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童年趣忆——捡子弹头、子弹壳<br> 汪砚秋<br> 说起捡子弹头、子弹壳这种事,相信大多数人没有这个经历。因为这需要有一个特殊的环境——靶场。<br> 五十多年前,我小时候,在离家属院三四里远处,有一支解放军部队驻防。我们把部队的驻地称之为兵营。在兵营的远侧,有一个部队训练射击用的靶场。靶场周边,一半是庄稼地,一半是荒野,附近没有村庄居民。除了种地的农民,很少有人走到那里。在夏秋季节时,我们常去那里逮蝈蝈儿。<br> 靶场,是一片三面有土墙的长方形空地,坐北朝南,长约两百多米,宽约百十米。靶台后面的土墙很高,大约有四五层楼高,完全是用泥土堆积而成,厚厚的。它的作用,就是挡住子弹,以确保子弹不会飞出靶场。土墙就像是一个高高的大土岗,很突兀,并有一定的斜坡。已不记得,是哪位小伙伴儿,将其取名为打靶山。之后,这个名称就这么叫起来了,连家属院里的大人们也都这样叫。打靶山两侧的土墙很矮,只有一人来高,是为了挡人的。因缺乏维护,两侧都是残垣断墙。<br> 部队在打靶训练时,在三面土墙上都插有几面红旗,以警示周边的行人:这里正在射击训练,不得靠近。两侧的矮墙处,还分别各有一名解放军战士巡视瞭望,喝退靠近的行人。我就被喝退过。<br> 在靠近靶山的根部,有一条与靶山平行,用砖垒砌的两米多深的沟。沟边上,每隔十来米,立一个胸环靶。射击台距靶位大约有百十米远。<br> 解放军在进行射击训练时,大体上是三种射姿:立姿、单腿跪姿、卧姿。每一组射击是五发或十发子弹。射击时,报靶员就躲在靶台前的深沟里。待一组射击完毕,射击台发出哨声并给出旗语。这时,报靶员走出深沟,观察靶况,用一个白色的圆的类似于球拍子的东西比划着,向射击台报告该靶位的射中环数。射击台处有专人记录该靶位射击人的环数成绩。报完一组环数后,报靶员用事先准备好的纸和糨糊将靶上弹孔一个个封好,用于下一组的打靶。<br> 当射击训练结束,解放军拔旗离开靶场后,我们一帮小孩儿紧跟着就从断墙豁口处进入靶场,在每一个靶位对应的土墙根坡处,翻动泥土寻找子弹头。其场面,就像是在收过的花生地里捡拾花生那样。步枪射击时,子弹头不是很多,若赶上机枪射击,子弹头很多,一次就能找到百十个。<br> 挖完子弹头,我们常常还会到射击台处捡子弹壳。解放军在结束训练后,他们也会捡拾一些子弹壳,可能是上级对他们有回收废钢铁的要求。这样一来,我们能捡拾到的子弹壳就很少了。捡到的子弹壳,绝大部分都是钢质的。如果谁要是捡到了那种黄铜材质的长长的子弹壳,那简直就是捡到了宝。<br> 钢质子弹壳基本上没啥用,就是攒数量,小伙伴们之间互相炫耀,说起来自己有多少多少个子弹壳。与子弹壳相比,子弹头就有点儿“经济价值”了。<br> 子弹头从外表看起来就是一个铁疙瘩,实际上它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外壳、钢芯、锡。<br> 外壳,我猜测应该是冲压成型。因为这样既能保障子弹头的流线精度,又可提高生产效率。钢芯,是一个圆柱加一个圆台头的实心钢柱,其大小正好可放入弹头外壳内。弹头外壳与钢芯之间不是紧密配合,而是有个很小的间隙。锡液填入间隙中,将弹头外壳与钢芯紧紧连在一起。<br> 挖子弹头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里面的锡。锡属于有色金属,其价格要比废钢铁贵的多。<br> 当子弹头攒得有些数量时,便用来取锡。用钳子钳住子弹头的底部,将子弹头放在铁砧上,用锤子使劲锤打子弹头的头部。由于子弹头里的钢芯有圆台的斜面,所以在用锤子击打子弹头时,会对钢芯产生一个很大的向外的推力,将钢芯从子弹头里退出来。这时,可看到弹头外壳内侧有一层灰白色的锡。<br> 把退出钢芯的子弹头外壳放在铁勺里,放在炉火上烧。由于锡的熔点很低,很快,粘附在子弹头外壳内侧的锡熔化流出。之后,视勺内锡液的多少,在地上用锤子砸一个大小合适的浅坑,把锡液倒进去。锡液很快便凝固成了一块锡饼。这时锡饼还很烫,还不能碰。再浇些水,等完全冷却后,便得到了一块锡饼。<br> 每次得到的锡饼都不大。时间久了,便攒了几块形状不一的锡饼。每当把这些锡饼拿出来欣赏、把玩时,感觉自己就像拥有若干个银锭那样,很有满足感。<br> 铜质的子弹壳,因壳体较长,子弹头在壳内可以有较大的“行程”,所以我们用来制做一种叫作落地响的玩具。在弹壳底部的上沿,也就是药腔的最下边,用钢锯条把弹壳锯开一个高约三毫米左右的豁口,豁口长度约为弹壳周长的三分之一左右。用锤子把子弹头屁股朝下敲入弹壳药腔内。弹壳开口处对称钻两个小孔,用一根细棉绳穿过两个小孔系一死结,留尺余长棉绳。这样,一个落地响就做好了。<br> 落地响是做好了,但要让它响,还需要一样东西——砸炮儿。砸炮儿是一种引火材料,是一个直径约四五毫米、厚约两毫米的饼状物,像个小药片儿,被夹在两张纸之间。用的时候,用手按着撕下即可。砸炮儿的特点是,当被外力挤压时,便会瞬间产生燃烧爆炸,提供一个小小的火源。五十多年前,砸炮儿主要是用在土枪的引火、和在田径比赛中的发令枪中。砸炮儿一般都是一板一板的卖,一板有一百个或两百个砸炮儿。现在看不到这种东西了。<br> 有了砸炮儿,便可玩儿落地响了。撕下一个砸炮儿,从豁口处平塞进子弹壳内,拎起细棉绳,抡起来将落地响抛向高空。注意,抛的时候是向高处抛,而不是向远处抛。落地响升到最高处后便会调头垂直下落。在下落触地的一瞬间,由于物体的惯性,子弹壳里的子弹头,会对子弹壳底部产生一个冲击力,在这个冲击力的作用下,夹在中间的砸炮儿被挤压产生爆炸,发出“啪”的响声,同时还冒出一小股白烟。这正是玩儿落地响的人所期待的结果。有时砸炮儿受潮了就不会响,称之为“臭炮儿”。<br> 捡子弹头、子弹壳,玩落地响,是我儿时曾经有过的难忘经历。<br> 时光荏苒,岁月飞逝。转眼五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部队因裁军已不存在,营房交给了地方管理。靶场及周边,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打靶山早已不复存在。儿时的那一片荒野之地,现在已是高楼林立,与城区连成了一片。<br> 儿时的打靶山,虽然已消失,但它仍铭刻在我的记忆中。每当我经过在当年是靶场的楼群时,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已远去的一幕幕拼图,仿佛又听到了那清脆的枪击声、鸟儿们欢快的的啼叫声、和荒野中蝈蝈儿独有的虫鸣声……<br> (写于2024年11月)<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