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早知雁门关,缘于中小学课本中选录的唐代李贺的一首诗《雁门太守行》 ,全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了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又通过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期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了解雁门关,缘于了解宋代抗辽名将杨继业以及他的后代们,多年与辽作战,杨家将在雁门关镇守边关,遏制了辽军从幽州南下取宋。陆游诗曰:“全师出雁塞、百战运龙韬,度沙风破肉、攻垒雪平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认知雁门关,缘于甲辰之年,季秋时节。背起行囊,行走雁门关,访其古探其妙。提起雁门关,总能赋予人一种大漠草原风情,金戈铁马激战的感觉。雁门山群峰挺拔,堪称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天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一座雁门关,一群守关人,在关外美丽邂逅,演绎了一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风云故事,书写了一首镇守边关的壮丽诗篇,彰显了中华儿女一种不屈不挠,保家卫国的大美情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 题 记</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走进雁门关</b></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西北20公里的勾注山上,为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这里是塞北游牧区与中原农耕区的分界地,是具有较高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的古代关隘,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它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长城—雁门关段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山西十大旅游品牌,山西作家影视文化拍摄基地等美誉。</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景区,占地面积30平方公里,是以雁门关军事防御历史遗存、遗址为主要景观资源,展示<b>边塞文化、长城文化、关隘文化</b>的旅游景区。区内有<b>关城、长城、隘城、宾堡、兵堡、驿站等不同形制的历史建筑</b>,展示了<b>苍凉、凝重、雄浑、磅礴的边关风情</b>,是集“<b>食、住、行、游、购、娱</b>”为一体的边赛文化旅游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从西周开始,雁门关共发生过大小战争2000多次。其中,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有穆天子西巡、胡服骑、白登之围、马邑之谋、昭君出塞、孝文南迁、炀帝北巡、宋帝(宗)虏北、慈禧南逃、雁门关伏击战等。历代帝王周穆王、赵襄子、赵武灵王、汉高祖、汉武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宋徽宗、宋钦宗、明武宗、慈禧、光绪帝及历史名人卫青、李广、王昭君、蔡文姬、李靖、薛仁贵、李白、郭子仪、李克用、杨家将、徐达、毛泽东等,都在雁门关留下了行经的足迹和历史的华章。这座名关在中华民族大融合进程中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其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得天独厚、无与伦比。</p><p class="ql-block"> 走进雁门关,感受曾经那金戈铁马、风起云涌、川流不息、东西交融之边关古韵风采和英雄豪情。</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品读雁门关</b></p><p class="ql-block"><b> </b>此行,我们从景区北门入关,一路上行,游览至南门一带。边观赏边品读,边领悟边感悟,可谓经历一次从关外走向关内,领略中华长城之美,感悟中华第一关之险的游览长城之旅。</p> <p class="ql-block"> <b>品读名人壁。</b>名人壁位于明月楼广场,这是一堵长63米、高28米的浮雕墙。自古以来,雁门关乃兵家必争之地,见证了金戈铁马的历史场景。名人壁上镌刻有历朝历代具有代表性的与雁门关有密切关系的帝王、公主、将军、文人雅士共59位,这组浮雕壁充分展现了雁门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墙壁上刻画了栩栩如生的历代名人的形象,堪称雁门关历史文化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 观赏<b>杨家将雕塑群。</b>宋代抗辽名将杨继业以及他的后代们,多年与辽作战,主要是在雁门关。杨家将镇守边关,遏制了辽军从幽州南下取宋。“全师出雁塞、百战运龙韬,度沙风破肉、攻垒雪平壕。”南宋诗人陆游这首诗记录了其艰苦激烈的战争场面。</p> <p class="ql-block"> <b>回望杨家历史。</b>杨家是北宋初年著名的军事家族,其保家卫国故事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故事主要描绘的是杨业、杨延昭等人保家卫国的抗辽事迹。</p><p class="ql-block"> 五代时,杨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由于杨业战功卓著,国人号称其“无敌”。曾任北汉建雄军节度使,归宋之后,成为抗辽名将,人称“杨无敌”。</p><p class="ql-block"> 《杨家将》是一部英雄传奇系列故事,以纪振伦(秦淮墨客)校阅的《杨家府演义》、熊大木的《杨家将传》(又名《北宋志传》《杨家将演义》)等演义、话本、戏剧等形式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主要讲述了杨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p><p class="ql-block"> 杨继业,原名杨业,并州太原(今太原)人,北宋名将。 官至云州观察使、判代州,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杨业领8000火山军挂帅扫北,掌中一口九环金锋定宋刀,横扫雁门,威震北国。</p><p class="ql-block"> 正如岳望台《杨家将》诗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国在南,望中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手中剑,对苍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遥望北国全狼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雕弓挽,射月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驾马鞍,踏关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我愿守护锦长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杨家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满门忠烈杨家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七子征六子埋骨他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杨家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巾帼不让男儿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杨门女将在边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龙旗飘扬,</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残阳映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红缨指向古战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着战袍,剑出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万里边庭犹飘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马长叫,风在啸,</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纵马扬鞭黄河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锦绣河山在掌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待到来年灯火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过黄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随我一同驾长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为我中国!</b></p> <p class="ql-block"> <b>走进明月楼。</b><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月楼</span>是古代雁门关城廓北口的第一道门户。 “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此楼由三孔<span style="font-size:18px;">砖券</span>门洞构成,门洞正中上方嵌有“雁门寨”石额,为明代建筑遗构,由砖券洞台基和单层单檐歇山顶楼身组成,赋予人庄严大气之美感。</p> <p class="ql-block"> 穿过明月楼,漫步古街道,但见焕元客棧、鎮记客棧、文斌客棧、二毛客棧等一处处客棧林立,一处“晋见雁门”,我所思兮在雁门吸引诸多游客驻足观赏。</p> <p class="ql-block"> 聆听御马泉传说故事。相传,明末农民军领袖李自成带兵路过此地,由于长途行军,携带的水已经用尽,<span style="font-size:18px;">士兵们口渴难耐</span>。此时,李自成的战马突然仰天长嘶,随即在地上创出一个大坑,瞬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坑中</span>喷涌出一股清泉。补足水源后,农民军一路向东,最终攻克了北京,推翻了明王朝。据说,后来为了纪念这件事,李自成还亲笔题词“御马泉”。</p> <p class="ql-block"> <b>观赏豹突泉</b>。此趵突泉非济南的趵突泉也。据说是雁门关将士、官民唯一的饮水水源。泉水清澈,四季涌流,被誉为“神泉”。据明万历版《代州志》记载:“平地突出,若猛兽然”,故名豹突泉。泉水北出塞口,流入桑干河,旱不涸而涝不溢,千百年来滋养了无数守关将士。据说,豹突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豹突泉就已经成为当地的重要水源,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泉水的清冽甘甜吸引了众多人们前来定居,逐渐形成了繁华的代县。在那个时代,豹突泉被赋予了神圣的地位,被认为是龙脉所聚之地,为代县带来了繁荣与兴旺,见证了代县的古老文明和历史的沧桑巨变。</p> <p class="ql-block"> <b>漫步边贸街。</b>边贸街位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雁门寨与瓮城门之间,是明清两代边关最繁华的地方,大街用青石板铺路,街道两边由70多间仿明代建筑构成,</span>是一条极具地域特色的风情街。如今这条街道主要展示和经营具有雁门关地区特色的手工艺制品和纪念品,是雁门关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顺着雁门寨边贸街一路上行,不远处就是雁门关瓮城的北门城关。</p> <p class="ql-block"> 透过北门洞就能看到雁门关的地利门。“地利”二字是武则天所题。武则天认为有山有水有土才为地,因此把山、水、土叠加称为地。武则天造字真可谓是奇思妙想和对地理环境的独特理解。地利门之上建有宁边楼,又名六郎庙,为纪念北宋守关名将杨六郎而建。宁边楼,位于地利门之上,又名六郎庙,为纪念北宋守关名将杨六郎所建。楼高12米,底层面宽5间,进深4间,四周围廊,二层为3间阁楼。楼宇毁于1937年,2010年修复,<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为历史名将杨六郎祠,</span>现为展示古代冷兵器演变历史的古代军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b>参观雁门关军事博物馆</b>。该馆位于地利门之上的宁边楼内。展厅面积51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馆藏文物155件,均为在雁门关修复过程中出土。展品真实反映了古代冷兵器的形制及其演变历史,至为珍贵。这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展示了古代军事防御体系沙盘模型和近代各种兵器,构成了完整的军事教材,</span>是了解中国古代军事防御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b>探访关帝庙。</b>关帝庙位于地利门西侧,坐西向东,大殿三间,正中塑关公坐像,西侧塑关平、周仓站像。大殿对面为三间戏楼。</p> <p class="ql-block"> 在此,我想起了李贺的诗<span style="font-size:18px;">《雁门太守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黑云压城城欲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甲光向日金鳞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角声满天秋色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塞上燕脂凝夜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半卷红旗临易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霜重鼓寒声不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报君黄金台上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提携玉龙为君死。</b></p><p class="ql-block"> 再次品读这首动人心魄的千古名篇,瞬间将我的思绪带回到那金戈铁马,气吞山河,可歌可泣的年代。赵武灵王曾在这里进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战国时期的名将李牧曾在这里打响防御匈奴之战;秦大将蒙恬北击匈奴时就是从这里出塞;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在此多次大败匈奴;北宋杨家将镇守三关、杨业血染雁门关。在近代抗日战争时期,雁门关还是敌后战场的一部分,它见证了中国军民抵御外敌的英勇斗争。武侠小说《天龙八部》里的大侠萧峰就是在此舍生取义。</p> <p class="ql-block"> <b>品读天险门</b>。此门是雁门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雁门关景区内。 天险门是雁门关的主城门,门上的“天险”二字由唐朝女皇武则天亲笔书写,彰显了雁门关的险要地位。门洞内的青石板为明代原物,保存完好,游客可以通过这些石板感受到古代的建筑工艺和历史痕迹。天险门不仅是雁门关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展示了古代的军事防御体系,还见证了多次重要的历史战役,如宋辽战争中的雁门关大捷,这些历史事件使得天险门更加具有历史意义。</p> <p class="ql-block"> 站在天险门城楼上,放眼四周,天高云淡、山峦叠翠、城墙蜿蜒、关门威严。3000年的历史与演义故事仿佛就眼前。</p> <p class="ql-block"> <b>探访镇边祠。</b>该祠位于关门的左前方,始建于1506年(明正德元年),为纪念战国时赵国的守关大将李牧而建,名武安君庙,俗称李牧祠,后改为护国镇边寺。寺宇占地面积3190平方米,建筑面积1510平方米。1937年遭日军破坏,2009年复建,并改名镇边,成为展示西周至明朝守关名将事迹的主题展馆。 </p> <p class="ql-block"> 祠为两进院落。一进院落,正庭是偃公堂。堂没供奉目前已知镇守雁门关之最早大将(前1022年)西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姬幸(号偃),其因镇守雁门有功,被成王赐名为姓,从而成为全球幸氏之祖。同时供奉历代镇守雁门关之幸氏。左侧是群英堂。堂内供奉西汉卫青、霍去病,东汉杜茂,西晋刘琨,唐薛仁贵、 张公瑾、薛万彻,明徐达、陆仲亨、周遇吉、李文忠等历代虽未专职镇守, 但却征战雁门关内外的名将11位。</p><p class="ql-block"> 二进正殿是武安堂。武安堂供奉战国“守关第一名将”赵国大将李牧(武安为李牧因功所封号)同时供奉汉将李广、 隋将李景、唐将李大恩、李靖、李克用、 李嗣源等6位名将。</p> <p class="ql-block"> <b>走进雁门关驿站</b>。位于镇边祠南侧的驿站,共有窑洞11孔,窑洞古朴大气,经此路宿的历史名人不计其数,其中帝王22位,将相22位,公主5位。1948年,毛主席在赴西柏坡的途中登临雁门关时也曾在此做短暂停歇。</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8px;">将军洞</b><span style="font-size:18px;">,曾路宿过李牧、郅都、卫青、霍去病、李广、郭谅、杜茂、刘琨、牵招、李大恩、张公瑾、薛万彻、李靖、薛仁贵、李克用、潘美、杨业、张齐贤、杨延朗、徐达、陆仲亭、周遇吉等22位大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b>雅士洞</b>,曾路宿娄敬、蔡文姬、李白、沈括、元好问、傅山、朱彝尊、顾炎武、徐继畲等历史名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b>公主调</b>,曾接待西汉党宁公主(王昭君),东魏兰陵公主、陶义成公主、唐威安公主、唐太和公主等5位出富公主。</p> <p class="ql-block"> <b>登山长城,走近雁塔。</b>雁门关雁塔,是景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该塔建于明代,但在清末被毁,2010年在原址上复建,现为四边九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高21米。雁塔不仅是雁门关景区的重要部分,还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这座塔不仅是砖石结构的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雁塔的复建不仅是为了保护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为了向世人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和智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它提醒我们珍惜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激励着人们去探索和保护更多的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 <b>环顾雁塔,追溯雁门关前世今生所倾注的历史沧桑,令人感慨万千。</b></p><p class="ql-block"> 赵武灵王时,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李牧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其戍边保民的战功。</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30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p><p class="ql-block"> 汉高祖刘邦时期,匈奴围韩王信,韩王信投降,匈奴引兵南逾勾注,直驱晋阳(太原)。元光五年(前130),汉武帝下诏发卒整修雁门关。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猿臂将军”李广在做代郡、雁门、云中太守时,先后与匈奴交战数十次,被匈奴称为“飞将军”。</p><p class="ql-block"> 汉元帝时,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出塞和亲的。从此,这一带出现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之安定局面。</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唐书·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p><p class="ql-block"> 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爱国将领杨业(又称杨继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p><p class="ql-block">在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杨业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以后,曾多次以少胜多,大败辽兵,当时人们誉杨业为“杨无敌”。</p><p class="ql-block"> 雍熙三年(986),在雁门附近的战斗中,杨业陷入重困,最后士卒全部覆没,在朔州的陈家谷他自己身负重伤为辽兵所执,宁死不屈,终至绝食为国。后经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约400余载。元朝设千户所,关城被毁。</p><p class="ql-block"> 明代吉安侯陆享于洪武七年(1374)自监民工筑新关于旧关东北十里处的要道。南距代城县40余里,北邻广武古城21里,地势更为险要。明清以后,关城虽屡有重建。但随着中国民族统一国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内长城作为“内边”的作用已经失去,所属的雁门雄关也随之荒废。关城仅存东门、西门、小北门三个门洞和靖边寺前的一对石狮,一副石旗杆,明镌李牧碑石一块,以及寺后的数株青松。</p> <p class="ql-block"> 1937年9月,为了团结抗日,周恩来、彭德怀和彭雪枫,前往雁门山的太和岭口与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会晤。1937年10月18日,在阎锡山弃关南撤后,八路军120师716团挺进雁门关大同公路附近,在此伏击了日军汽车运输队,一举摧毁敌人汽车400余辆,赢得了震惊中外的雁门关大捷。</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感悟雁门关</b></p><p class="ql-block"> 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扇门,静默而庄严地屹立于雁门山之巅,它不仅见证了无数英雄豪杰的壮志豪情,更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脊梁。这就是被誉为“中华第一关”的雁门关。今日,我行走穿越千年烽烟,揭开其神秘而辉煌的面纱,探寻那份沉淀于岁月中的壮丽与传奇。</p> <p class="ql-block"> 踏上雁门关的神奇土地时,仿佛依然还能听到古战场上金戈铁马的轰鸣。这里曾经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抵御外敌的坚固防线,也是汉朝名将李牧、卫青、霍去病等人挥洒热血、建功立业的英雄舞台。这里的每一块斑驳的砖石,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些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往事,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于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踏入关城,仿佛穿越千年,走进了一座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古老的城墙、精美的碑刻、庄严的庙宇、朴素的民居……每一处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在这里,我近距离感受到了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积淀,让心灵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由翱翔,得到一次深刻的洗礼和升华。</p> <p class="ql-block"> 登上城楼,映入眼帘的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关内外风光一览无余,群山连绵,云雾缭绕,宛如一幅动人心魄的山水画卷。那份壮丽与豪迈,足以让人忘却尘世之烦恼,只想沉浸于这份宁静与美好之中,让心灵在此得到彻底的放松和净化。</p><p class="ql-block"> 行走雁门关,俯瞰关内外,感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磅礴气势。探访古迹,游览雁门古道、烽火台等历史遗迹,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聆听听传说,导游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知识,带我们走进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赋予我雁门关之旅更加生动有趣。</p> <p class="ql-block">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所修筑长城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p><p class="ql-block"> 长城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河北境内2498.54千米,陕西境内1838千米,山西境内3500多公里。明长城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现存长城本体包括墙体、壕堑、界壕、单体建筑、关堡、相关设施等各类遗存,总计4.3万余处(座/段)。1987年12月,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追溯长城名称由来。2000多年来,各时期修筑的长城都有记载,但所用名称不同。长城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史记·楚世家》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p><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楚国称长城为方城。据《汉书·地理志》载:“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方城。”堑、长堑、城堑、墙堑。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简公六年(前409年)沿洛水修筑长城时,就只用了“堑洛”两字。《北史·契丹传》载:“契丹犯塞,文帝北讨至平州(今河北卢龙县)遂西趣长堑。”塞、塞垣、塞围。《史记·匈奴列传》载:“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后汉书·乌桓传》载:“秦筑长城,汉起塞垣。”长城塞、长城亭障、长城障塞。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中有:“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晋书·唐彬列传》载:“遂开拓旧境,却地千里,复秦长城塞。”杜佑《通典》古冀州条记载:“密云县东北至长城障塞一百十里。”壕堑是长城建筑的一种形式,多指在不易筑墙的地方,挖有深广各若干丈的深沟,并将所挖取之土堆于沟的一侧,其防御作用同修筑墙体是一致的。界壕则是金代长城的专用词,除金之外,基本没有使用界壕一词来称长城的。将长城称之为边,主要是明朝。中国古代多将中原各地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少数民族之间的地域,称之为边地,明代则将在这一带地域修筑的长城,称之为边墙或边垣。如《明史·戚继光传》载:“蓟镇边垣,延袤两千里。”《明史·兵志》载:“请修宣、大边墙千余里。</p><p class="ql-block"> 长城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2万多千米。烽火戏诸侯——骊山烽火台。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要多。清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修筑。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金、明几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p><p class="ql-block"> 此行,游览雁门关,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烽火岁月。站在巍峨的关口,历史的厚重扑面而来,仿佛还能听到古战场的号角声。雁门关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更是文化的汇聚点。高耸的城墙、斑驳的石阶,无不诉说着千年的风雨变迁。俯瞰山川,心中油然而生敬畏与感动。雁门关之旅,不仅让我领略了大自然的壮美,更深刻体会到历史的沉淀与民族的坚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广武长城留念)</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人,2022年于吕梁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退休。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离石区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吕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太原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会员、太原群众文化学会会员、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被收藏于《吕梁市图书馆》《晋绥兵民博物馆》;《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460余篇文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