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应县木塔雁门关

邢培良

<p class="ql-block">1933年夏天,当梁思成踏上前往山西应县的寻塔之旅时,内心是充满着急切而又忐忑的。想着“上应县去不应该是太难吧”?然后笑着说“如果我能够去测绘那塔,我想,我一定……”</p> <p class="ql-block">当他站在木塔前,木塔像巨人般俯视着城市众生;一时间,他竟喘不出一口气来。</p> <p class="ql-block">一望无际的塞北草原上,高耸入云的应县木塔,是我们能见到的木构建筑征服天空的极致高度。</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在应县住了7天,对这个巨大高耸的木塔进行了考察、测量与测绘,说了这样一句话:“好到令人叫绝”。</p> <p class="ql-block">这好到令人叫绝的便是建于1056年(辽清宁二年)的“佛宫寺释迦塔”,也被称为“应县木塔”,世界三大奇塔之一。另两座是法国埃菲尔铁塔和意大利比萨斜塔。</p> <p class="ql-block">十一世纪时,山西为宋辽两国割据。战事不断、烽烟四起,应县位于辽国境内,木塔就建造在辽国的边境上。</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项超级工程,木塔由当时显赫的皇亲国戚出资。在家乡修建高塔,既可以彰显家族荣耀,还有着眺望边境的军事功能。</p> <p class="ql-block">我们不知道这伟大作品的设计师是谁?也不知道谁是它的建造者。但木塔精妙绝伦的构造显示,他们一定是当时最优秀的建筑工匠。他们是一群沉默的英雄,穷尽136年的光阴,雕琢出一座900年不倒的建筑奇迹;把理性、智慧与美感默默留给了后代子孙。</p> <p class="ql-block">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的木构建筑,木塔高67.31米,相当于今天二十几层的高楼;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费木料上万立方米;纯木结构,无钉无铆;3000吨木制构件相互咬合构成塔身。木塔可同时容纳1500人登楼,第一层的每根木柱平均负重可达110吨;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下层正方形、上层 八角形;塔身呈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层塔。 </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的塔身木结构共使用斗栱54种、480朵,为我国现存古建筑之最。而塔内无数的卯榫搭接,解决了建筑上的“超稳”难题,使得木塔历经千年的天灾、强风、地震的影响,依然傲然屹立于中华大地。</p> <p class="ql-block">站在塔底向上看,那变化莫测的斗栱一丛一丛、层层瓣瓣、朵朵不一,如浪花、如夏莲,在天际绽放。其伟大之处可以与发明汉字相媲美。 </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它的建筑之美,还在于它身上的“时光印迹”。在自然浸染的历程中,它的色彩会剥落、它的棱角变得圆熟、它的触感变得温润;这缓慢形成的美好品格,才是古塔最令人动容之处。</p> <p class="ql-block">距木塔500米的净土寺,始建于金天会二年(1124年)。其大雄宝殿坐北朝南,单檐歇山顶,上覆绿琉璃瓦;平缓的屋顶和疏朗的斗栱,展现出一种古朴雄浑的美感。大殿顶部的斗八藻井,以及天宫楼阁,其结构玲珑剔透、层次分明,可称为美感与繁复的完美结合。被梁思成誉为“应县三宝”之一。 </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那矗立不倒的木塔就是文明的无言证人;当我们遗憾唐代木建筑都在日本的时候,中国有一个应县木塔。 </p> <p class="ql-block">“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离开应县前,梁思成深情地感叹道。</p> <p class="ql-block">离开应县木塔,驱车前往雁门关。</p> <p class="ql-block">万里长城,在外国人眼中是中国的标志,这个古代军事工程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长城一线是中国封建王朝的边疆,分割着农耕的汉人和放牧的胡人。</p> <p class="ql-block">长城沿线的关隘很多,大大小小有近百个。其中有九座关隘要塞的重要性,关系到中原王朝的命脉所在;而雁门关又是长城沿线的重中之重,被誉为“中华第一关”。</p> <p class="ql-block">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雁门山古称勾注山,山脉连绵横亘东西,古道崎岖沟通南北,雁门关就坐落在古道最高最险处;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p> <p class="ql-block">这里北接大漠、南抵中原,进可驰骋草原、退可坚守关中,自古就是华夏最敏感的穴位。</p> <p class="ql-block">如果把长城沿线比作中华历史演进的大舞台,那雁门关就是这一幕幕史诗大戏的出场门。</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发生在雁门关的战事达上千次。没有那个要塞比雁门关年代更悠久、战事更频繁、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更深远。</p> <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赵国名将李牧就守雁门、抗匈奴;秦朝时,大将蒙恬率兵30万由雁门出塞北击匈奴;汉朝飞将军李广、卫青、霍去病都把雁门关作为北进的桥头堡。</p> <p class="ql-block">唐朝的薛仁贵、北宋的杨家将,都在此地安营扎寨、大破敌军,其精彩故事传唱至今。</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以明朝易址复建的雁门关。为保京师安全,明王朝在外长城里侧,依山傍势再起二道长城为后备,是为内长城,雁门关又一次成为复建长城上的重要关隘。</p> <p class="ql-block">从甬道上坡,左侧为关城的北门,城高墙厚、沉稳庄严,城门于瓮城门呈垂直布置,易守难攻;城头一排排火炮和投石战车,场景一下子回到了金戈铁马的岁月,展现着昔日的森严与冷峻。</p> <p class="ql-block">俯瞰城内演兵场,旌旗猎猎、号角嘶鸣,两千多年来,守关儿郎就是在这里闻鸡起舞、枕戈待旦。沿城墙绕行,城墙随山体起伏,关城的轮廓渐渐展现,城墙合围于三座高峰之间,谷底建有“天、地、人”三座城门,而关城仿佛被悬吊其中。</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是一座关隘,也是一个防御体系;抬首遥望山巅的雁塔,挺拔俊秀、古朴优雅,登塔四望,雁门关全景尽收眼底,我们不是在游览一座城堡,而是在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扑面而来的苍凉凝重、风霜雨雪,触摸那一段段荡气回肠、耳熟能详的久远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