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白风清一草堂

诗和远方

<p class="ql-block">  起风了,吹落一地黄叶。 成都的秋天,说不上朔风,但还是颇具寒意。</p><p class="ql-block"> 来成都,没有不去参观杜甫草堂的,安史之乱,挈妇将雏,落魄的诗圣在那儿居住了四年,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等,童叟皆晓,千古传诵。在这个秋风萧瑟的时节,瞻仰草堂遗址,领略杜诗意境,其义自见。</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便是冲着这秋风朗日,冲着杜甫草堂而去的。</p><p class="ql-block"> 出门尚早,在春熙路大街上蹓着,这时段出租车不多。劲风从我的领子口吹入,我缩了缩脖子,不由得想起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思绪万千。</p><p class="ql-block"> 我的脑际浮现一个面容清癯,肌色苍白,极瘦的诗人,狂风暴虐,卷走三重屋茅。凄风苦雨,屋破丧乱,诗人悲痛欲绝,欲哭无泪,目光中迥然透着一腔悲愤。</p><p class="ql-block"> 他摊开双手,仰天长啸,苍天哪!天理安在?</p><p class="ql-block"> 悲天悯人,忧国忧民,这是后人对他的评价,他被尊为诗圣、人民诗人,他的诗被誉为诗史。读他的《春望》、《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总有一种沉重感,压抑着我的心灵,一种难以分割的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我的心早就飞去了草堂……</p> <p class="ql-block">  说到成都杜甫草堂,我是二度刘郎了。四十多年前的一个仲夏,我游历过这座浣花溪畔的杜甫故居,我清晰的记得,在向一位当地人问路时,他给我指了路,打量了我一眼:“那破地方,有啥子好看!”我笑了笑。</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草堂,还没有商业开发,游人极少,略显凄清,就那么几间茅舍,一方池塘,翠竹绕池,树木蓊郁,芭蕉竹篱,芳草萋萋。那真是个草堂,纯朴简陋,尽显乡间自然灵气之本色。</p><p class="ql-block"> 仿佛穿越时光隧道,从苦难坎坷的草堂,到高厦林立的闹市,1265个春秋过去,沧海桑田,换了人间。</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成都杜甫草堂,俨然一座大花园,成了游人闲游瞻仰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沿着曲廊幽径,向掩映在公园绿色深处的草堂前行,曲折婉回,一路上是一处处杜甫诗篇的碑刻,诗圣的雕像,名家的题辞,入诗的竹树芭蕉,池塘浅草,鸟鸣嘤嘤,让人有几分遐想,又有几分惆怅,当然有几分诗意,这是个吟诗赋文的绝佳处。</p><p class="ql-block"> 在池边的竹篱茅舍,推窗便可揽月,芭蕉竹篱,池塘芳草,影影幢幢。月白风清的夜晚,我想,这会是诗人思乡情切,辗转反侧之时。风雨夜,诗人听着风吹竹叶的沙沙,雨打芭蕉的簌簌,仰首凝思着,“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或者是在倾诉愁肠寸断的离苦,又或者是浪漫清朗的酣畅抒怀,“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吳万里船”。</p><p class="ql-block"> 我一路的前行,一路的想着。</p> <p class="ql-block">  杜甫在草堂作了二百四十多首诗,无疑,这儿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是他创作的源泉,灵感源自草堂,源自草堂的生活。诗人旺盛的创作欲,使成都获得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加之离此不远的武侯祠,隔街的陈子昂读书台,大街小巷里的司马相如琴台、李白的酒肆和薛涛的望江楼,天府之国的文化沉淀,足以令国人仰慕不已,难怪成都人心目中滿满的幸福感。</p><p class="ql-block"> 这是杜甫最为安稳的四年,尽管生活清苦,但精神安逸。“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如此明快的诗句,在“沉郁顿挫”的杜诗中,难得一见的愉悦清新。</p><p class="ql-block"> 直到公元763年,安史之乱平定,杜甫听闻收复了家乡河南,还乡心切,作了水陆兼程的返乡计划,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p><p class="ql-block"> “剑外忽传收蓟北,</p><p class="ql-block"> 初闻涕泪满衣裳。</p><p class="ql-block"> 却看妻子愁何在,</p><p class="ql-block"> 漫卷诗书喜欲狂。</p><p class="ql-block"> 白日放歌须纵酒,</p><p class="ql-block"> 青春作伴好还乡。</p><p class="ql-block"> 即从巴峡穿巫峡,</p><p class="ql-block"> 便下襄阳向洛阳。”</p><p class="ql-block"> 历代诗评家评此诗为老杜生平第一快诗。</p><p class="ql-block"> 有意思的是,他的好友李白因站错队,作了永王李璘的幕僚,李璘谋反被杀,李白流放夜郎,公元759年,肃王二年,朝廷大赦,免流刑以下的罪犯,李白大喜过望,沿长江三峡乘往江陵的小舟,写下千古名篇《早发白帝城》:</p><p class="ql-block"> “朝辞白帝彩云间,</p><p class="ql-block"> 千里江陵一日还。</p><p class="ql-block"> 两岸猿声啼不住,</p><p class="ql-block"> 轻舟已过万重山”。</p><p class="ql-block"> 李白杜甫,快人快语,如出一辙,惺惺相惜,英雄所见略同。</p><p class="ql-block"> 可惜,三年后,李白死于安徽马鞍山当涂县。而杜甫也回不到自己的家乡河南,七年后,病死在湘江的客船上。</p><p class="ql-block"> 李杜诗篇万古传,一个诗仙,一个诗圣,可惜他们都客死异乡,只能魂归故里了。</p> <p class="ql-block">  历代游历过杜甫草堂的名人墨客不少,留下了许多诗词对联,为草堂增色添采,其中最有名的是草堂大廨两边廊柱上的一副长联:</p><p class="ql-block">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腾虎卧几诗客;</p><p class="ql-block">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p><p class="ql-block"> 清代大学者顾复初撰,向楚旁记,于立群补书,郭沫若跋语。</p><p class="ql-block"> 名家荟萃的这一楹联,被誉为天下第一联,它与武侯祠里赵藩的那副《攻心审势》联,是成都人引以为傲的两副对联。</p><p class="ql-block"> 草堂联中,上联流露作者轻狂自信,怀才不遇之叹,惺惺相惜。下联喻草堂虽小,却在清风明月之中,宁静美好的存在。潇洒,从容,清朗,磅礴,“一”字用得最神。</p><p class="ql-block"> 上联的“异代不同时”,出自杜甫的《咏怀古迹》:“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原本是杜甫用来赞颂宋玉的,作者以此赞颂杜甫。</p><p class="ql-block"> 下联的“有长留天地”,见杜甫《送孔巢父谢病游江东兼呈李白》:“诗卷长留天地间”。</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参观杜甫草堂时,对此联大加赞赏,说:“好,集杜句”。毛主席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欣赏偏好,他喜欢李白,而对杜甫的诗“不甚喜爱”,早年在延安,他约见何其芳、严文井等作家时说过:“我喜欢李白,李白有道士气。杜甫是站在小地主的立场,杜甫是哭哭啼啼的现实主义”。这是他从阶级分析出发,对杜甫所处阶层、经济地位以及人生追求提出的,有它的时限性。事实上,毛主席对杜甫的诗通读并精研,从他评价草堂对联中便可窥一二。</p><p class="ql-block"> 建国初期,毛主席出访苏联,与苏联汉学家尼费德林谈中国文学时,对杜甫作了这样一番评论:“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人民诗人。他的作品是中国后人艺术欣赏的不朽文献。杜甫的诗,代表了中国人民天才的独特风格,也是给全人类留下的优秀文学遗产。”</p><p class="ql-block"> 看似矛盾,却也公允,这种评价是客观的,也是科学的。</p> <p class="ql-block">  大文豪苏轼曾感叹道:“李太白、杜子美以英伟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评价之高,史无前例。</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对李杜的偏好,好比时下的流行曲或时髦发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偏好。“扬李抑杜、扬杜抑李或李杜并重”,中晚唐,三派观点兼有之。宋代扬杜抑李占上风。明清李杜并重成主流。这应了清代赵翼的诗:</p><p class="ql-block"> “李杜诗篇万口传,</p><p class="ql-block"> 至今已觉不新鲜。</p><p class="ql-block"> 江山代有才人出,</p><p class="ql-block"> 各领风骚数百年。”</p><p class="ql-block"> 这也反映了李杜在唐诗中的地位,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古典文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魄力,它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价值取向。</p><p class="ql-block"> 杜甫草堂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瑰宝,大量珍贵的文物与遗迹、名人的赋诗题词,让我们满目生辉,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影壁墙上“草堂”二字,是清末用青花瓷碎片粘合镶嵌而成,几度损毁,又几经修复,据说,毛主席来杜甫草堂参观,驻足凝思了许久,它是草堂的标志之一。</p><p class="ql-block"> 我喜欢草堂的文化沉淀,于我是一种心灵的净化。</p><p class="ql-block"> 路边一巨石,上面刻着冯至先生的一段话:“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p><p class="ql-block"> 刻骨铭心。</p><p class="ql-block"> 邓小平五到草堂,他对家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不到杜甫草堂,就等于没有到过成都”。</p><p class="ql-block"> 是的。</p><p class="ql-block"> 我还会再来,这个沉淀心灵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月白风清一草堂。</p><p class="ql-block"> 2024.11.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