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

蓝天

<p class="ql-block">  到了十一月就是深秋了。</p><p class="ql-block">每年的11月3日。又是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时间。 从八十年代青年时起,每年电视有三大节目必看,一是元旦晚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元旦之夜一杯茶伴静静地享受全世界音乐爱好者的大餐。二是丰田杯足球赛(欧洲与美洲俱乐部冠军赛)世界最高水准的两大洲顶级俱乐部的对抗,激烈紧张,扣人心弦。法国普拉蒂尼的南美技术型球星,飘逸的长发,奔跑灵动的身影至今令人难忘。第三就是北京国际马拉松赛。 我是长跑爱好者,从军营的黎明十公里,奔跑到走向退役后的十公里、二十公里。那是一日始最快乐的时光,不管春夏秋冬,不管出差在哪个城市,只要清晨我就会奔跑在大街上,乡村公路,黄土高原,繁花似锦的南方,数九寒天的北国。曾在数个城市迷途找不到住宿酒店,在哈尔滨冰雪的街头短衣短衫无奈迷途难返,不得不寻求交警帮助。身旁看热闹的姑娘调侃说:"大哥冷不,我的外套给你穿吧",虽是玩笑但我的无畏还是感动了善良好助的男女市民朋友。那种陶醉的乐趣是一种常人体验不到的快乐。 还曾夜半醒来将12点误为清晨6点,忙不迭地跑向大街,迎着凛冽的寒风奔跑,在湖滨被几个下夜班的男女工人戏虐嘲笑:"这个沙雕半夜跑步呢"。方知看错了表,跑回去自钻被窝重新睡觉。 每年此时的周末,我会放弃一切,端坐电视机前欣赏一年一度的马拉松盛事。 说起北京的马拉松赛跑,听哥哥介绍缘于二、三十年代北京前门邮局的春节赛跑,外公是主力队员,大年初三一早,邮局参赛职员都到邮局院里聚齐登记,开跑前免费享用摊贩们提供的早餐。赛跑的路线很简单,就是绕中南海一圈。与现在的春节环城赛比不算什么。可在民国初年有多少人能跑下来呢?外公当年在英国人开办的商业专科学校打下的底子,体魄英俊健朗,轻松参赛几年,最好名次都是第三名。他说前三名奖品都是一样的铜墨盒。爷爷一共获得了三个铜墨盒。后送给父亲一个,剩下的一个哥哥翻新修理了一下,想好好保存,结果让邮政博物馆给征收走了,还有一个不知去向。</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初北京马拉松赛最多只有八十多位来自国内、日本、韩国、美国、欧洲的跑手。那也是国际竞技马拉松最顶级的赛事! 内蒙古运动员胡钢军曾夺得冠军跑进二小时十分钟以内。还有日本的运动员儿宇太介跑进二小时七分十九秒,创当年世界最好成绩。 当马拉松赛进入中途阶段,电视里富有节奏感的音乐会伴随跑者的脚步响起,那是一种音乐与运动,心在飞扬的享受。仿佛自己的身心也在音乐的节奏中随之机械的舞动奔跑。</p><p class="ql-block"> 三十多年过去了,北京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低矮的灰色民居,传统城市四合院到现在地标大厦已演变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我钟爱的三大电视节目丰田杯赛消失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新年音乐会仍然陶醉着我。但北京马拉松精英赛己演变为令人弃之可惜的鸡肋。电视画面杂乱无章的"豪华"转播。主持人喋喋不休的解说让人讨厌,伴随跃动的音乐没有了⋯! 近五年来,马拉松赛在中国变了味,名曰群众体育运动,实为各地县级以上城市炫耀城市建设,广而告之的政府业绩宣传。动辄万人,实为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政府强制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凑数者,各地的市长在喋喋不休的夸赞着与马拉松比赛毫不搭界的城市发展政绩,好像不轰轰烈烈热闹非凡不足以显示城市的隆重繁华。全国三百多个城市涌跃举办马拉松,比赛的获奖者皆为黑人兄弟,只见广大"人民群众"兴高采烈慢吞吞像过节一样的凑热闹。反正是有服装与补偿费用。 北京马拉松赛亦与全国各地比赛一样几名黑人兄弟已跑出六公里以外,庞大的凑热闹者慢吞吞的还未起步。鲜见国内好手的身影。 变了味儿的比赛塞进了诸多不搭界的因素,搞不懂这与马拉松比赛还有什么意义。 看来这也是我对北京马拉松比赛的最后一次欣赏,心中说不清是褒是贬,是赞美还是排斥,是留恋还是遗憾。 心中电视三大爱好节目,从此就仅剩一项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片取自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