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川县名陌生但仍给我惊喜一一一一一2024年深秋太行一号公路自驾二

长安回首者

<p class="ql-block"> 10月31日在闻喜县只是路过,晚上上网查了一下,怕把最值得一看的景点漏过,结果看到距县城20来公里的礼元镇有个历史上曾出現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的“中华宰相村”,恰好与我要去的陵川县是同一个方向,于是第二天早饭后即过去观览。</p> <p class="ql-block">一走进这个名叫“裴柏村”的中心,通往“裴晋公祠”巷道墙上贴的文字介绍上,“天下无二裴”五个大字特别引人注目。一层意思是说裴姓同宗同源,天下所有姓裴的人往上追溯,都能找到同一个祖先,即裴姓之人皆同祖同宗,都出自山西闻喜一系;</p> <p class="ql-block">第二层意思是说裴氏家族<span style="font-size:18px;">兴于秦汉,显于魏晋,盛于隋唐,历史上涌现出了众多杰出人物,</span>成就卓越,裴氏族人两千年的发展史、八百年的兴盛史,没有第二个家族可以相提并论。 </p> <p class="ql-block">我去过徽州的“状元村”、“宰相村”,那家家户户已经掉了漆皮的房梁,白墙上斑驳的雨水痕迹颇有久远的年代感,令人肃然起敬。当登上20世纪90年代新修的59级台阶,象征着从这里走出的59位宰相,看见“裴晋公祠”油漆一新的头门时,我的心头不禁一凉。</p> <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又是不少台阶上座落着一个大殿,房粱、立柱、椽头全是裸露着本色的原木,一看就是近年新盖的建筑,使我对这个千年历史的名门望族的可信度大打折扣。</p> <p class="ql-block">但百度介绍说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 </p> <p class="ql-block">在上下两千余年间,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1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郡守以下不计其数。还多次与皇室联姻,出过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附马21人。</p> <p class="ql-block">当我从一条挂满红灯笼的坡道走下去,忽见旁边一个写着“碑廊”的庭院,走进去一看,裴氏碑廊保存古碑数十通,在史料和书法艺术上均有很高价值,看过心情为之一震。</p> <p class="ql-block">碑廊东壁,四通巨碑,并排而立,即是著名的《唐平淮西碑》,在唐代政治家中,裴度的名字完全可以与唐初的名相魏征等人相提并论,安史之乱时裴度入相,奉旨亲赴准西督战,一举平定了蔓延十多年的吴元济叛乱,唐宪宗特命韩愈撰写了一篇平淮西的文章,刻石歌颂、记述这次大捷。</p> <p class="ql-block">由于年堙代远,迭遭兵火,此碑亦不复存在,清咸丰年间裴氏后裔敦请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祁隽藻重书韩愈《平淮西碑》文,并刻诸四石,立于裴祠。纵观通碑,每石高约丈余,四石并排耸立,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楷书工整,苍劲有力,集颜、欧、柳、赵四家之成,故有人认为,此碑文、书、刻三者俱佳,遂谓之“三绝碑”。</p> <p class="ql-block">碑廊中间刻于北周天和三年的《裴鸿碑》,距今约有1450年的历史。碑文上半部分由于风化剥蚀,字迹几乎已成麻点,好在下半部长年埋在土中,字迹清晰可见。这通碑弥足珍贵,最大的价值在于其书法,刚劲有力的魏书令书法爱好者甚为珍视。</p> <p class="ql-block">碑廓中最为珍贵的是《裴光庭神道碑》,裴光庭开元十七年(729年)拜相,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任鸿胪少卿、兵部侍郎,去世时年58岁,唐玄宗废朝三日,命张九龄撰写神道碑文,亲笔御书,以示哀悼。<span style="font-size:18px;">《裴光庭神道碑》为</span>方形,碑额、碑座已失,残高120厘米,宽135厘米,厚43厘米,碑首原有李林甫题额,碑身两面刻字均唐玄宗御书,极为珍贵,不仅是裴家的镇馆之宝,也是不可多得的国家之宝。</p> <p class="ql-block">前往晋东南陵川方向,经过沁水、翼城两县的交界处,有一道岭叫坞岭,界东属沁水称东坞岭,界西属翼称西坞岭,这里山高沟深,深秋时节呈现出五颜六色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最漂亮的一长段公路,交警立有禁令标牌不准停车拍照,否则罚款扣分,路过的司机只好把美景看在眼里,藏在心里。</p> <p class="ql-block">到了一个叫老佛岭的景区,可以停车但景色却强差人意,录了一点视频,分享给大家。</p> <p class="ql-block">从闻喜上午出发,晚上六七点钟到达陵川,虽然跑了六七个小时,但也不过两三百里路程。借着出去吃晚饭的机会,又在县城溜达了一圈,只是不明白县城里标注“古陵川”三个字的地方较多。</p> <p class="ql-block">陵川当地有“先有崇安、后有陵川”的千古佳话,崇安寺山门古陵楼的“古陵”更是千余年来陵川县的雅称,所以崇安寺前边至今还有一条路叫古陵路。</p> <p class="ql-block">在黑咕隆冬的街心公园旁边看见县委、县政府的办公大搂了,委屈地就象大城市里一幢中学的教学楼,门前大石头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表述,也许就是他们不讲排场,只做实事的写照吧。</p> <p class="ql-block">靠近一幢古建筑旁边是一个崇安广场,摆了许多小木摊子,说明县委县政府体恤低收入家庭,让他们走向市场做个小买卖,增加一些收入提高生活水平。</p> <p class="ql-block">走到近处,才看出来县城里边最亮活的地方就是这个崇安寺。据史书记载,唐初时名为丈八佛寺,至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被赐名“崇安寺”,取意崇高安宁。崇安寺占地面积广大,是陵川县内最大的寺庙之一。</p> <p class="ql-block">寺前矗立的两层平台,第二层平台之上的山门是陵川境内罕见的楼阁式建筑,山门古陵楼是崇安寺的标志性建筑,被誉为“最美山门”。上檐正中悬挂的“古陵楼”牌匾与“行山钟秀”等四块牌匾,山门明间的石质门框上刻有北宋嘉祜辛丑年的题记,为宋代原构件。</p> <p class="ql-block">山门两侧对称分布着钟鼓二楼,钟楼与鼓楼皆采用重檐歇山顶设计, </p> <p class="ql-block">檐部以琉璃剪边装饰,钟楼内至今仍悬挂着一口宋崇宁元年所铸的铁钟,<span style="font-size:18px;">铁钟</span>六尺高、口围一丈五尺有余,重达上万斤 。</p> <p class="ql-block">过殿两侧原有东西插花楼相衬,虽东楼已毁于战火,但西楼仍存。</p> <p class="ql-block">拾级而上,二层平台台阶两边岸墙上,镶嵌一组小型琉璃九龙壁,虽然无法和大同九龙壁相比,但也显得华丽有气势。</p> <p class="ql-block">上边两张九龙壁全景照片拍虚了,于是用手机拍了个局部照片,龙得造型清晰可见。第一次来这个窝在山拗里的小城,仅这一个原汁原味的崇安寺就叫人惊喜不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