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上篇拙文介绍了中唐诗人刘禹锡的作品,现在该说说赵宋王朝时期的诗人作品了。这两位可都是北宋时期的文坛领袖。<br> 首先是北宋诗人,也是朝廷命官梅尧臣的五言律诗《夹道冈》,根据其阅历,创作地点大概是在安徽省宿州市泗县,时间大约在宋仁宗赵祯嘉祐元年(1056)。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这是一位高产诗人,其传世于今的诗词将近3000首,同时在宋代诗文领域这也是一位领袖级人物。其《夹道冈》诗云。<br> 舟脱鹅㿉浅,兵牵雁脚齐。<br> 兼沙水黄浊,穿垄岸高低。<br> 瘦土黄姜石,枯株长树鸡。<br> 薄言归向晚,路入赤云西。<br> 这首诗不太好懂。笔者以为,主要是不清楚圣俞先生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故而只能从诗题和诗意中臆测其乘船途径一个叫夹道冈的地方,对山水景物的吟咏。笔者以为,尽管没有弄清楚诗所表达的深意,但从中学习一点其他知识也是一种收获。<br> 首联前句“舟脱鹅㿉浅”中有一“㿉(tuí颓)”字。查《辞源(第三版)》注释:阴部病。实为如今俗称的疝气。但在诗句中“鹅㿉浅”指的是什么,以及后句“兵牵雁脚齐”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有待深究。如哪位读者朋友知晓此意,望不吝赐教。<br>颔联和颈联“兼沙水黄浊,穿垄岸高低。瘦土黄姜石,枯株长树鸡。”笔者理解,说是河水与两岸的景致。“树鸡”为木耳的别名。<br> 尾联“薄言归向晚,路入赤云西。”则表达了归途的心情。“薄言”,辞书有两种解释:(1)急急忙忙。(2)浅薄的话。多用作谦词。笔者认为当取第一种词义。“向晚”即傍晚。<br> 上述圣俞先生的诗先暂且放下,我们转入大文豪东坡先生晚年的一首五言排律《用过韵,冬至与诸生饮酒》。在学研东坡先生诗以前,略微介绍一下圣俞、东坡二先生的关系,以及一则逸闻。<br> 首先,也就是圣俞先生作上述诗的那一年(嘉祐元年,1056),翰林学士赵概、欧阳修等人上疏举荐梅尧臣。而这一年苏洵带着21岁(农历虚岁)的苏轼、19岁的苏辙出川,沿江东下赴京赶考。次年,欧阳修等权知贡举,梅尧臣充任点检试卷官。也就是说苏氏父子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是欧阳修,而审阅东坡先生等考生考卷的正是圣俞先生。<br> 东坡先生这次考试的策论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文章一出,便得到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和点阅试卷官梅尧臣的赏识。比较有趣的是,东坡先生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众所周知,欧、梅的学问也是一流的,却不知此句出处,于是把东坡先生从第一降至第二(一说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才给了东坡先生第二)。按照当时的规矩,发榜后考生必须面谢考官。于是圣俞先生便在东坡先生来拜谢时问此句出处,东坡先生随口说道是《三国志·孔融传》里的注。欧、梅二人便立即查阅,结果没查到。东坡先生也只好交代这是他取孔融“想当然”之意。由此欧、梅二人便对东坡先生另眼相看了。<br> 逸闻讲完了,来看看东坡先生的五言排律《用过韵,冬至与诸生饮酒》诗吧。据后世专家考证,这是东坡先生在流放地儋州所作,时间是他遇大赦的前一年,即宋徽宗元符二年(1099)冬至时节。此时的东坡先生还没有接到大赦令,因此还有诗句“归期那敢说,安讯不曾通。”众所周知,东坡先生在儋州任职期间,对当地的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所以与之一同饮酒的“诸生”便是指当地儒生,特别是东坡先生还有自注:“符、吴皆坐客,其馀皆即事实录也。”从诗句“愁颜解符老,寿耳斗吴翁”可见,坐客中的符、吴皆是能与东坡先生谈诗论词的老者。诗曰。<br> 小酒生黎法,乾糟瓦盎中。<br> 芳辛知有毒,滴沥取无穷。<br> 冻醴寒初泫,春醅暖更饛。<br> 华夷两樽合,醉笑一欢同。<br> 里闬峨山北,田园震泽东。<br> 归期那敢说,安讯不曾通。<br> 鹤鬓惊全白,犀围尚半红。<br> 愁颜解符老,寿耳斗吴翁。<br> 得谷鹅初饱,亡猫鼠益丰。<br> 黄姜收土芋,苍耳斫霜丛。<br> 儿瘦缘储药,奴肥为种菘。<br> 频频非窃食,数数尚乘风。<br> 河伯方夸若,灵娲自舞冯。<br> 归途陷泥淖,炬火燎茅蓬。<br> 膝上王文度,家传张长公。<br> 和诗仍醉墨,戏海乱群鸿。<br> 诗比较好懂,就是与当地文人墨客饮酒小聚的真实写照,特别是从诗的末句“和诗仍醉墨,戏海乱群鸿。”中不难看出东坡先生与这些友人的融洽关系。<br> 首句“小酒生黎法”,“生黎”是旧时对我国少数民族黎族中山居者的称谓。这句诗说的是造酒的方法来自当地的黎民。<br> 稍微知晓一些化学知识的朋友但一定只知道,造酒过程中有时会产生有毒的甲醇,所以要将酿造好的酒进行蒸馏,是沸点较低的甲醇挥发掉。所以第二行诗说“芳辛知有毒,滴沥取无穷。”“滴沥”形容水滴落下的声音,在此也就是蒸馏出来可以饮用酒滴落的声音了。<br> 第三行诗“冻醴寒初泫,春醅暖更饛。”说的是酒的晶莹剔透、醇香甘美。“冻醴”即冷酒。“泫”是酒水下滴时晶莹剔透的样子。“春醅”即美酒代称。“饛”食物盛满器皿的样子。<br> 第五行诗前句“里闬峨山北”的“里闬(hàn汉)”,在此指乡里。辞书还有另外三个注释:(1)里巷的门,又泛指门。(2)防备。(3)墙垣。<br> 第七行诗后句“犀围尚半红”中的“犀围”即非品官不能用的,用犀角装饰的腰带。<br> 第十行诗,也就是拙文标题“黄姜收土芋,苍耳斫霜丛。”“土芋”实为北方人称之为土豆的,因生长在南方热带,不容长得很大,因此南方人也叫做香芋。<br> 第十一行诗后句“奴肥为种菘。”“菘”,《辞源(第三版)》注释为:蔬菜名。柄厚而色青者为青菜,柄薄而色薄者为白菜,别称黄芽菜。<br> 接下来的“频频非窃食,数数尚乘风。”“频频”和“数数”在此说的都是屡次、频繁的意思。“窃食”,汇总辞书解释有:(1)偷吃。(2)形容获取俸禄而无所作为。常用作自谦之词。“乘风”本意是借助风力,在此指的是借势。<br> 第十三行诗“河伯方夸若,灵娲自舞冯。”把友人在席间的表现描述得活灵活现。“河伯”和“灵娲”都是古代传说中的神仙。“河伯”是黃河中的水神。传说他过河时淹死了,也不知有何功劳业绩就被天帝任命去管理河川。“灵娲”即女娲。“方夸若”中的“方”即刚刚、才或正在、正当。“夸”字包含有“用话奖励,赞扬”的意思。“若”有你或汝的意思,比如我们有“若辈”一词。放在一起“方夸若”,笔者理解为“刚刚夸赞你”。“自舞冯”中的“冯”字,在此应该读píng (平),本义是马跑得快。“自舞冯”应该说的是手舞足蹈的很快。<br> 诗的第十四行有“炬火燎茅蓬”,不知是这次小聚饮酒后真实发生的,还是为了表述酒喝高了,但东坡先生在儋州确实发生过把自己住的茅棚烧掉了的事。那是因为制作墨块,为了获取松烟而不慎失火造成的。<br> 倒数第二行诗“膝上王文度,家传张长公。”又提到了两位人物,“王文度”和“张长公”。“王文度”即东晋名臣王坦之,其从小备受父亲疼爱,即使长大了仍会被父亲抱着坐于膝上,故有“膝上王文度”之称。“张长公”据《史记·张释之列传》载:“其(指张释)子曰张挚,字长公,官至大夫,免。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