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蓝色之旅(十三)</p><p class="ql-block">一曲长歌52810502</p><p class="ql-block">十月二十六---二十七日</p><p class="ql-block">墨尔本--上海—合肥</p><p class="ql-block">异国的最后一夜,睡得还算实沉。</p><p class="ql-block">有梦,云里雾里总是围着墨尔本,市中心大都市的摩登节奏,隐蔽巷道、奢华酒吧、高档餐厅、莫宁顿半岛、一级方程式赛车、网球公开赛场……或许与睡前翻阅宾馆提供的旅游册子有关,抑或是在墨尔本逗留时间太短,梦里依稀的去处,也是一种缺憾的聊补吧?生活在于经历,而不在于名牌,感悟的富裕与奢华无关,旅行的行摄记游,也只为了记录那段在路上的难忘时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如此而已罢了。</p><p class="ql-block">六点起床,收拾行装,等待出发的心情并不平静,索性下得楼来,走向大街。多么安静的城市啊,除了偶尔沙沙驶过的出租车,少见人迹,异常清新的空气,奢侈呼吸的机会无多,D700的捕捉亦剩下最后一刻。有点怅然若失,抬腕看表,该吃早饭了,遂折返餐厅。见一中国姑娘跑前跑后,动作利索的服务于我们,便与之搭讪,姑娘自我介绍来自北京,留学墨尔本大学,每周在此工作两天,其薪酬足以满足一周的需要了,问其将来,姑娘笑答,“这里太寂寞,只适合养老,我的目标是欧洲……”张兄提出与之合影,姑娘欣然接受。未知姑娘姓啥名谁,然而,她的倩影却叠印在我们的相机里,更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30多年,无数国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更高的生命价值,无可厚非,更值得肯定,就目前而言,西方的文明不能不说优于中国,这些天来的亲历,耳闻目濡,至少可以证明其“公民”的素质要高于中国。然而,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也是有目共睹的,西方的模式是否就是世界走向成熟、走向更高文明的唯一选择呢?前不久曾读过一篇专访,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张维为接受采访,标题是“中国崛起的规模效应和世界意义”,其中谈到中国崛起是“一个独立的政治话语体系的崛起”。他说,今天西方模式不但在非西方国家没有成功,在西方国家内部也遇到了严重危机,比如希腊、意大利;英国是现代民主的发源地,现在却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公共债务占GDP的90%;美国是在全球推销西方民主最起劲的典范,现在成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发源地,如果没有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美国实际已经破产,把美国国债平摊一下,每个美国人平均借贷5万美元,这还不包括私人债务。在西方制度明显走下坡路的时候,谁要说服我信奉西方,总得拿出这个制度在非西方国家做得确实比中国好的例子来证明这个制度。但事实是,这样的例子一个也找不出来!随着伊拉克战争和“颜色革命”陷入困境,随着金融危机暴露出西方制度的弊病,我们可以说,西方话语体系现在的处境非常不妙,“后西方话语时代”已经开始。中国崛起触动了世界许多敏感神经,也远超过了西方话语的诠释能力。在这个大变局中,中国之所用举足轻重。中国知识分子再不能唯西方话语马首是瞻,而应该独立思考,凭自己的良知和爱国精神,在吸收世界智慧的的同时,摒弃西方的新蒙昧主义,共同探索“后西方话语时代”的中国话语体系,为世界新秩序的形成作出应有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为专家学者或决策者,张教授的观点不无道理,甚至很令人振奋,但是作为普普通通的青年学生,以及那许多追求西方文明而去的人们,他们看到、体验到的依然是现实的实实在在的差距。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本性使然,我们只有用自己的文明超越西方文明,才有可能争得自己的话语体系,才有可能以另一种面目令世人刮目相看。</p><p class="ql-block">8点半准时出发,往墨尔本国际机场,昨天飞来,今天又飞去,这个澳国第二大机场颇具壮观,置身其间舒适宜人,尤其是候机厅,宽敞明亮,软质沙发宽大舒软,坐卧其间,惬意得很。我的面前照旧堆放着伙伴们的行李物件,利用最后机会,大家又都分散在机场免税商场的各个角落。而我只在工作人员的指点下,买下两条澳国香烟,以备回去后供瘾君子朋友玩个新鲜。11点20分登机东航,较之来时的航班,显然要宽敞舒适许多。我的座位在外侧,同行某君居然要与我调座位,问其何故,他倒说的直率:“坐在外侧方便舒服些……”令人啼笑皆非,君不知你的方便是建立在别人的不方便之上的呀!不说年龄、资历,仅一个摊上的座位号,就不应该如此开口!见我还之一笑,并未挪动身体,此君又与后排同道磨叽,仍然不得愿望。一路走来,大家对这位老弟颇有微词,领队小徐曾幽默过,“这位领导总是游离于团队的500米以外……”,而我为之所拍照片也是全队最多者之一,最后的一乘,如此举动,既令人匪夷所思又并不感觉意外,毕竟是此君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十几个小时的飞行,机上时间全部消度在大片上,平时难得功夫,此种机会切不可失,《林肯》、《逃离德黑兰》、《大叔,我爱你》、《你好爸爸》……尤其是前两部影片,看后发人深思。《林肯》是一部巨制,又是一个悖论。看上去,影片所表现的近乎梦境,但这又是实实在在的历史。影片以林肯致力于在战争结束之前通过宪法修正案第十三条为故事主线,刻划了林肯站在人类智慧的巅峰为黑人去争取民主人权的执着与必胜信念,以及林肯对于家人无私的爱,尤其是伟人内心世界的矛盾与纠结。影片信息量巨大,血肉丰满,是一部表现林肯生活和精神的佳作。《逃离德黑兰》故事来源于上世纪伊朗人质危机时期。1979年美国驻伊朗大使馆被刚刚取得伊斯兰革命胜利的伊朗民众包围,66名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长达444天。期间,一位精通伪装技巧的中情局特工策划了一个营救方案,成功将困在加拿大驻伊使馆的6名外交官带离伊朗。在营救过程中,门德兹自己伪装成一个电影制片人,6名外交官则谎称是剧组工作人员……这部电影的可看之处,不在于电影本身,而在于影片系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其中最经典的一句台词,令人深思,“历史起于闹剧,而终于悲剧”,纵观世界发展史,不能不说此句话的内涵是多么的精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晚上九时许,飞机降落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因早有接机安排,芜湖、马鞍山、滁州等几位队友与我们告别。余下的几位乘大巴行车一个多小时,抵达虹桥交通枢纽附近的如家酒店入住,洗漱休息已是深夜11点多了。</p><p class="ql-block">27日晨,打的至虹桥交通枢纽,车站早餐后,乘上海至合肥动车回肥,中午时分抵达合肥,大家在出站口挥手告别。小妹夫妇、俊才、世余等早已在出站口等待。小妹安排的接风午宴是十几天来从未享受过的奢侈,舌尖上的中国啊,怎不使人魂牵梦绕,游子归来的所有滋味,都融于此番杯盘中了。</p><p class="ql-block">至此,历时12天的《蓝色之旅》告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自去年10月27日澳洲归来,到今年五一节,半年时间已过,可赴澳游记《蓝色之旅》却一直未能完稿,时断时续,总是难以静心,其中固然多因工作之繁,少有整段时间,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亲历后的回味与感悟。</p><p class="ql-block">“人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荷尔德林这句诗因海德格尔的阐发而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悠悠万物,生息繁衍,无始无终,作为个体的人只不过是匆匆的过客。而要使这短暂的居停超越瞬间走向永恒,就理应把存在审美化,使之与自然和谐的融为一体,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就是“通过原一,大地与天空、神圣者与短暂者四者统一于一”。可惜自己才疏学浅,行摄之中,无法达到“诗意的居住”,无法用诗意的语言文字去表达对自然美的虔敬和审美感受,无法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的情绪以及对自然的审美观照。尽管如此,还是笨拙的记些流水账,借以表达一种生命还乡般的欣慰与生命谢恩的热望,少有诗意,却是笔底心音。好在现代科技让我拥有一部D700和LX3,留下了大量的异国风景和人文图片,这要比庄子、屈原、李白、王维、苏东坡等前人优越千倍,我可以对着图片“因蜜寻花”、“乘物以游心”,我还可以对着图片去感受另一种文明的“天地精神”……好在,我所留下的一切,充其量也就是为了一己的精神愉悦与聊生消度,无关乎功利与名声。因而,随心所欲,不加粉饰,便成为记录的基调和特点。我想,除了博客上不曾谋面也不相识的浏览者的情感关照外,还有人会在乎所谓的《蓝色之旅》的好坏与优劣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关于此次旅行的组合,已在文字中有所记述,无论作何感受,都是一种缘分。佛家云:世间万物皆因缘而生,因缘聚而物在,因缘散而物灭,缘即如风,来也是缘,去也是缘,已得是缘,未得也是缘。13个人的组合,聚自合肥,散至上海和合肥,不无深刻印象乃至结下深厚友谊者,亦有过眼云烟般的飘去,毫无痕迹,不存留念。总之,那份缘只能任由时间的沉淀了。应该记下他们的名字:张荣凯、叶玉安、张少华、陈勇、钱钧、汪荣刚、孟家余、丁建国、杨阳、丁春雨、秦海权、徐本艳、邵军。</p><p class="ql-block">下一次旅行的机会何在?期待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4年5月1日---2日墨稿</p><p class="ql-block">7日修改植字电脑于忘言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