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顺丰快递,风雨无阻,恰似真心英雄。它把课堂内外杂志社慷慨馈赠的《小讲坛 大先生》送到了我的手中。我如获至宝,用洗手液洗了三次手,还惟恐玷污了它的圣洁。于是,我又用香皂搓了五回手,这才敢小心翼翼地笑纳它的恩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本书是由周洪宇教授倾情主编的。书的威名,引起了我的“特别关注”,我就欣喜若狂地去对封面进行“高端访问”。小与大对比鲜明,讲台与先生相得益彰。林徽因先生曾言:“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而我却要说,爱上一本书,是因为书中流淌着某个喜欢的人的心血与汗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该书封面的其实并非书名,而是一个十分醒目的图案。这个图案呈现出来的是讲桌的造型,讲桌的上面还有两个正在亲切交谈的话筒哩。除去话筒,那讲桌远远地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I。讲桌旁边,并没有出现大先生的身影,而他们的名字却都被赫然地镌刻在了目录之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何为大先生?你以为大先生就是在小讲台上悠闲地散着步、时而昂首挺胸、时而痴情地仰望天花板的那个男人吗?其实不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何为大先生?我仍在思考。你以为大先生就是在三尺讲台上玉立、俯视台下的一切花草树木、踱起步来裙角飞扬的那个女人吗?答案是:非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写照,令人景仰。他是大先生,他是当代中国教师的精神偶像。他的这句话也成了广大园丁的座右铭。周洪宇教授取其光泽,将其安放在了思想领域的高山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一大事来”“拜人民为师”“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这三个小标题与其说是在为陶先生歌功,不如说是在为他颂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一大事来”,这件大事就是教育,是指国民教育,尤其是指平民教育。陶先生用自己的灵魂的触角与天下苍生亲切交往。他编写的《平民千字课》就是最美最赤子的见证。明明是有血有肉的教师,而他却把自己打造成了有肝有胆的教育的风向标。他把《平民千字课》无偿地送到了千家万户的心坎上。他希望每家每户都能够有书香,一年四季都能够甜美地绽放。在陶行知先生看来,你只有发现文化之花,才能够拥有长盛不衰的美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创办晓庄师范,他把自己1万多元的稿费当成了“公款”。就这样,他连一分钱也都没有贴补家用。有些人潜心向佛,南北地拜神,而陶先生却把人民当成了值得敬仰的“菩萨”——教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是一个喜欢阅读、更热衷于写作的家伙,虽然文笔还很幼稚,没有大家的名贵气质,但是领到手的稿费也有个小几千。与陶行之先生的稿费的去向相比,我都感到害臊,因为我的稿费大都用来购买与专业教育有关的书籍了。陶先生是个大公无私的人,他的心底里只有庄稼,并没有杂草。而我呢?凡夫俗子一个,还是摆脱不了私心杂念的缠绕。唯有虔诚地朝拜,方能不负他对后世教育的深刻影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毛主席赞誉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也就顺理成章了。这与在教育的墙角挖老鼠洞的其他人的斑斑劣迹相比,简直是大相径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陶行之先生是个精神富翁。你恐怕做梦都不会想到,在盛夏的烈日下,他却是个物质层面的乞丐。他仅有的一件像样的衬衫,虽然还没有干透,但是在朋友急事的邀请下,他却没有来得及晒干,就穿了出去。这一穿,就穿出助人为乐的美德。这一穿,就穿出了热爱教育的品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平民教育,他宁愿吃草。为了劳苦大众,他不怕要饭。这才是教育的麾下的真正的人民教师。他不忘初心,始终视自己为学生,心甘情愿地拜人民为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前,我总是天真地以为,人民教师就是给人民当教师的人。现在,我才知道,人民教师就是拜人民为教师的人。毫无疑问,陶行知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也许有人会说,拜人民为师,这不是把自己写小了吗?对此,我的看法是,如果你以人民为师,人民就会把你大写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拜人民为师,就得在生活中拜,在社会上学。只有把课程活学活用,我们才不至于把知识的意义和能力的价值深深地埋葬在无知的觉悟里。修表师傅是老师,木匠又何尝不是呢?陶行知现场拜人民为师的理念,和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真可谓是如出一辙。这是一脉相承的经典传奇。只有谦虚好学,我们才能够成就知识的尊贵,铸就道德的美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否则就会出现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脱轨的尴尬局面和狼狈模样。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必须互相支持,互相补充。把手伸到脑海里去淘宝,精神财富才能发家。把脑子想到手心里去采风,文化瑰宝才能发光。正如陶行知先生在他的一首儿童诗中所写的那样:“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下,有一些学生在做学问的时候,总是喜欢让手和脑分家。动手做题时,他们却不肯动脑,结果把问题的答案搞得非死即伤。还有一些学生,在想问题的时候,只肯动脑却不肯动手,甚至不愿意把思考的结果表现出来。就这样,一朵朵思维之花在没有见到太阳的笑脸之前,它其实早就枯萎成了一败涂地和再败涂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相信,在校园内愿意动手栽花的学生,他们的身影都是年轻的小树,可以在有为的天地里写出一篇篇大文章。大先生是这样教育小学生的,也是这样教育中学生和大学生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可以随时、随地和随人地进行。那种只会照本宣科、离开了书本就宛如丢了魂魄的教师,恐怕人民要说:“你已经out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敬爱的园丁,可爱的花朵,请拜人民为师吧!千万别忘了,人民永远是你师资雄厚的坚实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陶行知的头脑是制造名言的工厂,而他的嘴巴堪称出口名言的车间。他的名言可不止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字面意思这么简单。他的思想万万千,他的名言千千万。谨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例,从他的这句话中,我们体会到了“真”的弥足珍贵。真是善和美的源头。如果没有“真”,所谓的“善”就是邪恶的傀儡,所谓的“美”就是丑陋的替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陶行知先生的心目中,男生宿舍里对着一副扑克牌大打出手的那群学生,并没有把自己当成真学生。真学生在学习之余,其实仍旧“在休息中学习”。只不过这时候学的不再是科学文化知识,而是艺术人生课,譬如练琴、写诗、绘画和打篮球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道是:“艺不压身。”可是我们又怎么能够让学心被镇压在贪玩成性的五指山下,并且永世不得翻身呢?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毕竟曾经发生过。一位朋友告诉我,十多年前,他所在的学校的餐厅刚刚建成,还没有投入使用。某电视台的记者就烟急火燎地跑过来,郡使掘地三尺,也要预支报道资道。结果他何就让一位优秀学生代表“在新闻中做假广告”,说什么餐厅建设出了皇宫的气势,饭菜做出了妈妈的水平……”天呐,弄虚作假都不带脸红的,这叫真才实学情何以堪?这让求真务实如何伸展?每每想到这样的事情,我总是在心底里对陶行知先生暗竖大拇指。真教育爱人,它把人类带进了圣地。假教育害人,它把学子领进了歧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陶行知先生对得起民族,对得起人民,却唯独没有对得起自己。他的英年早逝,是中国教育界的重大损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民教育家伟大,您是中国教育中的一道亮光。陶行知先生千古,您是历史长河上的一段佳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陶行知先生,您从爱心走来,于含情脉脉的书香中耸立。在您的精神感召下,我愿意向花香走去,努力把庄稼种植成“满园春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