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红色行记之四

蓝天绿水山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长征路上的“加油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和“决策地”~哈达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甘肃陇南拥有多处红色基地,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其中,陇南市宕昌县的哈达铺,就被誉为红军长征途中的“加油站”和”“决策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去哈达铺那天下雨了,但大雨没有能阻挡我们研学的脚步,当然也没有遮盖哈达铺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山川壮丽的宜人景色,更没有掩盖哈达铺那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纪念馆内外所保留的大量与红军相关的历史遗迹和文物,非常清晰地告诉我们,那里是红色文化的重要传承地,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地点,那里的历史底蕴深厚‌,承载着红军长征途中的光辉足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为什么说哈达铺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加油站”和“决策地”呢?那处圣地的红色资源中展示的非常清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34年10月,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离开中央苏区开始战略转移,红军边撤边打,一路突围一路寻找和创建新的根据地。为摆脱敌人和保存自己,红军的落脚点因敌我态势和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而屡次调整,到底在何处“落脚”成为事关红军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在俄界会议上,决定首先在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建一个根据地,尔后向东发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35年9月17日,中央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后,越过岷山,继续北进150里,于9月18日进占哈达铺。在历时将近一年的艰苦转战中,中央红军从出发时浩浩荡荡的8万多人只剩下7000多人。疲惫不堪的红军将士急需休整,而物产丰富、民风淳朴的哈达铺让红军在千难万险的长征后看到了绝处逢生的希望。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党中央决定在那里进行短暂休整,以恢复官兵体力。红军总部提出了“要吃得好”的口号,并给每人发大洋1块用于改善伙食。据杨成武将军回忆,当时哈达铺物价较低,5块大洋能买到一头百十斤重的肥猪,1只肥羊只值2块大洋,1块大洋能买5只鸡,1毛钱能买到10个鸡蛋。当时哈达铺镇的街道后来称为红军长征一条街,长近1500米,有各种商号800多家。在纪念馆里,有一项详细的统计,当时哈达铺人民支援中央红军的物资中,主要有2万斤食盐,20万斤粮食,5000斤食用油,1000匹骡马,15万斤柴草,5万斤豆类,7000双布鞋等。另外,还有550名热血青年报名参加了红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红军在那里一边补充物资给养,一边整顿思想作风。部队虽然在那里只停留了短短的5天,却使哈达铺这一名不见经传的甘南小镇在红军长征史乃至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而名扬天下。究其缘由,主要是因为当年红军战士在哈达铺得到了物资补给,还补充了兵员的原故,所以才称它是中央红军长征摆脱生存困境的转折地和“加油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至于为什么说哈达铺又是红军长征的“决策地”呢?那是因为1935年6月26日,党中央在懋功附近的两河口召开了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明确提出“北上抗日”的基本纲领和“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战略目标,但当时这也只是一个大的方向。红军究竟落脚何处、最终目的地在哪里?包括毛泽东本人在内,党中央一直心中没有底。红军长征虽然有“北上抗日”的大方向,但一直没有明确具体的目的地,红军长征在战略目标上是明确的,但在具体落脚点上却是盲目的。史实资料证明“一张报纸定去向”是确凿的历史事实,“到陕北去”的决定就是在哈达铺做出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红军长征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收集敌军情报的一条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敌人的报纸杂志,毛泽东同志风趣的称之为“精神食粮”,将士们也深知毛主席的这一特殊爱好,便把收集敌军报纸当作一项任务。从中共宕昌县委党史办编印的《红军长征在哈达铺史料汇编》中我们看到,当时报纸的来源有三条,即毛泽东到达哈达铺前一天,红一军团政委聂云臻派通讯员送的一张《山西日报》和红一军团直属侦察连队从俘虏的国民党少校副官的驮子中缴获的敌伪报纸;毛泽东同志在哈达铺邮政代办所经过挑选买来报纸;还有就是叶剑英交给彭德怀送给毛泽东的报纸。当毛泽东从报纸上看到“陕北共匪甚为猖獗,全陕北23县几无一县不赤化”“盘踞陕北者为红军26军……匪军长刘志丹辖三师”“全陕北赤化人民70余万,编为赤卫队者20余万,赤军者2万。”这些消息让中央领导们为之振奋,毛泽东更是激动不已,大声说:“不要说20万,就是有2万人,我们都要到陕北去。”(后来,在朱德、叶剑英、聂云臻、杨得志、李维汉等老同志的回忆录中也都发现有类似的记载,这就相互印证了“到陕北去”的重大决策确实是在哈达铺首次提出来的,所以,史称“一张报纸定乾坤”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欣喜之余,毛泽东、周恩来就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宣布要到陕北去,说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同时在会上指出:一是如果国民党各军不拦阻堵截我们,不向我军攻击,我军决不进攻他们,当我们遭受攻击和阻拦时,我军必须自卫,必须打开北上抗日的道路。二是张国焘对抗中央,并骂我们是机会主义。我们要北上,他要南下,我们要抗日,他要苟安一隅,究竟哪个是机会主义?三是相信红四方面军总有一天会穿过草地,北上陕甘,与我们一起站在抗日最前线的。毛泽东还在会上同时宣布,中央决定部队改编,组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由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委。毛泽东最后号召大家,我们要以英勇、顽强、灵活的战略战术和以往的作战经验,战胜一切困难,达到北上抗日的目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所以,正是哈达铺会议确定了去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战略方针的,并进行了著名的“哈达铺整编”。这是红军在长征路上的又一伟大转折,哈达铺也因此成为长征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成为红军北上抗日的转折点,成为挽救中国革命的又一转折点和决策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哈达铺,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经千难万险后的绝处逢生之地。在哈达铺,长征中的红军不仅得到了物资和兵源补充,还得到了陕甘还有红军和根据地的重大讯息,从此开启了落脚陕甘暨全民族抗战的伟大征程。</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结束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陇南地区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军长征期间多次经过此地,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遗迹。这些遗迹不仅见证了革命历史的辉煌,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国精神的普系中,折射出诸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我们能够感悟到的精神,作为延安精神研究会的会员,但这些精神的挖掘与提炼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也只能从其红色资源中整理出一些原本不太清楚的历史细节,我想那怕只是照本宣科的故事也是一种收获。我当不了学者,但可以讲故事,因为还有很多跟我一样不是太清楚那里许多红色经典故事细节的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红色故事,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带着浓厚的革命气息。它让我们铭记过去,珍惜现在,更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陇南红色之行读到的故事总是让我心潮澎湃,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与先辈们共同追求光明与真理。红色故事教会我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同时也激励我们要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