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及我俩的往昔(下)

东歌

<p class="ql-block">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作父母养育儿女的共同期盼。普通老百姓的家庭教育方法,总是受自身传统教育和性格基因的影响。往往恨铁不成铁,棒打出孝子,使用一些责罚的办法,是那个年代许多父母最为普遍的教子方式。而我的父亲很少在他的孩子身上动手。他用自己的方法管教着自己的孩子。尤其对我的教育既严厉又苛刻。当自己成为人父后,有时回想起父亲对我的教育方式,心里既充满感恩之情,又非常矛盾复杂。</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去世,我很悲痛。作为他的大儿子,在他有生之年,我有许多事是做的不够好。尤其是在他去世的这一年,虽然我尽力地做了一个儿子应尽的孝心。但因性格和方法问题,使我们之间产生了许多的不和谐。有一段时间因为他的肺有点毛病,家人都劝他少抽烟。我是积极地主导者,一心只想到劝阻父亲改变他伴随了大半辈子抽烟的习惯,而没顾及父亲的心理感受,甚至发生了争吵。</p><p class="ql-block"> 父亲突然离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他走后发生了许多事,我才感觉到由于那一段的不和谐,加上其它原因,在他心里对我埋藏了许多的秘密,还没有来得急对我说。父亲心里的结痂随着他的去世,再也没有机会消除,这也成了我心中最大的伤痛。</p><p class="ql-block"> 父亲对我的启蒙教育很早。在我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教我识字,学习的课本是毛泽东主席的诗词。当然我说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闭塞的大山里一个普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启蒙,它不能与现在的孩子启蒙教育相比。但就是这样的启蒙教育,养成了我一辈子爱书看书、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在我读书期间,他经常同我的老师沟通,了解我的学习情况。特别是我读初中的时候,还时常给我的班主任老师,送一些诸如土豆等蔬菜类的东西,希望老师多关照我。一九七八年全国实行中考,我懵懵懂懂地考进了地区中学首次开办的高中火箭班。这是父亲教育启蒙给我的恩泽,让我受益终身。</p><p class="ql-block"> 而父亲在我的童年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对我教育上的严厉和挑剔给我留下的沉重心理,也让我过早地染上了岁月的风霜。现在有时翻开老照片,看着相片上的我,十二三岁,十五六岁,脸上少有笑容,凝重老成远远地超过了我的实际年龄。</p><p class="ql-block"> 小孩性情单纯,天性贪吃好玩,是与非,错与对在头脑里是没有概念的。在我的记事中,记得父亲每次从外面买回水果糕点等之类的零食,水果用袋子装好,一定是挂在家里的最高处。糕点糖果一定是放在上了锁的柜子里。有一次,父亲从柜子里拿出糕点,上面已经有了霉点,仍分给我和妹妹吃。糕点引诱着我和妹妹的食欲。也不管吃了健康不健康,我们放到嘴里狼吞虎咽地吃得干干净净。</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物质稀缺,什么都要靠供应票供给的年代,一般老百姓哪有什么卫生健康的意识,能填饱肚子就是非常高兴的事了。</p><p class="ql-block"> 知道父亲有那么多好吃的东西后,贪吃的天性让我动了“偷”的念头。水果放在高处,我站在凳子上去“偷”。过去的老式柜子,上面两抽屉,下面双开门。糕点糖果锁在柜子里,我就把上面的抽屉拉出来,小手从上往下伸进去,刚好够着上一层的东西,恰巧糕点糖果就放在这一层。</p><p class="ql-block"> 说到贪玩,我还想起一件事。读小学期间,我还不到十岁,一次下午放学我回家晚了,父亲罚我不准吃饭。直到他和妹妹吃完饭准备出门了,才叫我把饭吃了。并嘱咐我吃完饭后把碗洗了,再把什么事做了。我急猴猴的吃着饭 ,嘴上答应到:好好好。父亲出门了。我吃完饭刷好碗,把父亲交代的事却忘到了脑后,也带着妹妹出门玩去了。那知道玩时,把钥匙给丢了。玩完回家进不了门,我从放柴火的后门,挑开用铁丝扣住的门钩进了屋,洗漱完毕,就钻到被窝里睡了。父亲从同事家回来后,见门锁着,进了屋又看见交代的事情没做,再看到躺在床上我,一气之下把我从被窝里拉出来,深夜十一二点赶出了家门。</p><p class="ql-block"> 这是山里七八月的夏天,晚风暖融融的。漆黑的夜里,我躲在一座房子的角落里,承受着父亲对我的惩罚。没有眼泪,没有愤怒,也没有抱怨,似否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就该受这样的惩罚。寂静的夜晚,温暖的风阵阵拂面而来,它抚摸着我穿着短衣短裤的身子,暖着我幼小的心。</p><p class="ql-block"> 在我童年的时候,不给饭吃是父亲常常用来管教我的方法之一。用这种惩罚,父亲有时也不分青红皂白。</p><p class="ql-block"> 上学时,我也算是一个积极要求进步的孩子。当时学校经常开展“向雷锋学习,争做好人好事”的活动。有一次放了学,这天没有轮值我打扫教室,我主动地帮助另一位同学打扫。等扫完教室回家,已经过了下班的时间。一到家,父亲也不问明原因,直接就把我赶出了家门,并不给饭吃。我也没有为自己辩白,坐在山坡上,打开书包,拿出书本,仅心安理得做起作业。还有一次,父亲饿我的饭,我居然跑到隔壁家,帮别人劈起柴禾,忘记了自己正受着饿肚子的责罚。童年的纯真不醒事,在我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十一岁小学四年级,我随父母工作调动离开了山区进了城市。父亲教育的方式有所改变,以说教为主。那时每周必开一次家庭会。会上先是由父亲讲评每个孩子这周表现的不足。尔后每个孩子再自己检讨自己一周存在的缺点。开始我还是老老实实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有了逆反的情绪。嘴上不吭声,心里却总是拧着一股不服气的劲。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想法,或许从童年开始,我就干着大人的活。洗衣煮饭、缝缝补补、提水劈柴、杀鸡喂鸭等等大小家务,只要我干得动的活,不管干得好与不好,大人都让我干。我历来都是唯命是从,没有任何怨言。产生这股拧劲,可能正是来自于这段经历的磨砺,早己把我心灵的世界变成了大人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记得一次我和父亲码柴禾,有一根圆木很重,父亲和我各抬一头。相对而言,我的力气小,动作稍慢一点,等父亲抬起来了,我这头还没动。因我的“不合力”,让父亲生了气,他撒手不干走了。那根很重的圆木还躺在那,估计有百斤左右。我憋足一股劲,一个人先把圆木一头推上去,固定稳了,然后再把另一头推上去。用蚂蚁啃骨头的笨劲,硬是把父亲一气之下留下的活干好了,当时我只有十三四岁吧。现在想起这事,我还十分不解自己哪来的那么大的忍劲。</p><p class="ql-block"> 读小学初中时,学校离父母工作的单位有两三公里的距离。每天吃了早饭就往学校赶,上完学又急着回家吃午饭,吃了午饭又匆忙赶回学校上下午的课。上午上课,最后一节,老师经常是延时。老师的课一往后拖,放学就肯定要晚,中午就赶不上回家同父母一起做家务。遇到这种情况,一进家门,父亲就会叨叨絮絮地不停责怪:意思是晚回来,就是想逃避家务吃现成饭。由于父亲经常地叨絮,那段时间,只要我每次稍回家晚一点,心里就会直犯嘀咕,产生一种恐惧感。这种畏怯直到上了高中才有所缓解。</p><p class="ql-block"> 写到这,我不知道该怎样来讲述我与父亲复杂矛盾的感情。也许受家庭成分影响的原因,父亲一辈子谨小慎微,在外很少叨扰别人,小心翼翼地包裹着自己为人处世。而在家庭,他对自己的孩子有所期许,却任情恣意地散发着自己骨子里的脾性。不管经历了多少坡坡坎坎的风尘人事,经过了多少弯弯曲曲的岁月波折,一生中他都毫不掩饰自己的性格基因,面对自己的家人,面对自己的生活,面对自己的工作,拘囿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在他的大半生里,始终都没有成为他孩子们心目中,所期望的那位更有魅力令人仰慕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是的,我们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家庭。普普通通的人,做普普通通的事。我们自己这辈子不也是这样嘛,又有何资格要求自己的父辈,做出许多光鲜亮丽的事呢。普通老百姓就是用普通人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走着普通人的路。 </p><p class="ql-block"> 那年,我考上大学即将启程远行,啥不得儿子的母亲泪眼婆娑。而父亲却用他坚定的眼神,目送我开始了自己人生的征程。</p><p class="ql-block"> 不管怎样,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正是从父辈的肩膀上,望见了远方,找到了自己今日的生活。我们也不会忘记在他们血液的涌动下,坚定了自己人生的方向,毫不犹豫地踏着自己的足迹坚持地走了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