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话讲:有病乱投医,逢庙就烧香。人遇上难事急事糟心事,就难免手足无措,慌不择路,饥不择食,给一些形形色色的聪明小人提供了可乘之机,受骗上当者大有人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多年前,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制度也不像如今相对规范,所谓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流行语,搞得家长们十分焦虑,为了上好学校四处求人是常态,有一对夫妻也加入了找关系的行列。作为没有任何背景的他们,撞来撞去结果就碰上了一个自称与某领导很熟、去重点学校全包在他身上的“热心人”。夫妻俩大喜过望,赶紧请客吃饭。过程中,“热心人”把他与领导关系的熟络程度说得有鼻有眼,夫妻俩庆幸找对了人。酒足饭饱之后,“热心人”说:这年头帮忙没有白帮的,领导也是如此。提出要交10万块钱打点费。毕恭毕敬送走了“热心人”,夫妻俩回家商量:虽然10万块钱不是一笔小数,但只要孩子能上重点学校、有更好的前途,也算值得。于是第二天就乖乖把10万块钱奉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过了一段时间,上学的事没啥动静。丈夫沉不住气又去找“热心人”打听。只见那“热心人”面有难色地说:10万块钱已经给领导了。但领导批示后,底下办事的人也需要打点呀!提出还要再交5万元。晚上回家丈夫跟妻子诉说了此事。妻子讲:10万块钱对咱这样收入的家庭已不是一个小数,万一再交了钱,孩子还上不了学怎么办?丈夫觉得既然已经交了10万元,若就差这5万元办不成,先前的10万元也就打了水漂,没有退路啦!丈夫铁了心要给,妻子不愿意,两个人叽叽咕咕倒腾了一宿也没能统一思想。第二天愁眉苦脸的妻子突然想起曾经认识的一个人在政府部门工作,不如打电话咨询一下。没想到事情就此大反转。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电话一接,这个人恰巧与某领导也熟悉。听了事情的经过,以他多年对领导人品的了解,觉得不会有权钱交易。于是就说:5万块钱先别给,我了解一下情况再说。结果经多方查证真相大白:“热心人”多年前曾经在领导手下借调工作几个月,后来下海经商。但他发现了生财之道,一直对外宣称与领导很熟悉,打着领导的旗号,找领导主管的部门解决学生入学问题,并从中向学生家长索要钱财。“热心人”很有心计,专找没有任何背景和关系、又急于让孩子入重点学校的父母下手,不容易被识破,一直屡屡得手,但没想到这次露了馅。领导听说实情后勃然大怒,勒令“热心人”将10万元退回,并指示主管部门完善制度规程,由此断了“热心人”的生财之路。而这对被骗的夫妻也因祸得福,一分钱没花进了一所重点学校,此事总算告一段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多少年过去了,当年那些让父母们千辛万苦挤进重点学校的孩子们,如今有的大学毕业进入找工作的阶段,有的在经济大潮下又失了业,让父母们仍然有操不尽的心。而那些瞄准短缺资源、摸透父母心态、牟取不义之财的人,仍然此消彼长绵延不绝。经济不景气,某企业放出了裁员的口风,一位单亲母亲为了让儿子能留下,四处找关系。已经退休回家的上司也是一位“热心人”,主动提出可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帮助其儿子留下,但话里话外提出要给人送礼。为儿心切的母亲二话不说,购买了价值5万元的高端奢侈品送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到一年,儿子最终还是被裁了,心急如焚的单身母亲四处奔跑寝食难安。那位“热心上司”又出场拍着胸脯说,他可以帮助孩子找到一个更称心如意的工作。但前提条件是先给20万元打通各个环节,事成之后再给30万元作为酬谢。而且号称自己完全是义务服务、友情帮忙、分文不取。为了打消这位单身母亲的顾虑,他还拿出微信让她看,证明把其儿子的简历已经发给了某单位的负责人,让他帮助找工作,对方回复收到。说明此事没问题,可以放心给钱。毕竟这笔钱的数目不小,单身母亲犹犹豫豫下不了决心,因此就找熟人商量。熟人看了这个赫赫有名的企业名单和她儿子普普通通的学历简历,心中生疑。据他所知,这个企业一直招收的都是从国外一流大学毕业并且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人才,以他儿子的情况不可能被录取。于是建议她谨慎行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就在单身母亲与熟人商讨的过程中,“热心上司”不断打电话催促她晚饭前必须先把20万送到,并且说只要钱一到下周马上就可以面试,孩子很快就能上班。单身母亲如热锅上的蚂蚁,熟人更觉得此事蹊跷。或许中间人帮忙并不知情要钱的事,或许他们设了连环套,先入取再择机辞退,或许就是“热心上司”自己做的局子虚乌有,不管怎样钱是不能轻易给的。于是她们商量出一个主意,单身母亲给“热心上司”发微信,提出当晚要与中间人见一面,只要见了面,第二天就付钱。自从微信发出,单身母亲再无“热心上司”的任何消息。第二天早晨“热心上司”电话中把单身母亲臭骂一顿,说她不讲信用,中间人很生气,此事就不办了。听到此话,单身母亲心里反而一块石头落了地。虽然儿子的工作还在寻找的路上,但庆幸钱财没有巨大损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实际上,社会中不仅存在如上所举的骗财例子,还有骗色、骗官等诸多案例,可谓花样翻新,让人笑掉大牙。有些人即使受骗后也有口难言,不敢追索,只好自认倒霉。之所以有这样一群类似掮客的“热心人”存在,值得反思深思。如果资源短缺,供需不平衡,就有寻租的空间,给行骗人提供了牟利的可能。如果权力过大,存在制度漏洞,就会有人打着领导的旗号,招摇撞骗借机敛财,或许领导也深陷其中。如果法治不健全,就有人相信人情大于法,习惯于找关系走门子,甘愿冒着被骗的风险。如果做不到公平公开,就会有人钻暗箱操作的空子,从中捞取钱财,却得不到应有的制裁。被骗的事对大多数人来讲可能一生碰不到,但碰到一次就可能影响一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风气坏了,什么套路都用。不管是有需求还是有追求的人,对一些披着“热心人”外衣的小人还是要提高警惕远离为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