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回忆录

倚窗听雨

<p>作者:陳惠農</p><p>图片: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出于对文学的兴趣爱好,退休之后,我经常会在美篇平台上写点东西,一是圆我多年的作家梦,二来以此打发时间。由于最近一段时间内缺乏灵感,找不到可以供写的素材,所以也懒以动笔。近日赋闲家中,除了带带外孙女外,又没有其它的事情打发,实在觉得空虚无聊,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家胡思乱想,脑海里时常会浮现出昔日的往事。我想也许是上了岁数的人,喜欢忆旧的原因吧!既然如此,我想还真的不如写写自己的人生经历吧。因为我的人生经历比较坎坷和曲折,好说是一言难尽!但又一想 撰写回忆录,一般都是些名人或着是有着经历不凡的人的事,普通人很少撰写回忆录,即是写了也很难博得人们的兴趣。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些平凡之事,或许可以说都是些鸡毛蒜皮之事,很难值得人们去关注。但又一想话虽这么说,我想普通人的平凡之事虽说乏味,能把自己一生经历用回忆的方法去诉诸笔端,我认为还是觉得挺有意义的,再说撰写回忆录,主要还是给自己一生的总结。每一个人的一生之中,都有着自己难忘的经历,不过各自的经历有所不同而已。我的人生经历也许和许多人一样,有着相似之处,但又和许多人有着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就是我们这一代人,都共同经历了那个年代。不同之处,就是我较为复杂的家庭,和别人不一样的人生经历。我是一九五七年出生在高淳桠溪,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当母亲生下我时家中已有兄姐三人,两个哥哥和一位姐姐。在那个年代是提倡多生孩子多光荣的时代,据说如果你能连生十个娃就成为“光荣妈妈”了。按理说当时四个孩子并不多,可是生娃容易养娃难,对于普通人的家庭来说,孩子越多就意味着生活负担就越重。在当时的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不要说是生养十个小孩,就是家里负担起一两个小孩,都是些不容易的事,何况这么多的孩子?据说当时母亲生我时,得知又生了一个又弱又小的男孩时,不但不高兴,而且还示意接生婆,不如将我私下放进马桶溺死算了。但接生婆看了看我的小手又长又细时,说这小孩十指尖尖,也许今后有福享,就这样我才幸免于难。我想也许当时是接生婆,不想加害一个无辜的幼小生命,而故意为之。对于自己的亲生父亲,在我的印象中,长成什么样子,我是一点也不清楚的,在我还不懂事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父亲离世后我隐约记得,当时我们兄姐几个人,严冬窝藏在灶膛边一起取暖的情景。还听说母亲缺奶,兄长下河捕鱼烧汤喂之,姐姐外出讨粥哺之。依稀记得跟着二哥到乡间田埂旁,捕捉螃蟹时不慎被蟹夹住手指痛哭之事。当我略微有些懂事的时侯,已随母亲改嫁到较远的另村一位手艺人家,原来的几个亲兄姐,还是居住在以前的村庄,具体他们后来是怎样生活下去的,那我就不太不清楚了。</p> <p class="ql-block">  记得继父是个竹匠,当时母亲改嫁过来时,继父家中已有一个大我几岁的男孩,是继父的前妻所生。继父在我小时的记忆中是比较凶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打骂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有一次由于我半夜尿床,朦胧中被他拎着两只小脚抛在一只大米缸中。母亲改嫁来不久又怀孕生了一个男孩,过去农村把初生婴儿放在摇箩里睡觉,哭闹的时候需一个人用手摇晃哄睡。记得有一次我在摇晃时自己也打起了瞌睡,被正在地上打竹席的继父发现后,就用打竹席用的竹扳条时不时地抽打我,还不许我哭。更为严重的是,据说有次我和继父前妻的儿子在河边玩耍时,他的爷爷指使孙子,故意将我推入河中,幸被一位上街回村的大爷救起。我想如果当时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溺死,完全可以好说是孩子自己不慎跌入河中为借口,而成为了冤死的孤魂。在过去的农村,人们的封建意识较强,都重视自己亲生的儿孙,一个在当时说成是“拖油瓶”过来的孩子,肯定会受到家人的歧视。在那个年代和那个时候,虽然新中国解放了好几年,但传统的思想观念在人们心中,还是根深蒂固,较为严重的。还有大男子主义思想,也是普遍存在,妇女在家里是没有地位可言的,万事做不了主,再加上又没有一点文化。作为母亲即是疼爱自己的亲生儿子,但也无可奈何!记得在我六岁时,母亲的嫂子,也就是我亲舅妈来串们时,得知我的情况后,建议我母亲还不如把我趁早给领养出去,免得孩子将来生死未卜。并且说自己有一个亲妹子,家住在江苏溧阳某村,妹夫是位教书先生,家里只有几个女儿缺少一个儿子,想领养一个儿子回家,顶顶门户,续续香火,家里条件还不错,建议母亲还不如把我领养过去,再说大家还有些亲戚关系,孩子今后的好坏也可以知道放心一些。母亲当时虽说不舍得,但听后也觉得有道理,当即答允。就这样我跟随着舅妈,也就是我后来改口称之为姨妈的,走亲戚来到了江苏溧阳強埠南埝村。</p> <p class="ql-block">  按理说,如果生活在一个温馨的家庭,不管穷富有着父母关爱的孩子,六岁的年龄应该是很懂事了,但那时我仿佛觉得自己非常麻木,全不知道自己已被领养了。当舅妈带着我见过养父母时教我喊爹妈时,当时好像还记得用浓重的高淳话,木讷地喊了声:嗲嗲,姆妈,又见了家里的奶奶喊了声:嫲嫲。并不感到有多么陌生和惧怕,同时也分别认识了家里的三位姐姐。当时记得舅妈在这里陪我住了数天后,偷偷地就回去了。就这样我就稀里糊涂地留了下来。也许是受的苦太多,也许是从小就缺少关爱,此时此刻,我仿佛真的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新家了,对于自己的亲生母亲,也没有太多的依恋之感。</p> <p class="ql-block">  养父是一位从事教育事业多年的人民教师,也是一位德高望重和葛可亲平易近人的父亲,在我到来的第二年,就把我送进了村小学读书,多年来对我真是百般呵护,如同己出。一生之中从不拿我当养子对侍,也没有打骂过我一次,或许因为我从小就失去了父爱,也一直把养父当成是自己的亲生父亲一样。养父一生之中由于种种原因,共娶了三位妻子,共有三个女儿。大女儿是我现在的养母,和前夫所生的孩子,和我一样与养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二姐和小姐分别是养父的前两任妻子所生,属于同父异母。我和这里的大姐年龄相差近十岁,和二姐小姐的年龄,分别相差六岁和三岁。大姐在我来之后没几年,就嫁给了同村一户人家。二姐后来认为,后娘偏心于自己的女儿,生父过多地关心我,而不关心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气之下,弃父奔母而去了。小姐姐高中毕业后,当时她的户口是“供应户”,属于知青被下放到一个村庄劳动,数年后国家安排了工作,后结婚成了家。农村的孩子都比较顽皮,我也不例外,我在这里的生活,完全没有受到家庭的变化,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除了上学读书外,放学回家和礼拜天,还要给家里放鹅看鸭割羊草,有时还要代替养母,给生产队放放牛,割些牛草一类的活。除此之外,就是和同伴们打闹玩耍,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时常犯错,整天顽皮贪玩,经常遭到养母的鞭打和怒骂。过去在乡村孩子们,只要犯了一点点错,就要遭到家长的打骂,再说民间过去有这种说法:“桑枝条要从小压”,“棍棒头下出孝子”等教育方法。即使如此我还是感觉到,在这里的童年是美好无比的,家庭还是无比温馨的。</p> <p class="ql-block">  大概在十二岁那年,我读完小学,升至养父执教的中学读书。那时侯好像记得小学是五年制,初中两年制。当时觉得国家还不太重视教育,不像现在那么重点关注教育,在我们之前的中学,不称为中学叫“农中”。也就是说半天劳动半天读书,熟称“半工半读”。但我们上学时已经是上全天课了,不过学习不是那么紧张,也不像现在那么三天考两头。我在中学里对语文、政治、历史一类的课比较感兴趣。尤其是语文,再说养父又是我的班主任。但对数理化好说是一窍不通,尤其是数学,因为原来的数学基础就没打好,例如像“数学应用表”,小学里就教过的课门,也没学会。数学这门功课是环环相扣的,如果掉了一环你赶都赶不上,不像现在可以课外补习补习就赶上了。那时每当我上到数学课的时侯,由于听不懂,时常在教室里打起了瞌睡。记得有一次打瞌睡时,被老师发现后,坐在我同桌的同学,忙把我推醒时,不料老师气愤地对这位同学说:“下次他睡觉时,你不要推醒他,这样他可以多养些精神,回家多割些羊草!”随之骂了一声,没出息的东西!还有一次数学老师,把我喊进他的办公室,拿出我的作业本,用手指着作业本上的一道公式题,对我说道:“你这一道题是怎么做的?少了几步公式,为什么得数是对的?”还叫我当着他的面把它重新做一下。当时我一看就傻眼了,因为我是偷抄别人的,可惜抄都没抄完整,只好如实告知。老师听后气愤地说道:“我知道你是抄的,没出息的东西!”后来学校里面学黄帅“反潮流”写大字报时,我还特意写了这位老师的一张大字报,意思是说这位老师怎么可以说我“没出息?”想想当初,真是太愚昧无知了!说句实在话过去我们在学校里,根本就没有学到多少知识,在学校的几年中,受学工、学农、学军、学张铁生交白卷。受“读书无用论”思想,以及当时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劳动等因素影响,无心读书也不求上进。</p> <p class="ql-block">  初中毕业后没能考上高中,农村的孩子只能回到农村。那时农村还是大集体。乡政府叫人民公社,村委叫大队,村民组叫生产队。那时年龄虽然只有十五,六岁,既然不读书了也不能闲在家里,也要到生产队是去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获取工分。过去农村是实行的工分制的,譬如妇女每天劳动一天是八分工,男劳力每天劳动一天是十分工,但像我们这些刚参加劳动的孩子要看情况而定,有可能是六分工或者更少些。到了年终生产队就会结算一年来的总工分数,扣除口粮和其它开支,一工分能拿多少钱。如果工分多的人家年底可以分点红,工分少的人家只能年年超支了,生活非常艰苦。我们刚参加生产队劳动时,年轻觉得好奇,经常和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非常开心。农活不忙时大家在田间劳动时,还可以上午息一会儿,下午休息一会儿,觉得种田很轻闲,还挺有意思的。但到了农忙季节,为了抢收抢种,生产队分两组人马包工干活,谁组人马干的活越多工分也越多。这样的目的主要是想赶在季节里,把庄稼及时收割播种好,所以大家没日没夜地拼命干。几天下来真是精疲力尽,浑身疼痛难忍。尤其那时我们常常连饭都吃不饱,那还有劲干活!甚至只要一听到生产队长,吹响下田干活的哨子时,就觉得心慌意乱,怕下田干活。最难忘记的还是在大热天时去秧田去除草,那时没有除草剂,满秧田都长满了杂草,如果站着弯腰去除草是很辛苦的,于是只能用双腿跪在田里慢慢地爬行,同时用双手拔除杂草。此时除了天气闷热难挡之外,还要被蚊蝇蚂蝗及不知名的虫子叮咬,真是痛苦难忍。那时候种一季水稻从插秧到收割,要除几次这样的杂草,但一年忙到头两季水稻总产量,每亩也不过六七百斤。那时虽然产量不高,但是在那个年代“浮夸风”掀起,虚报产量普遍存在,致使后来全国成了饥荒之年。记得过去农村的活儿一年到头都干不尽的,即是到了不忙的时候还要去河中罱河泥,刨草皮,挖麦沟等农活,以及参加各地的冬季水利建设,即开河筑坝等。总之大家一有时间就整天围着农田转,当时人们经常把自己称之为“种死田佬”。</p> <p class="ql-block">  七九年时养父退休正赶上国家实行教师退休接班制,那时候教育战线缺乏人,教师的子女退休后可以来校“以工代教”,但不愿来校的也可以被安排到县国营单位工作。当时教师的工资普遍较底,而且那时我们觉得自己在学校里,没学到多少知识,怕不能胜任,所以大家都不愿来学校。再说农村的孩子,听说能到县城去工作,那真是高兴极了。我们全市八十位教师退休的子女,基本上都被安排到县化肥厂。当时的化肥厂属于全国小型氮肥厂,也称之为地方国营企业,全厂职工千余人,堪称是一个大单位。那时的工作制是“三班倒”,即早班,中班和晚班,每班八小时工作。生产化肥是流程性作业,整个工厂分为多亇不同的生产车间,各个不同车间需相互配合,工人们坐在机器旁边八小时认真操作,每一个小时需抄一次报表,以观察机器仪表压力是否正常,机器的运作情况和安全情况是否正常。工厂每年除了大修、小修、以及特殊情况外,基本上全年不停厂。我们从学徒考核再到单独操作,那个时候大家年纪还轻,虽然生活规律突然改变,但完全没有受到影响,大家在业余时间的爱好还是比较丰富的。除了上班之外,我喜欢在厂图书馆看书,职工活动室就在我们宿舍对面,还在市图书馆办了借书证。以前读小学时就喜欢看连环画,读初中时就经常在家看四大名著,以及其它书籍,这些书都是养父放在家中自己看的。尤其喜欢看“水浒传”,对水浒传的故事情节,至今都能说出个大概,因为章回小说好记。我是八五年结的婚,妻子是在一个单位工作的。女儿是八七年出生的。我们一直工作到九八年,由于企业体制改革,单位倒闭关门。那时我们夫妻俩,分别在单位工作了二十多年,一次性各拿到一万多元“工龄补偿金”(按每年补偿500元)双双下岗,今后的工作需要自己自找门路。当时夫妻俩还要继续交养老保险金和医疗保险金,再加上家庭每月还需要生活开支,以及外面的人情世故用途等,生活非常拮据。更为痛心的是养父在这一年也突发脑溢血病逝,当时真的感觉到精神临近崩溃。女儿在我们下岗数年之后又考取了大学,每年还需交纳学费和生活费用,好在在岳父的帮衬之下解决了很多生活上的负担,夫妻俩只能四处打工,其间还曾经摆过地摊,卖过春联,租过摊位卖过服装,但俩人都不是经商的料,到后来不但没能赚到钱,还亏了本,最后招工来到了一家私人创办的电机厂,工作了数年之后,自己回家租了一间店房,开了一个修理店,一直干到了退休。</p> <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夫妻俩都已退休在家,我们单位属于化工特殊工种,国家规定男性只要到了五十五周岁,女性到了四十五周岁就可以提前退休了。那时觉得年龄还不算太大,所以退休之后我俩又连续工作了数年,近年来才休息在家。现在我们每人每月可以拿到几千元养老退休金,生活条件是越来越好了。女儿早已成家,而且非常孝顺,前两年我们夫妻俩也住进了自己的新房。我俩现在退休在家,有时帮忙照顾一下外孙女,除此就是外出旅游旅游,锻炼锻炼身体,在家烧烧吃吃等。女儿一家时常登门团聚,大家在一起开开心心,问寒问暖,享受着人间天伦之乐。回想起我的人生经历,我想既平凡又特殊。虽然说从小经历了一些坎坷与曲折,但所幸的是遇上了我的养父母。不幸的是养父仙逝过早,但养母和生母现在都健在,而且她们俩人今年都是九十六岁的高龄,俩人都是属龙的。特别是我的亲生母亲,一生两婚共生育了七、八个小孩,受尽了苦难,还如此健康长寿实属不易!据了解,如今生母后生的儿女们,都很孝顺甚感欣慰!我的亲生兄姐他们现在也生活得很幸福,尤其是二哥参军在部队因公负伤,荣立“二等甲级”功,享受国家抚恤待遇,现在也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为之高兴。追今忆昔,我一生之中能有今日,还是要特别感谢我的养父!是他培养了我读书,是他我才走上了工作岗位。更重要的是他教会了我如何去做人,如何去面对社会,面对生活。</p> <p class="ql-block">  养父在几十年的从教生涯中,他呕心沥血培养了许多人才,好说是桃李遍天下。他曾亲手创办过家乡小学,历任过小学及中学的校长,同时也曾被推荐为我们溧阳市政协委员,出席过溧阳市多届政协会议,为溧阳的教育事业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退休后仍不辞辛劳,主动担任乡司法工作,在普法宣传上做了大量工作,事迹被编入省《普法人物谱》一书中。他还经常在广播电台,及《溧阳报》上发表一些通讯稿及征文等,传播正能量。他一生勤劳朴素,乐于清贫,与世无争,助人为乐。他对一下代甚为关心,处处以身作则。他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从教的历程,写成《我的片断回忆录》小册子。他把毕生的精力,完全投放在教书育人上。养父的一生,我想既平凡又伟大,我真的为有这样一位养父,而感到骄傲,同时我也为自己在养父的有生之年时,没有能够尽到孝心,而终生感到愧疚,在此儿只能祈父原谅,但愿养父天堂一切安好。</p> 背景音乐/往事 养父母 女儿女婿及外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