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防治抑郁症的建言日记

遇知音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有超过3.5亿人受抑郁症困扰,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而且还在快速增长中。WHO预测2030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第一位的疾病。<br><br>笔者自从1984年7月8日高考数学太难遭遇史上最惨烈高考惨案当晚第一次失眠,导致35年持续与失眠做抗争,多次严重抑郁,两次住院。三年前又意外被诊“双向情感障碍”再次住院22天,强行出院自行断药发生戒断反应,在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住院半天果断出院,半年彻底摆脱药物,完全根治。<br><br>俗话说“同病相怜”,其实对于很多疑难杂症特别是抑郁症等心理精神类疾病,同病者还能相助。首先亲历者更能比专家容易做到感同身受和共情。由此,笔者认为<b>同病相怜更能相助</b>。前人的经验教训,可供同病者参考,至少能减少弯路和无用功。<br><br><b>一、建议抑郁症患者要设法联合起来。</b>深度抑郁者往往心情达到绝望,坚定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幸那个。如果有真人和自己完全一样同病者,这种孤单和无助会大大弱化。其实,就是说<b>故事能治病或者辅助治病</b>。相似的抑郁症联合起来抱团康复效果能倍增,同病者分享真实的经历和经验教训极为有益。故事疗法是非常有效的,前人康复故事可以激励后来者消除疾病恐惧感。<br><b><br>二、建议抑郁症患者进行生活方式装修。</b>笔者深深感到抑郁症和多数心理精神类疾病都是生活方式疾病,要想根治必须寻找生活方式根源并进行生活方式装修。其中睡眠习惯最为关键,因为几乎所有心理精神类疾病都伴随着失眠、早醒或其它睡眠障碍。根据笔者的亲身经历,失眠就是个乌龙,因为困极了睡眠是自然现象。正如睡眠大侠所言:失眠就是醒着,醒着无害。真正危害身心的是对失眠的恐惧,长时间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是自己折腾自己。知道了失眠的真相,不再惧怕失眠,遭遇喜怒哀乐等人生重大刺激应该主动推迟睡眠。吃到刺激性食物也应推迟睡眠。万物生长靠太阳,多晒太阳多运动,适当参加集体劳动特别帮助他人的劳动有助于转移恶劣心情。<br><b><br>三、建议尽可能避免过度依赖性治疗。</b>抑郁症和失眠是生活方式疾病,其形成往往经历一个较长甚至漫长的过程。其康复可能也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必要时可以到正规医院和心理咨询机构求助的,很多医疗手段也有一定疗效。但是在我国医疗产业化大背景下,无良医院和医生防不胜防,医生们似乎有个吓人的共识那就是抑郁症等心理精神类疾病很难完全康复,出院后不能断药需要长期服药甚至终身服药。根据笔者亲身经历,住院期间大量服药,可能形成一定的药物依赖,冒然断药确实可能引发严重后果。但完全可采用循序渐进来实现彻底断药。<br><br><b>四、建议读书辅助治疗。</b>洛阳创新英雄席怀恩老师提出笑别抑郁症非药物疗法,他建议网购陆林院士作序的《牛津通识读本.抑郁症》,陈可冀院士作序的《抑郁症的非药物自我疗法》。笔者特别推荐阅读老子《道德经》明白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宇宙之间正常现象,道法自然是普遍规律,无论多么不幸的事情都不足为怪,抑郁症不杀人除非自杀。笔者推荐严重抑郁症患者【澳】格雷姆•考恩所著《我战胜了抑郁症:九个抑郁症患者真实感人的自愈故事》(帆书上有樊登老师的讲书、孔夫子旧书网二手书不贵)。<br><b><br>五、建议写日记辅助治疗</b>。抑郁症是疑难杂症,也是慢性生活方式疾病。这种疾病之所以难以康复与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家庭构成人际关系构成均有联系。其患病和康复过程均具有独特的个性化,防治疾病的主权千万不可轻易交给他人包括所谓权威的医生和专家。也不可完全寄托于重复同病者的康复奇迹。笔者认为治疗和康复过程堪比个性化科研,需要记录需要分析总结原因寻找个性化的根源。实践已经证明日记是辅助治病的有效工具。哪怕就是捕捉记录自己的开心时刻,在自己陷入抑郁时拿出来阅读也有助于平复心情。抑郁症患者或家人写康复日记其本质就是一种低门槛的科研。记录真实故事并总结出经验教训和规律,还可供后来者参考。<br><br>综上所述,不再恐惧失眠,成为帮助他人的有用之人,养成适合自己的良好生活习惯,坏习惯逐渐消失,所谓抑郁症均可能根治。<br><br><h5>美好人生工程发起人李美志2022年3月16日初稿2023年9月22日修改2024年11月2日、8日修改</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同病相怜更可以相助,记录分享故事就是互助</h3>