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为我国五大宗教之一,道教是唯一发源于我国且由中国人自行创立的宗教,也被称作本土宗教。道教起源久远,内涵丰富,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倡导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其拥有众多神仙体系,具备独特的修炼方法与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哲学、艺术等领域影响深刻,至今仍有大量信徒与研究者。</p> <p class="ql-block">1、正一派:又称正一道或天师道,最初称五斗米道,入道者须交五斗米,其始祖是汉末张道陵。张道陵在江西龙虎山创教,后被尊为祖天师。张道陵在巴蜀地区建立了二十四个宗教活动中心,即二十四治,构建了正一派的组织体系。正一派在元朝以后与全真派并列为道教两大教派。其传承强调血缘关系,尤其是近亲血缘关系。</p><p class="ql-block">元成宗时,张与材被嗣为第三十八代天师,袭掌江南道教,此后天师世系均以“正一教主”身份出现,并统领江南阁皂山、龙虎山、茅山等三大符箓道派。正一派是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以符箓斋醮、降神驱魔为主要宗教活动的道派,如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净明派、太一道等均称正一道或正一派。</p> <p class="ql-block">2、全真派:又称全真道,与正一派并为道教两大派别。全真派由王重阳创于金大定七年(1167),主张三教合一,强调清修炼养,要求出家道士不娶妻室,多住观内。其支派众多,如钟离帝君钟离权的正阳派,纯阳帝君吕洞宾的纯阳派,重阳祖师王重阳的重阳派等。</p><p class="ql-block">全真派不尚符箓,不侈谈神仙长生,强调性命双修、先性后命的内丹修炼。认为识心见性则可超脱生死,修道即是明心。全真派重视儒家的伦理道德实践,主张功行并重,清净恬淡,无私寡欲。认为有功无行不能成仙,强调内修功夫与济世利人的德行相结合。</p> <p class="ql-block">3、太一道:金初萧抱珍创立,主张以老子之学修身,以巫祝之术御世。其教义强调内炼与符咒法术相结合,通过修炼身心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在传承上,太一道有着严格的规定和独特的方式。该派注重师徒传承,且对弟子的品德和修行要求颇高。</p> <p class="ql-block">4、上清派:因总坛在茅山,故又称茅山派。该派由南天师道衍变、分化而来,诞生于东晋兴宁二年(364 年),开山祖师是南岳魏夫人魏华存,集大成者为南朝萧梁的陶弘景。上清派奉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为最高神。上清派多重于个人精、气、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箓、斋醮和外丹,贬斥房中术。其最具特点的修炼方法是存思,认为通过存思,天地之神可以进入人体,人体之神与天地之神融合,即可长生不老,飞登上清。</p><p class="ql-block">上清派强调独特的成仙思想,构想身中之神,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自我拯救的需求,客观上促进了道教向理论化方向发展。上清派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教义和修炼方法对道教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它的存思、服气、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对道教斋醮仪式也影响颇大。</p><p class="ql-block">同时,其经典中的一些观点和理念与传统医学也有相通之处,对研究道教的养生气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上清派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众多道士的传承和发展,如杨羲、许穆、许翔、马朗、马罕、陆修静、孙游岳、陶弘景等。茅山派的法术在民间有诸多传说,但需要注意的是,民间流传的所谓“茅山术”多有误解,真正的茅山道士属于道教的上清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5、楼观派:也叫尹喜派。楼观派形成于北魏时期,流传至隋唐间,以楼观为中心,主要传播于北方关陇地区,在南北隋唐时期影响极大。楼观位于今陕西周至终南山脚下,地近长安,风景秀丽,隋唐两代以后成为北方著名的道教大丛林。该派尊奉老子、尹喜为祖师。</p><p class="ql-block">其创派祖师的原型是春秋时代与老聃齐名的道家人物关尹,后世的传说将其不断神化。楼观派奉持的主要经典包括《道德经》《南华真经》《太平经》和《关尹子》等,主要阐扬老子之道,并以老子之道解说炼形之术和长生之说,涉及道教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政治思想等方面。</p> <p class="ql-block">6、丹鼎派:又称金丹道教,是对道教中以炼金丹求仙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该派最早由古代的神仙家、方仙道发展而来。其流传至今的早期理论著作是《周易参同契》,被奉为万古丹经王,对后世炼丹家影响极大。</p><p class="ql-block">魏晋时期,葛洪进一步发展了金丹派神仙道教,并作了理论上的总结。南北朝隋唐时,丹鼎派以炼外丹为主要特征,即用炉鼎烧炼铅汞等矿石药物,以配制可服食的长生不死的金丹;宋元以后,则由外丹转向内丹。内丹大体上是把人的身体当成“炉鼎”,以自身的精、气为药物,用神去烧炼,使神气相交结成之物。全真道南北宗都属修炼内丹。</p><p class="ql-block">在道观建筑风格上,丹鼎派道观为五行八卦式建筑,以江西省三清山丹鼎派建筑为代表。三清山的道教建筑如雷神庙、天一水池、龙虎殿、涵星池、王佑墓、詹碧云墓、演教殿、飞仙台等八大建筑,都围绕着中间丹井和丹炉,按八卦方位一一对应排列,其南北中轴线特别长,所有其他建筑在中轴线两端展开,构成严密的建筑体系,这体现了道教内丹学派取人体小宇宙对应自然大宇宙,同步协调修炼“精气神”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7、符箓派:符箓派是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为主的道派,也叫符水道派,来源于远古时的巫祝方术,与中国民俗联系紧密。该派宣扬鬼神崇拜,靠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等方式来发挥作用。符箓派认为符箓是沟通人与神的秘密法宝,有召神劾鬼、镇魔降妖、治病除灾等作用。</p><p class="ql-block">画符有一定程序和讲究,通常包括设坛行祭礼、净心净身、准备相关用品等,且对笔、水等用品也会用神咒来敕,使其具有神威。符箓由符头、主事神佛、符腹、符脚、符胆等要素组成,符胆也被视为一张符令的灵魂和主宰。</p> <p class="ql-block">8、闾山教:又称闾山道、闾山派等,是长江流域华南地区道教的重要流派,流行于中国的福建、广东、浙江、江西、江苏、湖南、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地。其派源于魏晋南北朝许逊祖师的净明忠孝道,盛行于唐宋,以江西为发祥地。</p><p class="ql-block">闾山教的组成因素包含道家、儒家思想以及巫觋思维,还吸收了些许佛教思想,它形成了斩妖蛇、治疫疾的巫法体系——闾山法,并吸收了灵宝派符咒科仪。闾山教供奉许逊、临水三奶(陈靖姑、林九娘、李三娘)等神明。因地域不同和“法主”信仰的区别等因素,产生了夫人教、法主公教、普庵教等不同派别。其科仪内容广泛,如“五台全科”“祝由科”“表辰奏赦”等。</p><p class="ql-block">闾山派道士分为红头法师和黑头法师(也称乌头法师)。红头法师主要奉临水夫人等三位女神为祖师,以红头巾作为标记,称作“三奶派”,主要进行驱邪收妖、消灾解厄、押煞纳福等吉祥法事;黑头法师主要供奉法主公,以黑头巾作为派系标记,擅长丧礼法事、超度驱邪等。此外,闾山教还有一支系专职小法,供奉佛教临济宗高僧普庵法师,又称“普庵派”。</p><p class="ql-block">闾山派法术以强硬的霸道法术为主,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其行法方式中的诀和咒多具攻击性,所踏罡步也体现出霸道之法,例如上刀山、下火海、登云楼、下油锅等都是闾山派独有的法术。</p><p class="ql-block">闾山派道士多为散居,每人都有自己的法坛,法坛名称来源分为世袭制和自立法坛两种。世袭制的法坛如天威法坛、威灵法坛、通应法坛等;自立法坛则是通过拜师学艺圆满后,经传度仪式封坛号而设立。</p><p class="ql-block">闾山教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多种宗教元素和地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教义、法术和信仰体系。</p> <p class="ql-block">9、北帝派:北帝派是初唐时出现的道教流派之一。北帝派崇奉北极紫微大帝—北帝,北帝被认为是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统御诸星和四时气候的神灵。</p><p class="ql-block">北帝派擅长治制六天鬼神、辟邪禳祸。其法以符咒为主,多运用北极紫微大帝神咒、天蓬神咒等,以劾召鬼神,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和强大的威慑力。</p><p class="ql-block">在修炼方法上,强调存思服气、叩齿、咽津等,注重内炼与符咒法术的结合。通过修炼,信徒期望能够获得北帝的庇佑和灵力加持,从而达到驱邪除魔、保平安、求长生的目的。</p><p class="ql-block">北帝派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民众需求密切相关。初唐时期,社会动荡,人们渴望通过宗教的力量获得心灵的慰藉和对未知世界的掌控,北帝派的法术和教义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应对恐惧和不确定性的方式。</p><p class="ql-block">北帝派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它的符咒法术丰富了道教的法术体系,对后世一些道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帝派逐渐融入其他道派或者演变,但其部分教义和法术在道教的传承中仍有所保留。</p> <p class="ql-block">10:六壬法派:创派祖师为清朝时期高州府电白县的谢光明祖师,其名字的由来与中国阴阳八卦的理论有关。从前的符咒技艺,必须是正式皈依道教的弟子,在受箓之后,方可学习。但因清朝道光皇帝担心学了符咒技艺的汉人可能会用来对付他,于是召当时天师入朝,明令禁止再传授符箓。当时天师府的道长们为使符咒技艺不失传,便在云游十方时,挑选一些与道有缘的俗家众生,将符咒技艺传授给他们,此后,符咒技艺便在民间流传开来。</p><p class="ql-block">六壬法派从清朝的谢光明祖师创教派后,长久在高州府流传,再向东方传至客家族群,客家人中代代传承。该派传承较为严格,早期传男不传女,传媳不传婿,其他籍贯的人通常只可以学习一般应用的六壬符咒。</p><p class="ql-block">不过,在20世纪70年代香港打破了这个传统,现今的六壬法派已达到有教无类的程度。现代人学习六壬符咒,只要人品正直,入门后不骗财骗色,通常都可以入门学习,但需注意道教不准吃牛肉的禁忌。</p><p class="ql-block">中国道教的流派众多,以上只是常见流派,正是这众多流派才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道教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