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坊七巷风貌

<p class="ql-block">  福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三坊七巷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自晋、唐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国走向辉煌。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270座,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以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三坊七巷坐落于福州市中心城区,为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古建筑遗存,是“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是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p><p class="ql-block"> 三坊七巷街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正房、后房、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或双开式。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布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p><p class="ql-block"> 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之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如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觉民、冰心等。有的坊名、巷名就可以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p> <p class="ql-block">南后街牌坊,这是三坊七巷的主入口牌坊。牌坊一对楹联:“仁里拂春风,且看锦肆绵延,琼楼轮奂;广衢萦古韶,共赏书香浓郁,雅乐悠扬”。</p> <p class="ql-block">“三坊七巷”,从南后街牌坊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名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屁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了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林觉民(1887—1911)塑像。林觉民是辛亥广州起义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14岁进福建高等学堂,1907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1911年3月3日,林觉民放弃了他十分珍惜的留日学习机会,为筹划广州起义,由日本来到香港,3月底,林觉民返回福建家乡,召集同志,赶制炸药。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爆发,林觉民参加起义受伤被俘,几天后,从容就义。</p> <p class="ql-block">为天下人谋永福</p> <p class="ql-block">林觉民、陈意映塑像</p> <p class="ql-block">林觉民参加广州起义前三日,料定此去九死一生,写下了《禀父书》和《与妻书》两封绝笔。墙上为《与妻书》中给妻子陈意映的一段话:“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並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这如诗如画的名篇名句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不仅表达了夫妻间深深的歉疚和殷殷的情意,而且表达了“吾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谋永福”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情怀。</p> <p class="ql-block">林觉民家普</p> <p class="ql-block">冰心与故乡福州,冰心小时候在这里居住过,虽然时间不长,但给冰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这样回忆到:“我们老家在福州南后街,那条街从来就是灯市,灯节之前,就已是花市灯如昼了,灯月交辉,街上的人流彻夜不绝。”</p> <p class="ql-block">冰心 1900年出生在福州南后街隆普营内。1901年随家移居上海,1903年迁居山东烟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前,举家回迁福州,住进了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桶石店后大宅子(现杨桥路17号)。这里本是林觉民的故居,林觉民遇难后,林家变卖住宅离开,由冰心的祖父谢銮恩购置。</p> <p class="ql-block">一座宅院,两位名人。林觉民、冰心故居,同一片屋檐下,先后走出两位大写的人。一位为砸烂旧世界而英勇赴死,一位为建造大爱屋而毕生从文;一位秉血荐轩辕的男儿志,投绝笔为檄,一位为照亮人类的生命路,举橘灯为炬。前者觉民为有牺牲而永生,时年24岁,后者冰心为有大爱心而长寿,享年100岁。</p> <p class="ql-block">闲适的南后街</p> <p class="ql-block">  郎官巷,据清《榕城考古略》载: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郎官巷。郎官是一个多大的官呢?“郎”其实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古代战国时就开始设置了。“郎官”为五品以上,专门负责为皇帝出谋划策,可以说是皇帝的高级参谋人员,虽然品级不高,但很受皇帝的器重,是朝廷重要官职的候补人选。</p><p class="ql-block">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也座落在巷内。毛泽东推崇严复和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一样,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人物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董执谊故居。董执谊(1863—1942),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举人。平生淡泊名利,不慕仕途,曾任盐官及咨议局议员,不久辞归治学,致力于乡邦文献,搜集、整理。曾开办“味芸庐”刻书坊,主管地方文献,在南后街书肆中颇有名气。其一生最重要的功绩是修订、刊行《闽都别记》。</p> <p class="ql-block">塔巷,塔巷位于郎官巷之南,据《榕城考古略》载:“旧名修文,宋知县陈肃改名兴文,后改文兴。今呼塔巷,以闽国时建育王塔院于此也”。此大塔位于巷北,被视为福州文运兴盛的象征。南宋塔还在,清代改成小塔,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门之上。</p> <p class="ql-block">衣锦坊,位处南后街西侧,是三坊中的第一坊。坊中最具特色的是一座水榭戏台,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为阁楼。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音清、风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黄巷,黄巷在塔巷之南,与衣锦坊东西相对。西晋永嘉年间,衣冠南渡,八姓入闽,黄氏聚居于此,故名黄巷。唐大儒黄璞居于此,唐末黄巢兵过,“以璞儒者戒无毁,灭炬而过”,黄巷因而幸免。宋时,里人崔大夫及第,改名新美坊,又称新美里。明万历以后复称黄巷,沿用至今。黄巷主要有小黄楼,郭柏荫故居等院落。</p> <p class="ql-block">  小黄楼,相传为唐崇文阁校书郎黄璞故居,清代时先后为榜眼林枝春、巡抚梁章钜、清琉球国册封使赵新、闽剧大师郑奕奏故居。</p><p class="ql-block"> 梁章钜(1775—1849),清嘉庆进士,官至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支持林则徐主张禁烟。梁章钜精于楹联创作,著有《楹联丛话》等。</p> <p class="ql-block">文儒坊。文儒坊是“三坊”中的第二坊。文儒坊这个名字宋时就有了。据历史记载,宋代福建共有7607人中进士,仅仅一条文儒坊,1958年以前,保留下来的“解元”、“世进士”等纪念金榜题名的御赐牌匾就达十余面之多。</p> <p class="ql-block">古宅开敞式的厅堂</p> <p class="ql-block">博览苑。寿山石展览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州寿山石雕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寿山石雕技法丰富多样,精湛圆熟,又在发展过程中广纳博采,融合了中国画和各种民间工艺的雕刻技艺精华。其技法主要包括圆雕、印纽雕、薄意雕、缕空雕、浅浮雕、高浮雕、镶嵌雕、链雕篆刻和微雕等。寿山石雕作品题材广泛,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品类。2006年,寿山石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寿山石雕被誉为“榕城三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福州晋安区寿山乡的寿山石是上等雕刻彩石,因其色彩斑斓、温润如玉、晶莹剔透,素有“石之君子”,“国之瑰宝”的美誉,寿山田黄石更是被誉为“石帝”、“石中之王”。</p> <p class="ql-block">福州别名榕城,在三坊七巷内,古榕树绿荫蔽日,高耸入云,垂下的缕缕枝条光影斑驳,人们在树下纳凉、闲谈,榕树见证着这里的历史发展。</p> <p class="ql-block">街心这株“心”形古榕,是游客必到打卡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安民巷,安民巷位于黄巷之南,与文儒坊相对。安民巷旧名“锡类坊”,它改名“安民巷”,与黄巢入闽有关。据《福州地方志》载:“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宫巷,宫巷在安民巷之南,巷内的豪门住宅结构精巧,单是室内的木雕石刻构件就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光禄坊,原名玉尺山,又名闽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宋时,坊内有一座法禅院,俗称“闽山保福寺”。宋末寺废,后为民房。光禄坊今为马路。</p> <p class="ql-block">林则徐纪念馆,位于三坊七巷旁的澳门路。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p> <p class="ql-block">位于三坊七巷旁边的乌石山景区</p> <p class="ql-block"> 三坊七巷自晋代发轫,于唐五代形成,到明清鼎盛,如今古老坊巷风貌依然得以传续。其实,从建筑位置分析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坊。唐代先民们先是沿着城市的轴线——南街,建起了一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后,再隔一条南后街,向西发展,建起一组坊巷,成为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的“非”字形结构的街区。经过千百年的风雨变迁,大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时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漫步三坊七巷的石板街道,欣赏南后街东西坊巷的古厝民居精致的建筑风貌,斑驳的灰墙砖瓦,榕荫掩映的古宅庭院,历史让这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依旧让人迷恋。</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