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刘端公祠</span></p><p class="ql-block"> 丁家坊素有“千年的醴陵县,万年的丁家坊。”之称。随着朝代的更迭、历史的变迁,现如今丁家坊的古迹变得屈指可数,许多历史与传说逐渐消失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之中。 </p><p class="ql-block"> 提及丁家坊,不得不说“刘端公祠”。刘端公祠坐落于新村组,因刘氏家族后人为纪念德高望重的先祖端公而命名。</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为刘端公祠局部图</p> <p class="ql-block"> 端公名端修,字匡周号立齐,生于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殁于道光二十年 (公元1840年) 终年八十五岁。端公自幼聪敏,饱读诗书。他极其注重个人修养,同时非常注重对子孙的教育。他告诫子孙:勤劳乃立身之本,耕读为保家之基。他所倡导的“勤、俭、忠、善”被子孙后代视为传家宝。</p><p class="ql-block"> 刘端公祠的楹联为“教以人伦,修其天爵。”这句话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它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内在精神修养的价值。天爵的意思是具有超凡脱俗的能力和智慧,它是修行者在修炼过程中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修行者通过不断修炼,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提升自身的修为,使自己能够超越尘世的束缚,达到了与天地自然相通的境界。修养好个人品德,并乐于行善,孜孜不倦地做下去,那么人爵,即公卿大夫等功名利禄自然会有。</p><p class="ql-block"> 据新洲刘氏族谱记载(古时新洲位于丁家坊中部),刘端公祠堂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主体为三合土结构,即熟石灰、黏土、碎石三种材料按一定比例拌匀压实而成,它具有很高的强度和很强的耐水性。丁家坊地势较低,历史上屡遭洪水袭击。即便如此,刘端公祠只需将大门封堵便可做到滴水不进屋。刘端公祠正堂为端公享堂,两侧为居室,房间多达数十间,建筑面积达两亩。 </p><p class="ql-block"> 刘端公祠坐北朝南,坐落于人形山支脉五娘岭山脚。祠堂东西两侧分列两口古井。泉水甘甜清冽,常年不枯。立足人形山顶端远眺,其支脉五娘岭宛若一条巨龙,横亘于广袤的沃野之上,而刘端公祠恰好定在风水龙头之上。 </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为刘端公祠东侧古井碑文</p> <p class="ql-block"> 刘端公祠门前有一条路,这是醴陵东乡进入醴陵县城的必经之地也是醴陵通往浏阳的古驿道。途经此路的人络绎不绝。曾有风水先生途经刘端公祠,他忍不住驻足观察,然后说:此乃风水宝地,屋主后代必定人才辈出。</p><p class="ql-block"> 说来也巧,端公祠自光绪十五年建成后,历代端公后裔有不少成为社会名流。他们遵从家训,修身齐家的同时,为国家、为社会发光、发热。</p><p class="ql-block"> 清朝同治年间,大饥荒(小冰河期的严寒带来的农业减产所致)。端公之孙刘之登捐谷二百石,救济桑梓。光绪三十年,刘家刚倡捐刘姓义仓谷二百石,救济贫民。与此同时,刘家刚本着“教育救国”的初心,创办丁家坊第一所小学---敦睦小学(今丁家坊小学、上洲小学的前身),开启新式教育的先河。笃信因果的刘家鉴掌管同仁医药局(醴陵中医院前身),常年为贫苦百姓施粥、施药。他经常向身边的富商募集善款,用于修建码头、设置义渡、改良监狱。其子刘运雯子承父业,直到家道中落,仍然为醴陵慈善事业坚持不懈。一代名厨刘家庆,家喻户晓。其弟子遍布醴陵东南四乡,刘家庆为传承、发扬醴陵饮食文化作出重要贡献。开明绅士刘运先经营旅馆和商铺,富甲一方。他长期主管醴陵孤儿院、同德慈善堂,为慈善事业默默奉献。刘宏镜经商有道,成为远近闻名的“布匹大王”。刘宏镜有一副药方,专治狂犬病。他凭借这一副药方,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刘宏远、刘宏深、刘宏大、刘宏扬四兄弟相继报考黄埔军校第四、第五期、第六期,并在抗日战场上屡立战功。</p><p class="ql-block"> 端公后裔践行家训,人才辈出,家族影响力与日俱增。他们始终如坚持“勤俭、节约”之家风,将积累的财富或购置田产或兴办染坊或开设旅馆,亦或经营商铺,一时间风生水起。</p><p class="ql-block"> 与刘端公祠相距不到一公里的钟家祠堂同样具有不俗的影响力。民国时期,刘、钟二姓因纷争,发展到大动干戈的地步。为了防止事态升级,钟姓在刘端公祠后方两百米处挖出一个深约四米的大坑,并从中取出两颗巨石。随后,深坑足足涌出三天三夜的红水。端公后裔见钟姓欺人太甚,胆敢破坏刘家风水,于是族长召集全体族人在钟姓祖坟旁开挖土方。刘氏族人仅用一个通宵便挖出一口深约两米,面积超一亩的大坑。</p><p class="ql-block"> 说来也巧,自从双方的风水遭到破坏后,刘、钟二姓的家族均出现变故。</p><p class="ql-block"> 钟姓家族有一位官至师长的国军中将,因在国共内战的作战中出现重大失误,从此再未晋升军衔。刘姓家族的刘宏扬供职于国民党精锐师87师。他在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率全连官兵作为先锋队夜袭日军,激战中不幸被敌达姆弹击中腹部,壮烈殉国。刘宏大曾担任黄埔军校调查科统计股股长,因患咯血病,不久便与世长辞。刘宏深则在国军精锐师88师担任少校营长,他在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中率领500名突击队员执行“铁拳计划”。在进攻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部途中,与日寇激战,壮烈殉国。刘宏扬、刘宏深牺牲后,刘氏家族相继得到两笔抚恤金。刘氏家族则利用这些资金购买田产,一来用于养家糊口,二来纪念两位英烈。刘宏远于1948年晋升陆军少将,随后败退台湾,从此杳无音讯。</p><p class="ql-block"> 屋漏偏逢连夜雨。上世纪50年代,土地改革的浪潮席卷全国,刘氏家族有四人被村干部定性为地主成分,殊不知他们所拥有的土地均是通过辛勤劳动、节衣缩食甚至是用生命换来的。被划成地主成分后,刘端公祠多数房屋分给无房居住的贫苦人,留给刘姓家族的房屋所剩无几。成分问题就像一座大山,压在身上喘不过气来,它足足影响了两代人的命运。但端公后裔始终没有屈服于现实,他们依旧铭记祖训,负重前行。</p><p class="ql-block"> 抗日烈士刘宏深之子刘昌东,以毕生精力投身教育事业。他曾担任醴陵四中校长,为醴陵四中的建设与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布匹大王”刘宏镜之子刘昌伟,武汉化工学院(今武汉工程大学大学)基础教育部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抗日烈士刘宏扬的独子刘昌卓,参加抗美援朝,三次负伤,致三等甲级残废。转业后自学成才,获高级工程师职称,多次获省、市科技成果奖。刘珈陵,曾任湖北省水利厅三峡处调研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span style="font-size:18px;">刘平,肿瘤学博士。他发扬“医者仁心”的高尚医德,为人类的健康事业潜心耕耘。他在头颈肿瘤、胸部肿瘤、放化疗靶向治疗、生物免疫治疗等方面有很深造诣。</span>刘端公后裔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大多从事教育事业。据统计,刘端公后裔从教人员多达数十人。他们在平凡的三尺讲台上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与年华。</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民国版醴陵县志》人物志,刘家鉴传记。</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民国版醴陵县志》人物志,刘家纲(刚)传记。</p> <p class="ql-block">以上视频为电影《八百壮士》关于刘宏深的片断。</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刘端公祠仅存几堵残垣断壁。它们在风雨中坚强地挺立着,似乎在向过往的人们诉说着百年来刘氏家族的辉煌往事。也许,这仅存的残垣断壁很快将会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但刘氏家族后裔恪守祖训,流风余韵,代代不绝所形成的鲜明的家风已深入骨髓、嵌入灵魂。</p><p class="ql-block"> 相信,在新的时代,新的历史起点,刘端公后裔一定会大放异彩。</p> <p class="ql-block">作者的话:</p><p class="ql-block"> 异乡容得下肉身,却留不住灵魂。作为土生土长的丁家坊人,离开故土已有二十余载。离乡越久,思乡之情愈发强烈。用文字记录故乡这块沃土滋养的历史与人文,抒发对故土眷恋之情,我的内心尤为畅快。</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于长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