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黄山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千峰万壑,比比皆松。黄山松以石为母,以云为乳,它的生命力十分顽强,树的根系向下深深扎进石缝中,从石缝中吸取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和水。而奇松与怪石的完美结合造就了黄山的独特景观,怪石上长奇松,奇松拥抱怪石,两者互相衬托,成就了一幅奇绝天下的自然画卷。</p> <p class="ql-block">黄山在中国唐代以前叫黟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名。传说先祖轩辕皇帝在完成中原统一,开创中华文明之后,来到这里采药炼丹,因而得道成仙。唐朝著名皇帝李隆基非常相信这个说法,就在天宝六年下了一道诏书,将黟山改名黄山。意为这座山是黄帝的山。</p> <p class="ql-block">鳌鱼洞位于鳌鱼峰的绝壁间,其形状像鳌鱼的嘴巴而得名,它是从前山至北海的咽喉要道。</p> <p class="ql-block">据传,朱元璋当年一次与元兵交战失利,逃到鳌鱼峰下,前有高山,后有追兵,只好求助于神。此时莲花峰顶石莲开放,一位白发仙翁手持浮尘向鳌鱼峰腰一扫,随着一道金光,一声轰鸣,封壁裂开,石洞出现,朱元璋当即拜过仙翁,穿洞而去。</p> <p class="ql-block">刚刚还是天高云淡,转眼云雾锁山峰,“自古黄山云成海”,黄山是云雾之乡,以风为体,以云为衣,其瑰丽多姿的云海,以美、胜、奇、幻享誉古今。</p> <p class="ql-block">莲蕊峰顶部有一小石形状宛若含苞待放的莲花置于形如舟船的采莲船中,下面又有一形如孔雀的奇石,扭头朝向莲花峰,因而此景取名为“孔雀戏莲花”。右下有一石形如乌龟和兔子,名为“龟兔赛跑”。</p> <p class="ql-block">在小学语文课本上有一篇《黄山奇石》,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以奇取胜,以多著称。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处,其形态千奇百怪,令人叫绝。似人似物,似鸟似兽,形态各异,形象逼真。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天气看,就有不同的形状,在观赏时大都是三分形象,七分想象,全凭调动自己的主观创造力和想象力去体会,可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p> <p class="ql-block">天都峰一边蜿蜒而上的栈道上游人如织,他们都是向着天都峰而进发……</p> <p class="ql-block">七旬登黄山留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黄山胜景,以峰为体,我爱黄山,因为它带着仙韵,不同于其他之山,黄山是神话中的现实,也是现实中的神话,每一峰,每一石,无不标新立异。黄山无以为奇,却成就了大奇,无心扮美,却造就了至美。难怪徐霞客在游历黄山后,赞叹道:“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去莲花峰的一个通道口,因为莲花峰要封闭5年,如今已关闭。</p> <p class="ql-block">黄山如同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其诗意般的韵味,感受那份来自大自然的震撼与感动。真可谓“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不仅仅是一座山,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重阳时节登黄山,山河已秋,我们登高怀远,来世不待,往日不追,唯有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瞬间。</p> <p class="ql-block">次日清晨去东黄山(前黄山茶林场)探访姚先生四十年前工作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缅怀和寻访,带着满满的青葱记忆。</p> <p class="ql-block">这个昔日被称为安徽小上海的东黄山,如今成了4A级景区,这里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单纯的茶林场了,它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见证,记录着一段特殊时期的文化交融,毕竟把上海搬到深山里,在这世上夠新鲜不多见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