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火焰山”景区,感受到了浓浓的《西游记》氛围。

蓝天白云

<p class="ql-block"> 谢 文 逸</p> <p class="ql-block">When I came to the "Flame Mountain" scenic spot, I felt the strong atmosphere of The Journey to the West.</p> <p class="ql-block">  来到“火焰山”景区,感受到了浓浓的《西游记》氛围。(2024年7~8月,新疆北疆游记之三十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进入了吐鲁番“火焰山”景区,经过了景区“地宫”里的“西游文化长廊”和“地理文化厅”后,我们来到了景区的“高昌人物厅”。</p> <p class="ql-block">  在“地宫”里的“高昌人物厅”里,展示了14尊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还有被盗走的一比一复原的壁画,它们向游客们呈现了“火焰山”的历史渊缘。</p> <p class="ql-block">  这是其中的玄裝(公元602一公元664)。</p><p class="ql-block"> “玄裝,俗名唐僧、姓陈、名祎、洛州堆氏人,出身于显赫望族,儒学世家,玄幼年遭遇不幸,家道中落,便随兄出家,游学于洛阳及江南各地,执经问难、学多才,被誉为'佛门千里驹'。因玄钻研愈深,疑问愈多,志满乾坤的他于是发愿西行'以问所感'。玄是违背唐王朝的禁令,私自出关西行的,因此处处受阻,路途艰难,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一直向前,后人称其为佛教文化的传播者。”</p> <p class="ql-block">  橘瑞超。</p><p class="ql-block"> “日本人橘瑞超(1890-1968)。日本大谷光瑞考古探险队成员,佛教遗迹探险家。为探察吐鲁番的佛教遗址和搜集佛教梵语本典籍,三次对阿斯塔那墓区等重要遗址进行发掘,搜集到许多回鹘文佛典,并盗走梵、蒙古、突厥文佛教经卷、抄本和藏婆罗米文木简7000多件。著有《中亚探险》一书。”</p> <p class="ql-block">  马尔克·奥里尔·斯坦因。</p><p class="ql-block"> “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1862-1943)考古探险家。对古代东方文字如梵文、突厥文非常有研究。1913年他在吐鲁番的高昌、阿斯塔娜古墓考古时窃取大量墓志、唐代文书及殉葬品。在柏孜克里克石窟窃到壁画近100多箱。其《亚洲腹地考古记》、《西域考古记》对研究了解古代吐鲁番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一定借鉴作用。”</p> <p class="ql-block">  僧古萨里(生辰不详)。</p><p class="ql-block"> “僧古萨里.都统,是吐鲁番王国时期有影响的维吾尔族古代佛教翻译家和学者,而当时新疆南部的喀拉汗王朝正在大规横推行伊斯兰,于是吐鲁番火焰山地区的佛教文化就与曲南的伊斯兰教文化形对峰之势,他正是这个时期翻译佛经弘扬佛法的文化名人。”</p> <p class="ql-block">  岑参(公元714~公元770)。</p><p class="ql-block"> 岑参出生于江陵,少时生活在河南南阳,自幼勤学苦读,聪明过人。……。后随唐朝将军高仙芝来到西域,在北庭和西州生活多年,经常来往天山南北,写下了许多与边疆有关的诗篇,是唐代边塞诗人中最卓越的代表,其中包括有十多首有关吐鲁番“火焰山”的诗篇,被后人称为了边塞诗人。</p> <p class="ql-block">  林则徐(公元1785~公元1850)。</p><p class="ql-block"> “林则徐是清代在新疆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这多一半是因为流传至今的林公井,由此可见人们对造福子孙后代的事都是十分敬仰的。在民间也流传火焰山坎尔井是林则徐发明的这一说法。</p><p class="ql-block"> 1845年因禁烟受贬,流放新疆的林则徐先后四次在吐鲁番停留,对吐鲁番火焰山坎尔井的拓展及推广应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王延德(公元938-公元1006)。</p><p class="ql-block"> “北宋名人,旅游家,与吐鲁番火焰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北宋初年,王延德任宋太宗殿前承旨,继任供奉官,派他为使回访西域。这次出使,从981年一985年,一去就是5年,回到开封后,王延德写成《西州使程记》。</p><p class="ql-block"> 《西州使程记》是研究高昌王国及从中原至吐鲁番沿途的经历及历史情况的宝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  鲁明善(生辰不详)。</p><p class="ql-block"> “鲁明善名铁柱,字明善,生于吐鲁番回鹘王国,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熟练掌握汉语和畏兀儿语。鲁明善是元朝畏兀儿著名的农学家,以农业著作《农桑衣食撮要》一书享誉中原。</p><p class="ql-block"> 《农桑衣食撮要》是古代吐鲁番维吾尔人对中国农业撰述的一大贡献,汇集了各族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对促进农业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供养画局部图(高昌回鹘时期)。</p><p class="ql-block"> “供養画局部,本图为说法图的一部分,该说法图位于柏孜克里克石窟第4窟,图中菩萨的右腿跪在地上,身穿灰色武士装,背披着一件红色的外套披肩,披肩的两端在胸前打成一个非常美丽的蝴蝶结,人物的面孔画的很模式化,脸式为东亚或印度型。</p><p class="ql-block"> 一一出自柏孜克里克石窟第4窟,现存日本东京。”</p> <p class="ql-block">  “地宫”里还有“休闲购物中心”,游人们可以在这里休息和躲避“火焰山”地区火辣辣的太阳,也可选购这里特色的产品和旅游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  在“地宫”区的中间位置,是景区的“巨型温度计展示厅”。“巨型温度计展示厅”中立有一支被称“定海神针”的巨型温度计,它是世界上最高的温度计。</p> <p class="ql-block">  2004年11月,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颁布了它是温度计中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p><p class="ql-block"> 这款“金箍棒”立体造型的的温度计高:12米,温度显示高:5.4米,直径:0.65米,可实测摄氏100度以内的地表温度、空气温度(准确率正负0.5度),抗风能力十二级,抗震预防烈度为七度。“定海神针”的巨型温度计于2004年8月16日落成于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风景区,由新疆吐鲁番火焰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管理。</p> <p class="ql-block">  许多游人都喜欢在这里摄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此时的地表温度己达到了摄氏70度。</p> <p class="ql-block">  在景区的“巨型温度计展示厅”四周的墙壁上,也雕塑有带“西游记”文化氛围的浅浮雕塑群。</p> <p class="ql-block">  “火焰山”景区的地表上,建了3座与《西游记》相关的精美的锻钢雕塑群,其中主雕《三借芭蕉扇》高8米,人物形象逼真生动。还有《铁扇公主》和《牛魔王》塑像,也同样雕塑的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这是主雕《三借芭蕉扇》。</p> <p class="ql-block">  “三借芭蕉扇”雕塑。</p><p class="ql-block"> “一日,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了八百里火焰山,唐僧望着熊熊大火打坐求佛祖保佑。八戒直喊热,沙僧垂头丧气,白龙马热的现了原型,悟空登高远望,寻扑灭大火之法。后来得知只有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才能灭大火。经过一番苦斗,最终悟空三借芭蕉扇,才过了火焰山。”</p> <p class="ql-block">  《三借芭蕉扇》是景区精美的主雕雕塑,在此摄影留念的游人常常排起了长队。</p> <p class="ql-block">  “铁扇公主”雕塑。</p><p class="ql-block"> “铁扇公主看到唐僧师徒被困在火焰山,把芭蕉扇藏在身后,就是不借给悟空使用。”</p> <p class="ql-block">  “牛魔王”雕塑。</p><p class="ql-block"> “唐僧师徒四人被困在火焰山,铁扇公主不肯借芭蕉扇使用,打斗随时可能发生,牛魔王骑着金晶兽怒目而视,随时准备参加战斗。”</p> <p class="ql-block">  吐鲁番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火焰山是中国最热的地方,夏季最高气温高达47.8℃,地表最高温度高达89℃,沙窝里可烤熟鸡蛋,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热极”。</p> <p class="ql-block">  “火焰山”的热沙烤的驼鸟蛋竟达380元一枚。</p> <p class="ql-block">  趣事:有游人听说“火焰山”景区热得把有的游人的鞋底都烫粑了,不敢下车游览,千里超超赶来,竟错过了游览“火焰山”景区的机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本文参考和引用了新疆吐鲁番“火焰山”景区中的百度百科资料和相关介绍词,特此对原作者表示感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lt;&gt;—&lt;&gt;——&lt;&lt;&gt;&gt;——&lt;&gt;—&lt;&g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文英语翻译来自于网络,有不足之处请谅。</p><p class="ql-block"> 本文除引用部分外,作者对本文拥有箸作权。本文可以原文分享,但即使是非赢利性的引用本文中的原创图文时,也需注明出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is article comes from the Internet, so please forgive me for any shortcomings.</p><p class="ql-block">This article can be shared in the original text. However, even if it is not for profit to quote the original pictures and texts in this article, it is necessary to indicate the source.</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lt;&gt;—&lt;&gt;——&lt;&lt;&gt;&gt;——&lt;&gt;—&lt;&g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