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大相国寺和州桥遗址参观记

金鱼

<b>大相国寺。</b>4A,开封市鼓楼区自由路西段36号。 <b>大相国寺。</b>原名建国寺,是《水浒传》中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地方。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始创建寺院;唐延和元年(712),唐睿宗李旦为了纪念他由相王即位当皇帝,将寺名更名为"相国寺",并亲笔书写了"大相国寺"匾额。大相国寺至北宋时期达到空前的鼎盛,是当时的皇家寺院。现今的大相国寺,大部分建筑都是近年来重建的。寺院的规模也比当年小了很多。进入寺庙大门后,依次是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罗汉殿)、藏经楼等。目前大相国寺的大雄宝殿内已经没有神像了,这里经常有文物陈列和文化艺术展览,在大殿的周围是青石杆,游客可以看到青石杆上雕刻着几十头活灵活现的小狮子。寺中的罗汉殿,俗称"八角琉璃殿",是八角回廊式建筑。殿内回廊中有大型群像"释迦牟尼讲经会",五百罗汉姿态各异,造型生动。在罗汉殿中间,游客还能观赏到一座木结构的八角亭,亭中有一尊高约6米的"四面千手千眼观音"木雕像。雕像是清乾隆时期的文物,用一株白果树雕刻而成,每面有6只大手,200余只小手,每只小手心有一只慧眼,总共1000余只,故名千手千眼佛。藏经楼位于整个寺院的后半部,现在是开封书画院的活动场所,楼内布满了各种风格的书法和绘画作品,游客可以观赏或购买。寺内东角有个亭子,亭内悬挂铜钟一口,铜钟铸于1768年,是该寺的珍贵文物。 2024年10月19日来到大相国寺。<div><b>大相国寺全景导览图。</b></div><div><b>大相国寺历史简介。</b>开封大相国寺是一座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卓越地位和广泛影响的著名寺院。大相国寺寺址原为战国时期魏公子信陵君的故宅,北齐天宝年(555)初建,名为建国寺,后毁于战火。唐长安元年(701)著名高僧慧云大师来汴,夜宿开封繁塔,其展望汴河北岸时,发现此地显有弥勒佛兜率宫景象,是一块不可思议的宝地,遂即募化款项,购地建寺。动工时因挖出了北齐建国寺的旧碑,故仍名建国寺。唐延和元年(712)唐睿宗李旦为了纪念他由相王登基称帝,遂改寺名为"大相国寺"。并亲笔书写了"大相国寺"匾额。自此大相国寺得益于帝王的崇奉,地位显赫,如日中天,跃而成为中州名寺。至北宋大相国寺达致其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从宋太宗起,几代皇帝相继大兴土木,增修寺院,使大相国寺成为中外闻名的佛教寺院和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中心。此时全寺占地540余亩,辖64个禅律院,僧众达万余人。其建筑之瑰丽,气势之辉煌,素有"金碧辉映,云霞失容"之誉,是为京都最大的佛寺。同时因大相国寺的住持均由皇帝赐封,加之皇帝平日巡幸、祈祷、恭谢等皇恩国礼多在此举行,所以大相国寺又称为"为国开堂"的"皇家寺院"。大相国寺历史上可谓名僧辈出,名士荟萃,寺藏丰富。高僧大德、文人墨客、达官平民尽皆出入其间;梵宫佛事、巡行参访、文娱贸易也尽汇集其中,堪称一独具禀赋的文化乐园。尤其是其上元灯会,春日踏青,夏日纳凉,秋冬赏雪,进士题名,佛阁登高,僧院品茶,听琴观书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项目,深为历代文人学士及市民游客所醉心,且留下许多佳话。可以说中国佛教史上,再找不到如大相国寺一样集佛寺、庙会、集市于一身的寺院了。当然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在与社会各阶层人士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同时,也实为京都增添了绚丽多彩的内容。现存大相国寺的建筑为中国传统的轴称布局,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等,由南至北沿轴线分布,大殿两旁东西阁楼和庑廊相对而立。天王殿、大雄宝殿、罗汉殿和藏经楼均为清代建筑,形式上重檐歇山,层层斗拱相迭,覆盖着黄绿琉璃瓦。建筑形式独特的八角琉璃殿中心亭于中央高高耸起,游廊附围,亭内所供木雕四面干手千眼观世音像,高约七米,全身贴全,为一整株银杏树雕刻,异常精美,是为大相国寺的镇寺之宝。此外钟楼内存清代高约四米的巨钟一日,重万余厅,有"相国霜钟"之称,为开封八景之一。除此之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相国寺梵乐"也已成为开封文化旅游的新名片,为盛世华夏奏响和谐的乐章。</div> 大相国寺景色。 <b>鼓楼。护国佑民。</b><div><b>大相国寺梵乐介绍。</b>梵乐又称佛乐或焚呗。是佛教弘扬教法和赞颂佛菩萨等美好事物的一种独具宗教特色的音乐。建寺一千五百年的大相国寺。乐僧代代相传的《手抄秘藉乐谱》六册共182首曲目传递至今,2008年6月大相国寺梵乐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年来大相国寺梵乐团的演奏,在国内外和专家学者中受到了广泛关注和欢迎,较全面的展示了北宋时期为国开堂的皇家寺院佛乐演奏的风范,突出体现了中国佛教以"世界和平生命和谐"为主旨的文化价值。<br></div> <b>钟楼。</b>铸于清乾隆三十二年的青铜巨钟,高八尺,重万余厅。每至菊黄霜落,钟鸣雄深,可声传百里,被人颂之"相国霜钟",有汴京八景之一的美誉。<div><b>天王殿。</b>天王殿为二殿,于清乾隆三十一年重修,内供奉弥勒佛铜像,也叫欢喜佛。两边四大天王,意思是风调雨顺,后供护法韦驮天将。<br></div> 泮池。 石塔。铁鼎。石头。 石塔。藏经楼。铁钟。 大雄宝殿。 钟鼓楼。天王殿。 泮池。 大相国寺景色。 罗汉殿。 <b>罗汉殿。</b>于清乾隆三十一年重修,八角飞檐,建筑奇巧,浑然游廊殿,天井院和中心亭三部分组成为一体,俗称八角琉璃殿。内供奉四面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及五百罗汉,形态各异,1980年整体升高1.67米,为世人称赞。 藏经楼。 <b>大师堂。财神殿。</b><div><b>什么是佛?</b>佛也称佛陀,译为"觉者",能彻证人人本具的寂然不动的,光明遍照的觉性,觉了一切烦恼都是因缘和虚妄不实,不受烦恼的干扰,朗然大觉,就称为佛。<br><b>什么是佛法?</b>能说明宇宙人生真理,能转化一切烦恼,能断除种种迷惑的方法,称为佛法。<br><b>什么是菩萨</b>?菩萨具体称"菩提萨埵"译为"觉有情"。有两种含意:一是求大觉的众生;称为"觉有情";二是用佛法觉悟一切苦恼众生,称为"觉有情"。<br><b>为什么佛教特别强调因果?</b>因果是事物的发展规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是因必得如是果,佛法认为世出世间一切都不离因果法则。<br></div><div><b>开封佛教。</b>东汉时期(25年-220)开封便有了佛教的传播。后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至北宋达到鼎盛。北宋年间开封城内寺院林立,其中相国寺(始建于天宝六年,公元555年)、开宝寺(铁塔寺,始建于北齐天宝十年,公元559年)、天清寺(繁塔寺,始建于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公元955年)等十大禅院驰名中外,尤以相国寺为最,且在当时便形成以相国寺为代表的禅宗和以铁塔寺为代表的净土宗两大宗派。随后经元明清代,开封佛教在形式上走向衰败。民国初政局不稳,百业具废,宗教信仰自流。直到925年净严法师、袁西航居士等人,为研究佛学、传承文化,在白衣阁(今古观音寺)院内筹组河南佛学社,并在铁塔寺(今铁塔公园)内创办河南佛学院,招收男女青年学僧,启由于女众僧人的增多,又在东华门街设一女众林(今宝珠寺)。1927年随着千年古刹大相国寺被改成中山市场,开封佛教再次陷入覆灭的危险中。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开封有佛教寺院40余处,佛教徒500人左右,僧35人,尼7人。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实以后,开封佛教的发展迎来新的曙光和机遇。1992年3月28日经河南省政府批准,开封大相国寺作为佛教场所开放,交由僧人管理,大相国寺也结束了其70多年有寺无僧的局面。1994年9月23日开封市佛教协会成立。如今开封市辖区内,登记开放佛教活动场所共有41所,其中较有规模的寺院有大相国寺、古观音寺、普济寺、宝珠寺等。至2023年统计开封市(含五县),佛教教职人员96人,信徒21348人。<br></div> 罗汉殿。 <b>卢舍那佛。</b>"卢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卢舍那佛是圆满报身佛,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是佛的修行依因果感召而来的报应身,是修行圆满、大沏大悟的表现。根据《六十华严》卷二的《卢舍那佛品》中记载:卢舍那佛早于无量劫海之前,修功德而成等正觉,住在莲华藏庄严世界海中,放大光明照沏十方,在身上的诸毛孔中变出化身云,演绎出重重无尽无边的契经之海。经中曾有偈子赞叹卢舍那佛道:"无量劫海修功德,供养十方一切佛。教化无边众生海,卢舍那佛成正觉…卢舍那佛大智海,光明普照无有量。"由此可见卢舍那佛殊胜功德。佛教认为,佛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化身(应身):以理法聚而为法身,智法聚而为报身,功德法聚而为化身,一佛具此三身,三身即成一佛。又有"三身佛"之说:清净法身佛即毗卢遮那佛,代表佛教真理(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圆满报身佛即卢舍那佛.指经过修习得到佛果.享有佛国(净土)之身;百千亿化身佛(应身佛)即释迦牟尼佛,指佛为救度众生、随缘应机而呈现的各种化身。<div><b>五方佛。</b>又称五智佛、五方如来、五智如来,东南西北中五方,各有一佛主持。分别是中央的毗卢遮那佛(俗称大日如来,即是释迦年尼佛)、东方阿閦佛(另说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转化和净化我们贪恋、我慢、嫉妒等烦恼属心等五烦恼所转成我们佛性五智。中央为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代表法界体性智,转的烦恼是无明烦恼,所净的五蕴是色蕴,所成佛智为"法界体性智"。东方为香积世界阿閦佛(不动如来)代表大圆镜智,所转的烦恼是嗔心,所净五蕴是识蕴,所成佛智为"大圆镜智"。南方为欢喜世界宝生如来(宝相佛)代表平等性智,所转烦恼为我慢,所净五蕴是受蕴,所成佛智为"平等性智"。西方为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代表妙观察智,所转烦恼为贪欲,所净五蕴是想蕴,所成佛智为"妙观察智"。北方为莲花世界不空成就佛代表成所作智,所转烦恼为嫉妒,所净五蕴为行蕴,所成佛智为"成所作智"。<br></div> 碑亭。 大相国寺景色。 大相国寺景色。 <b>大相国寺全景导览图。大相国寺罗汉殿。鲁智深倒拔垂杨柳。</b><div><b>大相国寺公案故事。</b>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有一天到大相国寺去拜访佛印,恰逢佛印不在家,于是就在禅房内休息等待。抬头看到墙上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苏东坡看后思考片刻,于是提笔在佛印的诗旁边合了一首:饮酒不醉士英豪,恋色不迷醉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过了不久宋神宗赵顼和王安石路过此地。宋神宗看到墙上的诗,觉得很有趣,于是笑着对王安石说,爱卿何不合一首?王安石便随机泼墨就写道: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段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宋神宗看了之后大赞写的真是太好了。趁着今天兴致高,他也作诗一首: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财足粮丰家国盛,气凝太极定阴阳。四个人在同一面墙上写诗,却代表了四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佛印认为应当远离酒色财气,而苏东坡则认把握其中的一个度最为重要。王安石和宋神宗,都肯定了酒色财气在国家社稷当中的正面作用。所以你看站的立场不同,感受就不同,所以你对于酒色才气有着怎样的见解?<br></div><div><b>佛教常识-了解观世音菩萨。</b>观世音菩萨不是中国古代的人,也不是这个地球上的人,他是三界外的大菩萨。观世音菩萨现居菩萨位,其实他早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他倒驾慈航,示现西方极乐世界做菩薩,辅助阿弥陀佛度化众生,将来在极乐世界成佛,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在唐代以前的观世音菩萨像都是男相,因观音菩萨寻声救普多现女身,所以都以为观音菩萨是女性,这是错误的。其实十方三世的佛、菩萨,根本无所谓性别问题,所谓性别男女,只是我们娑婆众生的执着分别罢了。<br></div><div><b>地藏王菩萨。</b>佛教菩萨名。为梵文的意译,音译"乞叉底蘖婆"。《地藏十轮经》申称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菩萨受释迦牟尼佛嘱附,在释迦既灭、弥勒未生之前,自誓必尽度六道众生。拯救诸苦,始愿成佛。地藏菩萨的本缘有四:于过去久远劫前沩天怅者之子,因见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之相好庄严,乃发愿在尽未来际不可计劫,度脱六道罪苦众生,以证得此相。于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为-婆罗门女。因欲救亡母脱离恶趣,乃设供修福,并立誓在尽未来劫,普度罪苦众生。于过去久远劫时为一国王。因见国内人民多造众恶,乃誓愿救度一切罪苦众生皆至菩提,自己始成佛。于过去久远劫时为一女子,名光目,,因欲拯救在地狱受苦的亡母,故誓愿济度一切罪苦众生。待彼等成佛后,始成正觉。<br></div> 大相国寺景色。 大相国寺内盛开的菊花。9:26分离开大相国寺。 9:30分来到大相国寺马路对面的州桥遗址参观。<div><b>州桥及汴河遗址。</b><br><b>2022年国内十大考古新闻之一。</b>河南开封州桥及汴河遗址重现古城千年繁华盛景,考古发现不同时期各类遗存遗迹117处,清理出的明代州桥结构基本完整,发现了北宋体量最大的石刻壁画,对于探讨北宋东京城的布局结构,展现中国古代文明高度有重大价值。-2022年12月24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2022年度国内、国际十大考古新闻》入选条目<br><b>2022年央视《考古中国》四大考古发现之一。</b>河南开封州桥与汴河遗址是唐宋至明清时期开封城市历史沿革的一个缩影,对研究北宋东京城的结构布局、大运河历史文化具有突出普遍价值,对保护传承黄河文化、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源自2022年9月28日考古中国发布会央视新闻<br></div><div><b>州桥堤岸石刻海马瑞兽图。</b><br></div><div><b>一眼千年-州桥明月。<br>汴河。</b>汴河是流经开封的一条古老河流,开封因此得名"汴州"。隋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其中通济渠段即由汴河疏浚而来。汴州位于大运河要冲,西通长安洛阳二京,南达苏杭,北抵涿郡,唐代中以后汴州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水运,迅速崛起,为五代及北宋建都开封奠定了基础。<br><b>州桥。</b>始建于唐代建中年间,是开封城市中轴线与汴河交汇处的一座桥梁,历经五代、北宋、金、元、明六朝九百余年。北宋时期州桥位于御街之上,北望宣德门,南仰朱雀门,南北是天街,东西是汴河,水运陆运交汇于此,成为京城最繁华的中心区域。北宋晚期州桥成为京师的象征,演化成为了国家的礼制建筑,对后世都城布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州桥及汴河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是在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开封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实施的河南省重大考古发掘项目。<br></div><div><b>宋代州桥。</b>宋代州桥位于御街之上,下即汴河,北仰皇城宣德门,南望内城朱雀门,运河御街交汇于此。据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州桥,正对于大内御街,其桥与相国寺桥皆低平不通舟船,唯西河平船可过。其柱皆青石为之,石梁、石笋、楯栏,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桥下密排石柱,盖车驾御路也。"考古揭示宋代州桥轮廓基本保存,桥体净宽约30米,两侧石壁长各约30余米,总长近百米。应与御街对应,近桥石壁上雕镌纹饰与文献记载高度吻合。<br><b>宋代州桥想象复原图。</b><br></div> 9:31分进入州桥遗址参观。<div><b>明代州桥。</b>砖石结构拱桥,因明初漕运之需要,于洪武初年改建。据清《如梦录》记载"明代晚期,州桥下即汴河,其桥脚北过县角,南至小纸坊街口,又名天汉桥…桥高水深,舟过皆不去桅。"考古揭示,明代州桥以宋桥为基,拆除宋桥下石柱,保留南北桥台及原有石岸,改平梁顶为拱顶,形成了砖石结构拱桥,提升了漕运通行能力。<br><b>明代州桥(形制)复原图。</b><br></div> 州桥遗址。 <b>二号探方。</b>探方尺寸原开口面积长3830×宽3200厘米/现东扩长5000×宽3300厘米。<br>2018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省市文物考古部门启动了州桥及汴河遗址发掘工作,这里是州桥遗址探挖的本体位置。考古资料显示,州桥南北长25.4米,东西宽48米,说明桥的宽度大于长度,这种规制的桥梁在中国古代建桥史上较为少见。桥面是青石条铺砌,石桥下衬着两层砖,下面是青砖砌成的三伏三券的桥券,约有一米厚,青砖具有明代特,桥券孔高6.58拱跨5.8米。桥基有近三米高,用青石条砌成。桥底下铺砌着青石板,石板下衬有方木,保存完好,石桥墩及河里的铺砌工艺符合宋代《营造法式》,应属宋代桥基。明代州桥为砖石结构拱桥,因明初漕运之需要,于洪武初年改建。据《如梦录》记载:"其桥角北过县角,南至小纸坊街口,又名天汉桥,桥高水深,舟过皆不去桅。"考古揭示,明代州桥以宋桥为基,拆除宋桥下石柱,保留南北桥台及原有石岸,改平梁顶为拱顶,形成了砖石结构拱桥,提升了漕运通行能力。考古表明桥东侧保留了宋代石壁。为16层石块累积砌成,通高约3.3米,雕刻有海马仙鹤祥云纹饰。每组图案由一匹海马两只仙鹤环以祥云组成,长度约为7.5米,并推测共有4组图案构成巨幅长卷,总长度或为30米。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北宋时期体量最大的石刻壁画,从规模、题材、风格方面均代表了北宋时期石刻制度的最高规格和雕刻技术的最高水平。2023年3月28日州桥及汴河遗址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州桥遗址二号探方。 州桥遗址二号探方。 州桥遗址二号探方。 <b>州桥遗址二号探方。</b><div><b>州桥堤岸石刻海马瑞兽图。</b><br>据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州桥,正名天汉桥,正对大内御街,其桥与相国寺桥皆低平不通舟船,惟西河平船可过,其柱皆青石为之,石梁、石笋、楯栏。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桥下密排石柱,盖车驾御路也。"<br></div> 州桥遗址二号探方。 州桥遗址二号探方。 州桥遗址二号探方。 州桥遗址二号探方。 州桥遗址二号探方。 <b>州桥及汴河遗址考古工作概况。</b>2018年4-7月,考古部门对中山路东面积约3.5万平方米的地块进行文物勘探利用等,初步探明汴河故道的分布区域、走向,了解河道宽度、埋藏深度、河道底部深度等情况,为遗址的考古发掘、长期保护、研究提供较为确切的基础材料。2018年10月汴河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启动,开挖了2个探方,探方一主要是对运河河道及两侧堤岸的解剖,探方二是对运河北堤岸进行解剖,均为州桥本体发掘做的准备工作。经过考古发掘,确认河床最浅的距地表约7.0-7.5米,河底最深约13.5-14.0米;宽度约为25-28米。上部地层被近现代建筑打破,破坏比较严重,4.5米以下地层保存状况较好。此外还发现有比较丰富的明清时期的房屋建筑基址、灰坑以及水井,金元时期的陶灶、房屋基址等,揭露出明代开封城内的汴河形态,展示了自明代早期至今汴河故道区域地层的发展演变序列。2020年3月23日在前期汴河遗址发掘工作的基础上,正式启动州桥遗址本体考古发掘工作。由河南省考古研究院与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已顺利发掘出大部分青石桥面及明清建筑基础,洪水淤积、人骨等遗物,还发现了1984年老一代考古工作者和市政部门为保护州桥而量身定做的井字型混凝土框架。2022年9月28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工作会,公布了4项重要考古新发现,其中河南开封州桥遗址阶段性考古成果首次对外公布,并由央视新闻进行了直播报道。2022年12月24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2022年度国内、国际十大考古新闻。"河南开封州桥及汴河遗址重现古城千年繁华盛景"入选2022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考古发现不同时期各类遗存遗迹117处,清理出的明代州桥结构基本完整,发现了北宋体量最大的石刻壁画,对于探讨北宋东京城的布局结构,展现中国古代文明高度有重大价值。考古工作队将按照考古发掘工作计划稳步实施,并根据发掘进度同步启动州桥遗址本体保护展示方案设计工作。<div><b>考古课堂的体验。</b>州桥及汴河遗址公众考古研学示范基地将按照"边发掘、边保护、边建设、边展示"的发展思路,构建"以模拟探挖为核心、学术交流为基础、观览探玩变产业"的全新文化研学产业模式。基地一宣布对外开放,便引起众人想到现场观展学习的兴趣。在公众考古研学现场我们可以看到,偌大的教室窗明几净,桌子上的工具盘里各种"考古""修复"工具一应俱全。体验者结合州桥及汴河的相关视频,亲临考古现场,聆听讲解员的介绍,了解州桥及汴河千年来的兴衰变迁和如今考古发掘的历程。在研学现场边听研学老师讲解,边利用"考古"工具模拟发掘"现场"进行手工体验,在模拟"土层"的"寻宝"过程中感受考古的乐趣。考古发掘的文物需要修复才能进行展出,体验者也可参与模拟瓷器修复,感受"我在州桥做修复"的真实体验。考古发掘的文物还需要大量研究,体验者也可以参与古币传拓的研学活动。了解历代货币知识及对出土文字、图片的研究等等。通过学习考古和文物保护知识,了解基本的考古技能。让体验者近距离、全场景地了解考古发掘的过程,体会埋藏在地下千年的文物被发现的辛苦、喜悦和重大文化意义,更让游客懂得保护文物的历史意义所在。"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br></div><div><b>考古研学的意义。</b>北宋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的演进和发展的序列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意义,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都是空前绝后的,这中间最为精华的元素,就是大宋王朝的都城-北宋东京城。从考古的意义上来说,因为经历多次黄河泛滥的淤积,北宋东京城深埋于地下。如今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与大运河文化带战略的提出,对北宋城的城址考古工作也带来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大运河是一条流动的文化之河,北宋东京城作为运河城市的杰出代表,其开放性、统一性、包容性正是运河文化的直接体现,也是宋文化的重要承载。州桥作为东京城汴河上的13座桥梁中最著名的一座,也是大运河这一"流动的文化"现象中最具独特性、最有特殊价值的重要文物,我们要深化黄河文化的研究,充分发挥中原地区、黄河流域所承载的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内涵,讲好黄河故事、展示黄河文明、传承黄河文化、延续历史文脉,以打造黄河文化品牌为载体,研发出主题鲜明、意义深远的黄河文化研学旅游精品课程,共同推动黄河文化研学旅游快速健康发展。</div><div><b>隋唐大运河示意图/北宋东京城平面图。<br>汴河与州桥。</b>汴河是流经开封的一条古老河流,开封因此得名"汴州"。隋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其中通济渠段即由汴河疏浚而来。汴州位于大运河要冲,西通长安洛阳二京,南达苏杭,北抵涿郡,唐代中期以后汴州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水运,迅速崛起,为五代及北宋建都开封奠定了基础。州桥始建于唐代建中年间,是开封城市中轴线与汴河交汇处的一座桥梁,历经五代、北来、金、元、明六朝九百余年。北宋时期州桥位于御街之上,南望朱雀门,北仰宣德楼,南北是天街,东西是汴河,水运陆运交汇于此,成为京城最繁华的中心区域。北宋晚期州桥成为京师的象征,演化成为了国家的礼制建筑,对后世都城布局产生了重要影响。<br></div> <b>宋代州桥想象复原图。<br>宋代州桥。</b>位于御街之上,下即汴河,北仰皇城宣德门、南望内城朱雀门,运河御街交汇手此。据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州桥,正对于大内御街,其桥与相国寺桥皆低平不通舟船,唯西河平船可过。其柱皆背石为之,石梁、石笋、楯栏,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桥下密排石柱,盖车驾御路也。"考古揭示,宋代州桥轮廓基本保存,桥体净宽约30米,两侧石壁长各约30余米,总长近百米。应与御街对应,近桥石壁上雕镌纹饰与文献记载高度吻合。<div><b>明代州桥演示图。<br>明代州桥。</b>砖石结构拱桥,因明初漕运之需要,于洪武初年改建。据《如梦录》记载:"其桥角北过县角,南至小纸坊街口,又名天汉桥,桥高水深,舟过皆不去桅。"考古揭示,明代州桥以宋桥为基,拆除宋桥下石柱,保留南北桥台及原有石岸,改平梁顶为拱顶,形成了砖石结构拱桥,提升了漕运通行能力。<br></div><div><b>唐代至今开封城址叠压关系示意图。</b>开封老城自唐代汴州城起,历经五代时期及北宋东京城、金代汴京城、元代汴梁城、明代开封城、清代开封城,一直到今天,均在同一个地理单元内。每个时期的地层逐次抬升,沿用至今,而且同一区域的遗存,性质相近或相同。也就是说,开封城区自唐以来,历代城池在地理位置上没有发生水平移动,只是不断的垂直拾升。这些城址内性质相近或相同的遗存自上而下、时代由晚到早,以地层堆积的形式,顺序叠压在一起,而且上层与下层在空间上也基本重合,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城摞城",学界称为古今重叠型城市。</div> <b>州桥遗址一号探方</b>。探方尺寸开口面积长5100×宽2700厘米,运河河道及两侧堤岸解剖是为州桥本体发掘做的准备工作。东西两侧的剖面上有一道道白色的地层线,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时期运河的层层淤积以及河道宽窄的变迁过程。下面河道底层距今地表深约12.5米左右的地方,出土的遗物多为唐代巩义白河窑瓷器,因此我们判断它就是唐代汴州城时期的汴河河道。五代和北宋时期河道淤积,出土遗物常见临汝窑青瓷、磁州窑白地黑花、当阳峪窑仿定窑瓷器等。宋代河床看起来较为宽阔,这是因为北宋时期的汴河-大运河,是当时京城最为重要的一条漕运河道,是北宋立国的生命线。本次考古发掘揭露出自唐宋至清代,汴河开封段的修筑、使用、兴废的演变过程,填补了中国大运河东京城段遗产的空白。<br> 州桥遗址一号探方。 州桥遗址一号探方。 <div><b>开封都城史。</b></div><b>夏(前21世纪左右)。</b>夏朝的第七位王帝杼将都城迁至老丘(今开封市区东20余公里的国都里村一带),至第十三位王帝廑时,开封作为夏都二百余年。<div><b>战国魏(前364-前225)。</b>战国魏惠王六年(前364)魏惠王迁都于大梁(今开封市西北),后引黄河水入圃田泽,开凿鸿沟,引圃田水入淮河。公前225年,秦将王贲堵截黄河大堤,引黄河水入鸿沟,水淹大梁城,大梁城坏,魏王假开城出降,魏国灭亡。<br></div><div><b>后梁(907-923)。</b>公元907年梁王朱全忠(朱温)篡唐称帝,国号"大梁",史称后梁,定都于开封。共历三帝,享国17年。中国历史进入了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br></div><div><b>后晋(936-947)。</b>公元936年后晋高祖石敬瑭灭后唐开国,初都洛阳,后迁都开封。经历二帝,12年。公元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伐晋,后晋灭亡。<br><b>后汉(947-950)。</b>公元947年1月后晋被契丹灭国后,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同年6月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后攻克并定都于开封。历二帝,共4年。<br></div><div><b>后周(951-960)。</b>郭威灭后汉建国,定都东京开封府,至公元960年赵匡胤兵变,柴宗训禅位。历三帝,享国10年。<br><b>北宋(960-1127)。</b>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宋"为国号,建立宋朝,建都东京开封府,史称北宋。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兵临开封,北宋灭亡。历九帝,168年。<br><b>金(1214-1234)。</b>公元1214年金宣宗因蒙军南下,迁都汴京(开封)。公元1234年金国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下覆亡。<br>9:50分参观结束,坐出租车前往繁塔。</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