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何以高鼻深目</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从天梯山石窟北凉壁画说起</b></p> 前记 <p class="ql-block">坐落于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西路3号的甘肃省博物馆,其前身是始建于1939年的甘肃科学教育馆,始建经费出自庚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笔者在展览大楼前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所谓庚款,即“八国联军”侵华后,清廷和列强签署的《辛丑条约》赔偿金,英国占有其中5000多万两份额。1922年英国宣布将向中国退还庚款余额。此后几经变迁,目前的展览大楼,系甘肃省政府于1999年投资1.5亿改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丝绸之路文明展览大厅入口,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通过网上预约到甘肃省博物馆参观,我在“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展厅中,看到了两幅来自天梯山石窟的北凉壁画。此前,我略知点滴北凉壁画的发现原委,从未想到竟有机会亲眼目睹,真是意外惊喜!世事如烟,皆随缘起,相遇是缘,缘之在心。为了这“不期而遇”,多少得写得什么,虽然以下提及的地方我都未曾去过,那就当作一次在书页间跋涉的千年之旅吧。</p> 一、天梯山往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彩绘菩萨像壁画,天梯山石窟,北凉(公元397-460年)甘肃省博物馆藏,笔者翻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彩绘供养菩萨像壁画,天梯山石窟,北凉(公元397-460年)甘肃省博物馆藏,笔者翻拍</span></p> <p class="ql-block">以上两幅就是天梯山石窟的北凉壁画。潜意识里,佛教是从天竺(古印度)传入的,为什么画上的佛像却高鼻深目,是欧洲风格呢?</p> <p class="ql-block">展览现场没有为这两幅北凉壁画撰配更多的文字说明,只听得解说员说,前一幅是北凉早期的,后面这幅是北凉晚期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20世纪50年代前期的天梯山石窟,笔者翻拍</span></p> <p class="ql-block">在甘肃省武威市境内,天梯山如同一位历经沧桑的智者,默默地俯瞰着黄羊河水库的碧波荡漾。根据史料,北凉国王沮渠蒙逊的石窟在凉州(今武威)城南百里,造像有石雕也有泥塑,这就是天梯山石窟,亦称凉州石窟,是我国首个由君主主持开凿的石窟。</p> <p class="ql-block">1958年,全国上下掀起了大修水库的热潮,当时有个方案让甘肃的文物工作者大吃一惊:将在天梯山石窟附近修黄羊河水库,按照设计,水库蓄水后,将淹没山上的十几个洞窟!于是有了1959年的天梯山石窟文物大拆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1959年12月,常书鸿(左一站立者)带领工作队拆迁天梯山石窟,笔者翻拍</span></p> <p class="ql-block">从1959年冬到1960年春,艺术家和技术人员每天在几十米高的洞窟里爬上爬下,成功地将一座石窟拆了。除了搬不动的第13窟7身大像外,其余洞窟中的30多身塑像、130多平方米壁画都被打包装箱,永远离开了天梯山的怀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1959年12月,天梯山石窟拆迁工作队人员合影,笔者翻拍</span></p> <p class="ql-block">让人欲哭无泪的是,水库大坝蓄水后,才发现水利专家把最高位算错了。实际水位只淹到第13窟唐代大佛。最高水位距山崖最底层的小洞窟还有5米,距最高层的洞窟有20多米。也就是说,水库对第13窟大佛以外的所有洞窟都没有威胁。天梯山石窟白拆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黄羊河水库</span></p> <p class="ql-block">天梯山石窟唯一留下来的就是1尊26米高的唐代露天大佛和弟子、菩萨、天王等塑像,这7尊大像面朝碧水,波澜不惊,守望着被掏空的中国内地鼻祖石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武威天梯山石窟,建造年代,始于北凉,终于清代</span></p> <p class="ql-block">然而,正是这次乌龙搬迁,原被覆盖在第1窟、第4窟的北凉壁画(即笔者之前提到的在甘肃省博物馆陈列的两幅北凉壁画)才重见天日,由此成为中国石窟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天梯山石窟的第1、4窟承袭了新疆龟兹等地的造像传统,带有鲜明的西域和印度色彩,并最早开始融合汉地艺术,成为独具特色的石窟样式。</p> 二、亚历山大东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亚历山大大帝的大理石肖像,大英博物馆藏,笔者翻拍</span></p> <p class="ql-block">时间上溯到公元前334年,那一年,马其顿亚历山大率领5万名士兵越过赫勒斯滂(现恰纳卡莱海峡),击败波斯帝国,征服了小亚细亚、埃及、美索不达米亚,打败旁遮普(现印巴边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马其顿东侵及其后西亚与北非地图,笔者翻拍</span></p> <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是一次军事征服,但客观上促进了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的深度融合,影响了沿途地区的文化、艺术、语言、宗教、科学和社会结构。</p> <p class="ql-block">随着希腊殖民者和士兵的到来,一些希腊艺术家和工匠也来到了东方。他们在新的环境中工作,将希腊的艺术技巧和风格带到了犍陀罗,并与当地艺术家合作,创造出了融合两种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古希腊雕塑,握着蛇的女子</span></p> <p class="ql-block">东征开启了希腊化时代,东西方文明之间的沟通交融,从而形成一种既具有希腊文化特征,又保留当地文化的新特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古希腊浮雕,哀伤的雅典娜,雅典巴特农神庙出土</span></p> <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活动促进了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的融合,希腊的语言、艺术、建筑、哲学和宗教在东征过程中被传播到亚洲的广大地区,与当地文化相互影响,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被称为“希腊化”。</p> 三、贵霜崛起 <p class="ql-block">大月氏人是贵霜人的前身,大约在公元前177—前174年,匈奴打败大月氏,迫使他们从河西走廊西徙至阿姆河北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贵霜王国(公元1世纪至3世纪)疆域图</span></p> <p class="ql-block">大月氏国原在敦煌与祁连山之间,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被匈奴袭击而国灭,幸存的月氏人被迫迁徙。迁徙的月氏人分为两支,少部分行动不便的月氏人,向东南方向迁至甘南青海一带的羌人吐蕃人区域定居,称为小月氏。而月氏主力离开甘肃,穿过沙漠,沿着其祖先古印欧人开辟的道路向西逃亡,称为大月氏。大月氏人穿过大宛国,向西攻打大夏国并降服了该国,将大夏分给五个部族,每个部族的酋长称为翕侯:一是休密翕侯,驻和墨城;二是双靡翕侯,驻双靡城;三是贵霜翕侯,驻护澡城;四是肸顿翕侯,驻薄茅城;五是高附翕侯,驻高附城。后来,贵霜翕侯丘就却击败其他四个翕侯,自立为王,建立贵霜国,开始了一系列的对外扩张战争,扩展了贵霜的疆域,于是贵霜帝国与罗马帝国、安息、大汉王朝并立四大古典帝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贵霜帝国地图,其中健驮罗即犍陀罗,笔者翻拍</span></p> <p class="ql-block">贵霜时期是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时佛教艺术、犍陀罗艺术,因融合了希腊和印度的艺术风格而产生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贵霜帝国的硬币</span></p> <p class="ql-block">在贵霜帝国铸造的硬币上,也能见到神祇的高鼻深目,反映了该地区多元文化交融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贵霜“赫劳斯”币,正面:国王头像,长发,戴王带;背面:国王骑马像,旁有希腊胜利女神尼刻相随;铭文:TYPANNOVOTOΣ HΛOV ΣANAB KOPPANOY(君主 赫劳斯 贵霜翖侯)美国钱币学会藏</span></p> <p class="ql-block">贵霜帝国在公元2世纪成为中亚的庞大帝国。它的出现为不同文明传统之间的交互创造了更好的环境。贵霜的君主,如丘就却和迦腻色迦等对佛教的大力提倡,推动了腱陀罗艺术的繁荣,使佛教在中亚和西北印度获得飞跃和更新,并传入中国。随着佛教东渐与商贸频繁,一些贵霜人进入中土,史料记载,在洛阳至少有数百名贵霜居民是佛门弟子。</p> 四、佛教飞翔之地 <p class="ql-block">犍陀罗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正好处在亚欧大陆的心脏地带。在繁荣的时期,这片核心面积只有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方,却成为了丝绸之路的贸易中心和佛教世界的信仰中心。佛教诞生后传播缓慢,但在公元2世纪突然加速,其中关键因素就是犍陀罗,犍陀罗是佛教的飞翔之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犍陀罗位于亚欧大陆心脏地带,笔者翻拍</span></p> <p class="ql-block">犍陀罗是古典时代人类文明的熔炉,印度文明、伊朗文明、希腊文明、北方的草原文明,乃至东方的汉文明都在这里相遇、碰撞和融合,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具有世界主义色彩的犍陀罗艺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罗塔克特·巴希寺院,犍陀罗遗址,巴基斯坦马尔丹市西北</span></p> <p class="ql-block">犍陀罗艺术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5世纪之间发展起来。</p> <p class="ql-block">犍陀罗艺术中的佛像和菩萨像通常具有希腊式的面部特征和服饰风格,如波浪形的头发、希腊式的长袍和清晰的肌肉线条等等。</p> <p class="ql-block">佛像脸型椭圆,眉细长而弯,眼窝深,嘴唇薄,鼻梁与额头连成直线,顶上肉髻覆盖着波浪式卷发,头后光环多朴素无华,通肩式袈裟襞褶厚重,手势和坐姿都有固定程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犍陀罗佛陀立像,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笔者翻拍</span></p> <p class="ql-block">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这尊犍陀罗佛陀立像,呈现一种庄严静穆的宗教美感,高度写实的风格,完美的椭圆脸形,波浪式卷发,挺拔健硕的身躯,典型的希腊式高挺的鼻子,几乎完全是按照希腊美男子的审美标准塑造,这就是典型的犍陀罗风格。</p> 五、张骞出使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张骞出使塑像,笔者摄于甘肃省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就在大月氏人到达中亚后不久,张骞也风尘仆仆地来到中亚。在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信息情报基础上,经过卫青、霍去病数次率军征战,终于打通河西走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中国西汉时期及张骞出使西域路线,笔者翻拍</span></p> <p class="ql-block">丝绸之路的开通是渐次完成的。张骞出使西域是在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途中被匈奴囚禁10年,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从西域回到长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至此经历了67年,这段时间就是丝绸之路两条道的开通时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丝绸之路,笔者翻拍</span></p> <p class="ql-block">张骞二次出使所经路途,成为丝绸之路的南北两路,客观上为佛教东传铺平了道路。</p> 六、佛风东渐 <p class="ql-block">资料表明,直接承继印度石窟艺术传统的只有阿富汗和中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阿富汗巴米扬大佛被炸前(图左)和被炸后(图右)笔者翻拍</span></p> <p class="ql-block">阿富汗巴米扬石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佛教石窟群,其中高53米的石雕西大佛为世界最高立佛,可惜的是,这尊世界第一大佛于2001年3月12日被炸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双身飞天,印度教,公元5世纪,印度新德里国立博物馆藏,笔者翻拍</span></p> <p class="ql-block">古印度佛教是从南北两个方向往周边国家传播的。南传佛教进入了缅间、泰国、柬埔寨、斯里兰卡等地。北传佛教传入大夏(阿富汗)、安息(伊朗)及大月氏(阿姆河流域),一直越过葱岭传入环塔里木盆地的龟兹、焉耆、疏勒、于阗等地,“南传”“北传”汇合于敦煌,向东穿过河西走廊进入中原,称为汉传佛教。另一支主要在西藏地区传播,称为藏传佛教。而犍陀罗风格佛像艺术的传播路线,大概率与北传佛教的途径相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佛教艺术东传路线图</span></p> <p class="ql-block">龟兹是中国最早沐浴佛光的地方。龟兹佛教极盛时期,龟兹僧达一万有余,占到当时龟兹总人口的十分之一。龟兹国境内有铅矿,能铸冶,是西域三十六国中第一大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初转法轮中的执金刚神,5世纪,克孜尔第77窟,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藏,笔者翻拍</span></p> <p class="ql-block">佛教传入龟兹的具体时间尚未有定论,一般认为,在公元1世纪至3世纪之间,龟兹地区的佛像艺术开始发展。这一时期,龟兹的佛像艺术受到了犍陀罗艺术风格的影响。龟兹佛像艺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龟兹(今新疆库车)地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克孜尔石窟,壁画,笔者翻拍</span></p> <p class="ql-block">龟兹佛像艺术与犍陀罗艺术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有着明显的区别。犍陀罗艺术更多地保留了希腊化的特点,而龟兹佛像艺术则逐渐融入了更多的东方元素和本地特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克孜尔石窟第38窟,飞天,笔者翻拍</span></p> <p class="ql-block">龟兹的佛像艺术不仅在艺术表现上更加丰富多样,而且在主题内容上也更加注重佛教教义的传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有翼天使壁画,2-4世纪,新疆米兰佛寺出土,大英博物馆藏,笔者翻拍</span></p> <p class="ql-block">我们不妨将有翼天使看作飞天的雏形之一。早期的龟兹佛像明显带有健陀罗的高鼻深目、飞天的双翼或飘带、贴身妥帖的衣纹等特征。随着时间推移,飞天的双翼逐渐消失了,而飘带飞荡的形象越来越舒展且优美,贴身衣纹也演化得越来越生动自然,颇有“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之妙。此语原指吴道子的人物画,衣带犹如临风飘举,形象生动;曹仲达的人物画,衣裳如出水芙蓉,紧凑秀密。在此形容佛像艺术倒也十分形象。至于高鼻深目,从天梯山石窟到炳灵寺、麦积山、云岗等石窟(见以下5幅图片),都有体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天梯山石窟第4窟壁画,菩萨,北凉,笔者翻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炳灵寺第196窟西壁菩萨立像头部,笔者翻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麦积山第87窟右壁迦叶塑像,西魏,笔者翻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云冈第20窟,昙曜五窟之一,笔者翻拍</span></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分为一、二、三期,反映出西域佛教造像艺术在中国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龙门奉先寺卢舍那佛,笔者翻拍</span></p> <p class="ql-block">从龙门石窟开始,高鼻深目终于消失,佛像的面容完全本土化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敦煌320窟,盛唐,飞天,笔者翻拍</span></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的盛唐飞天,云际散花,姿态优美,长锦飘逸,生动精致。</p><p class="ql-block">这些现象标志着犍陀罗特征的佛教造像艺术在华夏大地的融合与改变,本土化民族化的佛像艺术,表征着“高鼻深目”渐行渐远,而“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优雅犹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印度巴尔巴拉石窟佛像,比哈尔邦格雅城北,笔者翻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龙门奉先寺北壁天王,笔者翻拍</span></p> <p class="ql-block">以上两幅图片反映出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幅是在印度能见到的最早佛窟雕像(窟群开凿于公元前3世纪),一幅是位于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的雕像(窟群开凿于公元494年前后),时空渺渺竟相似度如此之高。当年,犍陀罗地区出现佛像不久,印度的秣菟罗地区产生了一种风格完全不同的佛像,被称为“秣菟罗艺术”,指在印度传统雕刻艺术基础上产生的佛像。那么上图巴尔巴拉石窟的雕像是否属于秣菟罗艺术呢?无论如何,龙门奉先寺北壁天王塑像体现了佛教艺术在转播过程中的文明互鉴与包容。</p> 结语 <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仅为一孔之见。实际上佛像艺术风格之丰富远不止于此。古印度西北部犍陀罗地区出现的佛陀造像,是古希腊与古印度文明交汇而诞生的雕塑艺术。此后,佛像艺术出现了犍陀罗风格、秣菟罗风格、笈多风格和波罗风格。不同风格的佛像艺术传入周边地区后,融入了当地的雕刻手法和审美情趣,形成了斯瓦特、克什米尔、东北印度、尼泊尔等具有多种地域风貌的佛陀造像。宏大课题之下,“高鼻深目”不过是沧海一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笔者摄于甘肃省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满天繁星,多元一体。飘荡千年的历史烽烟与戈壁风沙,使得漫漫丝绸之路上的风景,显得悠远苍凉、扑朔迷离却又魅力弥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参观令人意犹未尽,笔者在展览大厅前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通过甘肃省博物馆的丝路展厅回望历史,我深感中华文化的厚重,也领略到中华文明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图片除注来源外皆取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部分参考资料:</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首阳《甘肃省博物馆·周秦旧帮 丝路新语》2024年10月 人民日报社《国家人文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金维诺《中国美术史 魏晋至隋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庞霄骁《早期丝路文化互动与贵霜钱币的演变》2024年4月15日《光明日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孙英刚 何平《图说犍陀罗文明》2019年5月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阳飏《古遗址里的文明》2014年12月 甘肃人民出版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李树泽《丝绸之路上的佛光塔影》2014年12月 甘肃人民出版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欣《中国古代石窟》2014年12月 中国商业出版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赵声良《梦幻佛国的飞天》2019年12月《中华遗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英]亚力山德拉·维林《生活在古代·古希腊》2011年12月 海豚出版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河西走廊摄制组《河西走廊》2015年6月 甘肃教育出版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石窟走廊摄制组《中国石窟走廊》2020年11月 甘肃教育出版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萧绰《西域简史》2017年8月 南海出版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庞霄骁《贵霜帝国与丝路文明互动:以钱币为视角的宏观考察》2024年秋季号《世界历史评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吕思勉 李不白《地图上的中国通史》2023年8月 人民日报出版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杜文玉《中国历代大事年表》2022年1月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张芝联 刘学荣《世界历史地图册》2022年4月 中国地图出版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李红军:《天梯山石窟两大标签“石窟鼻祖”和“凉州模式”》2024年10月18日央广网武威消息</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