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往事!

雷电

<p class="ql-block">经典照片的故事</p><p class="ql-block">1968年11月5日,是文革期间广州知青首批赴海南上山下乡的日子,华师附中高一(6)班去屯昌县南吕农场的几个女同学在洲头嘴码头登上红卫三号轮船后,正与码头上欢送的人群挥手告别。这时报社的记者正在拍摄,记录下了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这一盛况。此照片登上了人民画报,而且五十年来但凡报刊上登载有关知青上山下乡纪念文章,均以此照片配套发表,成为不可多得的经典照片。</p><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原海南岛屯昌县南吕农场三队广州知青:李旦</p><p class="ql-block">投稿者:原海南岛屯昌县南吕农场二队广州知青:张其伟是六师八团南吕农场 的知青。</p><p class="ql-block">转自粤海知青画册活动群</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3日</p> <p class="ql-block">照片故事这张老照片摄于1971年的海南岛屯昌县南吕农场。那时,我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那里才两年多,就被抽调到宣传队。照片拍的是我们排演的“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选段—《深山问苦》。由于当时全国都在学习“样板戏”,它是最受欢迎的剧目,成了整台节目的重头戏。在这张剧照中,右边的是“杨子荣”,由广州知青吴维庆扮演。他高大的身材,英武的动作,随着鼓点甩头亮相时锐利的眼神,时时博得观众阵阵的掌声。中间的“小常宝”由海口知青陈玉花扮演。听说她的爸爸以前是海南琼剧院的院长,大概是家庭环境的熏陶,她的京剧动作和唱腔可真试模试样。照片左边的就是我,扮演小常宝的爹—“老常”。那时才十九岁的我,还不知道当爹是啥滋味,就在圆圆的嫩脸上画上黑黑的连腮胡,扮人的爹了。那既幼稚又老成的样子也许挺好笑的。整出戏,我只有一句台词:“八——年了!别提——它了!”显然,我是配角。但阵阵掌声传来时,我觉得我和他们一样出彩!别提有多开心了!我们参加完师部文艺汇演和团部汇报演出后,开始了“送戏下乡”——到二十来个连队巡回演出。印象最深的是送戏到苗族山寨,路途遥远,人地生疏,语言不通,就象到了南美洲印地安人的部落一样。“我们演的京剧他们听得懂吗?演出效果能行吗?”出发前大家都有这个疑问。但当我们到达目的地受到夹道欢迎时,当每个节目演完掌声象雷鸣般响起时,我感到我们就象是文化天使,为干渴的荒漠引来了清泉一样。真舒心!真快乐!文章作者、照片提供者:张其伟 茂名市第十一小学校长 联系电话:2297742 13500077790 邮编:525000</p><p class="ql-block">转自粤海知青画册活动群</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3日</p> <p class="ql-block">谢谢各位知青</p><p class="ql-block">有照片就有故事</p> <p class="ql-block">1968年11月8日广州15中的同学在太古仓乘坐红卫4号奔赴海南琼海南俸农场</p><p class="ql-block">(资料来自15中农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