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近读了杨本芬的作品《秋园》《浮木》《我本芬芳》《豆子芝麻茶》。是像小学生新华字典那样大的书,写的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名人的经历当然珍贵,但普通人的碎片记录能留下来更会特别动人。他们是全然无名的芸芸众生,他们在洪流中挣扎,无声无息的来,无声无息的生活,无声无息的死去,如同劳碌一生的小蚂蚁。他们记录的社会生活,尤其真实的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生活风貌,如果没人书写,他们就注定会被深埋。经历过苦难的人多数并没有能力讲述。像杨本芬是当时有知识的女性却为生计四处奔忙,无暇记录。退休之后,花甲之年开始写作,这种来自底层的叙述显得罕有而珍贵,引起众多的读者的共鸣。一个最微小的个人也可以呈现与记录鲜活的历史,一个平凡的生命,当你如果实呈现,也会焕发出感召他人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没有人天生是作家,人们天生具有表达的欲望与能力,写作不是一种特权,不过更多的人为存活竭尽全力,生根开花,活下去是首要任务。等生活安定,日子有闲,心里装的往事层层叠叠的摞着,装满了就会从口中溢出,有的人就可以从笔端流下,把平凡如草芥的自己和与自己有过交集的乡民还原出来。泡影破灭于水面,闪电消失于天空,而写下的这些故事,这一场场的记忆,却能让后人探知那个时代的生活。这一颗颗露珠似的记忆,微小而短暂,但在破灭之前也闪耀着晶亮光芒,是一个完整的宇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80多岁的杨本芬是这几年最受关注的“素人作家”之一。她以一家三代人的生平故事作为素材,前后写作出版了《秋园》《浮木》《我本芬芳》三本书,合称“女性三部曲”。出版销量很多,仅《秋园》多达八万余册,阅读反响热烈。杨本芬写作的缘起是母亲去世,她意识到如果没有刻意的记录,那么个体生命存在的历史将随着死亡永远消失。她要以写作的方式,回顾令人心碎的往事,捕捉温暖美好的片刻,也提出深藏她内心的精神困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秋园》中秋园一生的轨迹无出其二。1932年从洛阳到南京,秋园许配给仁受,成亲;1937年从南京到湘阴,与仁受一起回乡间定居;1960年,秋园在湖南无立锥之地,逃往湖北;1980年从湖北到湖南,后夫去世,秋园被儿子接回湖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秋园对丈夫的态度同样千依百顺,“仁受就是她的天,她依他如父如兄。秋园想得很简单:仁受说去哪儿就去哪儿,仁受说怎么办就怎么办。”遗憾的是,历史变迁中,仁受无法顶天立地。他为尽孝滞留乡间丢失公职,买屋不成被骗光所有的钱财,他的薪水大多贴补公务,家庭生活难以为继。山穷水尽之际,秋园幸运地获得小学教员一职,也让仁受在附近谋得教职。家庭团圆、生活安定,是秋园最大的梦想。为了获得社会认可,新中国成立之后,仁受执意辞去教职当农民,带着家人从花屋里搬到黄泥冲。他的每一次“努力”,都给妻儿带来更大的痛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本芬芳》更加细致地反映了婚姻中的男女情感错位所造成的痛苦,并发出震惊且悲伤的感叹,“想不到你会对我不好!”在吕看来,妻子不过是一个生育工具或者是一种家庭设备,他从不打算将她作为“平等的人”进行情感交流。而惠才努力工作,争取独立,生儿育女,操持家常,期待丈夫的“爱”“陪伴”和“共情”。吕更愿意在公共环境中卖力扮演好人,坚持在医院值夜班、陪伴新来的女学生,拿出半个月的生活费招待在乡下认识的熟人。婚姻里的“好”或者“不好”是私人标准,然而,也往往在最为私密的空间里,反映出一个人最深层的习气秉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成为写作者,对于杨本芬来说,是重新发现自我的过程。写作让她重新抵达生活的现场,梳理个人经验,进而重申生命的价值。虽然是初次写作,杨本芬却表现出高超的叙事技巧,体现出深邃的叙事智慧。这种智慧可能并不是来自练习和模仿,而是岁月沉淀之后对人生和世事的深思熟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然是个人自传体小说,但是叙事者将人物放在历史的坐标里,故事时间与历史相重合,人物的性格和经历都变成可读的,而且具有公共价值。</p><p class="ql-block"> 在主题写作和人物塑造上,杨本芬注重多层面、多维度的阐发。秋园和惠才都靠母性的力量渡过生命难关,但母亲也不都是伟大的。在闭塞的乡间,孩子也可能成为女性索取精神慰藉或者转嫁心理创伤的对象。《浮木》中《李娭毑》一节写到,李娭毑年轻守寡,生活孤苦无依。冬天让儿子陪自己睡觉,儿子结婚之后依然如故,媳妇四处宣传,李娭毑羞愧难当,上吊身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杨本芬的小说在结构上呈现出虚实相生的美学特征。小说表面以女性作为视角,也以女性作为主要人物,但潜在层面,历史的具体进程才是左右人物命运的真正力量。女性在这个力量链条的末端,其命运确如“浮木”一般无法自己主宰,她们的“进”与“退”往往是看不见的力量在操控。此外,杨本芬擅长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形象,她笔下的人物语言大都生动至极,同时也能深刻体现人物的性格,有些具有复杂意味的细节则用白描的方式叙述出来,冷静克制,不渲染,不煽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杨本芬而言,写作不仅是通向自我的秘密花园,还为她铺设了与深远的历史、宽广的社会对话的桥梁。也许她在婚姻中未能得到完全的理解和赞许,但却可以通过写作表达心声,实现自我价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打动人心的句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人的生命力真是顽强,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中都能活下来。”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惠才无法从吕那儿获得温暖,便越发想有一门事做,希望能独立生活,不依靠他人。她办了图书馆的借书证,努力看书,努力找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3.“她渴望有个温暖的家,有个善解人意的丈夫,可是偏偏遇到一个如此冷漠的人。跟他讲夫妻需要互相体贴爱护之类的话,他就像鸭子听雷一样浑然不觉。”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外面形形色色的人,吕都会尽量去帮助、庇护,唯独对身边的妻子不闻不问。吕又是个油盐不进的人,她拿他毫无办法。”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惠才越来越认命了,认了命就没那么痛苦了。这又能怨谁呢?只怨自己嫁错了人。”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惠才仍憋着一肚子委屈和愤怒,它们仿佛浓重的乌云般久久无法消散,又似有万重山压得她透不过气。”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知道惠才有气,但他既不会认错,也不会主动找话讲。这日子味同嚼蜡,最大的好处就是安静,安静中掺和着痛苦,让人欲哭无泪。”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8“婚姻就像一个人'字,一撇一捺是夫妻双方的支撑,是柴米油盐与风花雪月的对抗,更是利益之间的权衡较量。”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4.11.3 243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