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的中华文明传承 | 话剧《延水谣》在河南郑州上演

西安话剧院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2日,话剧《延水谣》在河南郑州河南艺术中心上演。</p> <p class="ql-block">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在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当中,中国文明是唯一一个没有断代延续至今的文明。从古至今,无论如何改朝换代、民族融合,中华文明的根本总是一脉相承的,并在开放融合的博大胸怀中兼收并蓄、枝繁叶茂。即便是中国近代史的惨痛耻辱中,许多文化人面对国力悬殊的巨大反差时一度对中国文明彻底绝望,但仍然在全民一心的救亡图存中力挽狂澜,换来了今日的民族复兴、文化自信。话剧《延水谣》所讲述的正是在这样一个危难的时刻,中国文艺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指引下,将优秀的世界文化与中国优秀的本土文化紧紧结合在一起,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紧紧结合在一起,为中国的普通大众服务,为中华文明的崛起与延续寻找到一条前行之路。</p> <p class="ql-block">剧中的鲁艺学子们,一部分是“山顶上”下来的,即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时期的文艺干部,一部分是“亭子间”出来的,即上海等地从事左翼文艺运动的文化人,他们一同汇聚在延安,却因为各自受到的教育和经历不同,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艺术观念上的分歧。“亭子间”出来的一味追求西方的经典艺术,忽略了民族性和现实性;“山顶上”下来的更多注重宣传效果,却在艺术技巧和文化水平上难免欠缺。此外,这些鲁艺学生们与当地百姓所喜欢的民间艺术也有所不同。比如画家沙茫与放羊老汉对“阴影”和“阴阳脸”的争执,比如办画展时乡亲们觉得那些“世界名画”还不如村里的年画好看,再比如民间的秧歌虽然好听但在鲁艺学生看来其填词未免有些粗野露骨……这些种种的不适应和不理解都催化了当时文艺家们的迷茫和忧虑。话剧《延水谣》并没有回避这种相互的不适应,而是将它们有层次地融入人物,呈现在舞台之上。也正是因为前期的这种种思辨,让剧中所剖析的党领导下中国文艺路线的形成轨迹与背后缘由更加明晰。</p> <p class="ql-block">剧中的杨三妹是“山顶上”下来的代表,她本是中央苏区剧社的一员,是深受部队观众所喜爱的战地百灵鸟,但面对苏区剧社全军覆没的惨状,她的精神受到刺激,再也无法唱出动人的歌声。在鲁艺学习期间,她也总因为自己与同学们艺术理念的不同而觉得格格不入。直到他们真的上了战场,三妹在炮火声中再次想起曾经在战场上演出的画面,不自觉地再度唱起《兴国山歌》,那歌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学子,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民歌的魅力和文艺战士们乐观积极的革命浪漫精神。剧中的两位民间艺人也体现了中国民间艺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的成长。从一开始“亲哥哥,亲妹妹”的酸曲到后来的《兄妹开荒》《拥军花鼓》。正如毛主席所说的那样,鼓励文艺工作者到广阔的社会中寻找素材,将民间粗浅的群众文艺形式加工提高后变成参天大树。</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提到“两个结合”,强调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文化多元、信息爆炸的时代,中华文明之根仍能屹立不倒,中国文化自信日渐增强的重要原因。话剧《延水谣》的创排亦是对中华文明在近现代绵延路上的回顾与总结,以及在未来发展道路上的探讨。</p>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5日,话剧《延水谣》还将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乌兰恰特大剧院上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