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日之旅2024年双塔极限越野挑战赛之行(二)下

腊梅

<p class="ql-block">  伴随着汉朝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实现了对于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和统治。经过河西四郡,出阳关、玉门关经由楼兰地域通往西域的“楼兰道”成为了两汉时期重要的交通干道,楼兰也就凭借特殊的地缘优势,成为中原王朝连通西域的门户。</p> <p class="ql-block">  汉武帝是第一个看到河西走廊重要性的雄才大略之人,正是他派遣张骞率使团通西域,中原王朝才首次在河西设郡。敦煌郡于公元前111年设立,从此开始了它灿烂辉煌的历程。</p><p class="ql-block">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到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期间历经千辛万苦,前后长达十三年。在经过河西走廊时,他们被匈奴发现并俘获。张骞被囚禁十余年后,终于寻机逃出,依然不忘使命,继续西行寻找大月氏。经过大宛(今费尔干纳)、康居(今撒马尔罕)到了阿姆河上游,终于找到了大月氏。然而此时大月氏早通过战争使大夏臣服,在这一带安居乐业,再也不想去跟匈奴报仇了。张骞回程中又被匈奴人抓住,所幸他再次逃脱,回到了长安。</p><p class="ql-block"> 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此次的使命是与伊犁河流域的乌孙人结成联盟,当他到达了乌孙的赤城谷,乌孙发生内乱,又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但他却利用这次机会,与西域和中亚建立起了官方互通使节的关系。张骞的两次出使,虽然都未达到结盟的目的,但打开了人们的视野,建立了汉王朝与西域广泛的经济文化的联系,发展了中西交通,获得了西域和中亚的社会、经济、地理交通的大量信息,对汉武帝开发西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一历史事件,史称“张骞凿空”。</p> <p class="ql-block">  曹魏虽然部分继承了两汉尤其是东汉治理西域模式,分别设立戊己校尉和西域长史,但前者驻吐鲁番盆地的高昌城,职责主要是率士卒屯田,后者治所在罗布泊西北楼兰的海头城,其职责兼具屯田与行政管理的双重功能。此两地同时也是曹魏在西域的统治和屯田中心,借以控制和影响西域的政局。</p> <p class="ql-block">  西晋时,其西域屯田的最高长官西域长史由中央甚至直接由敦煌太守派遣和任命,西域长史甚至成为“敦煌郡吏”。至十六国时期,河西诸凉地方割据政权则直接成为经营和屯田西域的主体。</p> <p class="ql-block">  出土的东汉时期的“花卉纹缂毛垫”和“裁绒毛毯残片”,色彩依然鲜明夺目。</p> <p class="ql-block">  楼兰境内发现的彩绘木棺以及棺上的图案,无论是葬俗还是画面内容,都强烈地反映出诸多的中原文化因素。</p> <p class="ql-block">  新疆古代人体标本,又称“干尸”、“古尸”。它是研究新疆古代居民组群体质特征及人群迁徙活动的重要资料,反应了古代社会的民俗和变革,通过研究古代人体标本,同时可以对古病理学、古DNA、古食谱以及环境的变化等领域进行研究。</p> <p class="ql-block">  扎滚鲁克女性干尸 ,干尸反映了且末河流域这一时期古代居民的墓葬和体质,年代距今约2500~2800年。</p><p class="ql-block"> 楼兰墓葬婴儿干尸,棺内墓主人是婴儿,年龄周岁以内,年代距今约3800年。</p> <p class="ql-block">  罗布泊保存了新疆年代最早的干尸一一“小河公主”</p><p class="ql-block"> 2003年,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巴州若羌县小河墓地出土,距今约4000年。葬于船形胡杨木棺内,保存完好,眼窝深陷,亚麻色长睫毛,鼻梁高直,嘴微张,亚麻色头发自然中分长至胸部,出土时头戴白色圆毡帽,颈部带珠饰和羽毛缨的红色项链,右手腕系带穿缀一枚管状玉珠的红毛绳毛链。腰部为白色短裙式毛织腰衣,腰衣下沿的穗长近膝部,两端系绳,在腹部打结,脚蹬皮靴。颈部、胸腹部放置麻黄小枝和穗枝,颈肩处和胸口部堆放一些动物耳尖等,腹部凹陷处撒有一些黍粒等,胸中麻黄枝上放一支羽饰和一件木祖。女尸成年身长约1.52米,考古学者感叹其美丽且完整性,又在小河遗址发掘,所以将其命名为“小河公主"。(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自一百多年前,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在罗布泊荒原发现楼兰遗址,楼兰故城一直是世界地理、考古界学术科考瞩目的焦点,是西域史地、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的关键区段。孕育楼兰古代文明的罗布泊地区,更是地理、考古、历史学家长期投注科学情感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  楼兰,在唐代边塞诗中是一个充满壮志豪情、慷慨述怀的代名词,如今,楼兰研究,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更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一千多年来,孤立在荒漠中的楼兰城,如同一座纪念碑,不断向人们昭示着沙埋楼兰人璀璨文明的壮烈历史;楼兰城的残墙断垣不断呼唤着人们,保护好环境,不要让楼兰的历史重演。</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第三层为东归历史文化展‌厅,讲述蒙古族土尔扈特部族从俄罗斯回归祖国的故事,展示相关文物和历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  公元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1月17日,在广袤的欧亚草原上,爆发了一起震惊世界的大事件一一东归!</p><p class="ql-block"> 由于怀念故土的历史因素、不同宗教的文化因素、心系祖国的政治因素、反抗沙俄的民族因素的相互激荡,西迁游牧于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下游近一个半世纪的中国土尔扈(hu)特蒙古部落(包括部分和硕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等人率领下,破釜沉舟,举部东归。</p><p class="ql-block"> 全部落3.3万余户,近17万人,扶老携幼,赶着牲畜,前护后卫,义无反顾踏上回归祖国的万里长征。他们一路向东,攻破沙俄四座城堡,击退数万军队的围追堵截,以其超凡的勇敢和智慧,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历时半年的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终于回到几辈人百年来萦回梦绕的故土。到达伊犁时,牲畜损失殆尽,人口仅剩6.9万人。土尔扈特部的东归为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  东归,那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那震惊世界的一幕,举世罕见,可歌可泣!悲壮的史诗,充满永恒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始源于额尔古纳河流域“逐水草而迁徙”的蒙古部族大约公元7世纪起开始逐渐向西迁移。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诸部。约15-16世纪,蒙古诸部逐渐形成了漠北蒙古、漠南蒙古和漠西蒙古。</p><p class="ql-block"> 漠西蒙古也称卫拉特蒙古,他们游牧于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准噶尔(伊犁河流域)、和硕特(乌鲁木齐地区)、杜尔伯特(额尔齐斯河流域)、土尔扈特(塔城以北)四部。另外,还有辉特等小部。</p> <p class="ql-block">  土尔扈特部原来游牧于我国新疆塔城西北的雅儿地区。自17世纪初期以来,该部牧民不断向西迁徙,大约到公元1630年左右,该部大部分牧民在和鄂尔勒克率领下,离开了原来的牧地,经过哈萨克草原,越过乌拉尔河,来到伏尔加河下游放牧。</p> <p class="ql-block">  就在土尔扈特部到达伏尔加河流域不久,沙俄的势力也扩张到此,一心要把土尔扈特人变成属民。土尔扈特人深感孤独和痛苦,也就更加怀念故乡。此后的百余年间,西迁的土尔扈特部虽然与祖国远隔万里,但仍然在政治、经济、宗教等各个方面与祖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不断派使者前往卫拉特其他各部和清政府,表达了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之情。清政府也多次遣使到伏尔加河下游探望,使他们感到无比温暖。这种往来进一步激发了土尔扈特部高昂的爱国热情,坚定了他们回归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  公元1640年,蒙古44个部落首领赶往塔尔巴哈台,参加此次会议。会上共同签署制定了著名的《蒙古一卫拉特法典》,以调整蒙古各部的关系,加强部族团结,共同抗击沙俄。</p> <p class="ql-block">  蒙古一卫拉特法典,简称“卫拉特法典”。蒙古语称之为“察津·必扯克”(法典、法律文献之意)。明崇祯十三年(清崇德五年,1640年),巴图尔珲台吉、札萨克图汗等召集卫拉特、喀尔喀各部封建主会盟塔尔巴哈台(今塔城)时制定。用回鹘式蒙古文书写,原件和副本至今尚未发现,目前存有托忒文、回鹘式蒙文抄本,通常分为121条(有的分成150条)。内容相当丰富,包括僧侣和宗教、驿传运输及赋役、氏族生活和婚姻嫁娶、畜牧及狩猎、私有财产和继承权、刑法及审判制度、各部相互关系及攻防组织等规定,在协调诸部关系、建立共同抵御外侮的同盟及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等方面起过一定作用,是研究蒙古族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与《喀尔喀法典》、《理藩院则例》被誉为蒙古法三大文献。有俄、日、德、英等文译本。</p> <p class="ql-block">  土尔扈特人笃信藏传佛教,他们虽远离祖国,但经常派人到青海和西藏“熬茶供佛”。同时,一些西藏和蒙古高僧也多次前往伏尔加河进行佛教活动。1645年,土尔扈特部邀请和硕特部佛学大师咱雅班第达远赴伏尔加河畔,在土尔扈特部弘扬佛法一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  咱雅班第达(1599-1662年),出生于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望族桑噶斯家族,是该部首领拜巴噶斯义子。16岁出家后,前往拉萨学佛22年,深为五世达赖喇嘛和四世班禅器重。此后23年间,在东西蒙古及土尔扈特部中弘扬佛法,广受尊敬。1647年,咱雅班第达觐见顺治皇帝,在太和殿接受赐宴,次年在回鹘式蒙文基础上创制卫拉特托忒文,至今仍为新疆蒙古族所通用。他还翻译了百余部藏文文献,记录了卫拉特蒙古英雄史诗《江格尔》,参与制定《蒙古一卫拉特法典》。作为著名宗教家、政治家和学者,为本民族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p><p class="ql-block"> 咱雅班第达圆寂后在拉萨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铸造铜像纪念(原高34厘米)。此铜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  公元1646年,就在清朝入关两年之后,土尔扈特部就与卫拉特蒙古其他部落联合向清朝上表臣服。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四月,阿玉奇派遣萨穆坦一行8人的使团取道西伯利亚,经库伦 (今乌兰巴托)、张家口,历时近三年,于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春到达北京朝觐。康熙皇帝深为感动,派出由太子老师殷扎纳、理藩院郎中图理琛等32人组成的使团,前往伏尔加河下游探望土尔扈特部众。</p> <p class="ql-block">  康熙皇帝谕阿玉奇汗敕书</p><p class="ql-block"> 雍正皇帝谕车凌端多布汗敕书</p> <p class="ql-block">  土尔扈特人在伏尔加河下游的百余年间,沙俄一心要把土尔扈特人变成属民,诱迫他们改信东正教,无休止地征兵,加派军队监督和镇压,部族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正是怀念故土的历史因素、不同宗教的文化因素、心系祖国的政治因素、反抗压迫的民族因素的相互激荡,造成了土尔扈特部的东归之举。</p> <p class="ql-block">  渥巴锡(1743-1775年)是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的著名首领,阿玉奇汗曾孙,1761年承袭土尔扈特汗国汗位。为摆脱沙俄政府的压迫和奴役,求得民族的生存与发展,1771年,他率部众17万人离开居住了近一个半世纪的伏尔加河,踏上了东归祖国的征程,经过7个月的残酷战斗和艰难跋涉,回到了祖国的怀抱。</p><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册封渥巴锡为卓哩克图汗。1775年1月9日,渥巴锡在巩乃斯巴尔图阿门因病逝世,终年33岁。他在弥留之际,留下了“安分度日,勤奋耕田,繁衍牲畜,勿生事端,致盼致祷”的遗言。</p> <p class="ql-block">  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土尔扈特部决定举行武装起义,重返祖国。1771年1月17日清晨,渥巴锡亲手点燃了自己的木质宫殿,宣布誓师起义。随后带领三万三千户近十七万东归队伍,组成三路大军,离开生活了近一个半世纪的伏尔加河,踏上东返祖国的征程。</p> <p class="ql-block">  在东返路途上,土尔扈特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沙俄、哈萨克及哥萨克的不断追杀和堵截,瘟疫的磨难与损失,使无数人倒在了东归路上。在严峻时刻,策伯克多尔济高喊:“如果再走回头路,每一步都会碰上亲人和同伴的尸体。回去,我们将永世为奴,永远失去自由。沙俄是奴隶的国度,中国是理想之邦,让我们奋勇前进,向着东方,向着东方!” 于是土尔扈特人异口同声地呐喊:“向着东方,绝不回头!”</p> <p class="ql-block">蒙古族民歌:</p><p class="ql-block"> 为了整个的部落,</p><p class="ql-block"> 巴尔达尼克牺牲了自己可爱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在赛尔克拉特渡口上,</p><p class="ql-block"> 挺立着剽悍强壮的马。</p><p class="ql-block"> 为了受惊的人们,</p><p class="ql-block"> 巴尔达尼克牺牲了自己可爱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在那东布台河边,</p><p class="ql-block"> 挺立着引颈长嘶的马。</p><p class="ql-block"> 为了亲爱的大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巴尔达尼克牺牲了自己可爱的生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哈尔玛克路的岸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挺立着黑灰色的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多么悲壮的史诗般的低吟……</span></p> <p class="ql-block">  公元1771年11月,乾隆皇帝在承德隆重接待土尔扈特部人员,适逢普陀宗乘之庙落成,乾隆皇帝特意邀请渥巴锡等人到万法归一殿参加法会。在金碧辉煌的大殿内,乾隆皇帝身穿朝服面西正襟危坐,他对面即是包括渥巴锡在内的十余位土尔扈特部首领。</p> <p class="ql-block">  公元1771年10月,乾隆下令在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竖起两块巨大石碑,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铭刻他亲自撰写的《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用来纪念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土尔扈特部的东归,为巩固中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p> <p class="ql-block">1、和硕特部左旗管旗扎萨克之印</p><p class="ql-block">2、和硕特部左旗管旗扎萨克之印</p><p class="ql-block">3、乌纳恩苏珠克图旧土尔扈特西部盟长之印</p><p class="ql-block">4、乌纳恩苏珠克图旧土尔扈特部卓里克图汗之印</p> <p class="ql-block">  东归英雄虽已远去,英雄正气却长留人间。东归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归精神有力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昭示着中华各民族都为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做出过贡献。辉煌和光荣是属于土尔扈特、和硕特人的,更是属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东归精神激励今天的我们:</p><p class="ql-block"> 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p><p class="ql-block"> 维护社会稳定,共建美好家园。</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第四层有两个展厅,分别是光辉的历程展厅和流金岁月展厅。</p> <p class="ql-block">  光辉的历程展厅内,陈列着353件(块)珍贵文物、文字图版等专题内容,向参观者展示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p><p class="ql-block"> 专题展以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主线,辅以珍贵历史图片、文物、场景等,着重展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的重大历史节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决策,同时配以<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焉耆行政区人民的抗日募捐、新疆和平解放和兵团的农垦建设</span>等专题,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光荣与梦想、苦难与辉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p> <p class="ql-block">  流金岁月展览主要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具,它也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之后,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状况。</p><p class="ql-block"> 走入展厅,映入眼帘的一件件老物件仿佛把我们一下子带到了曾经的那段岁月,这些熟悉却已难觅其踪的生活老老物件,无不闪耀着中国人的智慧,也是老一辈开拓者建设美好新疆的红色印记和历史沉淀。</p> <p class="ql-block">  参观学习巴州博物馆后,让我对新疆及巴州的发展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拍摄:腊 梅</p><p class="ql-block"> 编辑:腊 梅</p><p class="ql-block"> 创作地址:甘肃省兰州新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