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向图特摩斯三世献礼石碑</p><p class="ql-block">黑花岗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谢赫村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尊黑色花岗岩制石碑现藏于谢赫村省博物馆。石碑的顶端是呈左右对称的献礼场景的浮雕,下面部分是象形文字铭文。</p><p class="ql-block">图特摩斯三世是埃及第十八王朝的国王,是古代最伟大的军事领袖之一,也是埃及历史上最有效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君主之一。他的王位名字图特摩斯的意思是“图特诞生”。图特摩斯三世是图特摩斯二世的儿子,即位时还很年幼;图特摩斯二世的妻子、图特摩斯一世的女儿哈特谢普苏特女王不久便摄政掌权,很快她便坐上法老之位,并正式统治埃及。但图特摩斯三世在这位女法老在世时依然发展学习了射箭、马术、徒手格斗和运动能力方面的技能,成年后在军事方面也得到了历练,很快证明了自己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和有魅力的领导者,在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的统治结束后他重新回到了国王的宝座上。在担任法老期间,图特摩斯三世在20年内领导了17次成功的军事行动。他下令将他的胜利细节刻在卡纳克的阿蒙神庙上,它们被认为是现存最古老的古埃及军事行动记录。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从美索不达米亚的幼发拉底河,穿过叙利亚和黎凡特,一直延伸到努比亚,再一直延伸到尼罗河的第五瀑布。他也因此被誉为埃及的拿破仑。此外,图特摩斯三世委托建造了五十多座神庙、众多坟墓、纪念碑,他对卡纳克的阿蒙神庙的贡献比其他任何法老都大。</p> <p class="ql-block">斯芬克斯像</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舍尚克二世与阿蒙神像</p><p class="ql-block">花岗岩</p><p class="ql-block">第22王朝(公元前945一前715年)</p><p class="ql-block">马特鲁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在这件雕像中,国王手捧阿蒙神像,以展示其对神的虔敬,这是后期埃及出现的一种雕像形式。在更早的时期,神的形象通常位于国王形象两侧,二者大小相近,但到了新王国后期,开始出现国王和官员怀抱神像或神龛的雕像。国王形象大于神,尽管其位置在神的后方,依然表达了对神的虔诚,但人与神之间的“距离感”却增强了。</p> <p class="ql-block">三种文字书写的双语石碑</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罗马埃及时期(公元前30—公元395年)</p><p class="ql-block">1913年于丹德拉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块罗马时期的三语对照石碑于1913年出土于丹德拉神庙附近,如今我们很难确定其具体位置,但它很可能原本位于神庙外层围墙北侧某个碎石堆的顶部。石碑从上至下为四行不完整的圣书体文本、七行世俗体文本、七行希腊文文本。希腊罗马时期埃及的官方语言是希腊语,但仍有本土埃及人日常使用世俗埃及语,因此多语文本在该时段广泛存在。埃及最著名的多语文本是罗塞塔石碑,其重要地位在于帮助19世纪的学者首次成功破解了古埃及语,而本次展出的这块三语石碑也相当特别,因为它可能是目前现存的极少数乃至唯一一块圣书体、世俗体和希腊文三语对照的私人石碑和非丧葬用的石碑,具有相当特殊的意义。跟罗塞塔石碑一样,这块石碑顶部的圣书体象形文字破坏严重,世俗体和希腊文的部分则基本保存完整。</p><p class="ql-block">文本记录了帕纳斯之子托勒密为伊西斯-德尔莫提斯神庙捐献土地的事迹。托勒密的父亲帕纳斯以其留下的大量铭文和各类供品而闻名,他的名字多次出现在丹德拉发现的其他石碑上。根据这对父子的身份关系和物质遗存推测该石碑供奉于奥古斯都统治时期的公元前12年。铭文正文从日期开始,随后是女神的头衔及其接受捐赠的神庙所处的地理位置,最后是托勒密、其父亲帕纳斯和他们的众多世俗职务和祭司头衔。虽然所叙述的事件本身别无二致,但是有趣之处在于,希腊文和埃及文的语言表达有意识地强调世俗官员或埃及祭司的身份,这种微妙的差异呈现出托勒密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形象:前者是一位具有埃及本土身份却优秀完美的希腊官员,后者则是一位虔诚而传统的埃及人,这位埃及人在外来统治者的政治系统内取得了世俗的成功。</p> <p class="ql-block">狮子雕像</p><p class="ql-block">花岗岩</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守护国王的鹰神雕像 </p><p class="ql-block">石灰岩 </p><p class="ql-block">第30王朝(公元前380-前343年) </p><p class="ql-block">拉希纳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荷鲁斯拥有人、鹰隼以及鹰首人身的形态,通常头戴上埃及的白冠。这尊雕像刻画了鹰隼形态的荷鲁斯神,它的双爪之间是国王的形象,象征着王权之神对国王的庇护。</p> <p class="ql-block">女性木乃伊面具</p><p class="ql-block">粘合材料</p><p class="ql-block">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332-公元3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这位面容姣好的女子梳着波浪长发,头戴粉色花环,身着罗马托伽袍(Tunica),双手戴着华丽的金戒指与金手链。死者的形象整体呈现为罗马风格,但面部明显采用的是埃及传统的画法,两侧还以精美的色彩描绘出冥世诸神的形象。</p><p class="ql-block">早在第一中间期,古埃及人就已开始使用粘合材料(cartonnage)来制作木乃伊面具,这种材料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用一层层亚麻布粘合而成,一种是用废弃的纸草纸粘合而成,上面覆以石膏,再以彩绘装饰。面具覆盖木乃伊头部和胸部,目的是使死者的形象更生动逼真,确保其能够在冥世以完整、美好的身躯复活。到了希腊化时期,希腊罗马的艺术风格融入了埃及的葬俗,产生了独特的、同时具有两种文化元素的木乃伊面具和木乃伊肖像画。</p> <p class="ql-block">熹平石经《诗经》残石</p><p class="ql-block">石</p><p class="ql-block">东汉 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公元175-183年)上海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约以秦代为界,汉字的历史可分为“古文字”与“隶楷文字”两个阶段。隶楷文字至今已延用了两千多年,而其构形基本未变。汉字字形的长期稳定对中国的文化传承、民族认同均大有助益。</p><p class="ql-block">熹平石经因开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而得名,所刻系蔡邕等人书写的七部儒家经典:《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共四十六碑,刻成后立于洛阳太学,遂成官方定本。熹平石经所用隶书具有结体扁方、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等特征,被称为“八分”。“八分”与汉代人日常所用的隶书有显著区别,是一种美术化的正体字。</p><p class="ql-block">甲乙两版残石当出自同一碑,其正面分别为《鲁诗·小雅》之《节南山》与《正月》,背面为《大雅》之《桑柔》《瞻卬》与《假乐》,篇序与后世通行的《毛诗》不同。</p> <p class="ql-block">熹平石经《诗经》残石拓片</p><p class="ql-block">拓片</p><p class="ql-block">当代</p><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金石是中国历史上文献的重要载体,记录着大量珍贵史料。金石传拓技艺是用纸将器物、碑刻表面的文字、纹饰等内容信息“复制”下来的一项技艺。碑石不易移动,为方便携带与传播,高效的“复印”技艺便有了诞生的土壤。通过金石传拓这独特的文献复印技艺制作的拓本,为我们真实留存下大量珍贵文献资料,为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01、埃及石碑拓片</p><p class="ql-block">拓本</p><p class="ql-block">清光绪末年</p><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中国与古埃及的文字有异曲同工之处。当清末的官员初次见到古埃及石碑时,采用金石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制作复制品、拓片,并模仿古埃及石碑的图案和铭文进行创作,表现出对同类古文明的强烈好奇与欣赏。中国第一个埃及学博士是夏鼐先生(1910-1985)。他对古埃及珠子的研究,在70年后仍然无人超越。</p> <p class="ql-block">02、蜣形骨印</p><p class="ql-block">骨</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p><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03、用于开口仪式的石板</p><p class="ql-block">方解石-雪花石膏(石灰华)</p><p class="ql-block">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前216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04、用于开口仪式的石板</p><p class="ql-block">方解石-雪花石膏(石灰华)</p><p class="ql-block">第6王朝(公元前2345-前2181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05、芦苇笔盒</p><p class="ql-block">芦苇</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06、书吏笔盒</p><p class="ql-block">木、芦苇</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调色盘</p><p class="ql-block">木</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卢克索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调色盘用于研磨和调制书写用的墨水。这个调色盘上还残留着红色和黑色的颜料,一般红色颜料用于书写标题,黑色颜料用于书写文章的主体部分。</p> <p class="ql-block">调色板</p><p class="ql-block">木</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僧侣体文字石片</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07、第20王朝(公元前1186-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08、第19至20王朝(公元前1295-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09、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 <p class="ql-block">10、王名圈形状的墨盒</p><p class="ql-block">费昂斯</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11、地理纸草</p><p class="ql-block">纸莎草纸</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前3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份绘有地理信息和圣书体文字的地理纸莎草绘卷。“地理莎草纸”是一个通用术语,用来描述包含地理信息的古埃及文献。虽然没有一卷莎草纸使用这个特定的名称,但有一些古埃及文本和文献提供了有关古埃及地理、地形和行政区划的宝贵信息。这些文献对于行政、经济和军事方面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生长在尼罗河三角洲的纸莎草是古埃及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角色。在尼罗河三角洲的沼泽和尼罗河河谷边缘的低洼地区,人们发现茂密的纸莎草树依赖浅层的淡水和饱和的土壤得以生长。</p><p class="ql-block">由于主要其在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生长,纸莎草被视作下埃及的代表植物,而莲花则代表上埃及。神庙和坟墓的天花板经常用纸莎草样式的柱子支撑,它们把这些建筑变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存在。纸莎草丛被视为有序宇宙边缘的界限地带,把有秩序的和平稳定的埃及,和威胁着埃及世界的未驯服的混乱分割开来。这里有大量的野生鸟类和鱼类,以及河马和鳄鱼等危险动物,它们都被视为埃及敌人的化身。在埃及神话中,奥赛里斯也是在河畔的纸莎草丛中复活,襁褓中的荷鲁斯也在纸莎草丛中长大。</p><p class="ql-block">纸莎草最重要的用途是被制作成莎草纸作用来书写。它是将茎秆中的髓条分层放置并在压力下干燥而成的。纸莎草被制作成纸后成卷,可以整张使用或切成片使用。由于埃及沙漠干燥的气候所提供的优越条件,许多纸莎草纸上得以留存。出土的莎草纸文本包括家庭和行政文件、信件、合同和其他法律文本,插图叙述和宗教文本等。已知最早的一卷莎草纸来自第一王朝。古埃及只有极少数人掌握书写文字的技能,莎草纸也相对珍贵,文字和图像被擦除后,许多莎草纸会被重复书写使用。</p> <p class="ql-block">阿蒙牛群计数书吏塞提的尖顶石碑</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186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内萨蒙之子霍尔的方雕</p><p class="ql-block">花岗闪长岩</p><p class="ql-block">第23王朝(公元前818一前71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在新王国至后期埃及的一千多年中,方雕成为了神庙中最常用的贵族雕像类型。方雕是以一整块石头凿成的人像,人物的标准姿势是双手抱膝,呈蹲坐状,身体细节隐藏在斗篷之下,整体呈现为线条简洁的立方体,蹲坐通常是休息的姿态,象征着保护、再生与平静,同时也表现出对国王或神灵的臣服。方雕可以作为主人的替身在神庙中接受供奉和节目祝祷,方雕表面也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来刻写主人的名号和传记。因此方雕时常作为研究新王国官员的重要考古依据。</p> <p class="ql-block">高级书吏霍尔-马赫贾的方雕</p><p class="ql-block">花岗岩</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马特鲁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阿赫孔苏之子霍尔的方雕</p><p class="ql-block">杂砂岩</p><p class="ql-block">第25王朝(公元前747-前656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雕像的主人是一位高级书吏。在古埃及,书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人对古埃及的了解也有许多源于书吏笔下的各种记录。除了行政职能外,书吏也与工匠和画家等一起从事文化方面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森奈穆特与公主奈芙尔拉像 </p><p class="ql-block">灰花岗岩 </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 </p><p class="ql-block">1904年于卡纳克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尊森奈穆特怀抱公主奈芙尔拉的方雕。森奈穆特是18王朝女王哈特谢普苏特最宠爱的大臣,他虽出身平民,却因过人的才干而被提拔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享有80多个头衔,包括阿蒙庄园的大管家、女王家庭事务的总管、下埃及的重臣等等,他也是位于代尔·巴哈里的哈特谢普苏特祭庙的设计者之一。森奈穆特还担任了哈特谢普苏特和图特摩斯二世的独生女奈芙尔拉的家庭教师,这位公主曾被女王当作自己的继承人培养,但不幸幼年天折。雕像中的小公主梳着埃及儿童独有的侧辫,从老师的怀中探出头来,显得调皮而充满生机。</p><p class="ql-block">方雕是从一整块石头里雕出人物双手抱膝、坐在地上的形象,平整的表面则用来书写雕像主人的自传与祈祷文。在目前发现的森奈穆特的雕像中,有8座表现了他怀抱公主奈芙尔拉的形象,足见其特殊地位和与王室的亲密关系。</p> <p class="ql-block">书吏坐像</p><p class="ql-block">灰花岗岩</p><p class="ql-block">第5王朝(公元前2494一前234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座书吏雕像以工作时最常见的姿势盘膝而坐,头上的中分式假发是古王国时期流行的发式。书吏的工作包括撰写法庭文书、整理归档信件、抄写宗教文本、记录国王功绩等,还参与人口普查、土地测量、征缴税务、工程营造、采矿远征、商业贸易、军事活动等重大事务。成为一名书吏需要接受长期的文化教育,不仅要学习撰写各类文书,也要学习包括数学、几何学和宗教在内的各种知识。</p> <p class="ql-block">狒狒形图特像</p><p class="ql-block">砂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图特是古埃及掌管月亮、医学和智慧的神祇,他最重要的崇拜中心是赫尔摩波利斯。他的古埃及名为杰胡提,最初是一位月神,头上戴着月轮的神符,后来与书写和智慧产生关联而成为书吏的保护神。图特被认为是众神的书吏,负责记录账目和各类文书,还被视作神庙里“生命之屋”的主人,管理重要的藏书和档案。同时,图特还掌握着强大的魔法和秘传的知识,在古埃及的神话里常常扮演调解者的角色,例如荷鲁斯被塞特设计陷害而眼睛受伤,图特替他治愈了这只与月亮相关的眼睛。图特神拥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动物形象,一为朱鹭,一为狒狒。本次展出的图特圆雕出自新王国时期,狒狒形的图特神蹲坐在地。有别于高举双臂崇拜太阳神的猿猴,象征月亮和智慧的图特神以狒狒形态出现时往往坐在地上,浓密的鬃毛覆盖了大部分身体,胸前挂着刻有太阳圣船的矩形挂坠,双爪搭在膝头,神态沉稳从容,细节处雕刻精美。</p><p class="ql-block">月神的身份使得图特有时被叫作“夜晚的太阳”或“银色日轮”,常与太阳神拉并置,《冥世之书》等丧葬文献的配图和护身符的图案也有描绘两只狒狒在圣船里崇拜初升的太阳神的场景。后期埃及时期开始,图特与另一位由历史人物神化而来的智慧之神伊蒙霍特普逐渐融合;到了希腊罗马时期被希腊人等同于赫耳墨斯,并在后世的赫耳墨斯主义的教义中据信通晓宇宙万物的终极智慧。</p><p class="ql-block">狒狒在古埃及宗教中非常重要,很多神明都呈现为狒狒的形态,某些早期神明有着狒狒的头。国王被称作“伟大的白色之人”,并与《金字塔铭文》中的几只神圣狒狒存在关联。在丧葬文献中,狒狒担任了许多不同的守护者角色或充当某些重要关卡的守门人;在现实中,在狒狒作为图特崇拜的神圣动物被圈养在神庙里,在祭司的照料下繁衍后代并在相关仪式中接受供奉。</p><p class="ql-block">从前王朝时期的小雕像,到后来延续三千年的一系列丧葬传统中,神圣狒狒一直是古埃及艺术和宗教中反复出现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包金朱鹭像</p><p class="ql-block">青铜、金、木</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傅物馆</p><p class="ql-block">这类朱鹭像一般用于放置朱鹭的木乃伊。在下埃及的孟菲斯地区,神庙附近的水域饲养着大批朱鹭,它们活着时是图特在人间的化身,死后则被制成木乃伊放入朱鹭雕像或带盖陶罐。朝圣者会购买与自己信仰的神明相关的神圣动物木乃伊,供奉在神庙的祭坛上,用于探问神谕、祈求保护或虔诚还愿。</p> <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石碑</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186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向图特摩斯三世献礼石碑</p><p class="ql-block">黑花岗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谢赫村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尊黑色花岗岩制石碑现藏于谢赫村省博物馆。石碑的顶端是呈左右对称的献礼场景的浮雕,下面部分是象形文字铭文。</p><p class="ql-block">图特摩斯三世是埃及第十八王朝的国王,是古代最伟大的军事领袖之一,也是埃及历史上最有效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君主之一。他的王位名字图特摩斯的意思是“图特诞生”。图特摩斯三世是图特摩斯二世的儿子,即位时还很年幼;图特摩斯二世的妻子、图特摩斯一世的女儿哈特谢普苏特女王不久便摄政掌权,很快她便坐上法老之位,并正式统治埃及。但图特摩斯三世在这位女法老在世时依然发展学习了射箭、马术、徒手格斗和运动能力方面的技能,成年后在军事方面也得到了历练,很快证明了自己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和有魅力的领导者,在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的统治结束后他重新回到了国王的宝座上。在担任法老期间,图特摩斯三世在20年内领导了17次成功的军事行动。他下令将他的胜利细节刻在卡纳克的阿蒙神庙上,它们被认为是现存最古老的古埃及军事行动记录。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从美索不达米亚的幼发拉底河,穿过叙利亚和黎凡特,一直延伸到努比亚,再一直延伸到尼罗河的第五瀑布。他也因此被誉为埃及的拿破仑。此外,图特摩斯三世委托建造了五十多座神庙、众多坟墓、纪念碑,他对卡纳克的阿蒙神庙的贡献比其他任何法老都大。</p> <p class="ql-block">假门</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第5至6王朝(公元前2494-前2181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假门是一种特殊的仪式建筑,不能真实开合,只是被雕刻为门的样式,为灵魂提供往来于冥界和现世的通道,死者通过假门来到祠堂中享用供品并聆听祭司的祷文,因此假门前通常会摆放为祭祀仪式准备的祭品、水盆和供桌。</p> <p class="ql-block">持弓人像碑</p><p class="ql-block">砂岩</p><p class="ql-block">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55-前1650年)</p><p class="ql-block">马特鲁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门图霍特普拱顶彩绘碑</p><p class="ql-block">石灰岩、颜料</p><p class="ql-block">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这块拱顶石碑的顶部为供奉套话,中间和下部为墓主及家人的形象。墓主门图霍特普坐在供桌前,一只手伸向供桌上的面包,身后是他的妻子,面前是他的儿子,他的其他家庭成员则位于画面的下半部分。</p> <p class="ql-block">凯伊彩绘石碑 </p><p class="ql-block">石灰岩、颜料 </p><p class="ql-block">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55-前1650年)</p><p class="ql-block">阿拜多斯出土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许多中王国时期的石碑是多人共用的,不仅包括石碑主人自己,也包含其亲朋好友。这件绘有近三十人的供奉石碑正属于此类。石碑的画面分为四层,墓主夫妻的形象位于最上层,男主人凯伊坐于供桌旁的椅子上,他的妻子跪坐在供桌另一侧,与他一样做出嗅闻莲花的动作,身旁是他们的子女。第二层是凯伊的父母,以及他们所生的子女和孙辈。最后两层则刻画了凯伊的同僚们,人物的大小和精致程度与其身份地位直接相关。</p> <p class="ql-block">敏霍特佩姆哈特努彩绘石碑</p><p class="ql-block">石灰岩、颜料</p><p class="ql-block">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55-前165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中王国时期的典型丧葬石碑,石碑四周的装饰效仿神龛的样式,画面中的墓主坐在堆满供品的供桌前,向供品伸出一只手,有接受供奉之意,画面右侧为四排供奉者的形象。墓主身着短裙,头戴假发,颈上戴有宽项圈,为贵族阶层的标准形象,他的面前还有插着莲花的香膏罐供其闻香。面包、啤酒、肉类、蔬果和香膏均为献给亡者的供品。</p> <p class="ql-block">阿蒙涅姆赫特彩绘石碑</p><p class="ql-block">石灰岩、颜料</p><p class="ql-block">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伊蒙尼彩绘石碑 </p><p class="ql-block">石灰岩、颜料 </p><p class="ql-block">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55-前1650年)</p><p class="ql-block">阿拜多斯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块石碑本应是墓室假门的一部分,最顶端是红白黄三色相间的纵向条纹,下方刻有象形文字铭文,铭文下是彩绘场景。石碑属于伊蒙尼,他正头戴假发、穿着白色短裙坐在供桌前的椅子上,身后站立的女性可能是他的妻子,供桌对面的男子正在为他献上供品。</p> <p class="ql-block">梅米彩绘假门</p><p class="ql-block">石灰岩、颜料</p><p class="ql-block">第5-6王朝(公元前2494—前2181年)</p><p class="ql-block">萨卡拉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本展品是古埃及墓葬中的典型假门。它是在萨卡拉的乌尼斯金字塔群周围发现的。侧板上刻有死者的头衔(国王的书吏、书吏的监督者)的铭文。假门顶部有花柱状的门楣,下面最外面一环刻有象形文字铭文,正中央刻画了墓主人梅米坐在供桌前接受供奉的场景,画面的上下也有象形文字铭文,内外两环的底部都各画有一对人像。假门的中央都有一个象征性的出口供死者的灵魂进出,铭文的内容大都是对墓主人的品格和善行的肯定,以向神灵祈求保佑和庇护。</p><p class="ql-block">假门是古埃及墓葬建筑中最常见的元素之一和最主要的建筑特征之一。在古埃及象形文字中,假门是连接阳间和阴间的纽带,死者的卡可以在此获得祭品的供奉。假门是通往来世的入口的象征,通过这一入口,“卡”这一至关重要的生命力可以从家庭成员所献上的祭品中得到供养。</p><p class="ql-block">灵性实体需要有形的提示来与生者的世界互动,而生者也需要一个进行这种互动的场所。基于这一观念,古埃及人举行丧葬仪式,生者和死者通过种种丧葬习俗和文本相互交流以使死者能够分享供桌上的祭品。也就是说,假门有两个主要的宗教作用:将死者的灵魂与生者的世界联系起来,及使其接受供奉。祭品被放置在假门前,水盆和供桌也被放置在前以举行祭祀仪式。从早王朝时期开始,在非王室墓葬中就有一块刻有文字的墓碑作为供奉石碑存在。到了古王国时期,这种石碑已发展成一种假门的形式。这块假门石碑揭示了古埃及人如何看待生者与死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对物质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阿努比斯站像 </p><p class="ql-block">费昂斯</p><p class="ql-block">左: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 </p><p class="ql-block">右: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前30年) </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 </p> <p class="ql-block">女神坐像</p><p class="ql-block">方解石-雪花石膏(石灰华)</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前3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荷鲁斯与图特护身符</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阿蒙-拉与拉-荷拉克提雕像</p><p class="ql-block">杂砂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阿蒙-拉站像</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哈托尔站像</p><p class="ql-block">青铜、金</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尊铜制站像表现了女神哈托尔牛首人身的形象,女神戴着三分式假发,头顶复杂的头饰——两根高耸的鸵鸟羽毛立于牛角之间,配以日轮和圣蛇作为装饰。哈托尔意为“荷鲁斯之屋”,女神拥有众多身份和职权:首先是天空女神;其次是与太阳神拉的密切关系;以及王权保护神。哈托尔女神以母牛为主要化身和动物形态,也因此被赋予了国王母亲或妻子的身份。此外,哈托尔还掌管音乐舞蹈、爱情与性、外邦土地和珍稀物产等。哈托尔女神在埃及人之中非常流行,有时与伊西斯等大女神等同。</p> <p class="ql-block">阿蒙站像</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奥赛里斯站像</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伊西斯怀抱荷鲁斯像 </p><p class="ql-block">青铜 </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萨卡拉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伊西斯怀抱荷鲁斯的主题在后期埃及时期盛行,并延续至希腊罗马时期,可能是基督教中圣母玛利亚怀抱圣子这一主题的灵感来源。这一时期,伊西斯不断吸纳古埃及其他女神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头饰的融合,如两侧牛角与太阳圆盘的造型来自哈托尔女神的典型特征。</p> <p class="ql-block">彩绘镀金奥赛里斯像</p><p class="ql-block">木、颜料</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一前3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01、哈托尔站像</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哈托尔女神的一种形态为牛首人身,她掌管音乐、舞蹈、饮酒、爱情,以及外邦的土地和珍稀的物产。哈托尔也被赋予国王母亲或妻子的身份,有时与伊西斯等同。</p> <p class="ql-block">02、哈珀克雷特斯站像</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一前3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03、哈托尔坐像</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04、权杖头或刀柄</p><p class="ql-block">蛇纹石</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鹰头鳄鱼像</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猫坐像</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彩绘奥索尔孔三世献圣船像</p><p class="ql-block">石灰岩、颜料</p><p class="ql-block">第23王朝(公元前818一前71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荷鲁斯像 </p><p class="ql-block">青铜 </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泰尔·埃尔-法拉因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青铜獴</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彩绘眼镜蛇像</p><p class="ql-block">石灰岩、颜料</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舍尚克二世与阿蒙神像</p><p class="ql-block">花岗岩</p><p class="ql-block">第22王朝(公元前945一前715年)</p><p class="ql-block">马特鲁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在这件雕像中,国王手捧阿蒙神像,以展示其对神的虔敬,这是后期埃及出现的一种雕像形式。在更早的时期,神的形象通常位于国王形象两侧,二者大小相近,但到了新王国后期,开始出现国王和官员怀抱神像或神龛的雕像。国王形象大于神,尽管其位置在神的后方,依然表达了对神的虔诚,但人与神之间的“距离感”却增强了。</p> <p class="ql-block">霍尔雕像 石灰岩 </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1905年于卡纳克神庙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伊奥尼特女神坐像</p><p class="ql-block">石</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一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卢克索阿蒙荷太普三世神庙出土</p><p class="ql-block">卢克索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雕像于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于卢克索的阿蒙荷太普三世神庙的庭院中,是考古学家发现的首个伊奥尼特女神雕像。伊奥尼特是底比斯的一位地方神,在新王国时期被纳入卡纳克当地的九神组。</p> <p class="ql-block">帕迪亚斯之子帕卡赫孔苏的方雕</p><p class="ql-block">花岗闪长岩</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1904年于卡纳克神庙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这件花岗闪长岩制成的贵族方雕属于帕卡赫孔苏,帕迪亚斯与阿斯特姆阿克比特之子。雕像头戴假发与假胡须,双手交叉于膝盖之上,蹲坐在底座上。底座的四周刻有象形文字铭文。方雕正面和背面的支撑上都刻有象形文字,但身体部分没有完全雕刻成一个立方体,身体两侧没有铭文,左右依然可见四肢和身体的曲线。</p><p class="ql-block">方雕这种雕刻形式在中王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在新王国逐渐流行开来,一直使用到后期埃及。这种类型的雕像一般被放在神庙中接受供奉,作为非王室的贵族人物的丧葬纪念。在神庙中为死去的亲属奉献方雕确保了他能够永远与神为邻,并获得部分神圣供品。方雕主人是贵族,通常是成年男性。国王和神祇从未使用过方雕。在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也有极少数的女性方雕的例子。方雕的形象通常是类似人抱膝蹲下的姿势,膝盖靠到胸口、手放在膝盖处,整个身体部分接近方形或完全砌成方形,有的雕像的脚会露在衣服外面,有的则完全被裙摆遮挡,大部分时候只有头部保留较多的细节。方雕身体部分造型提供了一个近似正方体的多个平面以便雕刻浮雕或书写铭文。</p><p class="ql-block">现如今发现的方雕大都出土于底比斯,这尊方雕同样于1904年出土于卡纳克。仅在卡纳克窖藏中,法国考古学家就发现了350多个方雕,这个数字超过了卡纳克窖藏所有石雕的三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阿努比斯像</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一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苏伊士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座雕像头部受损,但仍能看出昔日的威严:豺狼形态的阿努比斯神蹲伏在圣龛之上,头颅高昂,以警惕的目光凝视前方。</p><p class="ql-block">阿努比斯是墓地之神,掌管木乃伊防腐和开口仪式。游荡于沙漠边缘的豺狼有吞食尸首的习性,这可能是古埃及人将它们当作“冥界引路人”的原因。他最初负责守卫国王的陵墓,后来演变为所有亡者的接引者和守护神。在奥赛里斯崇拜兴起后,阿努比斯也被纳入到前者的信仰体系中,成为重要的墓地之神。</p> <p class="ql-block">人形棺盖</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前3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件人形石棺盖是托勒密时期的,死者头戴厚重的假发,有着一双夸张的大耳,双唇微微上扬,神态安详而平和。胸前的宽项圈足有九层之多,由数串饰品组成,点缀着花卉以及几何形状图案,两端为鹰隼形态的拉神头像。胸饰下方是张开双翼的努特女神,再下面以两列《亡灵书》的铭文为中心,左、右各有三层图像。与常见的人形棺不同的是,本件棺椁完全没有刻画出死者的双手,而是以巨大的宽项圈作为主要装饰,这使得棺椁整体稳重而气派,雕刻疏密有致,体现出死者生前的显赫身份。</p> <p class="ql-block">霍伦赫布人形棺盖</p><p class="ql-block">玄武岩</p><p class="ql-block">第30王朝(公元前380一前343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石棺被古埃及人称为“生命的拥有者”。这件石棺表面刻画了头戴假发的死者形象。在古埃及,玄武岩是一种相对奢侈的石料,对于非王室成员来说,制作这样一件石棺需要耗费高昂的成本。</p> <p class="ql-block">人形棺盖</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一前3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阿蒙纽特纳赫特彩绘人形内棺 </p><p class="ql-block">木、颜料 </p><p class="ql-block">第21王朝(公元前1069-前945年) </p><p class="ql-block">代尔·巴哈里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棺盖的中下部分为左、中、右三栏,中部轴线由反复出现的圣甲虫构成,有些带翼并位于圣舟上,有些则被神符左右环侍,每只圣甲虫由几何状图纹隔开。轴线两侧画面对称,共分为四层,第一层绘有坐着的奥赛里斯与站立的伊西斯;第二层则是以鹰形态出现的普塔神,女神奈芙西斯立于其旁。第三层是戴着冠冕的山羊形态的奥赛里斯,旁边为伊西斯女神,二者中间上方还有一个张开双翼、头顶日轮、手持生命符号的眼镜蛇形象。在最后一层中,朱鹫头的智慧之神图特端坐神座之上,身后是手持生命符号的奈芙西斯。在棺盖的底部,木乃伊样子的奥赛里斯手持权杖,面对着跪坐哀悼的伊西斯。棺盖侧面的头尾两处也有伊西斯的形象,双手高举,祈祷奥赛里斯的复活与再生。</p><p class="ql-block">棺箱的外侧各有八个画面,分别描绘了图特、奥赛里斯、死者及荷鲁斯四子。</p><p class="ql-block">棺箱内部的图像较为简明、疏朗,除了内部底板上的西方女神,其头部上方还画有一尊鸟身带翼女神,双手各持一支玛阿特羽毛。棺箱内侧壁上,从前往后各有三组图像,左右对称。第一组为头顶香膏的女祭司向带有蛇冠、翎毛配饰的圣柱熏香的场景,下方配有一只荷鲁斯之眼,位于西方女神伸出的圣翼上方。第二组是死者向身披豹纹披肩的奥赛里斯祈祷的画面。最后一组图像则刻画了死者的木乃伊形象。</p> <p class="ql-block">佩德阿蒙的彩绘人形棺</p><p class="ql-block">西克莫无花果木</p><p class="ql-block">第21王朝(公元前1069-前94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晚期,猖獗的盗墓活动改变了墓葬习俗,墓室装饰日益简化,棺木本身成为了来世信仰的载体,出现了以大量《亡灵书》咒语和神灵形象装饰的套棺。本次展出的佩德阿蒙套棺分为外棺、内棺和木乃伊盖板。采用这种层层嵌套式的棺木一方面是为了保护亡者的木乃伊,另一方面是利用棺木上的图像和咒语构成形象化的死后世界,使亡者的灵魂获得永生。</p> <p class="ql-block">内棺的棺箱侧面以纵向铭文带分隔出多组装饰画面,刻画了掌管来世的神祇以及供奉他们的咒语。棺箱的一侧分别有鹰头的索卡尔神、朱鹭头的图特神、奥赛里斯神、拉-荷拉克提、由豺狼拖拽的太阳船、以及亡者跪拜生命之树女神和母牛形态的哈托尔女神的形象;另一侧与此相似,但太阳船的形象有所不同,船首为蹲坐在莲花上的玛阿特女神,太阳船后方刻画了一组人首鸟身的“巴”,这些神灵居住在东方地平线,在日出时迎接太阳神的到来。棺底以象征奥赛里斯的杰德柱和冥界诸神的形象作为装饰,这些神灵以木乃伊的姿态出现,佑护亡者顺利通过冥界的重重关卡,完成重生之旅。</p><p class="ql-block">外棺的棺箱两侧同样以铭文带分隔成不同的画面。右侧刻画了复活仪式的画面,躺卧于丧葬床上的奥赛里斯抬起了上半身,表明他已经在诸神的帮助下完成了复活,被称为“生命之主”、“西方的至高者”,在棺箱左侧同样的位置,复活后的奥赛里斯端坐于王座上,在伊西斯的保护下接受供奉。棺箱两侧均有荷鲁斯四子的形象:人头的艾姆谢特、狒狒头的哈比、豺狼头的多姆泰夫,以及鹰头的克贝克塞努弗,他们负责守护亡者的内脏,确保复活仪式的顺制进行。</p> <p class="ql-block">外棺盖、内棺盖和木乃伊盖板均以金黄色为底。中央的主轴上是象征太阳神的展翼圣甲虫,圣甲虫的身体和头顶的日轮采用了凸雕的技法,目轮上依稀可辨镀金的痕迹,这种装饰方式大大增加了棺木的精致程度。死者佩戴着由多层串珠和莲花组成、覆盖了整个前胸的宽项圈。棺盖中部是展开双翼的天空之神努特,她的双冀和圣甲虫主轴将棺盖的下半部分隔为多个叙事空间,在这些画面旁有纵向书写的供奉祷文,这种图文对照的展现方式也是古埃及墓室壁画的特点。</p><p class="ql-block">外植棺盖主轴两侧的主要装饰有奥赛里斯复活和亡者供奉奥赛里斯的画面。奥赛里斯为冥界的审判官,他身后站立着象征正义和秩序的玛阿特女神,亡者来到他们面前,献上供品并接受冥世审判,最后一组图案则刻画了亡者自己的巴。内棺的棺盖上除了刻画奥赛里斯和亡者的巴之外,也刻画了鹰头人身的索卡尔神。索卡尔是孟菲斯地区的冥神,在新王国时期,对他的信仰和奥赛里斯崇拜发生了融合,因此他的形象常与奥赛里斯一起出现。</p><p class="ql-block">相比之前繁盛的新王国时期,佩德阿蒙所在的第三中间期更为动荡,政权更迭频繁,埃及也失去了在西亚地区的大国地位,然而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开始热切地将一切物质资源投入宗教信仰和对来世的向往中,使用了大量原先在礼法上只能由国王使用的宗教文献,因此这一时期的棺木装饰反而比之前要繁复奢华得多,佩德阿蒙的套棺正是反映出当时古埃及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状况。</p> <p class="ql-block">石碑</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186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狮形浇祭供桌 </p><p class="ql-block">方解石-雪花石膏(石灰华) </p><p class="ql-block">第3王朝(公元前2686一前2613年)</p><p class="ql-block">1860年于萨卡拉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供桌发现于萨卡拉的梯形金字塔旁的一处地下墓穴中,其外观与制作木乃伊使用的石床一致。这种石床表面略倾斜,末端带有水槽,方便引流防腐过程中流出的液体和清洗遗体用的水。供桌前端为两头狮子的形象,成对的狮子象征着地平线,而太阳神每日从地平线升起,石床的形状因此具有了复活的含义。但萨卡拉发现的这张石床的实际尺寸远远小于真实的木乃伊防腐床,因而很大可能是浇祭使用的供桌或防腐床的模型。</p> <p class="ql-block">带有哈特谢普苏特王名圈的手斧 </p><p class="ql-block">木、青铜、皮 </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供桌支柱</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第5王朝(公元前2494一前234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特提祭庙的石膏面具</p><p class="ql-block">石膏</p><p class="ql-block">第6王朝(公元前2345-前2181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金字塔形碑</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金字塔锥最初是金字塔的塔尖石或方尖碑的顶石,与神话中的原始山丘“奔奔石”相关,属于王室纪念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王国时期,国王们将陵寝隐藏进底比斯西岸的群山之中(即帝王谷),以自然起伏的山丘作为陵墓在地表上的“金字塔”纪念碑。金字塔锥则经历自上而下的变化,成为非王室的私人墓葬三层结构中的地上部分,也被一些学者称作金字塔型碑。</p> <p class="ql-block">镀金木乃伊面具</p><p class="ql-block">木、织物、灰泥、颜料、金</p><p class="ql-block">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332-公元395年) </p><p class="ql-block">赫尔格达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面具主人生活于罗马帝国时期的埃及,面具既有埃及艺术传统中的程式化特点,也有明显的罗马艺术凤格的印记。该男子短发,蓄着络腮胡,眼睛大而圆,鼻子略呈钩状。他右手握着玫瑰花环,左手自然地置于右手下方,画中可见指甲,但未刻画出手指关节。他身着饰有紫边的白色托伽袍,肩披白色披风,二者同系于胸前,托伽袍左侧饰有一个淡紫色的“卍”字。</p> <p class="ql-block">巴斯马提彩绘人形棺</p><p class="ql-block">木</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男性站像</p><p class="ql-block">木</p><p class="ql-block">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一前2160年)</p><p class="ql-block">萨卡拉考古遗址</p> <p class="ql-block">黄金手指套</p><p class="ql-block">金</p><p class="ql-block">第21王朝(公元前1069一前94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8王朝之后,木乃伊制作中开始使用手指套和脚趾套,目的是保护死者的遗体,防止脱水过程中手指和脚趾的脱落,有时也用它们来代替死者残缺的指头。这种做法源于奥赛里斯的神话-奥赛里斯被弟弟塞特杀死分尸,妻子伊西斯拼凑起他的尸块,将他做成了第一具木乃伊并使其复活。古埃及人因此相信,完整的身体是成功进入来世的必备条件,手指套、脚趾套等“义肢”因而盛行一时。</p> <p class="ql-block">镀金面具</p><p class="ql-block">粘合材料、金、颜料、石</p><p class="ql-block">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332一公元3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彩绘萨布提匣</p><p class="ql-block">木</p><p class="ql-block">第21王朝(公元前1069—前94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个彩绘木制萨布提匣主人是第21王朝的帕哈鲁。帕哈鲁意为“巴勒斯坦人”,这个昵称见于他本人的费昂斯萨布提人偶和《亡灵书》纸草卷,同他的另一个名字是阿哈奈费拉蒙,意为“阿蒙的勇士”,这两个名字同时出现在该彩绘萨布提匣上。帕哈鲁最重要的身份之一是阿蒙祭司,他还拥有诸多与阿蒙神相关的称号和头衔,如“神之父、卡纳克的阿蒙-拉所爱之人、卡纳克圣地的开门人、知晓天地与冥世诸秘密者”。萨布提人偶的主要功能就是替代墓主人在来世劳作,使亡者能够免除耗费体力的苦役,而随着墓葬中随葬的萨布提人偶数量增加,用于放置人偶的专门容器萨布提匣应运而生。新王国初期所见的沙布提匣多为单体盒子,可后续发展出愈发复杂的双层或三层隔间的规格较大的萨布提匣。帕哈鲁的长方体萨布提匣具有三个隔间,单体隔间的形态类似于埃及典型样式的拱顶神龛,拱顶部分被设计为木匣的盖子。三个匣体的并列放置形成了较大面积的两个宽面,分别描绘了身着盛装的墓主人帕哈鲁在圣牛和供桌面前供奉祈祷的场景,而两端的窄面则表现了守护亡者重要内脏的荷鲁斯四子两两成对,一侧为人首的伊姆赛特和豺首的杜阿姆泰夫,另一侧为狒首的哈匹和隼首的克贝克塞努夫,旨在守护追随阿蒙-拉神的亡者能够在人间和冥世之间自由穿梭。</p> <p class="ql-block">“巴”小雕像</p><p class="ql-block">木</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在埃及语中的“巴(Ba)”常被翻译为“灵魂”,但它实际上指的是一种存在变换不同形态的可能性(无论是在尘世还是在神圣领域)。</p><p class="ql-block">古埃及的灵魂观念极复杂,最常被提及的要素除了这里的巴,还有卡(Ka)、阿克(Akh)等。这些概念很难完全用现代的词汇去一一对应。卡(Ka)是物质性的灵魂能量,比较接近中国人所说的气或生命力的概念。埃及人相信卡是通过食物和饮品来维持的,因此人们在献上祭品的时候会说,“为了你的卡”。巴(Ba)则比较接近现代人所说的灵魂的概念,巴有性格以及欲望。通常巴被描绘成人面鸟的形态,在白天巴会飞出坟墓翱翔天地,在晚上则必须回到坟墓中和木乃伊合为一体。阿克(Akh)的概念则更为抽象,是死者通过丧葬仪式之后,转变而成的“变形的灵魂”,升上天空而进入恒星之中。此外,身体、名字乃至影子也在古埃及人的灵魂观念中扮演重要角色。</p><p class="ql-block">巴与身体的结合是逝者在来世中生存所必需的,而尸体的防腐保存使巴能够与之永久团聚。《亡灵书》第89章必须放置在死者胸部的人头鸟上诵读,这被认为是死者的声音在说话:“……愿我的巴从任何地方与我同行……愿我的巴看见我的身体,愿它安息在我的木乃伊上,不被毁灭或消亡。”此外,《亡灵书》第61章的内容是,恳求巴在来世不会被从逝者那里带走。人头鸟形式的巴能够在世间、天空和冥府自由移动,古埃及人认为巴代表了一个人独特的个性和特征。</p> <p class="ql-block">阿尼彩绘石碑</p><p class="ql-block">石灰岩、颜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男孩木乃伊面具</p><p class="ql-block">石膏、颜料</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前3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石膏制成的一名名为赫拉克里昂的男孩的木乃伊面具。他有着短卷发,大眼睛、高鼻梁、大耳朵,面部饱满圆润,神情好像在微笑。面具还刻画了男孩的脖子和胸前的一部分,男孩的脖子上戴有项圈,右手在胸前,手中拿着一串葡萄,一只小鸟正凑在他手前吃葡萄。</p><p class="ql-block">古埃及人认为,死者的尸体非常重要,因为灵魂在死后必须有一个住所。木乃伊面具是古埃及人为保存尸体而采取的精心准备措施的一部分,面具的存在使其逝者的样子得以另一种形式实现了不朽。表达了古埃及人想要重生来世的渴望。面具旨在保护木乃伊的头部和上部躯干,确保死亡后主人能恢复其重要功能,例如呼吸和进食。同时人们认为灵魂能够识别身体,因此面具起到了维持其面部特征的重要作用。面具的材质最早是木质的,后来埃及人改用纸莎草、亚麻混合泥灰制作出一种新的廉价材料制作面具,后来又出现了石膏制品。而国王和贵族的面具往往使用金银等贵金属。</p><p class="ql-block">第一个木乃伊面具大约出现在古王国的末期,并在此后一直作为古埃及人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出现。亚麻绷带绑好的尸体会放在人形的棺材中妥善保护,人形棺材的棺盖上也会留出脸的部位。古埃及人也会精心描绘这张“脸”,因为这张“脸”可以看成是现代的“标准遗像”:被理想化的面容不单是期望主人在黄泉之下还能青春永驻,身体健康,也希望主人以平静与自信的表情行走在通往来世的道路上。但到了托勒密时期,木乃伊不再被完整的人形木乃伊盒整个包裹起来,而是被木乃伊面具等一件件单独的覆盖物分别包裹好,同时,面具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希腊罗马元素。</p> <p class="ql-block">男性木乃伊面具</p><p class="ql-block">石膏、颜料</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一前3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女孩木乃伊面具</p><p class="ql-block">石膏、颜料</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一前3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男性木乃伊肖像</p><p class="ql-block">木、蜡画</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一前3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女孩木乃伊肖像</p><p class="ql-block">木、蜡画、金</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前3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女性木乃伊肖像画。绘制在木板上,表层除了染料外还有黄金。木乃伊肖像画现已发现上千个,但仅有极少数写有名字,以中部埃及的法雍地区出土最多。</p><p class="ql-block">其制作手法及艺术风格与埃及传统迥异,人物外貌特征、服饰等多是希腊或罗马式的,呈现出写实主义的画风,还有一些传统埃及墓葬壁画或者浮雕完全没有的元素,最典型的是肖像画主人右手所持的酒杯、左手握着的花束,以及头上戴着的冠冕,有时是七颗金星连成的,有时是棕榈叶的,有时是花冠。而装饰图案则杂糅了埃及和希腊罗马两种文化中的因素,既有埃及诸神如奥赛里斯、伊西斯、阿努比斯等的形象,也有希腊人钟爱的橄榄桂冠、玫瑰花饰,以及作为罗马社会上等人标志的紫色等等。</p><p class="ql-block">木板上的木乃伊肖像画的制作时间是学界争议不断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它们是死者生前挂在家里的肖像画,去世后取下来经过裁剪放置在木乃伊上面,因为早期的木板肖像画多数都有裁剪的痕迹,可以看出是修整后才安放在木乃伊上的。而皮特里在哈瓦拉发现的木板肖像画还带有木制画框。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这是专门为死者葬礼而制作的遗像。</p><p class="ql-block">木乃伊肖像画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凝视的目光。虽然肖像画的人物、画法、风格都有差异,但所有肖像画的共同特点,是超出正常比例的大眼睛,以及凝视前方的平静的目光。肖像画的主人们平静笃定地注视着未知的远方,眼神中充满着寂静,似乎在道别,又好像是看向远处的旅途。</p> <p class="ql-block">木乃伊面具及装饰配件</p><p class="ql-block">木</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一前3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木乃伊面具</p><p class="ql-block">石膏</p><p class="ql-block">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332-公元3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木乃伊面具</p><p class="ql-block">粘合材料</p><p class="ql-block">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332-公元3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木乃伊面具旨在保护木乃伊的头部和上部躯干,确保主人能恢复呼吸和进食等重要功能,最早出现于中王国时期。古埃及人认为灵魂能识别身体,所以面具也起到维持个人特征的作用。托勒密埃及时期,希腊文</p><p class="ql-block">化艺术与埃及本土传统相融合,复合风格的木乃伊面具是对此时“双面社会”的具象体现。</p> <p class="ql-block">镀金木乃伊装饰布</p><p class="ql-block">亚麻布、粘合材料、金、颜料、灰泥</p><p class="ql-block">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332—公元3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镀金木乃伊装饰布由多层亚麻布或纸草构成,混合石膏的一种类似纸壳的材料制作而成。图像为粗制灰泥模具上的镀金彩绘,在画布上加以剪裁后贴于木乃伊外部,其细节均以浅浮雕刻成。画面顶部是一个日轮,两侧各有一条蛇和翅膀,由两端内侧的圆点和两排羽毛组成:黄色底面,浮雕部分用金箔覆盖,下面为一块长方形泥版,两端略有偏移。碑文为黑色,背景镀金,三行碑文之间有红棕色条纹,浅黄色边框为浅浮雕。</p><p class="ql-block">铭文下方是木乃伊以及墓地的守护神阿努比斯手持日轮,向右迈步的形象。阿努比斯黑肤白眼,耳部和喉部有白线,戴着臂环、手镯和蓝绿色假发,双手举起以示崇拜,肩上、腰间均披有镶着密钉的豹皮。日轮、豹皮及首饰均镀金,背景为红褐色,阿努比斯脚下有白色条纹,第二条腿的前部有轮廓线。装饰布一方面起到保护死者身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期望死者能在冥界通过各种考验从而永生,最终加入太阳每日的循环。</p> <p class="ql-block">石碑</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木乃伊串珠盖网</p><p class="ql-block">玻璃</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前3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在希腊罗马统治时期,原先棺木上的精美装饰开始转移到木乃伊及其覆盖物上。这件盖网以华丽的玻璃珠编成寓意美好的图案,为葬礼过程增添美感,还传达了重生和死后生命延续的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伊西斯怀抱荷鲁斯像</p><p class="ql-block">长石</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阿蒙女歌者的《亡灵书》</p><p class="ql-block">纸莎草纸、颜料</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这卷墓葬纸草属于阿蒙女歌者赫尔-威本-科特,是她随葬的《亡灵书》中的一章,包含一套咒语来引导她穿越冥界。纸草应从右往左阅读,文字和图像展示了死者与神灵相会的一个个场景,死者戴着长假发、穿着白色衣服出现在画卷中。</p><p class="ql-block">墓主是阿蒙大祭司的女儿,而她的母亲也是一名阿蒙女歌者。阿蒙女歌者在神庙中服务,其头衔能让她进入神庙建筑群最神秘的深处。在祭司举行献祭和净化仪式时,女歌者们负责为神演奏音乐。从第18王朝到第22王朝,这一头衔成为最受女性贵族欢迎的宗教头衔。</p> <p class="ql-block">阿蒙祭司的墓葬纸草</p><p class="ql-block">纸莎草纸</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丧葬纸草是古埃及人重要的随葬品之一,旨在保护死者克服冥界的所有阻碍。这份精美的丧葬纸草来自后期埃及的某位阿蒙神祭司。该纸草有四个部分,包含了《亡灵书》《门之书》和《洞之书》三种丧葬文献的内容,后二者属于新王国时期国王专用的《冥世之书》这一大类。</p> <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分上有《门之书》的章节,其中有冥界之主奥赛里斯穿着白色裹尸布的场景;在他身后是协助他复活的两位女神伊希斯和奈芙蒂斯,而死者正在向奥赛里斯献上祭品。</p> <p class="ql-block">第二和第三部分上的人物代表死者和冥界诸神以及其他重要神祇,包括朱鹭头的图特和猎鹰头的荷鲁斯。</p> <p class="ql-block">接上图</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最为重要,记录了人们熟知的古埃及“末日审判”的内容:死者的心脏在天平上与正义女神玛阿特的羽毛比较重量,阿努比斯负责称量,而图特负责记录。在埃及人的想象中,倘若审判中心脏比羽毛重,那么意味着有罪,怪物阿米特将吞噬死者的心脏,而死者将魂飞魄散,迎来“真正的死亡”;如果比羽毛轻则表明其遵守公理和正义,进而可以复活。诸如此类的各种丧葬文献最初来源于王室的丧葬祭祀,在之后的历史中不断流入民间并被改造,最终成为了“全民升天通关指南”。</p> <p class="ql-block">阿匹斯神牛站像</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在古埃及神话中,孟菲斯的创世神普塔使一头处子之身的母牛受孕,诞下了阿匹斯神牛,因此神牛在繁衍方面的力量也被视为普塔神力的显现。每一代阿匹斯神牛只有一头,上一任神牛死去后,埃及祭司会根据特定的毛色选择继任者,将其豢养在普塔神庙南边的特定区域。神牛在活着时受到供养,为埃及人提供所求的神谕,在死后会葬入神牛墓“塞拉皮雍”巨大的石棺中。生下神牛的母牛也被认为具有神性,作为女神伊西斯的化身受到供奉。</p> <p class="ql-block">哈珀克雷特斯站像 </p><p class="ql-block">青铜 </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1893至1894年间由皮特里发现于科普托斯的神庙中</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哈珀克雷特斯”是“哈尔-帕-凯瑞德”、即“孩童荷鲁斯”一词的希腊语译名,在多数神话中,他是奥赛里斯和伊西斯的孩子,其形象为一含着食指的裸体男童,这个姿势原本是象形文字中“孩子”一词的标准形象,但在希腊化时期被赋予了与神秘和魔法相关的含义,哈珀克雷特斯因此也时常和魔法之神贝斯一起出现。在罗马统治埃及期间,哈珀克雷特斯成为了一位受欢迎的家庭守护神,人们相信他能庇佑儿童健康成长。</p> <p class="ql-block">塞赫迈特三神组铜像</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第26王朝(公元前664一前52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铜像以狮首女神塞赫迈特的神座为中心,香气之神尼弗特姆和魔法与医疗之神海卡分立两侧,如此组合的原因可能是后两者在神学体系中皆有神子的角色,并与塞赫迈特有所联系。神座前方是面朝三神跪拜祈祷的人物形象,或为铜像的供奉者和拥有者。</p> <p class="ql-block">阿努比斯坐像</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阿努比斯是古埃及最古老和最重要的丧葬神之一,在木乃伊开口仪式和末日审判中扮演重要角色。对阿努比斯神的崇拜在中王国时期被吸纳进奥赛里斯崇拜体系:奥赛里斯被认为是阿努比斯之父,阿努比斯则将其尸体制成木乃伊,二者通过血缘关系的建构以及阿努比斯的防腐职能建立联系。</p> <p class="ql-block">尼弗特姆站像</p><p class="ql-block">青铜、玻璃</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尼弗特姆是香气之神和疗愈之神,诞生于原初之水中浮现的莲花里。起初他可能是创世神阿图姆的一个化身,在每天日出时出生,在白天长大成熟,又在日落时进入死亡世界。他因孤独而落泪,其泪水创造了人类。</p> <p class="ql-block">双蛇狮鹫饰板</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332—公元3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在这件希腊罗马时期的石灰岩石板上,刻有两条巨蛇和一只狮鹫的浮雕。这是一块相当厚的矩形石砖,表面光滑。画面上左边的圣蛇和右边的蟒蛇盘绕在一起,竖起了头,彼此对峙,眼镜蛇在左,蟒蛇在右。在它们中间是一个小的有翼狮鹫,它坐在右边的长方形基座上,把它的左前脚放在一个花形的轮子上。它的头朝下,翅膀竖起,尾巴向上卷曲。这些图形是用高浮雕的形式表现的。还保有黑色和红色油漆的痕迹:左边蛇头顶圆盘上和右侧蛇的尾巴还有红色残留,右侧蛇的头上还有黑色颜料痕迹。在石碑的顶端还有一段世俗体铭文。</p><p class="ql-block">右边的巨蛇头戴白冠,下巴上有假胡须;左边的眼镜蛇头戴由日轮圆盘、牛角和两根鸵鸟羽毛构成的双羽王冠。两条巨蛇可能是上下埃及的守护女神奈赫贝特和瓦杰特。奈赫贝特是上埃及的守护神,也是秃鹫女神;瓦杰特则是下埃及的守护神,也是眼镜蛇女神,其最常见的形象便是头顶日轮、脖子扩张成扁平状,准备发起攻击。由于二者相互间的联系,两位女神的形象有时会发生融合,奈赫贝特可能会以头顶白冠的眼镜蛇形象出现,就像这幅浮雕一样,而反之瓦杰特有时也会表现为长着蛇头的秃鹫形象。两位女神都与王权和王冠紧密联系,是国王乃至王室的守护者。两条巨蛇中间的狮鹫是一种神话生物,有狮子的身体和鹰的头颅与翅膀。</p><p class="ql-block">狮鹫,又被称为格里芬,是古代中东和地中海地区最受欢迎的装饰图案之一,可能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的黎凡特地区,它的功能可能是保护性的。在古埃及,狮鹫往往与荷鲁斯神联系起来,可能象征着国王的“卡”。因而浮雕可能代表着上下埃及的守护女神对国王的守护。</p> <p class="ql-block">鹰形护身符</p><p class="ql-block">金属</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蛇形护身符</p><p class="ql-block">石、釉</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河马雕像</p><p class="ql-block">费昂斯</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前3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朱鹭雕像</p><p class="ql-block">费昂斯</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一前3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玻璃圣甲虫</p><p class="ql-block">玻璃、木、金</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圣甲虫即蜣螂,在古埃及人眼中,圣甲虫象征着初生的太阳。在象形文字中,圣甲虫符号意为“显现”,这种显现指的是太阳神和整个宇宙秩序从无到有的诞生与每日的更新。这种联想可能来自古埃及人对自然界的观察,他们将蜣螂在沙地推动粪球的现象与太阳的运行轨迹联系在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圣甲虫</p><p class="ql-block">片岩</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贝斯站像</p><p class="ql-block">费昂斯</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贝斯常被描绘为一个全身赤裸的矮人,并以正面肖像出现,似乎随时准备攻击试图靠近的邪恶力量,因此被视作民间保护神,尤其是保护孕妇儿童和其他家庭成员免受恶灵和不幸的侵扰,并衍生出掌管音乐、舞蹈等引发欢愉的职能。</p> <p class="ql-block">荷鲁斯之眼</p><p class="ql-block">金属、蜡、木</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鳄鱼护身符</p><p class="ql-block">陶</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彩绘木棺</p><p class="ql-block">木、颜料</p><p class="ql-block">中国王国时期(公元前2055-前1650年)</p><p class="ql-block">艾斯尤特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这个制作精美的木棺出土于艾斯尤特,棺椁主人名叫达格(Dag)。棺身四周写有象形文字铭文,记载了达格的身份、社会地位及其宗教信仰。中王国时期,古埃及的艺术和文化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被称为埃及的“古典时代”。这样的木棺不仅是对逝者肉身的保护,也是其信仰的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木棺外侧描绘了一双荷鲁斯之眼。在神话中,荷鲁斯在与塞特争斗中眼睛失明,后来在月神帮助下复明,因此它具有保护、治愈和复活的象征含义,也是冥神奥赛里斯死而复生的关键。因而,棺椁上的荷鲁斯之眼象征着神灵(尤其是荷鲁斯)在来世之旅中对死者的注视和保护。中王国时期的木乃伊一般都是侧放在棺椁中,对着荷鲁斯之眼,面向东方,死者通过这双眼睛看见每天升起的旭日,观念与现实也由此得以连结。</p><p class="ql-block">棺身上的横向铭文带描写了死者向冥神奥赛里斯以及死者的保护神阿努比斯等神祇供奉和祈祷的过程。而竖列文字则分别提到了死者内脏的守护神(即荷鲁斯四子)以及赫利奥波里斯诸神(他们分别代表天空、大地、空气和潮湿等大自然的元素)。</p><p class="ql-block">这些写在棺椁上的丧葬文献被称为《棺文》,既继承了古王国时期的《金字塔铭文》,又是后来《亡灵书》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神像</p><p class="ql-block">费昂斯</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01、带翼圣甲虫</p><p class="ql-block">费昂斯、木、金</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圣甲虫护身符通常为一只蜣螂的形状,有时带有展开的双翼。《亡灵书》中曾写到用黄金雕刻成圣甲虫护身符,辅之以圣油,可用于死者的开口仪式,确保死者的心在冥世审判的称心仪式中保持缄默,避免说出对死者不利的证词。</p> <p class="ql-block">02、圣甲虫</p><p class="ql-block">费昂斯</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03、圣甲虫</p><p class="ql-block">片岩</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04、刻有图特摩斯三世王名的木制工具</p><p class="ql-block">木</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05、杰德柱</p><p class="ql-block">费昂斯</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06、权杖顶端的阿努比斯</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07、勺</p><p class="ql-block">木</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08、镊子</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09、医用工具</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0、针</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1、荷鲁斯之眼</p><p class="ql-block">陶</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2、荷鲁斯之眼</p><p class="ql-block">金属</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一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3、荷鲁斯之眼</p><p class="ql-block">铅、金</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赛提尔伯尼的卡诺匹克罐(1组4只)</p><p class="ql-block">方解石-雪花石膏(石灰华)</p><p class="ql-block">第26王朝(公元前664-前52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古埃及人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会将特定的四个内脏取出,经过处理后分别放置在四个卡诺匹克罐里,以护佑亡者的身体在来世完整无缺地复活。卡诺匹克罐得名于首次出土之地的希腊名,而非古称。从第19王朝到新王国末期,卡诺匹克罐的顶盖雕刻进一步精细化,并被赋予了明确的象征含义,这时的盖子被雕刻为荷鲁斯四子的形象,他们是肝脏的保护者、人头的艾姆谢特,肺的保护者、狒狒头的哈比,胃的保护者、豺头的多姆泰夫,以及肠的保护者、鹰隼头的克贝克塞努弗。</p> <p class="ql-block">木盒与186个萨布提俑</p><p class="ql-block">木、费昂斯</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萨卡拉考古遗址</p> <p class="ql-block">陪葬俑是古埃及墓葬实践中的重要用具,古埃及人认为,这些被称作“萨布提”的人俑能够在来世继续作为仆役为逝者服务,让其在死后世界依旧能得到安享,不至于孤身一人。早在古王国时期,这一习俗就已出现,并一直延续到这组展品所所属的后期埃及时期。在这件木盒中,密密麻麻装了整整186只费昂斯材质的陪葬俑。与通常所见的人形俑不同,这些陪葬俑几乎难辨人形,而是呈两头弯曲的槌形,做工较为粗糙。</p> <p class="ql-block">王陵模型</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55-前1650年)</p><p class="ql-block">苏伊士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01、头枕</p><p class="ql-block">赤陶</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02、头枕</p><p class="ql-block">木</p><p class="ql-block">第19王朝(公元前1295一前1186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头枕下方的女性形象双膝跪地,作托举状,或与天空女神努特托举太阳相关。在古埃及信仰中,头枕与死亡和来世有关,因为死亡和睡眠相似,是暂时的无意识状态。随葬头枕寓意着死亡只是一场梦境,而死者终将醒来。</p> <p class="ql-block">03、河马雕像</p><p class="ql-block">费昂斯</p><p class="ql-block">第17王朝(公元前1580—前1550年)</p><p class="ql-block">1860年于德拉·阿布·埃尔-那伽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件来自于第二中间期的费昂斯河马小雕像于1860年发现于德拉·阿布·埃尔-那伽的奈菲尔霍特普之墓。奈菲尔霍特普是第十三王朝的王宫书吏,除了河马小雕像之外,他的墓葬里还出土了著名的底比斯王宫管理纸草文献。早年学界根据他的木棺形制判断他是第十七王朝的官员,而最新研究表明奈菲尔霍特普可能属于第十三王朝。</p><p class="ql-block">在古埃及的信仰体系里,不同性别的河马对应着不同的神明:雌性河马在混合了河马头、人身、狮足、鳄尾的特征之后,化身为二足站立的女神塔沃瑞特,守护孕妇与婴儿,象征丰产与繁育;而雄性河马是塞特的诸多化身之一,象征沙漠与雷暴、混乱与失序,多以四足着地的河马形象出现。相比之下,蓝色费昂斯河马小雕像可能侧重于体现自然生态的和谐之美,广泛流行于中王国时期。世界各大博物馆皆有不少馆藏,最出名的此类小雕像是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小河马“威廉”。河马的蓝色身体上大多绘有黑线勾勒的尼罗河两岸的动植物,例如纸莎草、睡莲花、水鸟、游鱼等,其中费昂斯材质所带来的独特蓝色作为底色,意指尼罗河水的粼粼清波,动植物之间的互动则体现了尼罗河充沛的生命力,二者共同构成了古埃及人对于来世田园牧歌式生活的美好想象。古埃及人在墓葬中放置河马小雕像,旨在帮助亡者顺利实现复活,抵达来世的乐土。</p> <p class="ql-block">04、彩绘模型床</p><p class="ql-block">陶、颜料</p><p class="ql-block">第19王朝(公元前1295一前1186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一位妇人闲适地躺在床上,她的侍女站在一旁——这一随葬模型生动地为我们展现出古埃及人的家居生活。现存的床几乎都来自国王与贵族墓葬,在墓中放置这类模型不仅体现出墓主生前的财富与地位,也带有死亡如同入睡、终将重新醒来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05、彩绘鸭形化妆盒</p><p class="ql-block">木、颜料</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只针尾鸭造型的化妆盒,翅膀部分是盒盖,可向外旋转,露出下面的储物空间。鸭子等水禽是古埃及人重要的食物来源,捕猎和圈养鸭子的画面是古埃及艺术中重要的装饰主题之一,因此鸭子形状的容器也象征着来世生活的丰裕和平安。</p> <p class="ql-block">06、牛犊形化妆盒</p><p class="ql-block">木、颜料</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07、梳子残片</p><p class="ql-block">角</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08、铜镜</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古埃及语中的“镜子”一词与“生命”同音,因此很多镜子也被有意制作成生命符号“安卡”的形状,圆形的镜面也使人联想起日轮和太阳神的生命力,因此除去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镜子也是重要的随葬品和仪式用品。古埃及人自巴达里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到前4500年)就开始制作镜子,材质包括透石膏、黑曜石,以及金、银、铜等金属,最早的铜镜则诞生于公元前2900年。</p> <p class="ql-block">09、人形化妆勺</p><p class="ql-block">木</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10、彩绘化妆勺</p><p class="ql-block">木、颜料</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一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11、人形化妆勺</p><p class="ql-block">木</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12、权杖</p><p class="ql-block">木</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13、回旋镖</p><p class="ql-block">木</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厕所座圈</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01、丧葬船模型</p><p class="ql-block">木</p><p class="ql-block">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186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船的模型是常见的随葬品,因为它们与拉神的太阳船和引导死者前往永恒领域的“亡灵之船”概念有关,二者都强调了生命超越死亡的连续性以及尘世与神圣领域之间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02、彩绘船桨模型</p><p class="ql-block">木、颜料</p><p class="ql-block">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55-前165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船桨模型表面描绘了莲花图案。在古埃及人的想象中,天空和冥世都与现实中的埃及一样,拥有一条类似尼罗河的大河,神明和亡者乘船在其中往来,船和船桨因此具有了接引亡者前往冥世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抚琴陶俑</p><p class="ql-block">东汉(公元25-220年)</p><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绿釉陶屋</p><p class="ql-block">东汉(公元25-220年)</p><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五孔笛</p><p class="ql-block">芦苇</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03、帕赫里佩杰特彩绘石碑</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第20王朝(公元前1186-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04、书吏卡的塞尼特棋盒与13颗棋子</p><p class="ql-block">棋盒:木</p><p class="ql-block">棋子:木、费昂斯</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塞尼特是古埃及人的一种棋盘桌游,这一名称在古埃及语中意为“通过”, 关于这一游戏的最早证据可以追溯到古王国时期的壁画。这组塞尼特棋具属于19王朝的书吏卡,该棋具包含棋盘(一面是一些图案和二十个格子,另一面是三十个格子)、可以插入棋盘中的棋盒、一组帽形的棋子、一组车轮形的棋子以及两枚木制骨头状的骰子。其中一枚棋子是陶制的并上了彩色的釉,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可能代表了独特的功能。游戏的具体规则不得而知,但至少在新王国时期该游戏反映的是人的灵魂穿过冥界的过程和概念——在《亡灵书》的第17章中,死去的人就与一个看不见的对手玩塞尼特棋。一场完整的塞尼特游戏中,两名玩家分别驱使两组棋子,而每组棋子之间又有区别。棋盘本身指示了比赛的方向,通常是从左上角开始,而最后五个方格是棋盘上装饰最为丰富的,通常是代表美好或水生生物的图案。塞尼特棋在古埃及非常流行,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玩这种游戏,著名的图坦卡蒙和拉美西斯二世的王后奈芙塔丽的坟墓中就描绘了下塞尼特棋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05、特殊形状的骰子</p><p class="ql-block">骨</p><p class="ql-block">拜占庭时期(公元395-641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06、骰子</p><p class="ql-block">木</p><p class="ql-block">拜占庭时期(公元395-641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07、骰子</p><p class="ql-block">石英</p><p class="ql-block">拜占庭时期(公元395-641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08、方形骰子</p><p class="ql-block">板岩</p><p class="ql-block">拜占庭时期(公元395-641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