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齐人有一妻一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先秦 ·孟子</span></p><p class="ql-block">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p><p class="ql-block">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p><p class="ql-block">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p><p class="ql-block">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p> <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齐国有个人和一妻一妾共同生活。丈夫每次外出,都(说)是吃饱喝足才回家。妻子问跟他一起吃饭的都是些什么人,(他就说)都是有钱有地位的人。妻子对妾说:丈夫(每次)出去,都是酒醉饭饱才回家,问是谁跟他在一起吃喝,都是有钱有地位的人。可是,从来也不曾见有显贵体面的人到家里来。我要暗中看看他到底去什么地方。</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清早起来,(妻子)便拐弯抹角地跟踪丈夫。(走遍)整个都城,没有谁停下来与他打招呼交谈。最后(他)走到东门城外的坟墓中间,向那些扫墓的人乞讨残羹剩饭。不够,又四下里看看,到别的扫墓人那里。这就是他天天酒醉饭饱的方法。妻子回去,(把看到的一切)告诉了妾,说:丈夫,是我们指望依靠过一辈子的人。现在却是这个样子。于是两人一起在院子里大骂,哭成一团。丈夫却一点也不知道,还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在妻妾面前大耍威风。</p><p class="ql-block">从君子的观点来看,世上的某些人用来追求升官发财的方法,能够使他们的妻子小妾不感到羞耻,不相对在庭中哭泣的,几乎是少见的。</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孟氏,名轲,表字不详。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作品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篇精彩的讽刺小品。孟子为我们勾画的,是一个内心极其卑劣下贱,外表却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形象。他为了在妻妾面前摆阔气,抖威风,自吹每天都有达官贵人请他吃喝,实际上却每天都在坟地里乞讨。妻妾发现了他的秘密所痛苦不堪,而他却并不知道事情已经败露,还在妻妾面前得意洋洋。令人感到既好笑,又有几分恶心。</p><p class="ql-block">男主角“齐人”,分明是当时社会上一个为追求“富贵利达”而不择手段的厚颜无耻的典型人物的缩影。他自欺欺人,做着连自己妻妾也被欺骗隐瞒的见不得人的勾当,却装出一副骄傲自满的神气。虽只寥寥几笔,但他的丑恶嘴脸已暴露无遗了。</p><p class="ql-block">故事的叙述部分没有什么有意突出的笔墨,作者态度的冷静客观有点像契诃夫在写短篇。但文章却是由浅入深,由先果而所因(即先写现象所点出这种现象发生的背景)的手法,层层揭示出“齐人”龌龊的灵魂,剥去他虚伪的外衣。</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开头从“齐人”口头上的吹牛(“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引起了“其妻”的疑心,用“未尝有显者来”点出可疑的症结所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接着笔锋却从其妻的角度由侧面往深处揭露:“遍国中无与立谈者”,是说这个自吹自擂的家伙连普通老百姓都没有一个搭理他的,可见“尽富贵也”的话是纯属吹牛;然所写他“卒之东郭墦间”,跑到墓地上去了,这不能不令人奇怪,使读者也急于看到下文;最后谜底揭晓,原来他不过是个乞丐,而且是个死皮赖脸的痞子,“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种抽丝剥茧的手法还不够,更在下面一段的末尾补上一句“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写“齐人”的厚颜无耻不但只停留在口头上,而且还表露在神态上和精神状态中,此之谓“颊上添毫”。这种形象刻画真是跃然纸上了。</span></p> <p class="ql-block">心得体会</p><p class="ql-block">1,齐人是一个猥琐低俗胸无大志的小人。因为厚颜无耻,“遍国中无与立谈者”,他走遍整个都城,没有谁停下来与他打招呼交谈。他每天浑浑噩噩,“则必餍酒食而后返”,在外吃饱喝足后才回家。并“骄其妻妾”,对妻妾炫耀,说是跟有钱有地位的人在一起。他的鬼域伎俩被戳穿后,妻妾感到天塌了下来,这个家庭处于风雨飘摇中。</p> <p class="ql-block">2,在“东郭墦间”坟地的乌烟瘴气中,齐人追求“富贵利达”的手段,无非是“之祭者,乞其余,不足,顾而之他”的下三滥行为。齐人就是一条摇尾乞怜的吧儿狗,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食欲,不惜用卑鄙下贱的手段来获取所谓的“成功”,并厚颜无耻地“骄其妻妾”。</p> <p class="ql-block">3,齐妻并非逆来顺受之辈,她聪明机智,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在紧急时刻作出快速反应。只见她“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这是怀疑的开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清晨秘密跟踪丈夫,着手进行调查。来到“东郭墦间”,只见丈夫丧失伦理道德,向人乞讨祭食。结果使她深感失望,以往的信任和忠诚,在倾刻间坍塌,产生了严重的信用危机。</p> <p class="ql-block">4,齐人的诡秘不耻行为被揭穿后,妻“与妾讪其良人”,这是对齐人的愤怒,也是对其阳奉阴违和虚伪欺骗的控诉。原以为能够相敬如宾白头偕老,没成想齐人这样不成器,这样的丈夫还值得爱吗?她们对家庭前景悲观失望,只能“相泣于中庭”。真是靠山山倒,靠水水流啊。</p> <p class="ql-block">5,这个故事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孟子讽刺的是齐人,实则是影射不择手段追求功名利禄的人们,他们明面上冠冕堂皇,正人君子,暗地里却行径卑劣,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这种讽刺不仅针对古代,也适用于现代社会中那些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不顾一切的人。</p> <p class="ql-block">6,这也是战国时期的官场现形记,虽然描写的是“东郭墦间”,其实影射的是当年官场的政治生态。在那个时代,齐人的形象是普通官僚的缩影,他们的所作所为,无不映射出当时官场的真实面貌。在这片坟地中,腐朽与混浊交织,官场也好不到哪里去,也是种种不堪入目的画面。文中仅用寥寥数笔,就将齐人寻求飞黄腾达的“乞食”行为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也是当时官场跑官要官的生动写照。</p> <p class="ql-block">7,齐人是个自吹自擂的家伙,说白了就是一个乞丐,是一个死皮赖脸的痞子,为了虚荣,用卑鄙的手段获取不当吃食,尊严尽失。因此无法获得家人的尊重和理解。齐人如不脱胎换骨改邪归正,家庭就会走向崩溃。</p> <p class="ql-block">8,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了追求表面的光鲜亮丽,不惜出卖灵魂,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牺牲自己的尊严和原则。他们沉迷于物质的享受和虚荣的满足,不惜弄虚作假,去追求虚无飘渺的“高大全”和“白富帅”,却忽视了应尽的家庭义务。这种行为不仅无法带来真正的幸福,反而损害了家庭幸福,会让家庭陷入无尽的痛苦和迷茫。</p> <p class="ql-block">9,齐人的行为是道德的沦陷,是对忠诚的背叛,被妻妾所不齿,家庭的凝聚力倾刻间烟消云散。一个家庭如果缺乏信任,也就没有安全感,家庭就不和谐稳定,就会产生裂痕,走向解体。因此,应该检点家庭成员中的道德行为,时时敲响伦理警钟,使家庭沿着正确的方问前进。</p> <p class="ql-block">10,《齐人有一妻一妾》对动词的提炼是炉火纯青。故事开篇便以“出”“餍”“反”等动词,描绘出齐人每次外出都是吃饱喝足后才回家的生活常态,紧接着用“问”“告”等词,揭示了妻子对丈夫行踪的疑惑以及她与妾之间的商议。随着故事发展,“瞷”“施从”“立谈”“乞”“顾”等一系列动词的使用,更是将妻子追踪侦察的紧张氛围和齐人在坟地乞讨的卑劣行径刻画得淋漓尽致。尤其是“瞷”字,生动地表现了妻子暗中观察丈夫的谨慎与决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