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栟茶古镇行(2024.11.2)

阮海麟

<p class="ql-block">  这是栟茶古镇的东南入口,有巨石镌刻着“栟茶古镇”四个金色的大字,从此处向西有高大的飞檐翘角彩绘八柱三廊牌楼,中悬“栟茶”的匾额,四只石狮紧挨着朱红的柱子,其中两边的是下山狮。牌楼正面的楹联为“从来高古,凭烟瓦青砖,说列朝风物;最见本真,看茶江白浪,追一柱元神”,此联暗含栟茶著名的历史事件“一柱楼诗案”,对仗工整,用辞贴切。牌楼后面的楹联为“凤翥栟榈,沐千载沧桑,立心天地照青史;潮兴茗海,偕九州儿女,放眼古今唱大风”。</p> <p class="ql-block">为状元坊留下爱意连连!</p> <p class="ql-block">为状元坊点个赞!</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比起乌镇,这个不用数人头的千年古镇-栟茶更有趣。 </p><p class="ql-block"> 栟茶镇位于南通市如东县西北部,北濒黄海,乃千年历史名镇,总人口约6万、总面积95.7平方公里,镇区规划建成面积6.5平方公里。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的“栟茶”是如何得名的呢?</p><p class="ql-block"> 栟茶,又名南沙,由于古代海水冲击,两晋至南北朝时期逐渐聚沙成陆,唐初为煎盐场亭,始有移民居住。相传唐时,南沙生有棕榈(古称栟)、茶树各一株,干高逾丈,冠大如盖。渔人下海捕捞,海天一色,时常迷路,故皆以栟茶二树为标,过往来去,继而设摊易货,搭棚为居,凿井成市,名为栟茶。唐宋以来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中市街是栟茶古镇的核心地区,两边的古建是明清时期的,至今仍有居民居住,里面的民</p><p class="ql-block">居依然如故。</p> <p class="ql-block">为古镇留下爱意连连!</p> <p class="ql-block">  栟茶烧饼3元一个,特色:虾籽烧饼。</p> <p class="ql-block">  就在身边还想你?</p> <p class="ql-block">"栟"字千万不要写成"拼",读音是:ben!</p> <p class="ql-block">古镇虽古,但也时尚。看!墙上的画,禁不住要抚摩一下。</p> <p class="ql-block">  浸润于墙头的千年古镇文化,沉淀深厚、播种着当今的时尚的种子,回眸一笑已花艳满墙、灿烂难忘!</p> <p class="ql-block">开门吧:我想探究古镇文化之渊!</p> <p class="ql-block">神往之吻</p> <p class="ql-block">与你同饮、品味古今!</p> <p class="ql-block">画巷深深令人心往!</p> <p class="ql-block">中市街是栟茶古镇的核心地区,有众多民居,街道门面房进行了重建,但里面的民居依然如故。两旁有很多的小巷通往居民的住宅,其中有书巷、茶巷和酒巷。尤为酒巷醒目,巷口砌成酒坛形状,墙上挂陶瓷的小酒坛,巷内上空悬挂着众多红灯笼,向远望去,满眼的红色。</p> <p class="ql-block">汪刃锋版画艺术館</p> <p class="ql-block">我有个疑问,汪刃锋与栟茶古镇的关联到底在哪儿?为什么汪刃锋版画艺术館建在这儿?在百度查了一下,没有找到答案。</p> <p class="ql-block">志远美术館</p> <p class="ql-block">  古镇夜色美</p> <p class="ql-block">五彩斑烂、流光溢彩、晃入仙景!</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栟茶古镇用七座不同朝代的牌坊展现栟茶漫长的历史文化。依次是唐代的南沙坊、宋代的范公坊、元朝的尚书坊、明朝的二贤坊、清朝的孝女坊、民国的寂然坊以及现代的状元坊。</p> <p class="ql-block">  状元坊 </p><p class="ql-block"> 栟茶自古人杰地灵贤达辈出,为远近闻名之文脉圣地。康熙六年状元缪彤即祖籍栟茶,清末民初蔡少岚等人兴资办学。</p><p class="ql-block"> 栟茶自古人杰地灵,贤达辈出,曾出过一个状元,一个榜眼,十九个进士,二十三个举人。值得一提的是,状元是缪彤,榜眼缪曰藻,他们是父子关系,清朝康熙年间他们双双高中,一时间传为佳话。 </p><p class="ql-block"> 状元坊正面对联“三更灯火映奎光,魂塑栟茶,三元及第,一梦鱼龙腾学海,势争鳌桂,一鹤冲天″,背面对联“看此地兰芳桂馥,催人奋志兮,五更灯火;慨他年凤起龙翔,助我题名也,四壁书香”由杨晓雁所撰,这两幅对联表达对江苏学子、栟茶学子坚韧不拔、励志求学的对联。</p> <p class="ql-block">  寂然坊 </p><p class="ql-block"> 寂然坊是为了纪念爱国僧人寂然法师所立的牌坊,他是宗教文化的代表人物。与普通宗教文化不一样的是,他也被尊称为“中国的辛德勒”,也是红色文化的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 寂然法师1893年出生在江苏省如东县栟茶镇一贫苦家庭,俗姓严,弱冠之年聘妻未娶,在寿圣寺出家。1921年进入栖霞寺任知客,后接替明常和尚,出任栖霞寺监院,主持寺内外一应事物。1937年12月份,日本侵略南京。在南京举行大屠杀时,日军惨无人道,不管老弱妇孺见人就杀,很多难民无家可归、无处藏身,他们在这个时候,把生命唯一的希望放到了大慈大悲的菩萨身上,想到了千年古刹栖霞寺。栖霞寺监院寂然和尚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作为一名手无寸铁的出家人,大义凛然地在栖霞寺建立难民收容所,凭借自己的力量与智慧来对付惨无人道的日军。寂然法师舍命发动全寺上下一起救助难民和抗日英雄,坚持了4个月,总共营救了2.4万名南京大屠杀幸存难民。寺僧每日只食两餐,与日寇斡旋,并掩护抗日将领廖耀湘,送往江北,后于公元1939年10月12日寂然积劳成疾圆寂,造成了深远的国际影响。</p><p class="ql-block"> 寂然法师他的一生可谓是爱国护教、济世救民,于苦极艰深之际毫无退缩,既是佛门的楷模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他的事迹也充分体现了他的大佛德、大智慧、大勇气以及大担当。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展示厅里也有寂然的照片,并以他为原型拍摄了电影《栖霞1937》。</p><p class="ql-block"> 我们也是将新旧寿圣寺作为宗教文化的代表场所,现于栟茶古镇有如东县文物保护单位宗教场所关帝庙(老寿圣寺),位于栟茶镇东大街27号。据史料记载寿圣寺始建于清代乾隆三年(1739)。1995年8月被如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寺院建制齐备,道风谨严,香火鼎盛,是闻名遐迩的苏北古刹。近千年间,寿圣寺伫立栟茶古镇,凝视着历史风云变幻,承载了拼茶古镇历史与文化的诸多信息,既是栟茶古镇历史的见证,也是栟茶古镇的象征与标志。</p><p class="ql-block"> 正面对联“弘济栖霞,浮屠胜造几千座;奉斟茗海,和尚堪称第一尊”,背面对联“一片佛心,昭六朝日月;千秋德号,栖万古烟霞”。</p> <p class="ql-block">  孝女坊 </p><p class="ql-block"> 蔡蕙父亲被诬告入狱,蔡蕙一路追踪南巡的康熙皇帝,呈上状纸阐述冤情,最终救父出狱。蔡蕙去世后,官府在原来的泰州府和原范公堤边上分别建造“孝女坊”祭祀她。蔡蕙被康熙皇帝称为“缇萦复生”。</p><p class="ql-block"> 孝女坊中的孝女,名叫蔡蕙,蔡蕙是个气质清雅、秀外慧中的女子,她是清朝顺治年间贡生蔡孕琦的女儿,蔡孕琦生性耿直,遇有看不惯的事就爱直言,因此也容易得罪人。镇上有个土豪无赖,名叫缪器,他与蔡孕琦有矛盾,捏造蔡孕琦19条虚假供状(正好与蔡孕琦贡生第19名数字巧合,充分体现缪器小农经济思想),将其诬告入狱,他们又贿赂官府将他判为死刑。蔡蕙不甘心父亲遭受不白之冤,日夜思念父亲,诚恳地为父亲祈祷,希望父亲能够平安出狱。栟茶大姓缪氏家族的公子缪浒和蔡惠有婚约,我们之前说过栟茶的“一缪、二徐、三蔡、四于”,缪浒的家族在这里是名门望族。他请媒人上门谈婚事,蔡惠几次推辞过去。</p><p class="ql-block"> 康熙二十八年,蔡蕙听闻南巡的康熙皇帝要经过扬州,她自己就买了只小船,西行四百里赶赴扬州,又从扬州渡江赶无锡,一路追着南巡的康熙皇帝,后来终于拦住御船,勇敢地呈上状纸,哭诉父亲的冤情。康熙皇帝听说后因其感动,下令彻查这起案件,最终还了蔡孕琦的清白。回家后的蔡蕙嫁给博学多才的缪浒,本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可是因为积劳成疾,嫁给缪浒才1年就离世了,当地官府向朝廷上书表彰她的事迹,百姓也专门为她建造祠堂祭祀她,缪、蔡两大家族均将蔡蕙纳入家族谱,而作为一个女子能有名有姓进入家族的族谱,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也少之又少。十年后,康熙皇帝颁旨为孝女蔡蕙在泰州给银建坊,当时栟茶在清朝时期隶属泰州府管辖内。蔡蕙与汉代救父告御状的缇萦齐名,便有了“后有蔡惠前缇萦,两千年来只两人。”的佳话,她也是古镇栟茶唯一一位进入《清史稿》“烈女篇”人,是所有栟茶人的骄傲。现在我们在中市街立了这个牌坊也是为了纪念这位孝女。</p><p class="ql-block"> 孝女坊正联“ 赐一帆风,孝心感天地;悬千载月,浩气动古今”。孝女坊背书“缇萦复生”,背面楹联“穿万千叠烟波,大孝感天动地;借廿八方山石,芳名一死九生”。</p> <p class="ql-block">  二贤坊 </p><p class="ql-block"> “二贤”即缪思恭、缪思敬两兄弟,二人参加的淮南重镇高邮的战役,为朱元璋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距离缪氏二贤墓不远处的镇中心还建有“二贤祠”,是明嘉靖年间由御史大臣雷应龙奉旨所建。</p><p class="ql-block"> 缪氏二贤最后都死在了军中,归葬于栟茶。曾经距离缪氏二贤墓不远处的镇中心还建有“二贤祠”,朝廷每年春秋时节都要派大员前来栟茶祭祀。因为年代久远,二贤祠已经不复存在了,特此树立二贤坊来纪念两位先烈。</p><p class="ql-block"> 二贤坊背书“忠节流芳”。是当时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御赐(朱由校,历史上有名的“木匠皇帝”)。</p> <p class="ql-block">  尚书坊 </p><p class="ql-block"> 徐邦大因避金兵之乱而迁居栟茶,徐氏为栟茶最早居民之一,千百年来,已成蔚然巨族。徐氏素有“南州崇高士,东海第一家”之称,左宗棠来栟茶勘查海堤时为徐氏宗祠题下匾额“望重南洲”。</p><p class="ql-block"> 尚书坊是为了纪念栟茶徐氏始迁祖徐邦大所立的牌坊。</p><p class="ql-block"> 徐邦大,刑部尚书徐处中之长子。南宋绍兴辛亥元年进士,累官至刑、兵二部尚书。因避金兵之乱而迁居栟茶,为栟茶徐氏始迁祖,他德才兼备,时人称令德之通天。淳熙元年,徐邦大卒于临安,归葬栟茶,谥号文肃。徐氏为栟茶最早居民之一,千百年来,其子孙繁衍,代有贤达,已成蔚然巨族,清四大文字狱案之一的“一柱楼诗案”案主徐述夔即徐氏后人。徐氏素有“南州崇高士,东海第一家”之称。1882年,两江总督左宗棠来栟茶勘查海堤,为徐氏宗祠题下“望重南州”的匾额。</p><p class="ql-block"> “尚书坊”三字出自丁杰之手,正面楹联“为臣子标以行,为乡民标以德;处庙堂振其国,处江海振其家。”</p><p class="ql-block"> 背书“望重南州”是清末两江巡抚左宗棠视察栟茶时候,为栟茶徐家题的字。这四个字是南通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如东县文联主席谢骏题写。此外左宗棠在栟茶的时候也为栟茶的几个大家族题了字。赠给缪家字是“敦睦传家”,赠给蔡家的字是“理学名家”。</p><p class="ql-block"> 背面对联“望重南州,德才浑似千层浪;名闻东海,文字难传一柱楼”作者是江苏海门人徐俊杰。</p> <p class="ql-block">范公坊 </p><p class="ql-block">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其提议修筑的捍海大堤被当地百姓称为“范公堤”,范公堤筑成后,栟茶的农事和盐课越发兴旺,栟茶的百姓从此有了安宁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范公坊是为了纪念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他首次提出要修筑捍海大堤,用来隔绝外潮侵袭。范公堤从楚州盐城经泰州海陵,如皋至通州海门,其总长五百八十二里。栟茶一段的范公堤,位于栟茶镇北十余里处。</p><p class="ql-block"> 宋仁宗天圣中,范仲淹在东台西溪盐仓做监官时,看到多次海潮侵袭,百姓苦不堪言,就向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张纶提议修筑江淮地段的捍海大堤。天圣三年,范仲淹调任兴化县令,和滕宗谅(字子京)一起修筑南黄海岸边捍海大堤。时值冬季,海边风潮频仍,天寒地冻,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面对同僚的悖论,范仲淹没有犹豫,毅然与上司胡令仪一道主张恢复海堰工程,即使在第二年因为母亲去世回应天府尽孝,他的心里依然放不下海堰工程,仍然写信给张纶力陈恢复捍海堤之利。后来,朝廷任命张纶兼任泰州知府,负责完成海堰的修筑,由于范仲淹的“首倡之功甚伟”,当地的绅民称这条新修筑的大堤为“范公堤”。由于范公堤“束内水不致伤盐,隔外潮不致伤稼”,范公堤筑成后,原先逃荒出去的百姓重新回来了,栟茶的农事和盐课越发兴旺,栟茶的百姓从此有了安宁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进退俱忧民,宋史悠悠,铭其伟业;栟茶幸有迹,范堤莽莽,卧也丰碑。”范公坊背书“忧乐天下”源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p><p class="ql-block"> 背面对联“一展千秋图,磅礴隔开黄海啸;九弯六百里,绵延接续岳阳吟。”是如东县楹联协会会员汪然清撰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沙坊 </p><p class="ql-block"> 距今六千年左右,因海中有北沙,栟茶位于北沙之南,故名南沙。古人留有绝对“南沙西北东岳庙”,清代建有“南沙书院”,缪氏宗祠有对联“脉传东鲁,支甲南沙”。</p><p class="ql-block"> 南沙是栟茶的古称,上溯到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长江入海口处陆续涨出大大小小的沙洲 ,是为古扶海洲。至东晋太元七年(公元382年)前后,古扶海州历经千年不断淤积终与大陆相连,就是现在栟茶地区的雏形,因当时的海中有北沙,而栟茶位于北沙之南,故名南沙。建造这座石牌坊既是古镇东街的开端,也追忆了栟茶的形成历史,还是用了心思的。</p> <p class="ql-block">东石桥</p> <p class="ql-block">写生一幅留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  收到前几天在南通栟茶古镇邮局所寄的四枚封(当时曾盖风景打卡纪念戳)补画增乐;其中两封分别题书状元坊正反两面对联。正面对联为:三更灯火映奎光,魂塑栟茶,三元及第,一梦鱼龙腾学海,势争鳌桂,一鹤冲天。背面对联为:看此地兰芳桂馥,催人奋志兮,五更灯火;慨他年凤起龙翔,助我题名也,四壁书香。</p><p class="ql-block">​ 旅游、旅邮其乐无穷,与你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