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三普照片留存的继续。本美篇重点介绍了二普后“中低产田土类型划分与改良”的有关内容。个人管见,仅供参考,诚求批评指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一、湖南省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项目验收进行中</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湖南省泽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团队土壤剖面调查与采样项目通过省级验收</p><p class="ql-block"> 时间:2024年8月10日;</p><p class="ql-block"> 地点:维也纳国际大酒店二楼如意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湖南省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团队承担的“湖南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点位校核项目(包1)”通过省级验收</p><p class="ql-block"> 时间:2024年8月20日;</p><p class="ql-block"> 地点:湖南省勘察设计院1104会议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二、国务院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县市级成果资料汇总推进会”</b></p><p class="ql-block"> 1、时间:2024年10月22日;</p><p class="ql-block"> 2、地点:湖南设两大会场,一是省农业农村厅西院南楼四楼公议室,二是湖南农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三、湖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应用之“中低产田土类型划分与改良”介绍</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湖南省第二次土壤普始于1978年,结束于1987年,历时10年。该项工作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又通过广泛开展的成果应用,为全面提高作物产量,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普查是手段,应用成果、促进生产发展是目的是当时的共识。边普查,边应用成果是二普实操的基本形式。实践证明,合理改良和利用土壤,能充分挖掘所蕴藏着的巨大生产潜力。国家对土壤普查成果应用、合理改良和利用土壤十分重视,先后启动了工业品以工代赈、湘南红壤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日援(日本援助)、粮援(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助)、粮食以工代赈、土壤有机质提升、旱作节水农业、高标准农田建没等项目,进一步推动了二普成果应用和土壤改良工作,取得显著的成效。</p><p class="ql-block"> 为了做到因土改良、因土种植,提高综合治理水平,在二次土普成果的基础上,湖南省、地(市)、县结合,农、科、教联动,开展了大量土壤改良试验研究,其成果用于指导中低产田土改良,从而提高了土壤改良的标准和效益。如“湖南省中低产田土类型划分与改良验收指标研究”,把全省中低产田土划分为渍涝潜育型、质地改良型、过酸过碱型、瘠薄培肥型、缺水干旱型、缺素型六大类型,并形成了一些基本的改良技术指标,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低产田土改良的主要技术依据之一。现将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措施介绍于下。</p><p class="ql-block"> </p> (一)渍涝潜育型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障碍因素。包括洪涝和土壤潜育两大障碍因素。工程改良时要采取综合措施,既解决洪涝问题,又消除土壤潜育问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组洪涝为害的照片,共8张。第1、2、3张:洪水淹渍农田;第4、5张:洪水冲刷农田;第6、7、8张:洪积物质淤埋农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中低产原因。洪涝灾害多造成对农田的水冲砂压,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收。潜育稻田地下水位高,通气性能差,使土壤处于潜育还原状态,肥力不协调,另有亚铁等有毒物质为害,导致水稻黑根、坐蔸,生长不良而减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组潜育稻田分布、渍水与土壤剖面状况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项目区工程布局与主要技术要求。中低产田土改良项目区要立足于综合治理,制定低改规划时要因地制宜,选择针对性强的措施,进行工程布局。项目区要实行撇洪、排水、灌溉三沟配套、排灌分家。解决项目区洪涝、地下水为害,并改善灌溉条件。三沟内容如下:</p><p class="ql-block"> 一是撇洪沟。撇洪沟用于撇开洪水,维持农田稳定的生产状态。按“十年一遇三日最大瀑雨值山丘区洪水不淹田、湖平区3日内排除渍水”设计沟的宽深。撇洪沟布于农田与山地交接地带或农田中心地带。根据地形条、水源状况等,撇洪沟可与排水沟、灌溉沟合为一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沟配套示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组撇洪沟照片,前三张环山而建,后两张建于农田中心地带。撇洪沟一般兼具排水(降低地下水)功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是排水沟。排水沟用于降低地下水位,可与撇洪沟合为一沟,但不能与灌溉沟合为一沟。因为一沟排灌两用,需要把沟堵起来,提高水位,才能灌溉。在这种操作下,农田全层积水,排水功能丧失,土壤得不到改良。排水沟砌建主要有以下要求:</p><p class="ql-block"> ①两条排水沟的间距。农田宽大时,需要避建两条以上排水沟,其两沟间距为80~100m,黏性土壤偏窄,砂性土壤偏宽。</p><p class="ql-block"> ②布局。宽度<80~100m的冲田,排水沟布于农田与山地交接地带或沿冲田从上至下避建中心排水沟;湖平区按网格状布局,常与机耕路、行树相邻布局。</p><p class="ql-block"> ③沟深。全层潜育与中、下位(60㎝以下)潜育,沟深1~1.5m,中、上位潜育,沟深1m(均指田面至沟底的深度)。</p><p class="ql-block"> ④沟宽。单纯用于降低地下水位,沟宽50㎝左右,防止太宽,占用耕地;与撇洪沟结合时,按排洪要求没计宽度。</p><p class="ql-block"> ⑤选材与砌建。应选用坚硬材料砌建各类沟渠,沟下部干砌或留孔、留缝,其位置与沟底持平,确保有效排水深度。</p><p class="ql-block"> 排水沟是改造潜育低产田的核心工程,相关指标和措施都是围绕降低地下水位、协调土壤肥力而制定的。开深沟后,农田部位相对提高,达到渗育水稻土、潴育水稻土的地下水位,形成养化还原环境,转变为高产田。比如渗育水稻土分布位置较高,在淹水(种稻)期犁底层下有一个渗育层,此层水分不饱和,空气可进入,其水、肥、气、热肥力要素齐全,实现了肥力协调,水稻生长好。而潜育水稻土地下水位高,终年积水,空气无法进入,肥力要素不齐全,不能协调,水稻生长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排水沟照片:2张有效排水深度都达到田面以下1.5m;就地取材,用当地石料砌建;沟墙下部干砌或部份干砌,有利于地下水外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4张照片反应了排水沟留孔隙情况,前两张不合格,后两张合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张看上去为高标准的田间基础设施,道路平整,沟渠笔直,护砌良好,可称永久性工程。但一沟排灌两用,没有留排水孔隙,农田地下水永远是沟水面显示的位置,无法降低,土壤得不到改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是灌溉沟。旨在优化原有灌溉水源,并消除农田串灌、串排。灌溉沟要独立成沟,实行排灌分家,从而确保排水沟时刻处于排水状态;灌溉沟引水时可与撇洪沟一沟两用;灌溉沟途经每一丘农田,并设灌水口;与排水沟相邻布局时,横跨排水沟架设小渡槽灌溉另一侧农田;灌溉沟一般深宽为20x20㎝(或20x25、25x25㎝),沟底与由面持平或略高于田面,以利灌溉;田面排水通过灌沟底设管排至排水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排、灌沟相邻布局与宽、深指标示意图(单位: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组排灌分家照片(4张),即排水沟与灌溉沟各为一沟,相邻布局。排水沟有效排水深度田面以下1.3~1.5m,材料为水泥预制件或当地石材。前三张排水沟为矩形沟,后一张为梯形沟,前者较后者节省耕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组排灌分家与机路等设施的配置情况。</p> <p class="ql-block"> 按到综合治理要求,中低产田改良项目区还应配套道路及机械下田设施等,同时配套生物 、农业措施,尽快提升地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扩大农田面积、调整田形为基础,道路、沟渠几乎重新安排。但土壤改良和培肥是永远的措施,应尽可能把土壤改良利用技术融会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使之成为永久性工程。</p><p class="ql-block"> 中低产田改良项目区,针对的不只是农田渍水和土壤潜育,所有农田同时受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水田起垄栽培是纳入年度统计的农业技术措施之一。结合浅灌、湿润灌,农田回暖快,通气性能改善,从而促进肥力协调,有利增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水旱(或旱水)轮作既是农业措施,又是生物措施。中低产田在工程改造的基础上,辅以水旱轮作,能加快潜育特征的消除。在旱作中,首先要深翻土壤,然后分厢整地,配建围沟、厢沟,既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又优化通气环境。旱作物如油菜、烟草、玉米、蔬莱、牧草等,其根系发达,深入土层,能进一步改良土壤结构,优化通气条件,协调土壤肥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质地改良型</p><p class="ql-block"> 质地改良型又称过砂过黏型,涉及水田和旱地。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土壤中含砂量过高,质地为砂土或砂壤,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弱;另一种是土壤过黏,质地为黏土或重壤土,耕作难度大,开垦时间较短的既黏又瘦,缺少养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花岗岩母质发育的旱土,土壤质地为砂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灰岩母质发育的水田土层,质地非常黏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过砂过黏型中低产田土的改良方法就是客土掺砂。即对砂土、砂壤土质地的耕地采用客土来优化土壤质地,可选择第四纪红色黏土母质或其他黏性母质作为客土的材料,每亩客土300担到500担。对黏土、重壤土质地的耕地用掺砂来改良土壤质地,可选择河砂淤泥或其他砂性土壤母质作为掺砂的材料,每亩掺砂300担到500担。客土掺砂可分次进行,即分2~3年完成,实现土壤3砂7泥或4砂6泥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河砂田进行客土改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红泥土进行掺砂改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过酸过碱型</p><p class="ql-block"> 该中低产田土类型也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酸或过酸,pH5.5以下;二是碱或过碱,pH>8.5。湖南水田pH值主要在6~7之间,pH>8.5的不多,其主要障碍以过酸为主。第二次土壤普查解决了种树不见树(指碱性土壤种杉树、油茶、茶叶、柑橘等喜酸品种)的问题,但二普后普遍停施了石灰,每年投入水田石灰约150㎏的传统习惯已终止了40多年,加上酸雨、酸性肥料投入等因素影响,出现了土壤酸化现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酸性土壤改良利用,有以下建议:一是适地适树,种植油茶、柑橘、茶叶等喜酸作物。二是水田要终止酸性物质来源,包括空气灰尘和地面物质。三是施用石灰,水田每年施石灰100㎏,连续多年。四是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可有效改良土壤,避免酸化。五是科学施肥,停施硫酸铵、过磷酸钙等酸性化学肥料,选用磷酸二铵、硫酸钾等中、碱性肥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酸性土壤适宜柑橘、柚子、茶叶、油茶、杉等作物与树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瘠薄培肥型</p><p class="ql-block"> 该类型是指耕层浅薄和有效土层浅薄的中低产土壤。其中水田耕层<15㎝,旱土耕层<16㎝为耕层浅薄,有效土层<40~60㎝为土层浅薄。这一类型的主要问题是抗灾能力弱,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容肥容水能力低,漏水漏肥;基础设施薄弱,易发生干旱或水冲砂压;开垦时间短(如新开田、生鳝泥田等),土壤熟化度低,养分含量不高。同时还存在质地偏砂、石砾含量太高等障碍因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组耕层和土层浅薄的土壤剖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形成这类中低产田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先天不足是基础,如形成耕地时,本身土壤少,石砾多。后天人为因素影响也是原因之一。如旱地的顺坡耕作,年复一年的人为使土壤向下移动,使上部土层逐年变浅。又如水田的机械浅耕,致使耕作层变浅、犁底层加厚(二普后,机械浅耕问题日益严重)。</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张顺坡耕作的照片,人为顺坡翻耕,造成土壤下移,时间久了,由上至下耕层逐年变薄,进而成为荒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一张是水田浅耕照片,部份地方没有犁翻。据实地测试,经浅耕机翻耕的水田耕层厚度为11~13㎝。机械浅耕进度快,工效高,但导致了耕层变浅、犁底层变厚的普遍现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该类型主要改良方法就是深耕、客土,但旱土与水田各有不同。旱土应停止顺坡耕作旧习惯,而改为横坡水平耕作,这就需要平整土地,建设水平梯土。水田主要通过深耕和客土措施加深耕层与土层,首先要终止浅耕机耕地,犁翻厚度调整到18㎝左右,有条件的可加高田埂,客入大量土壤,使耕层和土层加厚。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支持大范围平整土地,若碰上瘠薄培肥型低产田,可作永久性改良,首先剥离保持20㎝土壤表层,然后平整,将砾(卵)石压入底层,上复客土,然后复盖20cm表层土壤,使有效土层达到60㎝以上,耕作层达到15㎝以上。</p><p class="ql-block"> 由于该类低产田耕层和有效土层浅薄的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养分缺乏,因而在工程改造的同时,还应实施冬种绿肥,增施农家肥,推广秸秆还田等措施,尽快培肥土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采用大、中型拖拉机,实施耕层深翻;农户自家采用牛耕的,耕翻深度也多在15㎝以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缺水干旱型</p><p class="ql-block"> 顾名思义,该类低产田就是灌溉水不足引起的。湖南历年资料统计,平均每年成灾面积和造成的作物减产,旱灾均排第一位。特别是2022年,即三普邵东开始这一年,连续90多天不下雨,大面积农田颗粒无收,土壤开大坼的场景令人震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下为一组水稻干旱照片(其中第一、二张摄于邵东)。第一张抽穗的是稗草,没有谷粒。水稻干旱表现在不同时期,照片中有低头撒子期、抽穗期、晚稻秧田期、睌稻苗期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旱粮、蔬菜等作物干旱及其他干旱少水(如抗旱、生活缺水)情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国家对减轻和消除旱灾采取了很多措施,早期的兴修水利,奠定了当今农业发展的基础。从上世纪末开始,成立了专门的节水农业机构,立项支持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通过30年左右的试验和示范推广,取得显著的效果。我省在充分利用前人经验和调查基础上,总结归纳出适合湖南的六大节水农业模式和30多项技术措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集水模式:在地面选择汇水、径流地段,挖建池、窖,收集降水,用于旱时灌溉,是集水的主要形式。此外,还有深沟埋肥、加厚蔬松土层、增施有机肥培肥土壤(据说有机质吸持水分的量是自身重量的10倍以上)、施用土壤改良剂等技术措施,也具有留住降水和集持水分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组集水池、窖的照片,后两张为集水效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保水模式。主要是通过平整土地,建设水平、内倾式梯面,改变流水方向,配套排灌设施等措施,保护和丰富水源,提高抗旱能力。该模式包括坡改梯、培肥地力、施用保水剂和深耕等技术措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过坡改梯,坡土得到平整,坡面稳定,消除或削弱水土流失发生条件,全面提高保土、保水能力。其工程建设步骤、内容如下:</p><p class="ql-block"> ①地点选择。坡改梯应选择旱地、荒地连片、面积较大的地方,坡度<25度,岩石裸露度<30%。</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②确定梯形与梯高。一般坡度<15度,梯型为等高等宽式;坡度>15度,梯形可采用等高等宽式或等高不等宽式。梯高选择在1m~1.5m之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2张坡改梯照片均为等高等宽式,梯高1m左右,梯宽按坡度不同有区别,坡度大,梯面较窄;坡度小,梯面较宽。果茶及相关作物行距要求也应为梯宽设计的考虑因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③建梯。确保等高方向水平,梯面建设主要是挖内填外、挖高填低,开挖前要除净地面树枝、杂草和根叶,使梯面外侧堆叠土与基土基本相似(特别要注意梯埂部位,若基土仍为杂草根叶,堆土后易造成水浸垮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④挖内沟。挖建深宽15x20或20X20㎝的梯面内侧排水沟,水平方向等高,沟两头出水地段略浅,使多余降水呈溢出状外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⑤深沟埋肥(这一步骤主要适应果茶种植,普通作物可取消该步骤)。沿梯面中部开深宽1X1m的土沟,底层埋入山青(厚40㎝),盖土30~40㎝;中层放稻草(厚30㎝),盖土20~30㎝;表层施腐熟猪牛粪渣类有机肥(厚10㎝)。计划种植果茶时,还可建造营养盘。开深沟分层埋肥既培肥地力,又提高土壤保蓄水分能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⑥梯面修饰。一是建外埂,埂宽40㎝左右,高于梯面1cm左右;二是梯面整成内倾式,坡度3度左右,内倾式梯面改变了流水方向,使多余降水通过梯内沟外排;三是确保靠近梯埂的梯面一定要填土饱满,迫使降水向梯内侧流,防止该地段积水,造成水浸垮梯(通常在堆叠土与原基土之间发生水浸垮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⑦梯壁选材。土壤砂性,梯土易于垮塌的地方和石材丰富的地方,可考虑选用坚硬材料砌建梯壁,克服土梯易垮塌和水土流失问题,提高梯土使用年限。常见的梯壁用材有土梯、草梯(又称生物篱)、石材梯、水泥预制件梯等。</p><p class="ql-block"> 梯土建成后,只能横坡水平耕作了,奠定了保水保土坚实基础。同时配套种植绿肥,实行果、莱、粮结合,搞好秸秆覆盖等培肥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和经济效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⑧配套道路、排水与集水设施。道路主要布于山脊线和便于生产、通达的地方。消除地表径流需建排水沟,凡是有落差的坡降地段,排水沟均应硬化,同时与梯面排水沟相连。可在排水沟适宜地段辟建沉砂池与集水池窖,丰富水源。坡改梯外围应防止洪水冲刷影响,确保梯土的稳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过施用保水剂(第1张)和深耕(第2张)提高作物自身保水与土壤容肥溶水能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节灌模式。通过增设相关设备,实现节约用水,从而克服大水大肥习惯,做到细水长流,提高水利用率和效益。该模式主要有管灌、滴灌、喷灌以及沟灌和干湿灌溉、非充分灌溉和非饱和灌溉等技术措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组水肥一体化及管灌、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设施照片。后2张为干湿灌溉照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低耗模式。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改变耕作形式,减少水的使用量,实现节水。包括干耕干整、旱育秧、集中育秧、工厂化育秧和改革耕作制度、种植低耗水作物等技术措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组干耕干整、旱育秧、工厂化育秧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避旱模式。根据降水和作物生育期长短等特点,来安排作物种植,同时选用抗旱良种、实行水旱轮作、改变利用方向等措施,来达到避旱保收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湖南4~7月上旬降水量大,7月中、下旬~9月降水量少,前涝后旱特点是基本规律。要把作物生育期、农田灌溉保证率与气候特点进行综合衡量来安排早、中、迟熟品种,从而避开干旱影响,确保丰收。严重干旱年份>50%的农田,又无法改善水源的,应考虑改为旱作。</p><p class="ql-block"> 抗旱良种具有根系发达(扩大吸水范围)、叶片与主杆夹角小(光合作用相对弱,蒸腾失水少)等特点,抵御干旱能力强。湖南旱粮品种——红薯,表现为耐旱性能好,只要栽插早,长好苗架,就能丰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省桂阳、新田等县,在石灰岩地区低矮的丘(岗)陵地带,是典型的双季稻区。但集雨面积小,植被覆盖率低,土壤涵养水源能力差,常年遭受缺水干旱影响。这些地方现已大面积实行了稻~烟水旱轮作制。第一季种水稻,与雨季同季,能确保丰收,第二季种烟草,同样丰收。这种种植形式有效地利用了降雨时空分布特点,成功地避开了干旱影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水旱轮作照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组选择抗旱作物(良种),改变利用方式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6、抑蒸模式。通过地面覆盖、改善生态环境、使用化学试剂等措施,抑制地面蒸发与作物叶面蒸腾,从而提高作物抗旱能力。主要包括地膜覆盖、秸秆覆盖、作物覆盖、种植防护林、使用抗蒸腾剂等技术措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组地膜覆盖照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组秸秆覆盖照片,其中稻草易地覆盖旱土颇受农民欢迎。稻草覆盖旱土有降低地面蒸发、压制杂草生长、增加有机质和养分、冬季增温、夏季降温、蔬松土壤(通气、促进降雨下渗)、防止畜鸟为害等好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张叫“低割桩稻草覆盖免耕插秧还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秸秆覆盖的保湿抗旱、增产效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组作物覆盖的照片。作物覆盖实际就是两种作物套种,在主要作物之间(下)利用空闲地面种植低矮或后熟作物。土壤套种虽然增加了作物蒸腾失水,却减少了地面蒸发失水,同时增加了作物秸秆,能培肥土壤,提高土壤吸持水份能力,增加一季作物产量,利大于弊。如玉米套种红薯,玉米9月左右收获,红薯已长成基本苗架,一般不受干旱影响,只要管理得当,都能获得高产。果园套种满园花,茶叶套种大豆、花生、红薯,棉花套种油莱等,既抑制水份蒸发、培肥地力,又提高产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湖平区建造林网,具有降低风速,减少水份蒸腾、蒸发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六)缺素型</p><p class="ql-block"> 指土壤缺少氮、磷、钾某项养分或其他中微量元素。通过上世纪末至今几十年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以及三元复合肥的广泛使用,农田土壤缺素规模应有较大范围减少。</p><p class="ql-block"> 初步猜想,除部份边远农田常年肥料施用少或新开耕地等情况外,一般不存在缺素问题(需待三普检测结果)。然而几十年来,由于有机肥大量减少,普遍存在化肥施用偏多的倾向。三普野外调查表明,施肥量较多的,当季作物产量确实要高一些。湖南属红壤地带,施用磷肥效果好,特别是城郊莱地,磷肥施用尤其多,导致土壤严重板结。</p><p class="ql-block"> 化肥施用较多,有可能造成环境变劣,因而提倡减量施用化肥。在第二次土壤普查前后,农田以施用有机肥为主,特别是五、六十年代,国家号召大积有机肥,涉及的有机肥有9类72种。在作物栽培上,肥料以有机肥当家,单季作物有机肥施用以早稻田为例:紫云英,每亩1500㎏;厩肥,每亩1000㎏;土杂肥(氹肥、堆肥),每亩1500㎏;山青,每亩200㎏。有了这么多有机肥,化肥就可以大量减少。</p><p class="ql-block"> 有机肥含有各种养分,施用有机肥是土壤营养元素相对平衡的主要措施。下面共34张照片,反映了有机肥的种类及其施用情况,其中有19张摄于第三次土壤普查外业调查采样工作中。事实证明,农民还是愿意施用有机肥的。只是因为某些原因,许多有机肥终止了,没有了。比如冬绿肥,种子需要投入,生长需要管理,翻压要三犁三耙,加上缺少劳力,投入大于收益,费力不讨好,就没人种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一组厩肥施用情况的照片,厩肥是平常所称农家肥的主要品种,以牛粪、猪粪为主。以前家家户户养猪,产生大量优质猪粪,现在以专业大户喂养为主,农户散养很少,猪粪肥总量可能不及以往的20%。现在厩肥主要用于旱地,水田施用较少,用肥作物以蔬菜为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一种以枯枝落叶覆盖土面的肥料类型与施用方法。见于邵阳新邵等县,本人见过割取山青(树枝嫩叶与嫩草)作肥料的,而用枯枝落叶作肥料为首见。在枯枝落叶中有不少的针叶林枯枝,令人称奇。前2张照片是在用枯枝落叶制作堆肥,虽然堆肥用材单一,堆制水平不高,但也是二普后制作堆肥的第一次谋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组绿肥照片。从上至下分别为紫云英、豌豆、蚕豆、蓝花草(疑似)、三叶草。共同的特点是豆科作物,根上长出的根瘤具有固氮作用。蚕、豌豆生产的果实用于食用,根、苗用作肥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张为一张红萍浮在农田水面的照片。二普以后,红萍与水胡芦、水花生、水胡莲合称为“三水一萍”,是兴隆一时的水生绿肥。红萍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同时不断发生新根,脱落老根,从而为土壤和作物提供优质有机养分。在提供养分的同时,红萍还能疏松土壤,用作晚稻秧田底肥,能克服扯秧、洗秧难等问题,降底劳动强度,提高工效。春末夏初,随着气温上升,红萍生长并逐步进入盛发期,亩产量可达3000㎏左右。上世纪八十年代,从浙江引进高产的细绿萍,亩产可达5000㎏以上,1亩可以肥3亩。随着红萍的推广,后来发展成稻~萍~鱼共生共养形式,形成一种新的耕作制。红萍生长初期为绿色,后期因阳光曝晒,转变为红色,这就是红萍名称的由来。秋去冬来,红萍逐渐淡去人们的视野,但在一些淹水农田,特别是冷浸田地带,冬季泥温、水温高,为红萍提供了存活的条件。翌年气温上升,红萍便迅速生长发展起来。本张照片是把红萍作为一种杂草捞起清除,看来误会大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一组火土肥的照片,其中第一、二张来自网上,并提问:“为什么要烧泥土呢”?</p><p class="ql-block"> 火土灰是除农家肥以外,由农民自愿保留下来的一种传统有机肥料。记得过去农村开现场会,以动员农民大烧火土灰,用遍地冒烟来哄托氛围。到现阶段,从洞庭湖平原区到湘西山区,湘中、南丘岗区,都可以看到火土肥的烧制和使用现场。火土肥主要用于烟草、油莱、棉花、蔬菜、水果等作物种类。也有用于水稻的,特别是在秧田。可以说火土灰肥料适用于各种作物。其作用应该是能改良和培肥土壤,能促进作物生长,只是其中机理还不太清楚。农民喜欢火土灰肥,是有其道理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组山青积肥的照片,取材于山中嫩枝嫩叶。一般于最后一次犁田前脚踩入泥,作底肥施用。插了秧的稻田,要将山青切碎撒施,作追肥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一组秸秆作为肥料的照片。在许多大宗有机肥料逐步消失后,秸秆成为了有机肥的主要来源,成为当家有机肥。实行秸秆还田,对维护地力的稳定,维持土壤有机与无机的平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秸秆还田相对较麻烦,存在投入劳力较多,翻压难度大(稻草缠住犁头),是被焚烧的主要原因。应通过推广机械翻压、旋耕还田等形式,逐步解决这些问题。</p><p class="ql-block"> 秸秆易地覆盖蔬菜、水果等作物,均有显著的改善生态、保持水分、培肥地力、提高产量的明显效果。相关试验结果表明,大蒜覆盖稻草(每亩635㎏),有压抑杂草、抗旱保墒、维持土层稳定蔬松、提供养分、冬季增温、夏季降温、产量翻番等显著效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张照片为油莱。油莱在栽培、生长过程中,除投入的肥料外,还为土壤提供了大量的根、茎、叶、花等优质有机肥料。油莱籽榨油后形成的饼肥,是各种作物需要的上等精品有机肥。水田种植油莱,建立在深耕、分厢、碎土的基础上,空气极易进入较深土层,使其呈氧化态,各种养分有效性提高。油莱根系深扎入土,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有效缓解土壤板结,提高土壤通透性能,为下季作物水稻高产奠定了基础。因此,实行油~稻轮作,是广辟有机肥源的重要途径,具有很大的潜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机肥适合大多数耕作土壤施用,唯有潜育性稻田宜少施或不施,特别是烂泥田、烂湖田、滂眼田、冷浸田等全层潜育的土壤不宜施用有机肥。其原因是有机物是土壤潜育的物质条件,施用越多,潜育越严重。这类田可适量施有化肥,并少食多餐。潜育稻田经开深沟降潜改良后,转变为潴育水稻土,即可施用有机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