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学习】认知扭曲

吴菊芬 心灵港湾心理工作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认知扭曲(是什么偷走了我们的快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今天要说的是《认知扭曲》</span></p><p class="ql-block">你是否曾经对自己默默低语:“我总是搞砸一切”?或是在朋友爽约后,心中立刻涌出”他们根本不在乎我”的想法?这样的时刻,你可能正被认知扭曲所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认知扭曲,这一术语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大卫·伯恩斯(David Burns)推广,他在其著作《心灵感冒》中,详细阐述了这种思维误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然而,这一概念最初是由阿伦·贝克(Aaron T. Beck) 在研究抑郁症过程中提出来的。贝克发现,那些倍感沮丧的人,往往会有一些系统化的思维错误,这些错误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扭曲得不成样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 扭曲的六面“镜子”</span></p><p class="ql-block">在心理学中,认知扭曲的类型多样,常见的包括:</p><p class="ql-block">1.全或无思维:这是一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比如成绩未达预期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p><p class="ql-block">2.过度概括化:因某次失败便认为命运注定如此。</p><p class="ql-block">3.心理过滤:只关注负面事件,而忽视正面体验。</p><p class="ql-block">4.跳跃结论: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迅速得出负面结论。</p><p class="ql-block">5.灾难化:总是预测最坏的结果。</p><p class="ql-block">6.个人化:把别人的行为不当归因于自己。</p><p class="ql-block">这些思维模式犹如有色眼镜,使得我们对生活的感知偏离现实。这些扭曲,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情感和行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 “镜子"成因</span></p><p class="ql-block">那这些扭曲的成因是什么?通常这些思维习惯深植于我们的早期经历和环境中。比如,一个在批评声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在成年后将无心的细微差错泛化为巨大失败。这种内化的声音指导、操控着他们的认知,导致遇事时自动采用负面的思考方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三 破解之法</span></p><p class="ql-block">认知行为疗法(CBT)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识别和挑战这些错误想法帮助人们调整心态。治疗的关键在于让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思维陷阱,并通过实践新思维建立更为合理的信念。</p><p class="ql-block">例如,对于“全或无思维”、CBT鼓励个体看到光谱的其他部分,理解并非所有事都是非黑即白。而通过记录情感日记,可以帮助你识别并逐步重构这些扭曲的思维,回归更平衡的视角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提问与反思</span></p><p class="ql-block">1.你能识别出自己日常生活中经历过哪些类型的认知扭曲吗?</p><p class="ql-block">2.有没有某个时刻,你以为糟糕的事却最后有了正向的转机?</p><p class="ql-block">3.你认为什么样的策略可能帮助你避免陷入认知扭曲的陷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