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div>文 | 成者荣之<br>图 | 同行好友<br>历史遗迹 | 西南联大旧址<br>背景音乐 | 《西南联大校歌》<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起西南联大,那是一段令中国知识界骄傲自豪的历史;走进西南联大,一股爱国、自强、独立的学术之风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战中高校办学的一个特殊学校。1937年11月,由国立北大、清华和私立南开在长沙组建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因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国八年抗战,西南联大八年办学。“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其学术可歌可泣,其精神可学可继。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5年7月,与陈鹤鸣、张丽君等一行,以敬仰之心参观了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区内的西南联大旧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到云师,只见正门东侧墙上镶嵌着朱光亚先生题写的“中国历史名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16个金色大字。旧址处有西南联大纪念碑、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纪念标柱、“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梅园、民主草坪、李公朴先生衣冠冢、闻一多先生衣冠冢,以及镌刻有闻一多先生撰写的《一二·一运动始末记》的石雕火炬纪念柱等。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馆,馆藏文物有一千多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 · 2015</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参观西南联大,引发我太多的思考与启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抗战的紧急关头,政府没有忘记教育,而且投入重金保教育。南开校长张伯苓、清华校长梅贻琦和北大校长蒋梦麟三位教育家在危难时刻的担当,尤其是一直主持校务的梅贻琦校长的民主治学,令后人望其项背。师生南迁长沙,继而迁徙到昆明,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令人钦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特别是在搬迁过程中,艰苦曲折。其中有200多名师生徒步横穿湘黔滇,历时两个多月,步行1600公里,才到达昆明。一路上,政府任黄师岳中将为旅行团团长,一路精心护送。既体现出师生有热血豪情和勇敢、坚韧精神,也表明政府对教育的重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到昆明,办学条件艰苦,但西南联大办学热忱和治学精神不减。开设文学院、理学院、法商学院、工学院、师范学院,三千多名学生有三百多名教师执教,而且大师云集。文学系有朱自清、胡适、杨振声、刘文典、闻一多,外语系有叶公超、吴宓、钱钟书、朱光潜,历史系有陈寅恪、傅斯年、钱穆、吴晗,哲学心理学系有汤用彤、冯友兰、金岳霖,算学系有陈省身、华罗庚,物理学系有吴大猷、吴有训、叶企孙、周培源、钱伟长,地质地理气象学系有赵九章,政治学系有钱端升、罗隆基,商学系有陈岱孙,社会学系有潘光旦、费孝通,师范学院国文学系有沈从文……直到我们这一代,这些先生的名字仍如雷贯耳,他们的研究成果引领着一个时代文学、哲学和和理工学科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南联大办学八年间,毕业三千多名学生,可谓人才辈出。其中一千一百多名热血青年,投笔从戎,参加抗战,有些还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和空军,在抗战“驼峰”航线上与美国飞虎队一起血洒长空,其事迹何其悲壮。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大部分学生成为科学精英,有些成为泰斗。西南联大共有174人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不乏诺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以及不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朱光亚、邓稼先、唐敖庆等人的名字在记忆里挥之不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师生在昆明带头发起了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集会,钱端升、伍启元、费孝通、潘大逵四位教授发表反战演讲;四名学生被杀害,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1946年7月,“爱国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在昆明遭枪杀;西南联大教授闻一多在主持李公朴追悼会和记者招待会后也遭杀害,又酿成“李闻惨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西南联大旧址,看过民主草坪、李闻衣冠冢和“一二·一”四烈士墓,心生敬畏。那一代知识分子为了民主、和平,面对当局的丑行,英勇无畏,敢于揭露和批判,是有血性、有骨气、有独立见解的人。他们尽管拿着当局的俸禄、受到当局的资助,但为了真理,为了国家,不惜牺牲一切,知识分子的脊梁绝不受任何利益的诱惑而扭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南联大的校歌《满江红》,歌词是这样写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西南联大,想到民国时期的那些先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先生》一书中,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校长蔡元培,“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梁漱溟,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的陈寅恪,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张伯苓、晏阳初、陶行知、竺可桢、马相伯,一个个身躯柔弱、精神却顶天立地的先生形象犹在眼前。他们不光有令人仰慕的学问,更重要的是,在他们身上,有一种追求自由民主的仙风侠骨和独立气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