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南迦巴瓦雪山是一个神秘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平日里云遮雾罩,神龙不见首尾。一年之中,只有六到七十天勉强示人。真是相见亦难,“难于上青天”。据说有一位摄影发烧友在山下蹲守了十八天,仍未见到南迦巴瓦的真容,含着泪离去。他发誓,这辈子一定要见到一次“本尊”。</p><p class="ql-block"> 这个充满未知和撩人的故事,更激起我们要见到此山真容的好奇心。</p><p class="ql-block"> 桂花飘香的金秋十月,我们沿着“此生必驾318”国道,朝 着南迦巴瓦一路向西出发了……在这条梦幻美丽的风景线上,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瑰丽风彩:三江并流的世界地质奇观;长江第一湾和金沙江大拐弯的宏大雄伟;塔城稻菽飘香的层层梯田及千年银杏的丰姿;那高耸的雪山,青青的草地,肥壮的牛羊和那金碧辉煌的寺庙,无不让你赏心悦目,叹为人间仙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芒康县的盐井镇,是澜沧江边上一个不大的小镇,因千年古盐田而出名。近些年,来此观光、打卡的游客日渐增多,小镇也慢慢热闹起来。我们赶到盐井镇己经是中午时分,天公不作美,下起蒙蒙细雨。烟雨朦胧中,我们见到另一番景象:盐田在江岸的斜坡上悬空而建,层层叠叠,沿江向前延伸。灌上鹵水的盐田像一片片镜子,在天光下闪闪发亮。盐工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把已经结晶晒好的盐堆放在一起装好,再一包一包地背上岸。导游告诉我们,盐田是世代藏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他们从地层深处,汲取远古地壳运动覆盖的鹵水,汇集、浓缩、晾晒成盐。他指着刚刚采集的盐科普我们:这些盐分为两种,有着不同的功効。白色的盐供人食用,味道纯正。红色的盐又叫“桃花盐”,除了喂牲口外,还有药用价值。可以用来泡脚、沐浴,舒筋活血,消除疲劳。</p> <p class="ql-block"> 离开盐田,导游又给我们一个惊喜。带我们去尝此地独一无二的“佳佳面”。我们一个个垂涎欲滴,真想一饱为快。</p> <p class="ql-block">在“佳佳面”传人的家里,我们见到了“真人”。一位面目清朗慈祥的老人。她不懂汉话,只是冲着我们不住的笑。她的孙子介绍说,“佳佳面”源于这里的盐工收盐时劳作紧张繁忙,他们想出边干活边吃面的办法。一小碗面只有一口,吃完挑担就走,回来又是一口。就这样来来回回不断地吃面、加面,既不耽误工时,又公平合理。久而久之,成了“加加面”。如今文旅改为“佳佳面”,一样名传遐迩。</p><p class="ql-block"> 我们抓紧时间赶紧吃面。边吃边被小伙子鼓励吃面比赛。我“死缠烂打”吃了十六碗,正得意洋洋。忽见墙上贴着吃面排名记录:有五十碗,六十碗,七十碗,最多的吃了九十八碗。在“大胃王”面前我一下子偃旗息鼓,落荒而逃。小伙子笑我们“眼大肚子小”。他性格开朗,十分健谈,刚从湖南民族学院毕业回来。他悄悄告诉我们,已经有了女朋友,是维吾尔族姑娘。他很爱她,但不想结婚。“为啥呢”?我们瞪着眼晴一起问。他说,按藏民族的习俗,只能娶藏族姑娘为妻。他不想让奶奶和父母不悦,也不想为难自己,他要和心爱的人走完一生。他的话让我很感概:传统的守成和文明的进步在这里碰撞了,也许要过若干年才会殊途同归,也许就没有也许……</p><p class="ql-block"> “318”国道是一条艰难路险,但风景壮美,充满刺激的路。多少喜欢自驾的朋友都要完成“此生必驾”的心願。凡走过此路的人,心中都充满着“征服感”。</p> <p class="ql-block"> “东达山口”是“318”国道的最高处,海拔5130米。山上终年积雪,空气中的含氧量只有百分之六十左右。我们来时,漫天大雪纷纷扬扬。大家急忙下车,顾不得缺氧喘不过气。不住地拍照留念,有的竟唱起“长征组歌”,“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我站在高处,忽然发现公路前方</p> <p class="ql-block">筑路建设者的营地,一条振奋人心的标语:“缺氧,不缺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此时,一队筑路工人正冒着风雪从我们身边走过。望着他们昂扬的面容,我敬佩他们不辞劳苦,不畏风雪,长年奋战在高原高寒地带。把快捷、顺畅和安全带给路人。我们除了感恩,还能说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318”最难走的路段就数“72大拐弯”。 </p> <p class="ql-block">坡陡、弯急、落差大……“72拐”就像一条巨龙,逶迤在山间。车队在“拐”上尤如一群排着队的“行军蚁”缓缓爬行。我想,如果不走“318”,也许永远看不到如些壮观的大堵车。随着车流,我们焦急地煎熬着。司机师傅告诉我们:这条路正在扩宽整修,来往车流量大,堵车是常事。有一次在塌方路段,他堵了六天,人都快疯了!说得我们只吐舌头。“现在好了,筑路大军正在日夜不停地掘进穿山遂道,明年就能贯通,你们再来,一定畅行无阻”。我们的心宽慰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三个多小时的挪移,我们终于出“拐”</p><p class="ql-block">了。车里顿时扬溢欢畅的笑声……</p><p class="ql-block"> 有一件让我至今不忘的事。当我们车行驶到怒江大桥时,就见新桥的护拦上摆放着许多鲜花和食品。车外汽笛声长鸣,“喇叭声咽”。我们的师傅也长长的呜笛。见我们不解,就动情地告诉我们:一九五三年,解放军为修筑这条进藏公路,历经数年,克服千难万险,牺牲了3000多名干部战士,1000多名民工才修成,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这里我原文摘录《雪域长歌》中一名战士自我牺牲的壮举。“在浇筑水泥桥墩时,一名解放军战士因劳累过度,掉入未干的水泥柱中。战友们发现的时候,水泥己经开始逐渐凝固,多次搭救被困水泥柱中的战友未果。战士不忍心看着战友们奋战的成果泡汤,于是挥手表示继续浇筑。战友们迫于无奈,最终继续浇筑水泥挢墩。我们很难想象,有过命交情的战友看着自己的好兄弟被水泥缓缓埋没的画面,这该多么心碎啊!”读到这儿,我的心也碎了……</p> <p class="ql-block"> 这名英雄的战士,英灵铸成永恒!为纪念英灵,不忘英雄。所有路过大桥的行人、车辆都自发献上最真诚的敬意。此时,我听到远处不绝于耳的鸣笛声,就像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铿锵激越,催人奋进!</p> <p class="ql-block"> 从来古冰川到波密县的400多公里路段,是“318”最美丽的风景线。沿途连绵不断的雪山,一座比一座奇峻;平如明镜的湖泊,映照着蓝天白云,水墨丹青;奔流不息的河流一路欢唱,山崖上苍松翠柏鸟语不绝。天地之间点綴着星星点点的藏白、藏红房,浑然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这样的美景是号称“雪山之国”的瑞士,无法比拟的。我为祖国的山河壮丽而骄傲!</p><p class="ql-block"> 在通往南迦巴瓦雪山的路上,我们不时地看到许多背着行囊,摇着经輪转山的佛教信徒。让我们震惊的是那些五体投地磕着长头,向着圣城拉萨朝觐的教徒。</p> <p class="ql-block">他们要磕几年的长头才能到达“彼岸”;他们风歺露宿,用一颗虔诚的心执着向佛;他的把一生的积攒无私地献给佛主;他们信奉“苦行今生,修得来世”;他们行在途中,恰是奔向归心。</p><p class="ql-block"> 望着他们渐渐远离的背影,我们静静地,默默无语……</p><p class="ql-block"> 走过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我们暮然见到远处烟云缭绕的南迦巴瓦雪山。一种盼望已久的期待马上就要变成现实,激动的心一下子热烈起来。然而,心中不免还有一絲絲担忧,那云雾会不会消散?我暗暗地祈祷着。</p><p class="ql-block"> 终于来到这座“十人九不遇”的神山面前。让我们开心的是云雾渐渐散开,雪山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我面前。被冰雪覆盖的群峰在阳光下洁白耀眼;雾气散开的一瞬间,主峰像羞涩的少女,撩起了面纱,露出她美丽的面庞,她是那样高洁清纯,摄人心魄。此时,我想起一位藏族朋友说过的一句话:看见南迦巴瓦的真颜,要有缘分、运气和神灵的眷顾。我们很幸运,这些我们都有了!</p><p class="ql-block"> 站在7782米高的雪山面前,我像一粒沙子那样渺小。我敬仰这座被藏民族膜拜的“雪山之父”,他不但有其俊美的面容,还有果敢勇毅的神力。在《格萨尔王传》中,他是“直刺天空的长矛”;在藏族人民的心中,他又是“雷电如火燃烧”的勇士。他不像梅里雪山那样高冷不可触碰,也没有珠穆朗玛峰那样陡峭高不可攀。他像慈父一样张开双臂拥抱所有眷顾他的人,无论你是科考、攀登、还是观光,他一样把美丽和宽怀奉献给人们!</p> <p class="ql-block"> 那天晚上我久久不能入睡。坐在窗前仰望夜色中清冷的雪山。忽然间东方放亮,</p> <p class="ql-block">一輪明月跃上天空。月光清澈明亮,把雪山照得如梦如幻。此情此景,我不由地吟诵起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诗句,以平复心潮!</p><p class="ql-block"> 那夜。我梦见自己头戴貉皮帽,身着黑箭衣,足蹬虎头靴,仗剑狂飙在“雪山”之上,大有“飞狐”之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 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11 广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