达摩大师创立禅宗的纪念。《南朝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碑》后来东魏使臣于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经返回途中,遇见达摩大师杖挑只履西归,立即报于皇帝。皇帝闻之,命人挖开达摩墓葬,只见只履空棺,方知大师已脱化成佛,遂将定林寺更名为“空相寺”。现存该寺的《只履西归图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空相寺位于三门峡市区东50多公里处的陕县西李村乡。据《陕县志》记载,空相寺是与白马寺同一时期建造的佛门圣地,是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公元536年,禅宗初祖达摩圆寂后葬在这里。千百年来,空相寺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佛教禅宗信徒追忆达摩禅师、宏扬禅宗精神的最佳场所之一。寺院鼎盛时期规模宏大,香火极盛,曾与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开封相国寺一同被誉为中原“四大名寺”。达摩塔即菩提达摩的灵塔,由积庵法师于公元538年建造,距今将近1500年。此塔为两层基座的七级砖塔,塔身呈八角形,通高12米,西南有一拱窗,上层基座塔身腰部有砖雕花卉图案,每面两幅,共16幅。现存的达摩塔是明朝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在原址上重修而成。附近村里的老人说,达摩塔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是因为塔身的砖不完整,不能用于盖房。现存著名碑刻就是梁武帝撰文碑。此碑碑题为《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梁大同二年立,碑文为南朝梁武帝所撰写,内容为赞扬达摩大师的丰功伟绩。该碑上雕二龙戏珠图案,龙为四爪龙,龙头朝向内侧上翘,碑额刻有“皇帝万万岁”五个大字,碑文共17行,满行68字,正文开头有“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下为“梁大同二年岁次丙辰十二月十五日御制”,尾部另起行为“发心弟子洪远施石并合山仝立”字样。碑文为楷书,字体瘦俏,讲究章法。</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