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饭堂,过去有的单位叫伙房,达官贵人家人就餐的地方称膳房。解放后几乎所有机关都标识为饭堂、食堂。现在的称呼就五花八门了,叫饭堂的越来越少,称食府等等的越来越多。印象中,在过去那个年代,似乎单位叫食堂的多,学校叫饭堂的较普遍。总之,无论何称呼,都是专指单位内部集体用餐的场所。为行文方便,姑且统称为饭堂。</b></p> <p class="ql-block"><b> 时光荏苒中,各个年龄段去饭堂就餐的高光桥段还是有些记忆的。</b></p><p class="ql-block"><b> 碎片一:小学时期,母亲是用搪瓷缸子装上饭菜,到了学校,交给阿姨后再放到蒸笼里。一放学,就能吃上一茶缸热气腾腾的饭菜。我的感受是:很满足。</b></p><p class="ql-block"><b> 记得有次外公去世,父母亲带姐回老家奔丧。我被寄托在父亲单位饭堂里的小餐厅解决一日三餐。望着窗口排队的成人们对我指指点点。我的感受是:别扭。</b></p> <p class="ql-block"><b> 碎片二:初中阶段,恰逢火红年代。学校停课,饭堂关门,故无记忆。</b></p><p class="ql-block"><b> 碎片三:读到高中,复课闹革命,学校饭堂正常营业。一次中午放学,好奇,跟着同学去饭堂,可不是一般的热闹。回家缠母亲给了一块钱。第二天拿着搪瓷碗(家中没有饭盒)去学校饭堂吃饭。吃的啥,忘了,但那个热闹劲,记忆犹新。我的感受是:幸福的太短暂。</b></p> <p class="ql-block"><b> 碎片四:进入大学。恢复高考后,我非常幸运,能走进高校,为自己严重缺氧的脑袋,补充知识的能量。那时学校僧多粥少,饭堂插队打饭,经常发生矛盾和冲突。一次,一个工农兵学员排队打饭,全班同学加塞,结果发生暴力事件。事后工兵学员和高考生产生严重情绪对立。直到他们毕业,情况才稍有好转。但为打饭,老生欺负新生的状况,仍时发生。</b></p><p class="ql-block"><b> 一进校园,我可以每月领取10元的助学金。毕业时省下了30元。花了20元,买了一支国产名牌英雄钢笔。结果没多久,去邮市买邮票时还被偷了。</b></p><p class="ql-block"><b> 我的感受是:寒窗苦读不易。</b></p> <p class="ql-block"><b> 碎片五:非常有意思的是,毕业迈入社会后,曾跳槽三个单位,这几个单位都有职工饭堂,且价廉物美。来了亲戚朋友我都安排在饭堂就餐。他们赞不绝口,我也省下一笔不小的费用。</b></p><p class="ql-block"><b> 更没想到,退休没多久,小区开设老年饭堂。虽不可口,但可应急。更为难得的是,我的饭堂记忆,得以延续。</b></p><p class="ql-block"><b>(图片来自网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