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 深秋时节, 枫叶火红,大地五彩斑斓,一行五十多人随国旅团队用短暂的两天时间,走马观花游览了向往已久的大寨红色景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寨座落在太行山上松溪河畔,全村209户,533口人,不到500亩耕地。半个多世纪以前,在1963年时,这里整整下了七天七夜大雨 ,冲毁庄稼,冲毁房屋 ,使本就困苦的村民又雪上加霜。然而,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带领全体村民,扶起庄稼苗,修建住房,互助自救,并提出:“三不要”即不要国家救济粮,不要国家救济物资,不要国家救济款;“三不少”即不少交公粮,不少村民口粮,不少增加集体收入。大寨人通过与天斗,与地斗,与恶劣自然环境斗,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大寨精神,战胜了天大自然灾害,到秋后粮食大丰收,兑现了承诺。干部们笑了,村民们笑了,干劲更足了。这一壮举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被当年的昔阳县委书记了解到,又汇报给省委书记陶鲁加 ,直至中央高层领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4年,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大寨村成了全国农业一面旗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寨人坚持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高尚情怀,已是共产主义的摇篮,声誉远播,名扬海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介绍大寨当年接待22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政党领袖,134个国家友好人士,2281个参观团。接待我国副总理以上中央领导人28位 ,部长级领导50余位,就1969年,来大寨学习考察达375万人次之多,平均每天上虎头山有一万多人。在我国名山中,没有一座山有这样显赫的记录,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同志也荣升为国家副总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寨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大寨之所以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成为举世瞩目的先进点型,是因为他自始至终贯穿一种不屈不挠,克难奋斗的民族精神。正是具有这种精神,大寨人在改革开放中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打开寨门,引资金,引人才同谋略,共发展,尤其是在十八大以后,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 , 阔步前行,描绘新发展经济蓝图 ,全面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的大寨,经商办企业,开发旅游,盘活土地 ,科学种田等多种经营管理,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生活越来越好,福利待遇明显提高,早已步入康庄大道。村民人均收入两万多元,六、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 ,在享受国家补助一百多元的基础上,另外发放二百元、三百元补贴,考上大学的子弟,村民购房 、就医都有不同比例的经济补助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寨人是感恩之人,从言谈举止中,可以感受到,他们非常感谢前辈人留下的精神财富,感谢祖国感谢共产党对大寨人的关心和爱护。大寨人是有骨气之人,在振兴乡村经济建设中,他们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法宝,有开拓创新,克难奋进的精神武器,有永不停息 ,拼搏进取的内在动力,一定能把大寨打造成红色大寨,生态大寨,文旅大寨,活力大寨,品牌大寨,智慧大寨。明天的大寨更加灿烂辉煌。</span></p><p class="ql-block"><br ></br></p><p class="ql-block"><br ></br></p><p class="ql-block"><br ></br></p><p class="ql-block"><br ></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4、11、3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