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鲁迅纪念馆”位于鲁迅祖居、鲁迅故居、三味书屋三个旅游景点的中间,真可谓中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进门后大厅,鲁迅先生的雕塑非常肃穆的端坐在那里,凌空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p> <p class="ql-block"> 参观纪念馆的角度感受与(上)篇截然不同:(上)篇是置身其里环顾四周,这里是伫立一旁静思细想,故凡与(上)篇重复者或不影响思路连续的,则略去或一带而过。</p><p class="ql-block"> 鲁迅说:“我的祖父是做官的,到父亲才穷下来,所以我其实是‘破落户子弟”,不过我很感谢我父亲的穷下来(他不会赚钱),使我因此明白了许多事情《鲁讯致萧军》”。鲁迅对父亲客观和包容!对爷爷(下图)亦很尊敬:</p> <p class="ql-block">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讯七岁进私塾读书,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他博闻强记,虚心好学, 同时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从野史、笔记、小说和各种民间文艺中吸取养分,努力掌握各种文化知识:</p> <p class="ql-block"> 鲁迅说“我生长于都市的大家庭里,从小就受着古书和师傅的教训,所以也看得劳苦大众和花鸟一样。… 但我母亲的娘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苦痛, 和花鸟并不-样了。”</p> <p class="ql-block">上图便是鲁迅儿时常随母亲去距城30多里的外婆家安桥头村,这使他有机会与农民相亲近,他的世界观慢慢的转变和扩大,也随之深化! </p><p class="ql-block"> 鲁迅敬重母亲,到后来他写小说发文章用母亲的姓氏给自己起了“鲁迅”这一笔名,可见母亲对他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儿时的记忆铭刻心底, 鲁迅文章《社戏》:社,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活动,也是古代的一个区域单位;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由来已久,祭社的日子叫“社日”。民间乡规,春秋都要祭社:春祭叫“春社”,祈求一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秋祭叫“秋社”,欢庆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复活了鲁迅儿时的绍兴水乡社戏场景!</p><p class="ql-block"> 1898年5月,鲁迅离开绍兴,到免费的江南水师学堂多习。他说:“我对于这中西学堂,亦满足,因为那里教汉文,算学,英文和古文。功课比较别致的,还有杭州的求是书院,然而学费贵,只好往南京去。” 鲁迅: 《琐记》</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江南水师学堂遗址。</p> <p class="ql-block">鲁迅说“我底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以长子长孙的身份,成长于那样的家庭,却没钱去心仪的杭州求是书院。</p><p class="ql-block"> 1903年鲁迅留学日本,他说“维新有老谱,照例是派官出洋去考察,和派留学生出洋去留学。我便是那时被两江总督派赴日本的人们之中的一个…”。可见鲁迅品学兼优!</p> <p class="ql-block"> 留日期间,鲁迅看日俄战争幻灯片:“有一体格强壮的中国人被日军指为俄国侦探杀头示众,围看的同胞神情麻木”。</p><p class="ql-block"> 鲁迅深受刺激:“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改变他们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在日本鲁迅决定弃医从文,他觉得学医只是国家多了一个周医生,但唤醒麻木的民众,则是历史责任!</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前夜,鲁迅从日本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中学堂和绍兴初级师范学堂任教:</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教书育人,以积极的姿态,投身于辛亥革命运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如每一个滿腔热血青年一样,投身到唤起民众的斗争中!</p> <p class="ql-block"> 1912年鲁迅受聘于教育部,论敌陈西滢攻击他说: “从民国元年便做了教育部的官,从没脱离过。所以袁世凯称帝,他在教育部,曹锟贿选,他在教育部…”,恶毒言辞直戳鲁迅的心(鲁迅一封致朋友信中说“只能不照自己所愿意做的做,而在北京寻一点糊口的小生计,度灰色的生涯。因为感谢别人,就不能不慰安别人,也往往牺牲了自己——至少是一部分”。这个“牺牲”所为的“别人”——是母亲和家人)</p> <p class="ql-block"> 对于《新青年》杂志,鲁迅说:“我做小说,是开手于一九一八年,《新青年》上提倡“文学革命”的时候的。这一种运动,现在固然已经成为文学史上的陈迹了,但在那时,却无疑地是一个革命的运动。 我的作品在《新青年》上,步调是和大家大概一致的,所以我想,这些确可以算作那时的“革命文学”:</p> <p class="ql-block">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革命反封建、进行历史批判的“第一声振聋发聩的春雷”,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启发了一批作家进行现代主义文学创作;使白话文逐渐成为一种主流文学形式,进入了大众视野!</p> <p class="ql-block"> 1919年,鲁迅卖掉绍兴的老屋,买下北京西城八道弯宅第,12月回绍兴探亲、搬家并接母亲等到北京,最后那次回乡感触颇深,于1921年作《故乡》,乡愁表达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乡愁,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余光中的乡愁是他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的小小邮票;席慕容的乡愁是没有年轮、永不老去的树;而鲁迅乡愁则是现实与理想巨大反差,清醒的幻灭和沉痛的思索!</p> <p class="ql-block"> 《故乡》以运水为模特儿,塑造了"闰土"的艺术形象;最后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p><p class="ql-block"> 鲁迅本意:“希望”像自己手制的偶像般让人崇拜,只有去努力追求才可能实现希望,否则就形同没有,像地上的路一样。这段话极度哲理,力透纸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阿Q正传》是鲁迅于1921年12月末至1922年2月间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最早刊载于《晨报副刊》,即使是对鲁迅不太有好感的著名文学史家夏志清, 也认为《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唯一获得国际声誉的文学作品!</p> <p class="ql-block"> 《祝福》是鲁迅短篇小说,写于1924年2月,“两次嫁人,两次变成寡妇的祥林嫂,是中国旧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祥林嫂被卫老婆子两次介绍到鲁四老爷家做帮工,最终祥林嫂却成为街头乞丐,在鲁镇的迎春祝福中死去。祥林嫂被剥削、受压迫,但她对于自己的底层命运丝毫不知,甘心情愿被封建的“神权”和“夫权”奴役!”</p> <p class="ql-block">《祝福》大约与鲁迅儿时随母亲去外婆家的经历相关。</p><p class="ql-block"> 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和学生5000余人在天安门广场集会并示威游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担任女师大队伍的指挥,在段祺瑞政府门前遭枪击去世!下为刘和珍遗像:</p> <p class="ql-block">鲁迅《记念刘和珍君》文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p><p class="ql-block"> 鲁迅说“一九二六年, 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p><p class="ql-block"> 他在厦大支持学生创办文学团体“泱泱社”“鼓浪社”,这是鲁迅、林语堂(左三)与厦大学生文学社团“泱泱社” 成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27年1月鲁迅来到广州,第二天许广平就帮助他从旅馆搬到住所,她和鲁迅也告別了鸿雁传书的两地相思!</p><p class="ql-block"> 鲁迅与许广平相识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那时鲁迅为师,许广平是学生。许广平写下《风子是我的爱》,大胆表达自己的心迹,成为她和鲁迅的爱情宣言,“风子”指的就是鲁迅。鲁迅从北京南下厦门,许广平回到广州,期间两地通信频繁:</p> <p class="ql-block"> 1930年3月,鲁迅出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有三点:</p><p class="ql-block"> “第一、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 而且注重实力。 第二、我以为战线应该扩大。 第三、我们应当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领袖之风范,跃然纸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留学日本时“母亲病危”电报曾把鲁迅召回,当发觉是圈套,母亲身体好好,是让他与目不识丁、裹着小脚的朱安成婚,新思潮的鲁迅绝难接受,但母亲更绝决!面对慈母的白发和悲哀,他退让了!回东京对挚友许寿裳说:“婚姻”是一件母亲送给我的礼物,至于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鲁迅受制于传统道德!</p><p class="ql-block"> 试想,爱上自己的女学生,效应当然轰动,论敌大做文章,流言和母亲、妻子压力, 鲁迅于1926年8月携许广平南下了,这是他53岁的生日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场爱情角逐中,鲁迅自卑,他向许广平写信“我先前偶一想到爱,总立刻自己惭愧,怕不配,因而也不敢爱某一个人”。他信中说“其实呢,异性,我是爱的,但我一向不敢,因为我自己明白各种缺点,深恐辱没了对手。”</p><p class="ql-block"> 鲁迅与许广平约定:无法与她正式结婚,在名分上,他仍保持原来的婚姻。可见许广平更大的牺牲!</p><p class="ql-block"> 鲁迅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p> <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苏维埃中央政府10月22日向许广平女士发了唁电! </p><p class="ql-block"> 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毕,从这个南北巷子出来向南走,出巷口过牌坊之后,我转回头来望着“里仁”二字,典出自《论语》“里仁为美”,意为居住在这里的街坊邻里,相互礼让,仁义为美!</p><p class="ql-block"> 我却仿佛看到了鲁迅先生的内心“里”的苦,和他一生对母亲、对家人滿腔而又艰难的“仁”,他对他所“深爱”人和民,的确“俯首甘为孺子牛!”</p> <p class="ql-block"> 思来想去:鲁迅是中国新文化革命的旗手和“五四运动”反封建的民族英雄!然而旗手家里也一地鸡毛,英雄心里也满满的无奈!而这也正说明英雄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他的生活也少不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应了那句:“无情未必真豪杰”!</p><p class="ql-block"> 转一念:今天我们生活在新时代,国泰民安没有战乱,虽一介百姓——温饱无忧真真的不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