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最后一役【高邮战役】

Qzp

<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不意味着抗日战争的结束,部分日本军官负隅顽抗,拒绝投降。直到1945年底,在苏皖边区还有一座县城沒有解放,仍然被日伪军占据着,这就是江苏高邮城。1945年12月19日—26日,新四军在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亲自部署和指挥下发起<b>高邮战役</b>,对拒绝投降的日伪军发起进攻,并一举收复高邮城。高邮是抗日战争中解放的最后一座城市,也是消灭日伪军最多的一座县城。</p><p class="ql-block"><b> 高邮战役成为中国抗日战争中对日寇的最后一战。</b></p> <p class="ql-block">  雕塑上方1945.12.26.标志,就是高邮战役胜利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b>  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b>,位于高邮市熙和巷70号。</p> <p class="ql-block">  高邮战役共歼日军1200余人,伪军8000余人,缴获各种火炮80余门,枪6000余支。拔除了残存在华中解放区内的日伪军据点,高邮获得解放。</p> <p class="ql-block"><b>  侵华日军投降处旧址:</b>旧址原为英国人开设的教堂,是一座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1945年12月26日,高邮战役胜利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仪式在此举行。</p> <p class="ql-block">  驻高邮日军受降仪式。</p> <p class="ql-block">  缴紫云刀:12月29日,粟裕接见已缴械投降的日本军官,岩崎学大佐双手捧着已许可可以带回日本的祖传紫云刀,高高举过头,向粟裕一躬到底,缴给粟裕将军。</p> <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最后一役文化园内的“高邮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后环形墙面上刻着英烈名单。</p> <p class="ql-block"><b>  高邮,</b>一个与邮传联系在一起的城市。早在秦王赢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就在此<b>筑高台,设邮亭</b>。高邮之名由此而来。全国两千多个县市中与邮传联系在一起的唯有高邮。</p> <p class="ql-block">  秦邮亭。</p> <p class="ql-block"><b>  盂城</b>是高邮的别称,取宋代高邮籍词人秦少游“吾乡如覆盂,地处扬楚脊”诗句而名。</p><p class="ql-block"><b> 盂城驿</b>开设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是京杭大运河边上的重要水马驿站。鼎盛时期,盂城驿有驿马130匹,驿船18条,驿卒200多人,厅房100多间。</p><p class="ql-block"> 盂城驿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古代驿站。如今开辟为中国唯一的邮驿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  鼓楼</b>是驿站的标志性建筑,在当时是用来站岗瞭望,值更报时的。站在鼓楼上,可凭栏远眺盂城驿周边的京杭大运河、唐代的镇国寺塔等风景。</p> <p class="ql-block">  京杭大运河、镇国寺塔。</p> <p class="ql-block"><b>  皇华厅</b>在古代是通邮传令,处理公文的场所,也是当时高邮州官拜见过往使节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  驻節堂</b>是古代驿丞接待各路使节及四方宾客的场所。驻节堂为明代遗存,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996年盂城驿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时,驻节堂起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在盂城驿院子中,竖有马可波罗和蒲松龄雕像,原因是他们俩曾经和盂城驿有着密切关系。在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中,生动地记载了他途经高邮住在驿站中的情景,他在游记中写到“人到一站,便接过他的邮包,不做停留,一站一站依次传递,效率极高。”</p> <p class="ql-block">  而《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则是在盂城驿中当差七个月,当时他作为高邮知州孙蕙的幕僚,代为管理驿站。在《蒲松龄全集》第一册就有他写的《高邮驿站》呈文。</p> <p class="ql-block"><b>  集邮家博物馆</b>位于盂城驿东侧,集中展示了中国百余年的集邮历程。</p> <p class="ql-block"><b>  文游台:</b>始建于北宋,原为东岳行宫,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公元1084年因苏轼过高邮与秦观、孙觉、王巩聚集于此,载酒论文,故名文游台。</p> <p class="ql-block"><b>  秦观</b>(1049年-1100年),字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人。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曾任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等职。</p> <p class="ql-block"><b>  秦观</b>一生创作涉及诗、词、赋及策论等诸多方面,苏轼赞其为<b>“当今文人第一流”,</b>朝廷诏文称其<b>“文采风流为一时冠”。</b></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四位才子贤人便是在这里的阁楼上聚会,载酒论文。</p> <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1757年)过高邮,游文游台时作诗:郊东尚有高台见,宋代闻因雅会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