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名用字”留下的那些历史人物(十四)

美友陈东华

<p class="ql-block">“人名用字”留下的那些历史人物(十四)</p><p class="ql-block"> 在《辞海》中有一类词,没有任何释义,只标注“人名用字”,这些字大都很生僻,数量并不多。能用这类字取名的人可以说都不是一般人,因为他们的名字都见诸各种古代典籍。笔者对此做了一番简略的查阅梳理,感到很有教益,从中不但可以认识这些历史人物,还可以了解很多相关的史实,受益良多。</p><p class="ql-block"> 本篇了解一下用“頵 yūn”、“䶮 yǎn”、“曌 zhào”取名的古人以及相关的事迹。分别用这三个字取名的古人都当过国君,而后两个字“䶮”和“曌”都是自造而用为名的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頵 yūn 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成王名熊頵,公元前671—前626年在位。</p><p class="ql-block"> 据《春秋•文公元年》:“楚世子商臣弑其君頵。”“世子”即太子;“商臣”,是楚成王的儿子,被立为太子;“頵”即楚成王。这句话记载的是,在鲁文公元年(前626年),商臣逼迫自己的父亲成王自杀这件事。在《史记•楚世家》里(“頵”作“恽”)记载了这件事的经过:成王初立商臣为太子时自己的年龄还不算太大,大臣们都劝他不宜立商臣,因商臣面相凶狠,成王不听。老了以后,成王又想废黜商臣。商臣得到消息后,率人包围王宫,逼成王自杀。成王乞求先煮个熊掌吃,然后再死,实际上是想拖延时间(的确,煮熊掌需要花很长时间),等待外援,没被允许,无奈只好自缢身亡。商臣即位,是为楚穆王。</p><p class="ql-block"> 应该说楚成王熊頵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46年,为其孙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成王上位正赶上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在位时期。齐、楚两个大国争霸,虽然没有正面交过锋,但暗斗却一直进行。郑国地处中原腹地,是齐、楚争夺的焦点。楚国连续攻打郑国,齐国为遏制楚国北进,联合鲁、宋、陈等八国联军攻打楚国的盟友蔡国,又陈兵楚国边境。楚国派出使者,见到齐桓公则不卑不亢地说:“君处北海,寡君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风”指兽类发情相诱,意思是说,齐、楚两国就像马和牛,即使发情也毫不相干。最后双方互有忌惮,齐、楚进行了一次会盟,也就是很有名的“召陵会盟”,楚成王根本没有出席,而齐桓公则草草收场。“召陵会盟”也成了齐桓公之所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重要砝码,因为这暂时安定了楚国的向北侵扰。而实际情况是,楚国仍不断袭扰围攻齐国的盟国许国、徐国等。齐、楚争霸十余年,楚国应该是占据上风的。齐桓公死后,楚国又在著名的“泓水之战”中重创当时齐国的主要盟国宋国,还使得一味主张“君子之战”的迂腐透顶的宋襄公伤重身亡。楚成王在位期间,先后灭了周边贰、房、黄、英、蒋、夔、谷等多个小国,使得楚国成了名副其实的强国。只是楚成王没能善终。其实成王上位也是杀了他的哥哥夺权上的位。像这种弑君篡位的事在春秋战国时期多有发生,并不鲜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䶮 yǎn 五代时南汉国创立者刘䶮自造以为名的字,取义于《易经•乾卦》中“飞龙在天”。原句为第五爻的爻辞:“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九”,在这里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判别阴阳属性的符号,“九”表示此爻为阳爻;“五”为第五爻。“九五”爻为乾卦中至吉的爻,喻事物处于最鼎盛时期。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于正中,又比作“九五至尊”。三国时期玄学家王弼做注曰:“不行不跃,而在乎天,非飞而何?故曰‘飞龙’也。”意思是,有这样的卦,上天就会让你成为“飞龙”。</p><p class="ql-block"> 刘䶮(889—942年)原名刘岩,又名刘纻、刘陟,家庭是蔡州上蔡的望族。其父刘谦为后梁封州刺史,其兄刘隐为后梁清海、靖海节度使,封南海王。后梁乾化元年(911年)刘隐去世,当时刘䶮作为其兄的副手,被后梁授清海节度使,封南平王。贞明三年(917年),刘䶮称帝,建都番禺,国号大越,次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据有今广东、广西及云南一部分。刘䶮是个荒淫残暴之君,广聚珠宝、大兴土木,课敛重赋、滥用酷刑,民众苦不堪言。特别是他亲自炮制刀锯、支解、刳剔等各种刑具,设立灌鼻、割舌、支解、刳剔、炮炙、烹蒸等酷刑,每次对犯人动用酷刑他都要亲自观看,还“喜不自胜”,这完全不输商纣王了。可见刘䶮是个泯灭人性的残暴之君。</p><p class="ql-block"> 再说说刘䶮改名。南汉乾亨八年(924年),刘䶮建造南宫,在建昭阳殿时,以金为顶,以银铺地,这年他改名刘陟(陟 zhì:升、登上);第二年,据说有一条白龙出现在南宫三清殿上,于是他改国号为白龙,并根据“飞龙在天”自造了“䶮”字,改名为刘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曌 zhào 武曌,我国古代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名字,这个用为己名的“曌”字,是武则天自制的十九个字之一,人们应该都很熟悉。</p><p class="ql-block"> 武则天出生于一个亦商亦宦的家庭,她的父亲武士彟(彟 huò,尺度)先是经营木材生意,后随李渊起兵,入唐任工部尚书,封应国公,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任利州都督。</p><p class="ql-block"> 武则天十四岁时被李世民选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很快被高宗召为昭仪,永徽六年(655年)立为皇后。 弘道元年(683年)中宗即位,她临朝称制,次年废中宗立睿宗。载初元年(690年)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武则天称帝初期,开创殿试、自荐制度,识拔人才,如狄仁杰、姚崇、宋璟等,又劝农桑、薄赋敛、息干戈,增殖人口等,颇有政绩;但到后来任用酷吏,屡兴大狱,豪奢专断,佞佛建寺,弊政屡屡。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李显复位 ,尊其号为则天大圣皇帝,死后,谥大圣则天皇后。最后还是还原了皇后的本位。</p><p class="ql-block"> 武则天改国号“周”称帝十五年,改元就有十三次之多,这在史上也是很少见的,也算一大特色。其中不光是一些吉祥词,而是很想证明自己是天命本该的女皇,如“天授”、“证圣”、“天策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等等。这种心理从她改名为“曌”就更能显现出来。</p><p class="ql-block"> 据司马光《资治通鉴》载:“凤阁侍郎河东宗秦客,改造‘天’、‘地’等十二字以献,丁亥,行之。太后自名‘曌’,改诏曰制。秦客,太后从父姊之子也。”这说的是,在武则天称帝前一年,凤阁侍郎宗秦客改造了十二个汉字,献给武则天,其中就有专为武则天创制的用以为名的新字“曌”。其字义很明显,即表示日月当空,普照大地。而武则天的闺名为“照”,所以这个“曌”字也读作“zhào”。 </p><p class="ql-block"> 需要解释一下,可能是后来又造了七个字,一共是十九个字。据明代张自烈《正字通》:“唐武后自制十九字,以曌为名。”还有,“凤阁侍郎”即“中书省侍郎”。武则天曾把负责内务的“中书省”改为“凤阁”,但很快又改了回来。“从父姊之子”,“从父”即“伯父”或“叔父”,也就是说,宗秦客是武则天姑姑的儿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本篇为“‘人名用字’留下的那些历史人物”系列的最后一篇,这个系列共写了十四篇。按原计划,应该还有些内容没写,主要是因为一些技术问题,如一些怪癖字,目前手机不能显示,容当以后有条件再说吧。非常感谢朋友们一直以来的关注和鼓励,尤其是那些从未谋过面的朋友们,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